|
編輯推薦: |
本书涉及的四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沃尔特惠特曼、艾米莉狄金森和威廉巴特勒叶芝来自三个世纪和三个国家,他们的思维方式具有独特的特点。针对将抒情诗的思想和可靠的见解相分离的常见做法,本书作者阐述了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思考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如何从诗的表层推断出这种思想的演变。还阐述了一个诗人在摸索一个给定的主题时,是如何通过在一首又一首的诗中对这个主题进行重新构建来进行连续思考的,创造一个活跃的思考过程,从而产生这些诗歌所采用的完全不同的内在结构形状。
|
內容簡介: |
本书不同于一般的文学评论作品,本书作者对四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沃尔特惠特曼、艾米莉狄金森和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作品进行分析,反推他们在写诗过程中的思考方式,打破了一般读者对诗人创作过程中只凭借灵感,没有严谨逻辑思考的刻板印象。
|
關於作者: |
1.作者(译者)简介:
海伦文德勒(1933)哈佛大学阿金斯利波特校级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1984年起在哈佛大学英文系任教, 2004年获(美国)国家人文基金奖。既撰有叶芝、史蒂文斯、济慈、狄金森和莎士比亚等著名传统诗人的著作,同时也撰有希尼、毕肖普、阿什贝利等现代诗人的论著。精湛的学术能力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深入浅出的行文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译者:1.作者(译者)简介:
海伦文德勒(1933)哈佛大学阿金斯利波特校级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1984年起在哈佛大学英文系任教, 2004年获(美国)国家人文基金奖。既撰有叶芝、史蒂文斯、济慈、狄金森和莎士比亚等著名传统诗人的著作,同时也撰有希尼、毕肖普、阿什贝利等现代诗人的论著。精湛的学术能力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深入浅出的行文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译者:
刘晗,书评译人。1986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供职于出版社。书评、艺术评论百余篇散见于京沪深各大媒体,曾获北京大学生影评奖、香港青年文学奖。著有《理想读者阅读中的七重人生》,译有《历史学是什么?艺术与科学之争》、《亚洲古代史》、《诗人的思考:蒲柏、惠特曼、狄金森、叶芝》、《后人类主义:一种批判性分析》(合译)等。
|
內容試閱:
|
导言 1
1 亚历山大蒲柏的思考
微缩、模仿以及嘲讽的观点 15
2 沃尔特惠特曼的思考
誊写、重复以及抵御诱惑 57
3 艾米莉狄金森的思考
对连续性的改造和梳理 99
4 威廉巴特勒叶芝的思考
形象化思维与论断式思考 143
注释 185
索引 2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