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结构合理,案例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内容新颖。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经验,将晦涩难懂的计算机网络知识采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来表达,希望能为广大读者呈上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够学以致用的计算机网络教材。本书有配套的实验教材和国家在线精品开放课程,能够为读者提供学以致用和在线交流互动的平台。
|
內容簡介: |
本书分为三大模块:基础篇,组网篇和维护篇。基础篇介绍了网络的发展,现状,新技术和协议体系架构,分析了广域网和局域网技术;组网篇通过实例介绍了家庭网,小型办公网络,中大型企业网和校园网四种典型网络拓扑的组建方法;维护篇分析了网络安全威胁的主要元素,同时给出了常用的网络安全维护方法。读者可以结合学习视频、学习网站,线上线下结合沉浸式学习,同时,配合进阶式的实验指导教材,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利用本书开展学习。它不仅可以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网络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钱燕,博士,副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教师,主讲课程为《计算机网络》及《VC 程序设计》,主要从事农业机器人视觉技术,农业信息虚拟现实技术研究及教学工作。教学及科研方面,主持国家级在线精品开放课程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校院级项目10余项(含校级重点项目1项),横向项目1项。发表论著2本,论文30余篇,EI收录论文4篇,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5项。主编教材2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
目錄:
|
第1章我们身边的网络
1.1计算机网络是什么
1.2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史
1.2.1第一代计算机网络
1.2.2第二代计算机网络
1.2.3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1.2.4第四代计算机网络
1.2.5下一代计算机网络
1.3我国互联网发展及现状
1.3.1我国互联网的发展
1.3.2我国互联网的现状
1.4互联网的新时代
1.4.1虚拟现实网络
1.4.2泛在物联网络
1.4.3大数据网络
1.4.4人工神经网络
习题
第2章穿越网络协议的前世今生
2.1网络协议与结构概述
2.1.1网络协议
2.1.2层次与接口
2.1.3网络体系结构的提出
2.2OSI参考模型
2.2.1OSI参考模型的产生
2.2.2OSI参考模型的概念
2.2.3OSI参考模型的结构
2.2.4OSI参考模型的各层功能
2.2.5OSI环境中的数据传输
2.3TCPIP参考模型
2.3.1TCPIP参考模型的发展
2.3.2TCPIP参考模型各层的功能
2.4应用层协议
2.4.1DNS协议
2.4.2FTP协议
2.4.3Telnet协议
2.4.4SMTP和POP3协议
2.4.5HTTP协议
2.4.6SNMP协议
2.5传输层协议
2.5.1TCP
2.5.2UDP
2.6网际层协议
2.6.1IP协议
2.6.2IPv6协议
2.6.3ICMP协议
2.6.4ARP和RARP协议
2.6.5IGMP协议
2.7网络接口层协议
2.7.1HDLC协议
2.7.2PPP协议
2.7.3EthernetV2协议
2.7.4PPPoE与PPPoA协议
2.7.5ATM协议
习题
第3章谁构筑了网络的铜墙铁壁
3.1走进广域网
3.2数据交换方式
3.2.1电路交换
3.2.2存储交换
3.2.3信元交换
3.2.4多协议标签交换
3.3公用网技术
3.3.1ISDN
3.3.2DDN
3.3.3SDH
3.4接入网技术
3.4.1帧中继接入
3.4.2X25网络
3.4.3拨号接入
3.4.4xDSL接入
3.4.5HFC接入
3.4.6局域网接入
3.5无线广域网技术
3.5.1无线广域网的概念
3.5.2无线广域网的发展
3.5.3第五代无线通信技术
3.5.4移动互联网技术
3.6网络传输介质
3.6.1双绞线
3.6.2同轴电缆
3.6.3光纤
3.6.4陆地微波
3.6.5卫星微波
3.6.6无线电
3.6.7红外线
3.7组网设备
3.7.1集线器
3.7.2网桥
3.7.3交换机
3.7.4路由器
3.7.5网关
习题
第4章百花齐放局域网络的春天
4.1走进局域网
4.2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4.2.1总线型拓扑结构
4.2.2环状拓扑结构
4.2.3星状拓扑结构
4.3IEEE 802参考模型与协议
4.3.1IEEE 802参考模型
4.3.2IEEE 802标准
4.4共享介质局域网
4.4.1以太网
4.4.2令牌环网
4.4.3令牌总线网
4.4.4三种共享介质局域网的比较
4.5交换式局域网
4.5.1交换式以太网
4.5.2ATM局域网仿真
4.5.3IP over ATM
4.5.4MPOA
4.6IP地址与子网划分
4.6.1IP地址的概念
4.6.2IP地址的分类
4.6.3子网掩码
4.6.4子网划分
4.7虚拟局域网
4.7.1VLAN的功能
4.7.2VLAN的划分
4.8高速局域网
4.8.1百兆以太网
4.8.2千兆以太网
4.8.3万兆以太网
4.8.440Gb以太网和100Gb以太网
4.9无线局域网
4.9.1无线局域网技术背景
4.9.2无线局域网应用领域
4.9.3无线局域网技术特点
4.9.4IEEE 802.11协议特点
习题
第5章网络盛宴里的新生代
5.1云计算
5.1.1云计算的概念
5.1.2云计算的原理及特点
5.1.3云计算的服务类型
5.1.4云计算应用案例
5.2大数据
5.2.1大数据的概念
5.2.2大数据的特点
5.2.3大数据的主要问题
5.2.4大数据的处理过程
5.2.5大数据的发展趋势
5.2.6大数据的应用方向
5.2.7大数据应用案例: 业务分析
5.2.8大数据应用案例: 病虫害检测
5.2.9大数据应用案例: 内涝监测
5.3物联网
5.3.1物联网的概念
5.3.2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5.3.3物联网应用案例
习题
第6章我的网络我来秀
6.1家庭网络组建概述
6.2家庭网络组建策略
6.2.1家庭网络接入方式
6.2.2家庭组网设备的选择
6.2家庭网组网实例普通家庭网络
6.2.1实例1: 两台计算机组网方案
6.2.2实例2: 三台计算机组网方案
6.2.3实例3: 四台以上的计算机组网方案
6.2.4实例4: 家庭无线网络组建方案
6.3家庭网组网实例文印室SOHO型网络
6.3.1需求分析
6.3.2网络拓扑结构
6.3.3网络组建方案
6.4家庭网组网实例宿舍网络
6.4.1需求分析
6.4.2网络拓扑结构
6.4.3网络组建方案
6.5家庭网组网实例智能家庭网络
6.5.1需求分析
6.5.2网络拓扑结构
6.5.3网络组建方案
习题
第7章最重安全地带大中型企业网络
7.1企业网络设计概述
7.2企业网规划与设计
7.2.1需求分析
7.2.2逻辑网络设计
7.2.3物理网络设计
7.2.4网络实施与维护
7.3企业网综合布线技术
7.3.1工作区子系统
7.3.2水平干线子系统
7.3.3管理间子系统
7.3.4垂直干线子系统
7.3.5设备间子系统
7.3.6建筑群子系统
7.4企业网中心机房建设
7.4.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位置选择
7.4.2电子信息系统办公区面积计算
7.4.3环境要求
7.4.4建筑要求
7.4.5机房承重要求
7.5企业网新技术应用
7.6实例1: 中小型企业网络设计
7.6.1需求分析
7.6.2逻辑网络设计
7.6.3物理网络设计设备选型
7.7实例2: 大型企业网络设计
7.7.1需求分析
7.7.2逻辑网络设计
7.7.3物理网络设计设备选型
习题
第8章畅游我们的网络校园
8.1校园网络设计概述
8.2校园网规划与设计
8.2.1大型校园网建设原则
8.2.2校园网的组成
8.3校园网建设
8.3.1电缆
8.3.2路由器
8.3.3交换机
8.4校园网管理与运维
8.4.1网络身份认证方式
8.4.2网络计费方式
8.4.3内外网安全
8.5网络优化和升级
8.5.1调整路由策略
8.5.2引入OSPF
8.5.3采用链路均衡
8.6实例1: 南京某高校的网络设计
8.6.1网络需求分析
8.6.2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8.6.3网络设备选型
8.6.4网络安全
8.6.5网络管理
8.7实例2: 南京某中学的网络设计
8.7.1网络总体设计
8.7.2网络详细设计
8.7.3系统功能
8.7.4系统特点
习题
第9章那些看不见的网络阴云
9.1计算机病毒
9.1.1病毒的特点
9.1.2病毒的分类
9.1.3木马病毒
9.1.4后门病毒
9.1.5蠕虫病毒
9.1.6病毒的发展趋势
9.1.7典型病毒举例
9.2黑客攻击
9.2.1黑客行为
9.2.2拒绝服务攻击
9.2.3缓冲区溢出攻击
9.2.4漏洞扫描
9.2.5端口扫描
9.2.6黑客攻击事件
9.2.7预防黑客攻击
9.3技术与法律
9.3.1计算机犯罪
9.3.2法律法规
9.3.3警钟长鸣
习题
第10章拨云见日构建安全网络
10.1网络安全概述
10.1.1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10.1.2网络安全的基本问题
10.1.3网络安全服务的主要内容
10.2网络故障与维护
10.2.1网络故障排除思路
10.2.2网络故障排除工具
10.2.3网络故障分层诊断
10.2.4端口安全及防护
10.2.5实例1: 病毒引发的网络故障
10.2.6实例2: 用户端交换机环路引起故障
10.3防火墙技术
10.3.1防火墙的定义
10.3.2防火墙的分类
10.3.3防火墙体系结构
10.3.4分布式防火墙
10.3.5防火墙应用规则
10.4密码学基础
10.4.1对称加密
10.4.2公钥加密
10.5公钥基础设施
10.5.1电子交易所面临的安全问题
10.5.2PKI系统的组成
10.5.3PKI的原理
10.5.4认证中心
10.6安全应用协议
10.6.1SSL协议
10.6.2SET协议
10.6.3HTTPS协议
10.6.4IPSec协议
10.7Ad Hoc网络安全技术
10.7.1Ad Hoc网络安全的概念
10.7.2Ad Hoc网络安全的威胁
10.7.3Ad Hoc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10.8WSN安全技术
10.8.1WSN安全的概念
10.8.2物理层攻击
10.8.3数据链路层攻击
10.8.4网络层攻击
10.9树立正确的三观
习题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近十几年,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相关技术和产品日益成熟,并广泛应用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学、远程医疗、通信、军事、科学研究和信息服务等领域。计算机网络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并引发了社会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网络与通信技术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与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并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大量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专门技术人才。很多高校都将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列为大学生学习的专业基础课或者必修课。
但是,目前很多高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工作却面临着严峻挑战。一方面,计算机网络课程中涉及的深奥、枯燥的基础知识让学生的学习热情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学生希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来获取一些实用的计算机网络组建及维护技能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鉴于此,作者结合多年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经验,将晦涩难懂的计算机网络知识采用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语言来表达,希望能为广大读者呈上一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够学以致用的计算机网络教材。
本书是南京农业大学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计算机网络的配套教材,其第1版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欢迎。本次结合慕课章节进行修订,重构知识主线,丰富表达形式,将碎片化学习的富媒体视频资源与知识点描述相结合。与此同时,在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将课程思考内容与知识板块的调整相融合,而且增加了计算机网络领域许多最新技术的发展动态。本书读者学习形式多样化,除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配套微视频资源,也可以在中国大学慕课网站(http:www.icourse.163.org)中,通过搜索该课程对应的在线课堂获得更多的富媒体学习资料以进行拓展学习。
全书共分为10章。第1章是概述部分,讲述了计算机网络的相关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及现状。第2章讨论了网络协议,分层讲述不同协议的原理及作用。第3章讨论了广域网技术,包含数据交换、公用网、接入网、无线网、网络传输介质和组网设备等相关内容。第4章讨论了局域网技术,包含局域网结构、参考模型、虚拟局域网、高速局域网等内容。第5章引入了最新的知识,包含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兴事物。第6章介绍各类家庭网的组建方案和实例。第7、第8两章分别针对企业网和校园网,结合具体实例讲述其组建方案。第9章讲述了病毒和黑客攻击等相关知识。第10章讲述了构建安全网络相关技术。
此外,本书还配备了一本实验教材《实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组网和维护实验指导》。本书许多章节的理论知识都能在其实验指导书中找到对应的实验篇目。这有助于读者对某一知识的深入理解,并对其应用有更加直接的认识。
本书在编写的过程中参考了其他同类书籍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资料,同时也将作者的教学成果与教学经验融入其中。在成文过程中,力求做到层次清楚、语言流畅、内容丰富,希望能够对读者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有一定的帮助。
本书由南京农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钱燕统稿,并负责主要章节的编写。田光兆负责网络组建和网络安全相关章节的编写。邹修国负责网络新技术相关章节的编写。徐大华负责网络故障维护相关章节的编写。特别感谢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陆建德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吉翔老师在本书撰写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与无私帮助,对书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中肯完善的修改意见。在成书过程中,南京农业大学的胡彦劼、徐蓉、张诺和何彦仪同学负责了大部分精美图表的制作等工作,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本书的编写参阅了大量互联网上的技术资料和同类教材的相关内容,在此向相关作者及网站表示感谢。本书的出版得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学术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或同行在使用本书的过程中不吝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我们不断改进与完善。
编者
2020年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