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拓展了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繁荣,另一方面,也给我们这颗蓝色的星球带来了灾难化的挑战。当下,科技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和方向在发展,未来的不确定性被各种冲突被放大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高等理科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才能更好地让科技成为解决世界问题的智慧宝剑,长远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以及文明的繁荣?本书虽难免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也期意能给读者带来些微启发。
|
內容簡介: |
  “高等理科”探究自然规律及其应用前景,是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和源泉,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高等理科教育”主要研究高等理科领域的人才培养问题,是关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国民经济繁荣、社会创新迭代的基础。《高等理科教育的发展与挑战》是教育部高教司“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调研”课题的研究成果,基于对全国高等理科领域专家学者的调查,百余所高校数十万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案例访谈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理科教育发展现状、国际趋势、选拔机制和生源、人才培养机制、培养质量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
|
關於作者: |
朱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现任北京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生涯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大学生发展、青少年生涯教育、家庭教育和家庭教养方式、院校研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等。
|
目錄:
|
目录绪论“高等理科教育改革调研”概述第一部分不同视角中的高等理科教育第一章 学生视角中的高等理科教育第一节高等理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和挑战第二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二章 专家视角中的高等理科教育第一节高等理科教育的宏观问题第二节人才培养模式第三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三章 国际视角中的高等理科教育第一节理工科人才教育的基本概况第二节理工科发达国家促进STEM教育发展的经验第三节小结第二部分选拔机制与生源质量第四章 进入大学前的科学兴趣第一节关于科学兴趣的研究第二节分析科学兴趣养成的研究设计第三节科学兴趣的现状第四节初始科学兴趣对STEM课程成绩的影响机制第五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五章 高等理科生源质量的质性研究第一节生源质量的实证研究现状第二节迥然不同的理科生源质量评价第三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六章 高考录取方式与生源特征的定量研究第一节高考录取方式特征第二节理科生源质量特征第三节理科生源高中特征第四节理科生源家庭背景特征第五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七章 顺利实现高中到大学的过渡第一节国外高中到大学过渡项目及其实施效果第二节“准大学生”对大学的了解及指导的需求第三节“准大学生”如何度过高考后暑假第四节“准大学生”高考后暑假生活的群体差异第五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三部分培养机制的定量研究第八章 高等理科人才分层分类培养第一节高等理科人才分层分类培养的缘起及演进第二节高等理科人才分层分类培养的现状第三节高校分层分类培养对理科人才学业发展的影响第四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九章 院校层次与学生能力增值评价第一节高等院校层次影响学生能力增值研究的缘起第二节院校层次影响学生能力增值的理论和文献基础第三节分院校层次和学科专业的学生能力增值第四节高等院校层次对学生能力增值的影响第五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十章 大学生专业选择的性别差异第一节大学生专业选择性别差异的背景和影响第二节专业选择性别差异的理论基础第三节高中文理分科与大学专业选择有关吗?第四节女生更加偏好人文社科还是理工科?第五节女生更加偏好理科还是工科?第六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十一章 专业转换意愿与行为第一节专业转换的沿革与发展第二节专业转换意愿与行为的基本现状第三节专业转换意愿与行为的影响因素第四节专业转换意愿及行为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效的影响第五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十二章 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创新能力第一节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校教学改革第二节创新能力与创新环境第三节教师行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模型第四节学科间教学行为和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差异第五节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第六节教学行为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第七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十三章 学生资助对本科学生发展的影响第一节学生资助影响学生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第二节奖学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第三节助学金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第四节奖学金数额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第五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四部分培养机制的质性研究第十四章 专业设置的国际比较第一节专业的概念与分类第二节我国高校理科本科专业设置情况第三节美国高校理科本科专业设置情况第四节日本高校理科本科专业设置情况第五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十五章 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第一节高等理科教育的特征第二节中美高校理科教育课程的发展与变革第三节中美高校物理学科课程设置的案例比较第四节结论与政策性启示第十六章 大小班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第一节小班研讨课的由来及其利弊第二节大小班结合教学的实践与评估过程第三节大小班结合教学的教学模式第四节大小班结合教学的实施效果第五节大小班结合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第六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十七章 建构卓越理科生科研参与的大学环境第一节本科生科研第二节有效的科研挑战第三节有效的科研支持第四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十八章 实践(实验)教学第一节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第二节国内外实践教学现状简析第三节实践(实验)教学问题详述第四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十九章 应用理科的历史与未来第一节应用理科的由来第二节应用理科的演变与发展第三节应用理科教育的现状第四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五部分学生能力与就业第二十章 理科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志趣发展的机制研究第一节大学需要关注学习兴趣到志趣的持续发展第二节兴趣和志趣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第三节研究问题和研究设计第四节数据分析结果第五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二十一章 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第二节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影响机制第三节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模型第四节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第五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二十二章 专业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发展第一节专业学习的非认知因素是什么?第二节大学生专业学习非认知因素的群体差异第三节非认知视角下大学生学业产出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第四节结论与政策建议第二十三章 可就业能力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第一节可就业能力的缘起及发展第二节高等教育影响力理论在可就业能力上的运用第三节学生可就业能力的现状第四节结论与政策建议附录1高等理科教育改革专家调研问卷附录2高等理科教育改革学生调查问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