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NT$
254.0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NT$
250.0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NT$
352.0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NT$
352.0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NT$
367.0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NT$
500.0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世界典型国家减贫实践与启示》基于世界典型国家减贫的实践案例,从贫困成因、减贫措施、重要经验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总结其特点及教训,提出对我国未来减贫的建议。通过阅读《世界典型国家减贫实践与启示》,可以了解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后工业社会和信息化时代贫困问题的产生机理及解决路径,为我国现阶段尤其是2020年之后的减贫实践提供参考。
|
目錄:
|
目录
**章 研究概述 1
**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一、研究背景 1
二、研究意义 2
第二节 研究内容 2
第三节 研究综述 4
一、主要研究观点 4
二、研究述评 10
第二章 减贫和发展理论基础 11
**节 贫困的定义与类型 11
一、贫困的定义与标准 11
二、贫困的类型 12
第二节 世界主要减贫理论 13
一、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 13
二、19世纪工业革命完成以后 13
三、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时期 13
四、20世纪中后期 14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减贫理论 15
一、中国特色减贫理论探索阶段1987年以前 15
二、中国特色减贫理论形成阶段1987~2000年 17
三、中国特色减贫理论完善阶段2001~2012年 19
四、中国特色减贫理论创新阶段2012年后 21
第三章 世界典型国家的减贫分析 25
**节 美国的减贫分析:从普惠到分类减贫 25
一、贫困成因 26
二、减贫措施 35
三、重要经验 42
第二节 巴西的减贫分析:重视运用政策计划的减贫 44
一、贫困成因 45
二、减贫措施 49
三、重要经验 54
第三节 泰国的减贫分析:以社区为核心整合资源的减贫 56
一、贫困成因 57
二、减贫措施 60
三、重要经验 68
第四节 肯尼亚的减贫分析:以国际援助为重要支撑的减贫 73
一、贫困成因 74
二、减贫措施 78
三、重要经验 82
第四章 典型国家减贫的特点、经验与教训 84
**节 发达国家美国减贫特点 84
一、积极价值观导向的效率优先理念 84
二、分类实施的多重减贫项目 85
三、以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方式管理减贫福利 85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巴西、泰国减贫特点 86
一、巴西减贫特点 86
二、泰国减贫特点 87
第三节 欠发达国家肯尼亚减贫特点 90
一、NGO主导的扶贫模式 90
二、政府间合作的扶贫模式 90
三、企业主导的扶贫模式 91
第四节 典型国家减贫的主要经验 91
一、充分发挥贫困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减贫的前提 91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减贫的关键 92
三、消除政策与机会的不平等是减贫的制度保障 93
四、提升贫困者的发展能力是减贫的关键 94
五、综合扶贫是提高减贫可持续性的有效途径 94
六、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政策是减贫的必要补充 95
第五节 典型国家减贫的主要教训 96
一、将外来模式机械植入本地社区 96
二、样板式扶贫带来的高成本 97
三、扶贫运动之后的可持续性 97
第五章 我国未来的相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人群特点 98
**节 农村和农民已经不再是年轻贫困人群的发展** 98
一、年轻贫困人群对农业的排斥 98
二、年轻贫困人群对农村的排斥 99
第二节 农村贫困人群和贫困问题已经部分转移到城镇 99
一、贫困人群向城镇转移 99
二、贫困问题向城镇转移 99
第三节 城市后生代贫困人群已经出现 100
第四节 贫困地区留守人群的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101
第五节 扶贫攻坚地区的经济贫困与资源闲置浪费并存 103
第六节 社会资本整合贫困地区资源开始涌现 103
第七节 从**贫困到相对贫困的转变 104
第八节 多维贫困特征日益显著 105
第九节 贫困的动态性问题凸显 106
第六章 从国际实践出发对我国未来减贫的建议 107
**节 重视贫困群体的能力建设 107
一、彰显贫困人群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107
二、强调可持续减贫策略 108
第二节 重视市场机制在减贫过程中的作用 108
一、用市场性行为实现贫困农户由农民变农工 108
二、用更加市场化的方法推动社会减贫 109
第三节 重视减贫社会保障网络建设 109
一、城乡联动识别新的贫困人口 109
二、完善贫困地区社会保障网络 110
三、建立灾害救助体系减少因灾致贫 111
参考文献 1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