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大师讲堂学术经典:蒋梦麟讲西潮

書城自編碼: 3565380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历史随笔
作者: 蒋梦麟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038592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售價:NT$ 47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編輯推薦:
琐碎中见宏大,平淡中观惊变。这是一个人自传,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內容簡介:
本书是蒋梦麟对1842年至1941年间的中国历史的自述。他通过个人的人生经历,道出了当时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堪称“一个人身上的中国近代史”。
關於作者:
蒋梦麟(1886-1964),原名梦熊,字兆贤,号孟邻,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1886年1月20日,蒋梦麟生于浙江余姚。曾参加科举考试并中秀才,1912年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育学本科毕业,随后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杜威,并获得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曾任国民政府任*长、行政院秘书长,也是北京大学历史上任职时间长的校长。蒋梦麟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主要著作包括自传体作品《西潮》《新潮》《谈学问》《中国教育原则之研究》等。
目錄
部 清朝末年
章 西风东渐 | 003
第二章 乡村生活 | 007
第三章 童年教育 | 024
第四章 家庭影响 | 034
第五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 | 040
第六章 继续就学 | 054
第七章 参加郡试 | 064
第八章 西化运动 | 072
第二部 留美时期
第九章 负笈西行 | 083
第十章 美国华埠 | 100
第十一章 纽约生活 | 109
第三部 民国初年
第十二章 急剧变化 | 119
第十三章 军阀割据 | 136
第十四章 知识分子的觉醒 | 141
第十五章 北京大学和学生运动 | 147
第十六章 扰攘不安的岁月 | 163
第四部 中国生活面面观
第十七章 陋规制度 | 175
第十八章 社会组织和社会进步 | 185
第十九章 迷人的北京 | 192
第二十章 杭州、南京、上海、北京 | 200
第五部 抗战时期
第二十一章 东北与朝鲜 | 213
第二十二章 战云密布 | 224
第二十三章 抗战初期 | 235
第二十四章 战时的长沙 | 242
第二十五章 日军入侵前夕之越南与缅甸 | 247
第二十六章 大学逃难 | 251
第二十七章 战时之昆明 | 256
第六部 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第二十八章 中国与日本——谈敌我之短长 | 265
第二十九章 敌机轰炸中谈中国文化 | 277
第三十章 二次大战期间看现代文化 | 308
內容試閱
吴伯雄
梁启超说:“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的确,学术的盛衰,关乎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象与文化氛围。民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内忧外患,较之晚清,更为剧烈,中华民族几乎已经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而就是在这样日月无光的民国时代,却涌现出了一批批大师,他们不但具有坚实的旧学基础,也具备超前的新学眼光。加之前代学术的遗产,西方思想的启发,古义今情,交相辉映,西学中学,融合创新。因此,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王国维、鲁迅、胡适、冯友兰、余嘉锡、陈垣、钱穆、刘师培、马一孚、熊十力、顾颉刚、赵元任、汤用彤、刘文典、罗根泽……单是这一串串的人名,就足以使后来的学人心折骨惊,高山仰止。而他们在史学、哲学、文学、考古学、民俗学、教育学等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创造出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学术局面。
岁月如轮,大师已矣,我们已无法起大师于九原之下,领教大师们的学术文章。但是,“世无其人,归而求之吾书”(程子语)。
大师虽已远去,他们留下的皇皇巨著,却可以供后人时时研读。时时从中悬想其风采,吸取其力量,不断自勉,不断奋进。诚如古人所说:“圣贤备黄卷中,舍此安求?”有鉴于此,我们从卷帙浩繁的民国大师著作当中,精心编选出版了这一套《大师讲堂》系列丛书,分辑印行,以飨读者。原书初版多为繁体字竖排,重新排版字体转换过程当中,难免会有鲁鱼亥豕之讹,还望读者不吝赐正。
吴伯雄,福建莆田人,1981 年出生。2003 年考入福建师范大学古代文学研究系,师从陈节教授。2006 年获硕士学位。同年9 月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师从王水照先生。2009 年7 月获博士学位。同年9 月进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研室工作。推崇“博学而无所成名”。出版《论语择善》(九州出版社)、《四库全书总目选》(凤凰出版社)。

章 西风东渐
差不多2000年以前,几位东方的智者,循着天空一颗巨星的指示,追寻到一个新宗教的诞生地。这个宗教便是基督教。基督教后来在西方国家的生活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基督教以和平仁爱为宗旨,要求教徒们遇到“有人掌掴你的右颊时,你就把左颊也凑过去”。基督教的教徒经过不断的磨难和挫折,不顾罗马猛狮的威胁和异教徒的摧残迫害,逆来顺受,终于在罗马帝国各民族之间传播开来了。几百年之后,它以同样坚忍的精神慢慢地流传到中国。
景教徒在唐朝(618—907年)时来到中国,唐室君主曾为他们建造了景教寺,但是景教徒的传教成绩却很有限。再过了几百年,在17世纪中叶,耶稣会教士带着西方的天文学来到中国,终于得到明朝(1368—1644年)皇帝的垂青。
在这同时,活力旺盛的西方民族,不但接受了新兴的基督教,而且发展了科学,完成了许许多多的发明,为近代的工业革命奠立了基础。科学和发明渐渐流传到了东方,先是涓涓滴滴地流注,接着汇为川流江涛,后成为排山倒海的狂潮巨浪,泛滥整个东方,而且几乎把中国冲塌了。
中国人与基督教或任何其他宗教一向没有什么纠纷,不过到了19世纪中叶,基督教与以兵舰做靠山的商业行为结了伙,因而在中国人心目中,这个宣扬爱人如己的宗教也就成为侵略者的工具了。人们发现一种宗教与武力形影不离时,对这种宗教的印象自然就不同了,而且中国人也实在无法不把基督教和武力胁迫相提并论。慢慢地人们产生了一种印象,认为如来佛是骑着白象到中国的,耶稣基督却是骑在炮弹上飞过来的。
我们吃过炮弹的苦头,因而也就对炮弹发生兴趣。一旦我们学会制造炮弹,报仇雪耻的机会就来了。我们可以暂时不管这些炮弹是怎么来的,因为对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而言,保全性命毕竟比拯救灵魂来得重要。
历史的发展真是离奇莫测。我们从研究炮弹而研究到机械发明;机械发明而导致政治改革;由于政治改革的需要,我们开始研究政治理论;政治理论又使我们再度接触西方的哲学。在另一方面,我们从机械发明而发现科学,由科学进而了解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一步一步地我们离炮弹越来越远了,但是从另一角度来看,也可以说离炮弹越来越近了。
故事说来很长,但是都是在短短100年之内发生的,而且紧张热烈的部分还不过50年的样子。我说100年,因为香港本来可以在1942年庆祝香港成为英国占有的100周年纪念,但是这也是历史上偶然的一件事,英国的旧盟邦日本却在前一年以闪击方式把香港抢走了。我提到香港,决不是有意挖旧疮疤,而是因为香港在中国欧化的早期历史上,恰恰是现成的纪程碑。大家都知道,香港这群小岛是中国在所谓“鸦片战争”中失败以后在1842年割让给英国的。这次战争的起因是中国继禁止鸦片进口之后,又在广州焚毁大批鸦片。鸦片是英国由印度输出的主要货物,于是英国就以炮弹回敬中国,中国被击败了。
1842年的中英条约同时规定中国的五个沿海城市开放为商埠。这就是所谓“五口通商”。大批西方商品随着潮涌而至。这五个商埠以差不多相似的距离散布在比较繁盛的中国南半部,为中国造成了与外来势力接触的新边疆。过去中国只有北方和西北那样的内陆边疆,现在中国的地图起了变化,这转变正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这五个商埠——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由南向北互相衔接,成为西方货品的集散地,舶来品由这五个口岸转销中国富有的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各地。
西方商人在兵舰支持之下像章鱼一样盘踞着这些口岸,同时把触须伸展到内地的富庶省份。中国本身对于这些渗透并不自觉,对于必然产生的后果更茫无所知。亿万人民依旧悠然自得地过着日子,像过去一样过他们从摇篮到坟墓的生活,从没想到在现代的工作上下工夫。一部分人则毫不经心地开始采用外国货,有的是为了实用,有的是为了享受,另一些人则纯然为了好奇。
但是,西方列强的兵舰政策不但带来了货品和鸦片,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科学文化的种子。这在当时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后来这些种子终于发芽滋长,使中国厚蒙其利——这也是历史上的一大讽刺。
这时候,日本也正以一日千里之势向欧化的途程迈进,中国对此却毫无所觉。半世纪以后,这个蕞尔岛国突然在东海里摇身一变,形成一个硕大的怪物,并且在1894年出其不意地咬了东亚睡狮一大口。中国继香港之后,又丢了台湾。这只东亚睡狮这时可真有点感到疼痛了,茫茫然揉着惺忪的睡眼,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扰了它的清梦。
我原先的计划只是想写下我对祖国的所见所感,但是当我让这些心目中的景象一一展布在纸上时,我所写下的可就有点像自传,有点像回忆录,也有点像近代史。不管它像什么,它记录了我心目中不可磨灭的景象,这些景象历历如绘地浮现在我的脑际,一如隔昨才发生的经历。在急遽递嬗的历史中,我自觉只是时代巨轮上一颗小轮齿而已。

第二章 乡村生活
我出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的小康之家。兄弟姊妹五人,我是小的一个,三位哥哥,一位姊姊。我出生的前夕,我父亲梦到一只熊到家里来,据说那是生男孩的征兆。第二天,这个吉兆应验了,托庇祖先在天之灵,我们家又添了一个儿子。
我大哥出生时,父亲曾经梦到收到一束兰花,因此我大哥就取名梦兰。我二哥也以同样的原因取名为梦桃。不用说,我自然取名为梦熊了。姊姊和三哥诞生时,父亲却没有梦到什么。后来在我进浙江高等学堂时,为了先前的学校里闹了事,梦熊这个名字入了黑名单,于是就改为梦麟了。
我出生在战乱频仍的时代里。我出生的那一年,英国从中国拿走了对缅甸的宗主权;出生的前一年恰恰是中法战争结束的一年,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就在那一年让渡法国。中国把宗主权一再割让,正是外国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本土的序幕,因为中国之保有属国,完全是拿它们当缓冲地带,而不是为了剥削它们。中国从来不干涉这些边缘国家的内政。
这情形很像一只橘子,橘皮被剥去以后,微生物就开始往橘子内部侵蚀了。但是中国百姓却懵然不觉,西南边疆的战争隔得太远了,它们不过是浩瀚的海洋上的一阵泡沫。乡村里的人更毫不关心,他们一向与外界隔绝,谈狐说鬼的故事比这些军国大事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但是中国的国防军力的一部分却就是从这些对战争不感兴趣的乡村征募而来的。
我慢慢懂得一些人情世故之后,我注意到村里的人讲起太平天国革命的故事时,却比谈当前国家大事起劲多了。我们乡间呼太平军为“长毛”,因为他们蓄发不剃头。凡听到有变乱的事,一概称之为“长毛造反”。大约在我出生的30年前,我们村庄的一角曾经被太平军破坏。一位木匠出身的蒋氏族长就参加过太平军。人们说他当过长毛的,他自己也直认不讳。他告诉我们许多太平军掳掠杀戮煮吃人肉的故事,许多还是他自己亲身参加的。我看他的双目发出一种怪光,我父亲说,这是因为吃人肉的缘故。我听了这些恐怖的故事,常常为之毛骨悚然。这位族长说,太平军里每天要做祷告感谢天父天兄(上帝和耶稣)。有一天做祷告以后,想要讨好一位老长毛,就说了几句“天父夹天兄,长毛夺咸丰”一套吉利话。老长毛点头称许他。他抖了,就继续念道“天下打不通,仍旧还咸丰”。“妈”的一声,刀光一闪,从他头上掠过。从此以后,他不敢再和老长毛开玩笑了。
这样关于长毛的故事,大家都欢喜讲,欢喜听。但是村里的人只有偶然才提到近年来的国际战争,而且漠不关心。其间还有些怪诞不经的胜利,后来想起来可怜亦复可笑。事实上,中国军队固然在某些战役上有过良好的表现,结果却总是一败涂地的。
现代发明的锋芒还没有到达乡村,因而这些乡村也就像五百年前一样保守、原始、宁静。但是乡下人却并不闲,农人忙着耕耘、播种、收获;渔人得在运河里撒网捕鱼;女人得纺织缝补;商人忙着买卖;工匠忙着制作精巧的成品;读书人则高声诵读,默记四书五经,然后参加科举。
中国有成千上万这样的村落,因为地形或气候的关系,村庄大小和生活习惯可能稍有不同,但是使他们聚居一起的传统、家族关系,和行业却大致相同。共同的文字、共同的生活理想、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科举制度则使整个国家结为一体而成为大家所知道的中华帝国(我们现在称“中华民国”,在辛亥革命以前,欧美人称我们为“中华帝国”)。
以上所说的那些成千成万的村庄,加上大城市和商业中心,使全国所需要的粮食、货品、学人、士兵,以及政府的大小官吏供应无缺。只要这些村镇城市不接触现代文明,中国就可以一直原封不动。如果中国能在通商口岸四周筑起高墙,中国也可能再经几百年而一成不变。但是西洋潮流却不肯限于几个通商口岸里。这个潮流先冲击着附近的地区,然后循着河道和公路向外伸展。五个商埠附近的,以及交通线附近的村镇首先被冲倒。现代文明像是移植过来的树木,很快地就在肥沃的中国土壤上发荣滋长,在短短50年之内就深入中国内地了。
蒋村是散布在钱塘江沿岸冲积平原上的许多村庄之一,村与村之间常是绵延一两里的繁茂的稻田,钱塘江以风景优美闻名于世,上游有富春江的景色,江口有著名的钱塘江大潮。几百年来,江水沿岸积留下肥沃的泥土,使两岸逐步向杭州湾扩伸。居民就在江边新生地上筑起临时的围堤截留海水晒盐。每年的盐产量相当可观,足以供应几百万人的需要。
经过若干年代以后,江岸再度向前伸展,原来晒盐的地方盐分渐渐消失净尽,于是居民就在离江相当远的地方筑起堤防,保护渐趋干燥的土地,准备在上面蓄草放牧。再过一段长时期以后,这块土地上面就可以植棉或种桑了。要把这种土地改为稻田,也许要再过50年。因为种稻需要大量的水,而挖池塘筑圳渠来灌溉稻田是需要相当的时间的,同时土地本身也需要相当时间才能慢慢变为沃土。
我童年时代的蒋村,离杭州湾约有20里之遥。围绕着它的还有无数的村庄。大大小小,四面八方都有,往南一直到山麓,往北到海边,往东往西则有较大的城镇和都市,中间有旱道或河汊相通。蒋氏族谱告诉我们,我们的祖先是从徽州迁到奉化暂驻,又从奉化迁到余姚。徽州是钱塘江的发源地,我们的祖先到余姚来,可能就是为了开垦江边的新生地。在我幼年时,我们蒋氏家庙的前面还有古堤岸的遗迹,那家庙叫做“四勿祠”,奉祠宋朝当过御史的一位祖先,他是奉化人,名叫蒋岘。然而一般人却惯叫“陟塘庙”,因为几百年前,庙前横着一条堤塘。
读者或许要问:什么叫“四勿”呢?那就是《论语》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句话。我们玩具店里所看到的三只猴子分别蒙起眼睛、耳朵、嘴巴,就是指这回事。至于为什么没有第四只猴子,因为那三只猴子坐着不动,就可以代表了。但是我们那位御史公却把这四勿改为勿欺心,勿负主,勿求田,勿问舍,人称之为四勿先生。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处世格言是很多的。我们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诸如寺庙、戏院、家庭、玩具、格言、学校、历史、故事等等,来灌输道德观念,使这些观念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以道德规范约束人民生活是中国社会得以稳定的理由之一。
几千年以来,中国的人口从北方渐渐扩展到南方,先到长江流域,继至珠江流域,后到了西南山区。中华民族一再南迁的理由很多,南方土地肥沃、塞外好战部落入侵,以及人口的自然繁殖都有关系,且从宋朝以后,黄河一再泛滥,更使人们想念江南乐土。我的祖先在早期就由北而南,由南而东,后终于在杭州湾沿岸定居下来。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