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母亲已比我年轻

書城自編碼: 356183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徐汉雄
國際書號(ISBN): 9787568066334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7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对话的力量,风靡全球的教练式沟通
《 对话的力量,风靡全球的教练式沟通 》

售價:NT$ 307.0
人的行为
《 人的行为 》

售價:NT$ 499.0
北京中轴线知识一点通
《 北京中轴线知识一点通 》

售價:NT$ 411.0
牛津世界历史研究指南
《 牛津世界历史研究指南 》

售價:NT$ 978.0
人间珍贵:澎湃夜读集3
《 人间珍贵:澎湃夜读集3 》

售價:NT$ 354.0
孩子一生的底气
《 孩子一生的底气 》

售價:NT$ 307.0
撒哈拉海计划:技术、殖民与气候危机
《 撒哈拉海计划:技术、殖民与气候危机 》

售價:NT$ 411.0
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
《 制造亚洲:一部地图上的历史 》

售價:NT$ 562.0

編輯推薦:
1.本书是媒体人徐汉雄的自传体亲情散文集,饱含对亲情的至深省察,读来飙泪;亦是一部展现中国父母大爱的诚意之作,定格了世间天伦之情的共同美好。
2.一位儿子写给父母的深情回望之书,书写那些来不及说的爱与牵挂,每个中国儿女都能在书中看到自己父母的影子!无论走得多远,都别忘了身后的父母。
3.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得主、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著名杂文家、鲁迅文学奖得主鄢烈山,知名作家赵格羽联合推荐。
內容簡介:
这是一位媒体人的自传体亲情散文集,饱含对亲情的至深省察,读来飙泪,世人间*痛之事,莫过于母亲已比孩子年轻。虽然是个人回忆录,却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样,定格了世间天伦之情的共同美好。作者用真诚朴实的文字,毫不避讳的灵魂追问,回顾了父亲母亲的平凡一生,那些有快乐,也有艰辛的过往岁月,触动人心,让人在震颤中惊醒:无论走得多远,别忘了身后的父母。这是一部展示中国父母大爱的作品,也是描述一部中国农村百姓努力生活的诚意之作。这本私家回忆,有我们平凡父母的共同影子,牵动我们内心深藏的共同情愫。
關於作者:
笔名余人月、肖时候,70后媒体人,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高级编辑,中国新闻奖获得者,获湖北新闻奖20多项,曾任楚天都市报评论部主任,在中国青年报、新华每日电讯、华西都市报、西安晚报、红网等媒体发表评论数百篇,著有新闻评论作品集《在中线上行走》、《评论记录变革》、《视角的力量》等。
目錄
第一辑 半边户,半生缘
母亲已比我年轻 
一粒灰落在父母的清明节上 
与父母经历过的抗疫 
我的农民父母 
半边户,半生缘 
留守在乡村 
没有故事的童年 
北山,北山 
外婆不外 
一条鱼的牵挂 
读个争气书 
姐姐成了我的同学 
梦里且相逢 
人生不过三场病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不疯魔不成活 
父亲还债来了 
几时共挑三箩筐 
第二辑 父亲已成大人
牵着父亲去旅游 
父亲已从生命中飘过 
原来父亲也是可以潇洒的 
我会做饭的时候,父亲已经不在 
难忘父亲的笑容 
宁愿挨他坏脾气 
咳嗽在,父亲就在 
账本里的父亲 
属于夏天的父亲 
你们那里下雪了吗? 
阳历年,我愿父亲快意一醉
第三辑 母亲已比我年轻
我的开学第一课 
妈妈留给我一首歌 
抢雨与看水 
托孤 
有父母的地方才是家 
近乡情更怯,只因无父母 
我们欠父母一个抱抱 
第四辑 有关活着
能吃时,你一定要多吃点 
人生的愿望有时就是一份盒饭 
别让家里的女人哭出声 
我也曾包过粽子 
有人在静静爱着你 
姥爷天上见 
提着猪肉去走亲 
请善待家中的老人 
第五辑 思念之花
油菜花里的母亲 
走不出母亲的容颜 
你好像从未长眠 
今天,我来陪你坐坐 
你明明就在眼前 
睡我旁边的那个人 
我想划根火柴回到童年 
采青叶的父亲
父亲的田地
后记:在人间戏剧中活好自己的角色
內容試閱
自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孔
这是我最想写的书,也是最难写的书。自 2016 年动笔以来,写写停停中,我只觉心曲千万端,下笔却难说。因为那些过往,原本与生命融合在一起,并不能单独抽离,只有在其自然脱落的时候,捡起一点是一点,断断续续中,便有了这些内容。
就在准备交付出版的时候,没想到所在的城市突遭不幸,成为一场疫情的风暴眼。在城市按下暂停键后的疫情防控时期,所有人都与城市一起经历艰难时刻,也一起坚强面对,终于共同迎来了重启的时刻。
疫情制造了挑战与困难,也让人因此懂得与成长。在居家隔离中,一个个家庭成员从来没有像这样,有这么长的时间能够从早到晚一直待在家中,一起做饭、吃饭、看电视、聊天,尽情享受着天伦之乐,也彼此照应,共同承担。
疫情强化了中国人传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让守望相助显得更加可贵,也让人更加珍惜家庭的意义。此日思旧日,不免让人格外怀念原生家庭中的点滴温暖,怀念父母在困难中,给予我们的庇佑与保护。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自己的小千世界,这小千世界是可以思考、神游、欢娱、忧伤甚至忏悔的地方。小千世界是每个人小小的大千,种种的记录好像在心里烙下了血的刺青,是风雨也不能磨灭的。
这本书就是我的小千世界有关父母的一些怀念,有关成长的一些记忆,无论忧伤还是忏悔,都是不能磨灭的刺青。
1
有篇汉味小说《声音低回》,写的是阿里寻找妈妈声音的故事。
阿里是生活在武汉东亭的一名弱智青年,虽然生活在混沌之中,但是阿里非常快乐,时间对于阿里的最大意义就是每天早上听到妈妈叫他起床的声音。妈妈去世后,阿里再也听不到妈妈的声音了,他把在火葬场悼念厅的哀乐当成妈妈的声音,每天在家放着哀乐。
母亲已经去世多日,阿里浑然不觉。他见不到母亲,脑子里却没有她不在世的概念。
这世道上有很多东西,都不会进入他的脑子。他的大脑像一扇密闭的门,大多时候都关闭着。只在偶尔中透进一点光。比方母亲的声音。母亲的声音就像是一把小改锥,能轻轻将他那扇密封严实的门撬开一道窄缝。光线便从那缝中透过几缕,照亮他脑袋里一个小小的角落。
阿里放哀乐的时间,是他母亲每天早上叫他起床的时间。阿里没有母亲了。这个悲哀的声音,成了他心里的母亲,是打开他世界的亮光,也是连通生与死的一座桥梁。
这个故事曾让我心中一怔,觉得阿里就是自己。我也生活在武汉东亭,在东湖的波光中,在凄婉的乐曲中,寻找自己的母亲,抚慰流离的心灵。但我又不是阿里,我思维正常,不会放哀乐扰民。
但很长一段时间,我喜欢听哀乐,愿意沉浸在哀乐低回的忧伤中。
只要哀乐响起,无论是来自电视里面,还是其他地方,我都会静静地听着。
只因三十年前,我母亲去世时,当老师的堂兄主事,将村小学的大喇叭搬了回来,挂在我家门口的树上,播放哀乐。从此,哀乐成了我通向亲人的一个小孔,在触景生情中,仿若感受到亲人的存在,打开了世界的亮光。每次送别他人,在哀乐声中,我都感觉像是在送别自己逝去的亲人。
2
上海作家余秋雨在写导演谢晋时,有篇《门孔》的文章,也记下了类似的一幕。
谢晋有四个孩子,三个都有智力问题,其中两个儿子还是重度智障,而唯一正常且才华横溢的儿子却早他而去。
直到谢晋离世,他的小儿子阿四,还不知道死亡是什么。
大家觉得,这次该让他知道了。但是,不管怎么解释,他诚实的眼神都告诉你,他还是不知道。
十几年前,同样弱智的阿三走了,阿四不知道这位小哥到哪里去了,谢晋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两个月前,阿四的大哥谢衍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谢晋对大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
现在,谢晋自己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家里只剩下他和八十三岁的妈妈,阿四已经不想听解释。谁解释,就是谁把小哥、大哥、爸爸弄走了。他就一定跟着走,去找。
阿三还在的时候,谢晋说:你看他的眉毛,稀稀落落,是整天扒在门孔上磨的。只要我出门,他就离不开门了,分分秒秒等我回来。
谢晋说的门孔,俗称猫眼。对阿三来说,这个闪着亮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种永远的等待。他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松懈,因为爸爸每时每刻都可能会在那里出现。除了睡觉、吃饭,他都在那里看。双脚麻木了,脖子酸痛了,眼睛迷糊了,眉毛脱落了,他都没有撤退。
3
故事让人心痛,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情景是相同的,有一些小孔是相通的。
阿三、阿四与阿里都是智障,他们什么都不懂,只知道按习惯生活。阿四的习惯是以为亲人们都还活着,他不懂死亡,谁死了,他都以为还活着。阿三的习惯包括往门中那个小孔里张望,等着爸爸回来。阿里的习惯,是等着妈妈叫他起床。
无论是上海的阿三、阿四,还是武汉的阿里,他们的习惯,都是保持对亲人的依赖,保持与亲人的一种感情连通,也是无意识的行为。寻找亲人,是为让自己的内心踏实。
阿里听哀乐,与阿三往门孔的猫眼里张望是一回事,都是在寻找通向亲人世界的小孔。
我们正常人也是一样,这种寻求精神抚慰的本能,不以智商高低为区别。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中,一定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个情感小孔,能让自己感到安宁与踏实。
4
这本纪念父母的作品,就是我用来看见亲情的小孔,是我自己的精神寄托。
他们去了另一个世界,留给我的只有记忆这个小孔,可以从回首中望见他们的身影,望见曾经共同度过的世界。
我把这些记忆定义为半生缘:我父母都去世得早,我母亲与父亲之间的相伴,只有半生的时间,父母与我的相伴,也只有半生的时间。
我们大多数人,即便父母能够一生平安,能顺利陪我们到最后,彼此相伴的时间,基本上也只有半生。因为他们的前半生没有我们,我们的后半生没有他们,我们与父母,注定只有半生的缘分。
这半生的缘分,却留下伴随我们一生的亲情。即便他们离去,花落香仍在,那些记忆,已成了生命中的刺青,永远不会磨灭。
因为我们这一生,自始至终都活在父母给予的温暖与留下的记忆中,也就有割舍不了的怀念。
5
我们与父母,其实无法告别,虽然他们已远走,却从来没有说再见。他们永远就在眼前,一景一物,都有他们如影相随。
这让我在写这本回忆录式的作品时,总是难以自抑,深感那些过往无法割裂,无法分成片断来一章章地述说。他们与我们,生与死,本就是浑然一体的存在,又如何骨肉分离般地层层剖开。
我只有想到哪就写到哪,陆陆续续,就有了这样的一些片断。
也许,这就是怀念本来的样子吧。那些怀念,原本就是不时浮现,没有顺序的随机而至。也因此这本书,或许显得不成体系,杂乱了一些。
我努力把它们聚拢,一如年少时将拾取的麦穗束成一把,或长或短,或饱满或空瘪,都是虔诚的整理。
6
英国作家赫克斯科曾经说过:每个人的记忆都是自己的私人文学。但每个人的记忆,又是大家的共同历史,是社会的记忆。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部分,在共同构成的生活拼图中,有共同的经历与情感。
这原本是个人的记忆,在此分享,也是因为每对父母都是相似的,每段感情都是共通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情感小孔。
本书在成稿过程中,有幸得到多位老师的热心帮助。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湖北省文联主席刘醒龙先生在万忙中不吝赐教;畅销书作家、编剧、知名情感专家赵格羽女士为本书拨冗赐序;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亢博剑老师、饶静老师,对本书提供了大量帮助,给予了不少宝贵意见;著名评论家、中国青年报编委曹林,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长江少儿出版集团总经理陈栋,《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汤广花,均对本书出版给予了热心支持,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因为长期从事评论工作,本书不少篇章都带有评论风格,多了些偏感慨、结论式文字表达,少了些描写与情节,希望读者能接受这种比较另类的呈现方式,或在阅读时给予原谅。
书中有关病痛的内容比较多,只因那些经历,原本就是生命的组成部分,这也是一种人生,或者不得不面对的生存状态。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在这个世界上活着,遇上什么样的日子,就是什么样的日子,无法回避,我如实尊重了经历本身,难以跳过或滤掉那些病痛,也请读者体谅,一起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努力让岁月多点阳光。
也愿这个小孔,能让各位读者看到你与父母的世界,看见你自己的内心。愿每一个人都能打开属于自己的那个小孔,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感情世界。
徐汉雄
2020 年 5 月于武汉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