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編輯推薦: |
在当今这个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疏远,个人意识多强调自己的部分,而忽略与他人之间的关联。作者在自身思想得到升华的同时,也希望通过本书,让人们摆脱当今社会困局,打破自身狭窄格局。作者提出,生活中存在双峰模式,*座山是构建自我、定义自我,其意义在于获取;第二座山是摆脱自我、舍弃自我,其意义在于奉献。作者试图通过本书鼓舞人们提高生活追求,具有正面导向意义。
|
內容簡介: |
戴维布鲁克斯在本书中用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的日常生活。作者提出了双峰模式,我们每个人都在攀登人生的两座山。如果说*座山是关乎构建自我和定义自我的,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乎摆脱自我和舍弃自我的。如果说*座山是关乎获取的,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乎奉献的。如果*座山是精英式的独自攀登,那第二座山则是置身于有需要的人之间,并与他们手携手同行。
作者认为,如何判断你是处在*座山还是第二座山的关键是,你的终极诉求何在?是外在之物,还是自身名利?攀登第二座山的方式,不同于攀登*座山的方式。征服*座山后,辨认第二座山的峰顶,然后朝它前进。你已被你的第二座山征服了。你屈服于某些召唤,你竭尽所能,回应召唤,解决面临的问题或不公正。在*座山上,你雄心勃勃,高瞻远瞩。到第二座山上时,你已倾向于亲密、无私和奉献。第二座山上的人,过着更宏大的生活,激活了内心深处,并承担了更广泛的责任。
作者基于此,提出了本书的两个目的,以期能为读者有更多的帮助。
*个目的是展示个人是如何从*座山转进到第二座山的,并详尽、细致地逐步展示更深刻、更快乐的生活。包括我们应该怎样超越自我,并致力于更伟大的事业。戴维布鲁克斯在本书中用令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深入剖析我们的日常生活。作者提出了双峰模式,我们每个人都在攀登人生的两座山。如果说*座山是关乎构建自我和定义自我的,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乎摆脱自我和舍弃自我的。如果说*座山是关乎获取的,那么第二座山则是关乎奉献的。如果*座山是精英式的独自攀登,那第二座山则是置身于有需要的人之间,并与他们手携手同行。
作者认为,如何判断你是处在*座山还是第二座山的关键是,你的终极诉求何在?是外在之物,还是自身名利?攀登第二座山的方式,不同于攀登*座山的方式。征服*座山后,辨认第二座山的峰顶,然后朝它前进。你已被你的第二座山征服了。你屈服于某些召唤,你竭尽所能,回应召唤,解决面临的问题或不公正。在*座山上,你雄心勃勃,高瞻远瞩。到第二座山上时,你已倾向于亲密、无私和奉献。第二座山上的人,过着更宏大的生活,激活了内心深处,并承担了更广泛的责任。
作者基于此,提出了本书的两个目的,以期能为读者有更多的帮助。
*个目的是展示个人是如何从*座山转进到第二座山的,并详尽、细致地逐步展示更深刻、更快乐的生活。包括我们应该怎样超越自我,并致力于更伟大的事业。
第二个目的是展示社会是如何从*座山转进到第二座山的。我们的社会正遭受着一场团结危机。我们生活在一种个人主义的文化之中。自我与社会、个人与群体之间总是存在着紧张的关系。我们能做的是重新寻求平衡,建立一种文化,并引导人们走向自我价值的实现与承诺。
|
關於作者: |
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美国杰出的作家、评论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著有畅销书《社会动物》、《天堂里的波波族》等。
|
目錄:
|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两座山
第一章:道德生态学
第二章:照片墙上的生活
第三章:没有安全感的超常成功者
第四章:山谷
第五章:旷野
第六章:心灵与灵魂
第七章:承诺的生活
第八章:第二座山
第二部分:职业
第九章:职业的样貌
第十章:传报时刻
第十一章:导师的作用
第十二章:吸血鬼问题
第十三章:精通
第三部分:婚姻
第十四章:无上的婚姻
第十五章:亲密关系:阶段一
第十六章:亲密关系:阶段二
第十七章:婚姻抉择
第十八章:婚姻:共建的学校
第四部分:哲学与信仰
第十九章:智力的承诺
第二十章:宗教的承诺
第二十一章:意外的转折
第二十二章:阶梯和墙壁
第五部分:社区
第二十三章:社区建设:阶段一
第二十四章:社区建设:阶段二
第二十五章:结论:关系主义宣言
致谢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