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文是在明末清初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生态阐述遗民士群的庄学思潮,解读王夫之庄学思想的缘起。作者通过宋明理学主要是张载气论思想为根基,以《船山全书》所涉及庄学论述为材料支撑,主要以《庄子解》为主,以王夫之“浑天”概念为入门之匙,以对比、重构方法将其与庄子天道观建立联系,阐述新义,继之以“寓庸”“随成”“能移”“相天”而贯通天人,将庄子之道拉回人间世,从而在天道观上解构了庄子本真之义。而戒慎虚心之处世、凝虚守纯、集“善气”息“害气”等精神修养方法,以及政治观上肯定人的自然性、否定强一律的政治统治又体现出王夫之在重构儒家化庄学理论的同时也在逆构层面上吸收庄子道家思想,再现庄学在剧变环境中适应社会安顿人心的富有弹性和张力的理论活力。
|
關於作者: |
邓联合,男,1969年生,江苏铜山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2008年),曾任教于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08-2019年),现为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百人计划”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已出版专著《“逍遥游”释论——庄子的哲学精神及其多元流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庄子哲学精神的渊源与酿生》(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年)等5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项。
|
目錄:
|
序1导论明清之际庄学思潮概观第一节晚明庄学大盛第二节遗民心态与庄学第三节明遗民儒家庄学的四种形态第一章王船山庄学话语的两种形态及其精神旨趣第一节《庄子通》《庄子解》:写作时间、体例及增注问题第二节庄学专书:“因以通君子之道”第三节庄学碎语:情理两端第二章“庄生非知道者”:王船山对庄子与儒家的划界第一节“天游”与人伦第二节“私意”与道义第三节“老庄”乃古今三大害之一第四节“辟异端者,学者之任”第三章庄出于老而高于老:王船山对庄子与老子的剥离第一节老子:“持机械变诈以徼幸之祖”第二节庄子“自立一宗”第三节文本、语境与心态第四章“以内篇参观之”:王船山对庄子与后学的分疏第一节内篇:意皆连属,别为一宗第二节外篇:纯驳相间,定非庄子之书第三节杂篇:博引泛记,诚内篇之归趣第四节略其曼衍,取其精蕴第五章以“浑天”为大宗:《庄子解》的思想根基第一节“浑天”述义第二节“浑天”的双向亲缘性第六章“游人之樊”:《庄子解》对庄子处世哲学的改造第一节“随成”以“师天”,“寓庸”以“逍遥”第二节涉乱世之术第七章“天游”与“相天”:《庄子解》的精神圣域第一节“游于六合之外”第二节“能移而相天”第三节“通生死于一贯”第八章“其神凝”:《庄子解》的工夫论第一节凝虚守纯第二节集“善气”,息“害气”第九章“帝王之道,止于无伤”:《庄子解》的政治思想第一节“物之自治者,天之道”第二节“因其常然,则仁可也,义可也”附录一《船山全书》涉庄老文献辑录《周易内传》《周易内传发例》《周易大象解》《周易稗疏》《周易外传》《尚书稗疏》《尚书引义》《诗经稗疏》《诗广传》《礼记章句》《春秋家说》《春秋世论》《续春秋左氏传博议》《四书稗疏》《四书笺解》《读四书大全说》《四书训义》上《四书训义》下《说文广义》《读通鉴论》《宋论》《永嘉实录》《莲峰志》《张子正蒙注》《思问录》《俟解》《黄书》《识小录》《搔首问》《相宗络索》《船山经义》《楚辞通释》《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姜斋文集》《姜斋五十自定稿》《姜斋六十自定稿》《姜斋七十自定稿》《柳岸吟》《姜斋诗分体稿》《姜斋诗编年稿》《落花诗》《遣兴诗》《和梅花百咏诗》《雁字诗》《船山鼓棹初集》《诗译》《夕堂永日绪论》《船山诗文拾遗》附录二王船山之老庄诠释学的文本形态和思想取向附录三思想意图与实际功用:王船山《老子衍》的诠释学解读附录四老子之“阴谋家”污名的思想史考察参考文献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