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1.畅销书《司马懿吃三国》作者李浩白十余年三国魏晋历史研究精华荟萃,就是为了刷新你对三国的认知!
2.秉承陈寅恪、田余庆等史学名家明白晓畅、旁征博引的行文风格,脉脉长流,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欲罢不能,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让读者在曲径通幽、山重水复的文字美景中流连忘返;
3.284处引文皆出自《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等史学典籍,配合作者独到的解读,有理有据,绝不哗众取宠;
4.著名历史作家王者觉仁、《三国全史》作者南门太守、王者荣耀游戏三国项目指导朱晖等众多大咖联袂推荐!
|
內容簡介: |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一书以汉末世族集团、曹魏帝国、刘汉政权、孙吴集团、司马氏家族等为探索对象,结合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寿春之役、灭蜀之役等重大事件,从汉末董卓之乱至三国归一的历史中发掘深意和新意,理清脉络,还原内情,揭露真相,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给读者以史学前沿知识的盛宴享受。
|
關於作者: |
李浩白,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荣获第四届、第六届重庆巴蜀青年文学奖以及首届浩然文学奖,从事各类文学作品创作。出版有《万历二十年:抗日援朝》(上下)、《司马懿吃三国》(1-5)、《三国终结者司马昭》(1-5)、《盐战》《大明神断》等多本知名畅销书,影响甚巨,被媒体誉为新一代非虚构历史小说青年领军人物。
|
目錄:
|
第一篇 大幕拉开
第一章 三国里董卓为什么那么厉害 _003
董卓:一位被黑化了的末代周公 _005
董卓的个性行事及对后世的政治影响 _011
第二章 西凉武人集团:东汉末年大乱的揭幕者 _015
凉州三明时期的成形阶段 _018
关陇双高时期的巅峰阶段 _022
乱国三凶时期的衰亡阶段 _029
第三章 王允不允:志大才疏的救时宰相 _033
第四章 汝南袁氏:化家为国的野望 _039
袁安时期之固本培基 _042
袁京、袁敞时期之清浊分流 _045
袁汤父子时期之绸缪布局 _046
袁隗兄弟于灵帝朝之翻云覆雨 _049
袁隗、袁绍叔侄时期之鹰扬虎视 _052
汝南袁氏之袅袅余音 _057
袁绍的门户集团及官渡战败缘由之浅探 _058
第五章 中原名门世族的崛起:左右历史走向的强暗流 _061
东汉末年的高层权力格局 _065
初平、兴平年间世族集团的独大 _067
建安年间早期:世族集团助曹与攻袁 _070
建安年间中后期:世族集团的易汉入魏 _073
曹丕称帝时期:世族集团的全面复兴 _075
曹睿在位时期:世族集团的异峰突起 _079
魏末时期:世族集团的改天换地 _082
第二篇 代汉之争
第六章 谁是真正的代汉者? _087
第七章 曹家父子之谋 _095
曹操借天子以纳人心之战略浅析 _097
曹丕的分权制衡术及其政治影响 _100
第八章 曹操为什么不做开国皇帝 _105
建安年间荀彧及拥汉派的反曹暗斗 _107
董昭:曹魏幕后的真正孤臣 _113
贾诩:三国时期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_120
官渡之战幕后的无间道 _125
第九章 天下之定,彧之功也儒圣荀彧 _131
知人料事,洞若观火 _135
算无遗策、功济于时 _137
求贤若渴,树人自补 _139
兴文倡学,重铸太平 _141
卓然立节,身后渊流 _143
光耀千秋,万古流芳 _146
第三篇 英雄莫问出处
第十章 刘备创业史 _151
刘备集团帮派化特征及其转轨之浅述 _153
侠帝刘备 _157
关羽之骄,蜀汉之殇 _160
第十一章 陈登:以武立业的名士先驱者 _165
第十二章 承父兄之业的东吴之主孙权 _171
孙权用人立国的得与失 _173
孙权晚年立嗣顾命问题之探隐 _183
第十三章 三国时期的官场选任特点 _191
九品中正制的正反面 _194
以行而求名,以名而立身的真相 _196
不贿不礼,官路不顺 _198
上虽伪饰,下必投机 _200
两面下注,长线投资 _201
有权就能任性 _203
知恩图报背后的权权交易 _205
高官们的必学绝技:爱士养名 _206
权二代的成才捷径 _208
第四篇 三分归晋
第十四章 揭司马懿为什么会是最后的赢家 _213
真实的司马懿:儒枭隐雄全才 _215
司马懿的登顶之路 _220
司马懿早年的多岗位锻炼及成效 _230
第十五章 开启西晋的司马家族 _237
奸雄司马昭的另一面 _239
战神司马昭是怎样炼成的 _243
司马兄弟凭何驾驭宿将旧臣 _247
司马氏发动高平陵事变的底气 _252
司马氏的姻亲网及其政治作用 _257
第十六章 魏晋嬗代背后的制度之争 _263
司马氏选贤用人更加精细化 _267
律令施政副众心之所求 _269
废除屯田制,解放屯田客 _271
五等封爵,收服士心 _273
结语 _276
第十七章 寿春之役:三国归一的前奏曲 _277
寿春之役的起因 _280
司马昭的全盘谋划 _282
孙吴君臣的内外谋算 _285
蜀汉集团的呼应及受挫 _287
司马昭挑起寿春之役的深层次用意 _288
司马昭集团在战役中亮点纷呈 _290
司马昭的战后安置及其深远影响 _294
第十八章 文立:由蜀入晋之第一智臣 _297
|
內容試閱:
|
旁敲侧击掘真知,融会贯通铸汗青
汉末三国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林中一座庞大的宝库。在文艺创作方面,有罗贯中的通俗小说《三国演义》及其多部影视剧广为宣扬,而致东亚民众耳熟能详;在史实典籍方面,亦有《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巨著交相辉映,令人得其精华之涵泽而深以为益。
我于十八年前确定写作《司马懿吃三国》《三国终结者司马昭》两部贯穿整个汉末三国时期近百年的长篇历史小说,从那时候起便与魏晋三国的历史研究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再优秀的历史小说,也必须有丰富而准确的史料以为骨干支撑,否则写出来只会谬误横生、贻笑大方。
当时,我直接从史学原典入手,以《后汉书》《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这四本书为基础性资料。然后,再找到田余庆老师的《秦汉魏晋史探微》《东晋门阀政治》,王夫之大师的《读通鉴论》,陈寅恪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钱穆大师的《国史大纲》《秦汉史》《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以及多位现当代史学家的三国论文集为参考书,借为龟鉴,边研边写。同时,我在网上还加入二十余个三国迷 QQ 群,随时从中汲取三国史的前沿研究新知识,并将自己的心得体悟放到 QQ 群里与网友们切磋交流,取长补短。
记得我在《司马懿吃三国》小说初稿中曾把时人的坐具写成了红木椅,立即被网友们指出了谬误:那时的坐具是榻和席,椅子要到唐宋之际才会出现。我又写到书中的人物角色吃红薯,其实这也错了:红薯是在明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我还把荆州刺史的官阶写成了三品大员,后来才知道刺史一职在三国时期的别称是州牧,其官秩为二千石,而不是用品级来划分的。这些细节方面的锤炼,促使我在探史洞幽之际愈发严谨求实,丝毫不敢虚妄。
而且,在写司马懿、司马昭系列历史小说的同时,我也渐渐对三国历史中云遮雾罩的各种问题产生出了不少随想和受到不少启发,也探索出点点滴滴的新颖见解来。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整整做了四大本的心得笔记。而这些记录下来的随笔感悟,便成了今天这部《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的雏形和蓝本。
写这些史籍心得见解之时,我牢牢坚持了三个原则:别人写透写烂了的题材,无论多么热门,我绝不会跟风再写;别人窥而不深或探而不入的重要论题,我可以写得更深更新;自出心裁而又有据可证的题材,我便紧抓不放、深耕细作。例如西凉武人集团,这个历史名词被不少史学家提起,但此前并没有一个史学家将它的来龙去脉写深写透。我自己就在史书中多方查找资料、整理线索,终于把这个题材尽量写了个明白透彻。又如中原名门世族集团,陈寅恪和田余庆二人只是一笔带过,其他史学家也对此语焉不详。我便抓住党锢之士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和颍川系世族集团等关键角色,一路纵深追踪,直到还原了他们的历史面貌与命运走向。
在这三个原则之上,我反复咀嚼消化各种史料,多次修改自己的历史论文。以我的创作经验而论,我觉得写历史小说其实更加容易一些,因为它可以允许自圆其说的适度虚构。但写历史论文不行。它必须要百分之百的求真求实,它必须要逻辑严密、持之有据,而不能无的放矢、凭空捏造。这本《一看就停不下来的三国史》,我总共创作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凝聚了我大量的汗水和心血。在完稿之日,我将自己的历史论文写作经验总结成了一首小诗:觅史探幽溯本源,每有会意辄细评。丝丝入扣巧推理,寻章摘句来证明。
我个人认为,要写好一部史学著作,我们应该做好三个角色:一是历史资料的采矿者,二是历史推演的福尔摩斯,三是历史叙述的还原师。
首先,如何做好历史资料的采矿者呢?我们知道,历史的真相永远是碎片化多面化多维度的,绝对的真实几乎是不存在的。它散落在冠冕堂皇的正史中,也隐藏在光怪陆离的野史里。我们就应该从各种资料中,把大大小小的历史真相之碎片尽可能地找全、拼好。实际上,像陈寿、范晔、房玄龄、司马光等这些古代历史学家是非常聪明睿智的。他们在史书中既有旁敲侧击的曲笔,又有蜻蜓点水的简笔,用以规避某些不可抗之因素。然而尽管如此,他们也不会刻意编造或扭曲真相,而是把真相写得很简略、很含蓄、很巧妙,留待有识之士的用心发掘。这就需要我们炼成一双火眼金睛去洞察和剖析。我们要特别注意寻觅史籍之中的那些反常与蹊跷之处。越是蹊跷越是不合常理的史料,无论它多么新奇多么耀眼,就越是值得我们大挖深挖的金矿,就越是能够帮我们找到真知灼见的钥匙。
其次,如何做好历史推演的福尔摩斯呢?在找到一串串吉光片羽式的历史真相资料后,我们应该学会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联动推理,力求抓准真相的主干。在这里,我愿现身说法,举出一个我在深研三国历史过程中严谨推论的例子来加以说明。我研究曹魏开国之初的政治权力格局版图时,发现除了颍川系世族集团独占鳌头之外,青州系、兖州系、河北系、关中系等各大世族集团也各自据有一席之地。然而,唯独荆州系世族集团却似乎整体缺席了。在《三国志》的正传记载中,荆州系世族名士代表有两位:一是魏国首任尚书令桓阶,他是荆州长沙郡人氏;二是韩暨,他是荆州南阳郡人氏。桓阶晚年深得曹丕宠信,又身居百官总领尚书令之高位,显然为荆州系世族集团之首脑而无疑。但他逝世之后,竟被陈群、司马懿两个豫州系的世族首领分别瓜分了尚书台。以桓阶之权势威望,竟然至死也未能安插一个荆州系的名士进入尚书台担任要职。这是何等吊诡的一幕?即使是与桓阶同出荆州系一脉而唯一冒出头来的韩暨也是一直到魏文帝曹丕黄初七年才勉强做到了太常之官的虚职,而且直至临终仍只是太中大夫,官秩始终停留在二千石。荆州系世族集团在魏国政坛居然遭到如此冷遇,实为大大的反常。
后来,我忽然翻阅到了东汉建安末年那一场牵涉数千人的魏讽之乱一案时,方才有所启发。在《三国志》《资治通鉴》里明文记载了魏讽之案所牵涉到的部分人员:张绣之子张泉、文钦、刘廙之弟刘伟、宋忠之子、王粲之二子。观阅这份名单,除去文钦之外,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刘廙之弟刘伟、宋忠之子、王粲之二子及张泉(张绣、张泉之籍贯本为凉州,但他们都曾在刘表治下的荆州驻居过)等人都具有原刘表旗下荆州系世族集团的门户背景,他们都是以降臣身份入魏从仕的。在建安十三年降曹前后,他们都和刘备集团有过或多或少的交往和联系。例如宋忠,在刘琮决定降曹后才被派往刘备处说明情况,后为刘备大度地释放而去。(刘)琮令其官属宋忠诣(刘)备宣旨。时曹操已在宛,备乃大惊骇,谓忠曰:卿诸人作事如此,不早相语,今祸至方告我,不亦太剧乎!引刀向忠曰:今断卿头,不足以解忿,亦耻丈夫临别复杀卿辈!遣忠去。(摘自《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宋忠受此宽待,他的儿子自然难免亦对刘备集团有所好感。王粲之子的心态也可能如此。而建安二十四年秋季关羽自江陵发兵北伐曹操之际,他们遂同时追随魏讽在邺城掀起反曹之暗战。这样的巧合,只能证明这些原属于刘表旗下的荆州系世族不甘魏室之冷遇或歧视,与关羽暗中通气、遥相呼应、合力抗曹,确是历史的真相。而留守邺城的曹丕则一手镇压了这场魏讽之乱,并以此作为自己立嗣之争的政治资本,赢得了曹操的青睐。正是由于魏讽之乱是曹丕亲力亲为的钦案,所以后来才会牵连到魏国内部几乎所有出身于荆州系的官员、士人被打压和冷遇。故而,以桓阶之圆融练达、位高权重,也无力为荆州系世族集团的政治前途解冻。
这个结论,便是我以福尔摩斯式的历史推演法而得出的。至于怎样开展环环相扣的推演,我所举的这个例子应该便是活标本。
最后,如何做好历史叙述的还原师呢?我个人认为,把历史的真相深入浅出、明白晓畅地摆到读者的面前,其实很不容易。在这方面,田余庆先生、王夫之大师是做得极好的:他们的文章清澈如水、开阔似川,脉脉长流,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而欲罢不能。我们正确的笔法,应当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思想条理必须清楚,情致必须真切,境界必须新鲜,文字必须表现得恰到好处,谨严而生动,简朴不致枯涩,高华不至浮杂。又如王夫之大师所言:文章之用,以显道义之殊途,宣生人之情理,简则难喻,重则增疑。故工文之士,必务推汤宛折,畅快宣通,而后可以上动君听,下感民悦。于是游逸其心于四维上下,古今巨细,随触而引伸,一如其不容已之藏,乃为当世之所不能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让读者在曲径通幽、山重水复的文字美景中流连忘返。
历史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学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展开虚拟辩论赛,不断地寻找反方的证据、证言来考验自己作为正方立论、叙述的正确性与真实性,要让自己的推论在千锤百炼之后依然能够站得住脚。唯有经得起怀疑、经得起反驳、经得起拷问,我们的知识才是正确而坚实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