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幻想即现实(再版)
》
售價:NT$
316.0
《
被误诊的天才
》
售價:NT$
454.0
《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丛书——陈治恒伤寒论讲稿
》
售價:NT$
403.0
《
启微·知识的秩序与环流:甲午战争早期史叙的知识史考察
》
售價:NT$
454.0
《
一听就懂的音乐剧
》
售價:NT$
653.0
《
大(巨)型滑坡治理关键技术研究及实践
》
售價:NT$
658.0
《
大学问·韶响难追:近代的思想、学术与社会
》
售價:NT$
398.0
《
星空下的凝思:42个关于宇宙的问题 张长
》
售價:NT$
551.0
編輯推薦:
☆《控制论革命者:阿连德时代智利的技术与政治》是技术史研究典范之作,先后获得埃德尔斯坦奖(Edelstein Prize)、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奖(Computer History Museum Prize)。作者梅迪纳亦凭借本书获得 IEEE电气史终身会员奖(IEEE Life Member''s Prize in Electrical History)。
☆打破互联网的美国叙事,以丰富的史料文献与人物访谈,描绘阿连德时代智利宏观经济与网络互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及其背后科技创新与政治变革的宏大历史。
內容簡介:
20世纪70年代的智利,在阿连德政府的社会主义改革时期,曾经有机会发展出人类历史上*个覆盖全国的实时经济信息网络:Cybersyn。这是一场政治与科技的双重变革。一方面是阿连德领导的社会主义政党对智利社会的和平改造;另一方面则是由技术专家整合有限经济和科技资源,引导的技术革新。然而,这次宏观经济与网络互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像很多南美洲故事一样,*后在地缘政治的默剧中悄然收场,不了了之。
本书在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大量人物访谈的基础上,再现了Cybersyn的曲折进程,让我们看到科学技术并非中立的,认为科技发展本身有其必然路径,可能是一种过于单纯的科技决定论视角。透过Cybersyn这样的异类映照出科技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才会留意到政治力量在其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推动角色。
關於作者:
伊登梅迪纳(Eden Medina)在麻省理工学院(MIT)取得科学与技术的历史社会研究博士学位,后任印第安纳大学信息、计算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历史系助理副教授,以及Maurer法学院兼职副教授。梅迪纳的研究领域为数据科学的社会伦理面向,以及计算机、文化与社会的关系。
2007年,她凭借本书中对智利控制论的研究,获IEEE电气史终身会员奖(IEEE Life Member''s Prize in Electrical History)。同时,本书因其在技术史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获埃德尔斯坦奖(Edelstein Prize),并因其在计算机史研究中的贡献,获计算机历史博物馆奖(Computer History Museum Prize)。
梅迪纳的研究探讨了政治价值如何塑造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以及技术系统如何表现社会和政治秩序的配置。她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欧美以外地区的信息技术研究,以及信息技术与人权的交集。梅迪纳同时也是富布莱特工程教育领域的高级专家。
目錄 :
中译本序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缩略词
开 篇
导 论 政治和科技的愿景
第一章 控制论和社会主义
第二章 生产大战中的控制论
第三章 设计一个网络
第四章 建设自由机器
第五章 十月罢工
第六章 Cybersyn走向公众
第七章 结论:科技,政治,历史
尾 声 Cybersyn的遗产
附录一 国有企业的结构
附录二 智利计算机技术大事记(19271964)
参考文献
索 引
內容試閱 :
中译本序
邱林川
这是个特别的国度。没有她,今日世界应当会非常不同。
今日世界是信息科技的世界、互联网的世界,也是资本主义进入新自由主义阶段的世界。在这个科技网络覆盖的世界里,有人说,成王败寇、弱肉强食,都是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则。这些人往往言必称硅谷,把美国看成世界发展、科技进步的终极归宿。
我们要关注的这个特别国度,即《控制论革命者》的发生之处,是南半球的智利。她在地理位置上与硅谷恰恰相反,在南美与北美相对应的西部海岸。不仅如此,本书聚焦的是1970年到1973年左翼执政时期的智利。在政治谱系上,她也与支撑硅谷模式的北美资本主义大相径庭,属于冷战时期与西方阵营对抗的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若无从前的智利,恐怕就没有今天的硅谷,今日世界也因此会十分不同。
为什么这么说?一来智利是世界主要产铜国,光纤通信技术普及以前,各国通信体系主要依靠铜缆。可以说,没有智利的铜,当年先由英国后由美国主导的世界通信网络(主要是电报电话)估计要大打折扣。那样的话就不会有这么多第一代网民,很可能也不会有第一波20世纪90年代的科网股泡沫,因为那时人们上网必须用MODEM(调制解调器)将个人电脑接入铜缆电话网。所以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若无智利的铜,恐难有硅谷的第一桶金。
二来智利堪称世界新自由主义发祥地。这是大卫哈维(DavidHarvey)在《新自由主义简史》中提出的看法。新自由主义提倡私有化、大市场、小政府、减少管制资本、限制工人组织。这套理论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但在当时凯恩斯主义主导的西方国家长期无人问津。直到1973年9月11日智利军人皮诺切特在美国中情局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民选产生的阿连德政府,实施军事独裁,才有了靠枪杆子打出的首个新自由主义政权。可以说,没有智利这个后门,新自由主义学说也许至今仍找不到进入核心权力结构的途径。那也就没有后来的里根主义撒切尔主义,以及当今与金融资本高度结合的硅谷模式了。
智利1973年911政变造成数千人死亡,数万人入狱。集中营的酷刑令人发指。野蛮的恐怖使皮诺切特军事独裁得以延续十余年,催生出新自由主义的世界,也终结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覆盖全国的实时经济信息网络:Cybersyn。
这本书正是讲述Cybersyn的故事,一个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互联网传奇,一段西方媒体与硅谷精英选择遗忘,甚至努力掩盖的历史。因为他们不想让人知道:原来资本逻辑与科技网络并非天然合体;原来美国曾扮演过如此不光彩的角色,介入推翻民选政府,阻碍科技进步。假如智利1973年政变失败,我们今天熟知的互联网史恐怕要推倒重写。这是智利这个国度之于今日世界的第三点特别之处。
第一次听说Cybersyn是2005年,从我的老师埃马努埃尔卡斯特利斯(ManuelCastells)那里。阿连德执政时期,他就在智利工作。73年政变,他也因此遭到放逐。不记得为什么他跟我提到Cybersyn了。印象深刻的是,当时我非常诧异:真有这么个史前的互联网?如何了解这个项目当年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老师的回应是:你不懂西班牙语,还是耐心等待英文研究成果吧。
这一等就是十年。伊登梅迪纳的这本惊世之作终于问世,再经IT工程师熊节之手从英文译为中文。今天的读者比当年的我真是幸运很多。
本书基于扎实严谨的历史研究,有丰富细致的档案资料基础,还有对当事人进行的访谈。其中有的关键人物已经辞世。这些材料因而弥足珍贵。
除了史料价值,《控制论革命者》更重要之处是它的史识。作者书写主流意识形态以外的科技史,让有志改造互联网文化的读者有更全面、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以后我们谈论网络,不用再言必称硅谷,也不用讳言社会主义。让来自智利的光,帮我们照亮前路。
再次感谢译者的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