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316.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367.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32.0
|
編輯推薦: |
★张旭东30年学术生涯成果精选。
★80年代以来中国知识界的共同经历和具体经验;30年里知识分子对文化自觉、政治自觉的追求。
★解读卢卡奇、本雅明、拉康、萨义德、布迪厄、杰姆逊等名家理论;重新阐释鲁迅、王安忆、格非等中国现当代文学传统。
|
內容簡介: |
本集汇聚张旭东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有关文化理论和批评实践的系列成果,解读卢卡奇、本雅明、拉康、萨义德、布迪厄、杰姆逊等理论家的文学研究、美学探索和文化分析,阐释当代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各种新潮与实验。通过细读文本个案或思想论争,在持续变动的文化语境中对西学问题与中国文化进行总体性把握与批判性思考。
|
關於作者: |
张旭东,纽约大学(NYU)比较文学系、东亚研究系教授,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曾兼任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访问教授;北京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人文讲席教授(访问)、国际批评理论中心主任。中文著作包括《改革时代的中国现代主义作为精神史的80年代》《全球化与文化政治90年代的中国与20世纪的终结》《我们时代的写作》《对话启蒙时代》《纽约书简》等。译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启迪》。编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传统与形式创意》。
|
目錄:
|
自序
第一辑 寓言批评
文化的诗学与诗的文化学
转变与模式
历史与叙事
卢卡奇的现代性
幻想的秩序
作为批评理论的拉康主义
本雅明的意义
寓言批评
本雅明 《论波德莱尔》中的主题与形式
现代文人
本雅明和他笔下的波德莱尔
书房与革命
作为 收藏家的本雅明
性格与命运
本雅明与他的卡夫卡
拯救是我个人的展现
普鲁斯特与历史哲学
第二辑 理论的历史性
重返80年代
辩证法的诗学
解读杰姆逊
东方主义和表征的政治
在他者的时代书写自我
符号空间与历史
从第三世界文化实践角度看布迪厄的社会哲学
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
理论与历史性
与杰姆逊的一次访谈
从资产阶级世纪中苏醒
本雅明文集 《启迪》中文版导言
附录:二十年的忧郁和理想:《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再版感言
第三辑 文学经验
据为己有:解释学的文本读者理论
从朦胧诗到新小说
新时期文学的阶段论与意识形态
遗忘的谱系
鲁迅再解读
自我意识的童话
格非与实验小说的几个母题
上海怀旧
王安忆与现代性的寓言
代后记:重返80年代的限度及其可能
|
內容試閱:
|
自序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文章多为自己学徒期或学术起步阶段所做,跨度从1985-1989文化热到博士毕业后在美国大学任教的头几年。内容明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介绍和理解在八十年代如日中天的西方理论,包括文学理论、美学理论和文化分析理论;二是对当代中国文学、文化、思想界种种新潮和实验的初步认识和阐释。如果有一种个性或时代印记贯穿并统摄这两个方面,从而将这些文章同一般常规性论文区别开来,那或许是:在谈论西学时,作者的文化意识是当代中国的;而在谈论当代中国文学文化现象时,作者的方法意识(姑且这么讲)如对概念框架和分析论述严格性、审美形式自律性、乃至行文个人风格的略显狂热、稍稍偏执的追求--却又是西方的或西化的。
这些特征或主观因素在这些文字问世的时侯大概曾给读者带来某种质量和标准上的信心。但在今天看,这种成功更多可以为意识形态分析提供完成度和物化(reification)程度较高的对象,而不应不加批判地被视为专业意义上可资效仿的先例。因此,再版这部不折不扣的少作没有太多怀旧的意味。事实上,在谈及80年代的几篇文章里,我曾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集体怀旧和自恋倾向多有批评(包括自我批评)。同时,大体上按编年顺序编文集,却也绝非仅仅出于学术史考虑。原因很简单:我相信收在这两个集子的文章仍然存在于当下及其矛盾结构之中;而自己的读书和思考,无论客观上还是主观上讲,也还都没有从这个当下退场。许多篇目确已有了超过三十年的历史,有时想来觉得不可思议。但我仍希望,它们还没有退化为个人史意义上的记忆或学术史意义上的材料,而是仍旧可以作为路途上、展开中的经验和思考,为当下学界提供一种参照、一份见证。
这样的期待自然需要读者反应来检验。作为作者,在重新面对这些遥远然而却又亲切的旧作时,却不能不自问它们整体上的问题意识、写作风格和流通方式在今天的意义何在。只不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仍然需要读者给出。在此我只想说明一下书名的来由:纵观八九十年代中国文艺和文化思想领域,对世界和真理的想象性理解往往构成对现实认识和把握的内在结构性原则。因此幻想的秩序包含了一种暧昧的多义性:
1)当代中国知识思想话语中的秩序概念往往基于一种关于普遍性秩序的幻想、基于对后者的幻想性的主观认同;
2)作为幻想对象的秩序具有相对于幻想主体具有外在性和客观性,因为它是一种源于他人集体性的社会经济历史发展的结构;
3)这种外在现实的内在秩序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讲是一种他人的语言,同时作为政治无意识和修辞意像的能指库而存在;
4)对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和文化秩序的认识和建构,同时包含对自身幻想的幻想性的批判性认识,但这种批判性认识本身并不能脱离幻想或意识形态的氛围而独立存在:意识形态批判的结果是意识形态的新形态;
5)最终,幻想的幻想性即意识形态结构在批判视野中显现其客观性、历史性:主观性外化为异化的秩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意识的对象化的历史和叙事。
这样的交代固然远不如鲁迅对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或伪自由书题名的解释那么鲜明、生动、传神,但在概念层面,或可提示出词汇与语法、表象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特殊性与普遍性之间的张力,正是当代中国文艺和文化思想在过去三四十年间艰难地寻求自我表述、自我建构的想象性空间和象征空间。 幻想的秩序是对这样一个语言习得过程的命名;是对种种转瞬即逝、但值得铭记于心的自由状态的命名;也是对一个观念和修辞有时喜剧性地、有时又是悲剧性地走在了现实前面的时代的命名。随着八十年代的戛然而止和九十年代的匆匆落幕,现实最终大踏步追赶上来。在当代中国文化思想领域里的具体反映,便是知识界的分化、学院专业化体制的初步确立、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兴起、和知识信息领域里日益充分的全球化。面对这样的巨变,这本集子最后第三辑文学经验透露出的兴趣转向不是专业化知识生产,而是文学批评。就个人经验而言,我认为八十年代的理论神话作为一个准备阶段,在对当代中国文学实验性探索和写实主义发展的阐释中可以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功能和意义,找到自身同历史和创意劳动的具体关联。
本书篇目多数最初收录于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1998年版《幻想的秩序》;2001年稍加增删,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书名改为《批评的踪迹》。鉴于两个版本脱销有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在策划本人作品系列时决定将它收入。借此机会恢复初版书名,作为多卷本文集文学批评理论系列的首卷。同时编定了第二卷《批判的文学史》收入同一系列(即出)。两卷大致以2002年为界,分别涵盖前15年和后17年专著以外的文章。感谢三个版本的编辑: 林道群(香港牛津)、冯金红(北京三联)、薛羽(上海人民)。也借此机会,向这些年来偏爱过这些文章的读者致以真诚的问候和感谢!
张旭东
2020年7月4日于纽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