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419.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474.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58.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內容簡介: |
《中国慈善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20)》旨在回顾十年来中国公益慈的发展变化,并为关心和参与中国慈善事业的研究者、实务者和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具有普遍性、统一性的观察、解释框架。本书从活动领域、受益对象、行动主体、实施方式、资源动员、系统结构、空间格局等维度描述中国慈善,从技术、经济与社会结构,政治、政策与政府,国际环境,文化等角度解释中国慈善,在打通传统慈善与现代公益,透视中国慈善系统结构,以及梳理公益慈善的时代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独到且原创的观察和思考。
|
關於作者: |
康晓光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 、国家与社会关系 、儒家宪政、非政府组织。
代表作为《邓小平时代》、《君子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儒家宪政论纲》、《仁政》、《行政吸纳社会》、《起诉》等。
论文发表于《战略与管理》、《社会学研究》、《中国软科学》、《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开放时代》、Moder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ocial Researc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冯利博士
公域合力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CEO。康晓光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非营利组织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国家与社会关系、儒家宪政、非政府组织。
代表作为《邓小平时代》、《君子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儒家宪政论纲》、《仁政》、《行政吸纳社会》、《起诉》等。
论文发表于《战略与管理》、《社会学研究》、《中国软科学》、《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开放时代》、ModernChina、SocialSciencesinChina、SocialResearch、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
两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冯利博士
公域合力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执行董事CEO。
在非营利领域拥有十三年项目开发设计、筹资、管理、监测与评估,机构战略规划、反思,行业观察、分析与咨询的实践经验。
目前主要为非营利组织、政府部门、企业提供策略咨询,非营利领域观察、分析与评估,赢得业界好评。
|
目錄:
|
上篇如何描述与解释一个国家的慈善
一何谓慈善
(一)慈善的本质
(二)古今之辩
(三)本书的慈善定义
二民族国家慈善的描述解释框架
(一)描述框架
(二)解释框架
(三)补充说明
中篇塑造中国慈善的力量
三历史
(一)中华慈善传统
(二)现代慈善传统
(三)社会主义慈善传统
四文化
(一)历史与文化
(二)民族国家文化动力学
(三)中国慈善文化格局的演变
五技术、经济、社会结构
(一)经济社会结构:中产阶层的影响
(二)IT技术革命的影响
六政治制度、法律与政策、政府态度与行为
七国际格局
(一)中性视角看到的国际格局
(二)市民社会视角看到的国际格局
(三)国际格局的影响
下篇中国慈善概览
八慈善文化
(一)经验证据新慈善文化
(二)理论文化要素取舍规则
(三)经验发现的理论解释
九活动领域
(一)二维矩阵中的分布
(二)高关注度活动领域
(三)低关注度活动领域
(四)评述
十受益对象
(一)人
(二)生态环境
(三)慈善体系
(四)评述
十一行动主体
(一)个体行动者
(二)民间组织
(三)官方组织
(四)境外行动主体
(五)评述
十二实施方式
(一)传统慈善
(二)现代慈善
(三)互联网传统慈善
(四)互联网现代慈善
(五)评述
十三资源及其动员
(一)慈善资源
(二)资源的动员(募款)
(三)评述
十四系统结构
(一)自然形成的结构
(二)民间建构的协作结构
(三)政府塑造的统合结构
(四)系统结构的基本特征
十五空间格局
(一)区域格局
(二)跨区慈善
(三)跨国慈善
(四)评述
结语
附录
大事记
|
內容試閱:
|
前言
何谓慈善?慈善的本质是什么?慈善的生命力源自哪里?慈善发挥了什么功能?扮演了什么角色?
谁在做慈善?他们是怎么做的?他们动用了哪些资源?来自哪里?怎么来的?谁又从中受益?
中国慈善有什么突出特征?什么力量塑造了中国慈善及其特色?制约中国慈善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如何克服?中国慈善将会走向何方?我们应该为慈善的未来做些什么?
这些是困扰了我30年的问题,也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经常被人问到,能不能推荐一本书,看了之后能够对当今中国慈善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只能遗憾地回答没有。这样的尴尬已经持续20多年了。写作本书的目的是为当代中国慈善提供一幅概略的但重点突出的全景图,一个囊括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主要作用机制的解释框架,而且全景图和解释框架能够反映它的本质特征并揭示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能否得偿所愿还不知道,至少算是抛砖引玉吧!
透视慈善的方法论
慈善根植于人性之中,更确切地说是根植于人性之善。善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行善是使人成其为人的必要条件和必由之路。
仅有崇高的信念是不够的,内化于心的价值观还要外化于行,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知行合一。
真实的慈善发生于真实的社会之中。慈善要面对确定的具体的人,他们处于具体的情境之中,需要得到具体的帮助以改善处境。这就需要有人做事,做事的人需要各种必需的资源,包括人、财、物以及做事的方法,一群人在一起做事还需要合适的组织形式。生产财物,创造方法,采取行动,需要更多的人的协作,需要技术、生产、科教、传播等体系的支持。持续的、大规模的慈善还需要文化的熏陶、涵养与鼓励。在庞大、复杂、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还需要硬的法律将慈善的秩序和规范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固定下来,以便人们有规可循,有法可依。而社会化、司法、行政都需要配套的组织机构来实施。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