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NT$
3460.0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NT$
340.0
|
內容簡介: |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战略的核心内容。在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下,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理论政策研究的热点。鉴于相关改革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涉及资源配置与利益调整,因此量化测度相关政策影响的产业效应,引发理论政策研究的高度关注。基于产业化改进的DSGE模型有效地将产业结构调整微观机制纳入一般均衡逻辑框架,为宏观经济动态产业效应测度提供了理论方法,本书旨在提出这种理论方法,并基于经验数据给出实证测度。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战略的核心内容。在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下,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为理论政策研究的热点。鉴于相关改革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涉及资源配置与利益调整,因此量化测度相关政策影响的产业效应,引发理论政策研究的高度关注。基于产业化改进的DSGE模型有效地将产业结构调整微观机制纳入一般均衡逻辑框架,为宏观经济动态产业效应测度提供了理论方法,本书旨在提出这种理论方法,并基于经验数据给出实证测度。
文章由六章组成。*章为导论,介绍研究背景与主题,梳理相关文献并提出研究目标,给出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以及主要创新性工作。第二章为DSGE模型构建的理论方法基础,解读经典的新凯恩斯CEE-SW模型框架,这也是本书产业化改进DSGE模型的理论基础结构;梳理模型对数线性化方法;介绍模型参数贝叶斯估计方法,以及基于应用的DSGE模型理论扩展内容等。第三章是对DSGE理论框架产业化改进的构建研究,基于CEE-SW经典设定,对居民、厂商和政府行为选择进行刻画,重点突出对产业差异性的划分。基于生产技术产业划分,在一般均衡逻辑框架下,给出居民在对应产业下消费、就业、投资、资本形成的差异性行为,最终产品供给、中间产品生产与要素价格形成,以及政府行为的动态一般均衡机制。第四章是DSGE模型中国产业化构建研究,将理论方程组用对数线性化形式逼近,基于中国数据对对数线性化模型进行估计和测度,完成中国产业化经验数据特征转换,搭建可动态模拟中国产业经济运行的数据仿真平台。第五章是宏观经济动态产业效应测度,以数据仿真平台为载体,基于三次产业下重要经济变量对外生冲击的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给出宏观经济动态产业效应的经验测度。*后,第六章给出基本结论和研究展望。
|
關於作者: |
牛永青,女,1987年12月生,河南林州人,统计学专业,经济学博士。2018年就职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统计与大数据学院,讲师,经济统计学教研室主任。主讲国民经济统计学、投入产出分析、统计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国民经济统计、政策效应测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参编教材1部,在《统计研究》、Energy & Economics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主持河南省统计局项目2项,主持校级***项目预研究专项1项,参与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参与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主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主题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与评析
一、基于计量模型的动态产业效应测度
二、基于DSGE模型的动态产业效应测度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框架和创新性工作
一、研究框架
二、创新性工作
第二章 DSGE模型构建的理论方法基础
第一节 新凯恩斯CEE-SW模型
一、SW模型框架的基本结构与新凯恩斯特征
二、家庭效用的外生消费偏好调整
三、劳动市场的名义工资变量调整
四、家庭投资的成本调整
五、中间产品厂商的价格调整
第二节 理论模型对数线性化方法
一、定义法
二、全微分方法
三、Uhlig方法
四、替代法
五、泰勒近似法
第三节 贝叶斯参数估计方法
一、Bayes点估计
二、MonteCarlo模拟及常用的抽样方法
三、边际概率密度的计算
第四节 基于应用的DSGE模型理论扩展
第三章 产业化DSGE理论框架的构建
第一节 居民部门
第二节 技术与厂商
一、各产业部门最终产品生产商
二、各产业部门中间产品生产商
第三节 政府部门
第四节 最终产品均衡
第四章 DSGE模型中国产业化构建
第五章 宏观经济动态产业效应测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