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58.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74.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40.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319.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29.0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部集体的智慧创作。每篇四川历史名人的写作背后都汇集了用笔墨表达人文情怀的作家群体,记录与历史名人的心灵对话;用考古文献考证历史传说的专家学者,记录与历史名人的理性对话;用影像文字传播文化的媒体记者,记录与历史名人的超时空对话。这三方面专家通力合作,深耕巴蜀文化沃土,共同讲述四川历史名人,让这部书成为可读、可信、可传的作品。
◇本书图文全彩,古朴素雅,深入浅出地讲述四川历史名人故事,兼具思想性、专业性、艺术性和时代性;既突出展现名人的精神与功绩,又注重发掘他们的时代价值及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让历史名人走出历史、融入当代,走出书斋、面向社会,客观、鲜活、立体地跃然纸上,真正活起来。
◇照亮历史的人,亦将照亮未来。通过阅读这些历史名人,可以更加了解我们的前世,看到我们的今生,思索我们的未来。
|
內容簡介: |
2017年,四川启动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首批推出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十位四川历史名人。本书特别组建了三十人的创作团队,每一位历史名人分别由一位作家、专家和记者合作完成,以期透过作家深情的心灵对话、学者理性的历史眼光、记者真切的现实观照,为读者真切理解历史名人提供一种可亲可信的途径。十篇历史名人的文章,图文全彩,每篇包括篇章页、名人主要行迹示意图、名人故事以及延伸阅读,多角度展示这些引领巴蜀文脉的名人巨匠的智慧与贡献,从而使读者体悟名人文化代代相传、历久弥新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
關於作者: |
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主编。阿来等三十人著。阿来,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四川省作协主席。著有《尘埃落定》《空山》《瞻对》《蘑菇圈》等作品。
|
目錄:
|
大禹:穿行迷雾中的华夏先祖 001
李冰:大国工匠 泽被后世 021
落下闳:测星观天 智士无双 041
扬雄:蜀地出异人 千秋一子云 063
诸葛亮:千古贤相 万世流芳 085
武则天:无字碑述说唐史风云异彩 111
李白:生命的困顿与灵魂的飞翔 135
杜甫:大唐由盛转衰的忠实记录者 161
苏轼:人的丰富性的最佳诠释者 185
杨慎:耿介状元 铁骨戍仙 209
后记 236
免费在线读杜甫:大唐由盛转衰的忠实记录者
颠沛入蜀
公元759年,在杜甫生命中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这个怀有济世之志的诗人终于对朝政失望,放弃了华州参军的官职,开始带着一家人在中国大地上流浪。离开华州(今陕西渭南华州区)时,他们雇了一辆马车,车上载着两双儿女。他们先往西,去到秦州,即今天的甘肃天水。在那里,杜甫有一个侄子,还有一个和尚朋友。此时,杜甫的想法很简单,筑几间草堂,在战乱的年代过一种粗茶淡饭的平安生活。杜甫在秦州的经历,从《秦州杂事诗》二十首可以窥见大概。他在这组杂事诗第十四首中说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间,表达的就是这样的希望。虽有侄儿和那位和尚朋友的帮助,但秦州并不是适合安居之地。他不得不为寻找下一个安身之处而焦虑。这时,同谷县令来信邀他前往。但等他拖家带口到了同谷,这位来书语绝妙的县令却避而不见。个中原因,有很多说法,莫衷一是。或许他是读过杜甫诗,热爱杜甫诗的,没见过杜甫的他,可能在脑子中构想出一个飘逸豪迈的诗人形象。等到杜甫形色憔悴,拖家带口来到他面前时,想象颠覆,现实的考虑占了上风,干脆就避而不见了。杜甫一家,立即就陷入了衣食住都无依无凭的境地,只好打主意去寻找另外的安身之地。他们十一月到达同谷,十二月一日,就离开了,目的地为现今的四川,成都。
离开的情境,杜甫写有《发同谷县》为证: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忡忡和杳杳都写低落的心情。忡忡是离开时的悲凉。杳杳是对前途上的遭遇全无把握,但还是只得上路了。
已经身无一官半职的杜甫,之所以选择进入四川盆地,一来,这个地方不像北方,正陷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无休无止的战乱。二来,这个地方有一些亲友可以投靠。杜甫自己在诗中也夫子自道,说这是因人作远游。
所因之人,有此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裴冕,他是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川最高行政与军事首脑。安史之乱后,杜甫在肃宗朝中任左拾遗时,裴冕是朝中首辅,地位比杜甫高出许多,虽然他并不热爱诗歌,但总算是旧相识了。
还有此时在彭州任刺史的诗人高適。这就是他相知甚深的老朋友了。安史之乱未爆发前,杜甫和弃官而去的李白以及尚未仕途发达的高適曾同游梁宋,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和商丘一带。十几年过去,杜甫、李白和高適三个人命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杜甫流寓秦州时,就得到了高適到彭州的消息。
在成都,杜甫还有一个表弟,在王家排行十五,所以叫王十五,任一种叫司马的官职。这个官职,在唐代为州一级首长如刺史的佐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了。杜甫:大唐由盛转衰的忠实记录者
颠沛入蜀
公元759年,在杜甫生命中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这个怀有济世之志的诗人终于对朝政失望,放弃了华州参军的官职,开始带着一家人在中国大地上流浪。离开华州(今陕西渭南华州区)时,他们雇了一辆马车,车上载着两双儿女。他们先往西,去到秦州,即今天的甘肃天水。在那里,杜甫有一个侄子,还有一个和尚朋友。此时,杜甫的想法很简单,筑几间草堂,在战乱的年代过一种粗茶淡饭的平安生活。杜甫在秦州的经历,从《秦州杂事诗》二十首可以窥见大概。他在这组杂事诗第十四首中说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间,表达的就是这样的希望。虽有侄儿和那位和尚朋友的帮助,但秦州并不是适合安居之地。他不得不为寻找下一个安身之处而焦虑。这时,同谷县令来信邀他前往。但等他拖家带口到了同谷,这位来书语绝妙的县令却避而不见。个中原因,有很多说法,莫衷一是。或许他是读过杜甫诗,热爱杜甫诗的,没见过杜甫的他,可能在脑子中构想出一个飘逸豪迈的诗人形象。等到杜甫形色憔悴,拖家带口来到他面前时,想象颠覆,现实的考虑占了上风,干脆就避而不见了。杜甫一家,立即就陷入了衣食住都无依无凭的境地,只好打主意去寻找另外的安身之地。他们十一月到达同谷,十二月一日,就离开了,目的地为现今的四川,成都。
离开的情境,杜甫写有《发同谷县》为证:忡忡去绝境,杳杳更远适。忡忡和杳杳都写低落的心情。忡忡是离开时的悲凉。杳杳是对前途上的遭遇全无把握,但还是只得上路了。
已经身无一官半职的杜甫,之所以选择进入四川盆地,一来,这个地方不像北方,正陷于安史之乱爆发以来无休无止的战乱。二来,这个地方有一些亲友可以投靠。杜甫自己在诗中也夫子自道,说这是因人作远游。
所因之人,有此时的剑南西川节度使裴冕,他是以成都为中心的西川最高行政与军事首脑。安史之乱后,杜甫在肃宗朝中任左拾遗时,裴冕是朝中首辅,地位比杜甫高出许多,虽然他并不热爱诗歌,但总算是旧相识了。
还有此时在彭州任刺史的诗人高適。这就是他相知甚深的老朋友了。安史之乱未爆发前,杜甫和弃官而去的李白以及尚未仕途发达的高適曾同游梁宋,即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和商丘一带。十几年过去,杜甫、李白和高適三个人命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杜甫流寓秦州时,就得到了高適到彭州的消息。
在成都,杜甫还有一个表弟,在王家排行十五,所以叫王十五,任一种叫司马的官职。这个官职,在唐代为州一级首长如刺史的佐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了。
流离不定,无处安身的杜甫,此时可以指望的就是这些亲友故交的友情了。相对于今天,那还算是一个友情与诗才都被人们珍惜的时代,但杜甫对自己能否受到善待还是心怀忐忑,没有多少把握。
无论如何,过了剑门关,道路平顺,气候也越来越温和,相对于秦岭山中,吃食也丰富多了。不一日,杜甫一行人来到了进入成都平原的最后一道关口,德阳北三十里,距成都一百五十里的鹿头山。过了此山,就是一马平川了。杜甫又写诗一首《鹿头山》:连山西南断,俯见千里豁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连绵崎岖的群山终于在西南方向上消失了,从山头上望下去,只见豁然开朗的一马平川。往前,就再也没有地理上的险阻了,不由人不心生欣喜。这首诗不光写鹿头山上所见的风光,同时,也是写给节度使裴冕的:冀公柱石姿,论道邦国活。斯人亦何幸,公镇逾岁月。冀公,指裴冕。他来主政川西前,就已经被封为冀国公了。柱石姿,是使一方安定的柱石。这样的口吻,多少有些恭维的意思了。
没有记载说杜甫得到了裴冕什么样的回复,但应该是对他表示了欢迎。所以,当他从今德阳绵竹出发,成都这个大都会出现在他视野中的时候,他的心情的确是欢欣的。这时已经是759年的最后几天了。这是杜甫一生中最为颠沛的一年。这一年,国运与家事都让他忧心忡忡,好在这一年的最后几天,当他望见成都的时候,久违的喜悦心情重新充满了他的身心,一首诗《成都府》在胸中涌动了: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呀,眼前的景象与萧瑟枯寂的秦州和同谷是多么不一样啊!阳光温煦,植物翠绿,照在自己久经风霜、颜色黯淡的衣裳上,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草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曾通层,有史料记载,杜甫到达的彼时的成都由三部分构成:大城、少城和州城。三个城互相连接,所以叫层城。三城里头都满是漂亮的房子。季冬,冬天的最后一个月。农历十二月,在今天的公历,已经是来年的一二月间,是大地回春的时节。经冬不凋的草木已经有新绿萌动了。喔,作为天府之国中心的有名的成都,真是美得名不虚传。
成都也确实对他张开了温暖的双臂。一家人被安置在一座寺庙里。寺庙,在古代常常成为风雨羁旅中人们的安身之所。杜甫所居的那座寺院是一座名寺,古称草堂寺,建于南北朝时期,也称益州草堂寺。宋代人记载其位置在成都府城西七里,与后来杜甫建草堂处相距三里。一家人刚在这里安定下来,老友高適就派人来看望他了。高適送来了粮钱,还赠诗一首《赠杜二拾遗》。杜甫却只能答诗一首《酬高使君相赠》,感谢他的救济。通过他的诗,今天的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对当时的生活和那座寺庙的描述: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这座著名的古寺已经没有多少僧人了,所以才有房间空出来供他一家居住。生活过得还不坏,因为这里人对他很好,故人分禄米,邻舍与园蔬。以前相识的故人,包括高適在内送来了粮钱,旁边不认识的邻居送来了自家菜园里的时蔬。高適在《赠杜二拾遗》中最末一句说:草玄今已毕,此后更何言?
草,指书写。玄,指汉代文豪四川人扬雄所写的名作《太玄》。高適在这里是说:你以前那些诗篇与《太玄》一样著名,此后你还会写些什么样的作品呢?杜甫在这首诗的最末两句对此做了回答: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我哪里敢和扬雄比啊,就跟司马相如差不多吧。杜甫已经说出了这样的话,同时代的诗人高適也对他有那么高的期许,中国的诗歌史,可以期待这位伟大的诗人写出那些今天我们依然耳熟能详的作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