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陶艺美学录:寻访当代陶艺名家

書城自編碼: 3556143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工藝美術
作者: 张泉 主编 ,马岭 摄影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932110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10-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精装

售價:NT$ 70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編輯推薦:
◆从陶艺出发,探寻当代生活美学
汝窑、钧窑、郎窑、青花还原千年的传统之美;瓶、罐、碟、杯回归生活的日用之道;无论是日常器皿,还是典藏之物,都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生活风貌;每个时代的美学风格,都可以从陶艺作品中得到答案。
◆ 纪实书写宝岛陶艺名家的创新探索,聆听人与陶土彼此发现、相互塑造的动人故事
蔡晓芳|解致璋|陈景亮|蔡荣祐|邱焕堂|叶 文|杜辅仁|江有庭
陈九骆|陈正川|张清渊|杨文霓|李宗儒|田承泰|王文德|王宏祥
◆聚焦个性的美学训练,刻画大师的匠心坚守
和《生活月刊》原创作团队一起,深入山海之间的窑地,寻访宝岛陶艺名家,聚焦大师的心路历程、创新探索和美学理念;从追索传统、打破规则到融入国际,以陶瓷美学重塑当代生活。
內容簡介:
《生活月刊》原创作团队寻访了十多位宝岛知名陶艺家和茶道家,纪实书写他们的心路历程与创新探索,以及各自为陶艺发展做出的贡献。他们中有的力图用自己的创作还原中国千年陶瓷发展整个脉络,有的从农人到陶人,将自己的生命和整个时代风貌融入陶器,有的边教学边创作,将陶艺教学从学徒制的传承转入学院派,还有的则吸取日本和西方的陶艺美学理念,融入国际化的创作语境,从追索、复原失落的中国传统,转向新的创作
陶艺家重新思考陶的本质,调整做陶的观念,通过反复的实验、探索,运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新的配方和烧造方式,形成了风格多元又独立的陶艺新美学,为现代陶艺增添了新的色彩。陶瓷之美同时又植根于生活之中,无论是日常器皿,还是典藏之物,都体现着一个时代的风貌。每个时代的美学风格,我们都可以从陶艺作品中得到答案。
關於作者:
主编:张泉
复旦大学文学硕士,曾任《生活》杂志主编。主要作品有《城殇:晚清民国十六城记》、《微博1912》,纪录片《辛亥》(撰稿)、《五大道》(总撰稿)、《大上海》(总撰稿)。参与创作的纪录片多次荣获金鹰奖星光奖中国纪录片学院奖中国纪录片年度作品。在《生活》杂志主持的专题报道获得由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2008年度、2010年度、2013年度亚洲卓越新闻奖。
摄影:马岭
摄影家、跨媒体创作人、策展人,茶之路及有练STUDIO主理人,曾任《生活》杂志及现代传播的摄影总监,作品多次获得亚洲出版业协会卓越摄影等奖项,主要摄影作品有《茶之路》《敦煌》《呼吸:云门舞集》《重走梁思成之路》等。
目錄
前言 格物致新
蔡晓芳:瓷韵一脉
解致璋:茶器与茶道
陈景亮:开拓陶艺的疆域
蔡荣祐:方圆之间, 自有天地
邱焕堂:故土新生
叶文:柴烧, 在复兴中创新
杜辅仁:随性自然的做陶之道
江有庭:器以载道
陈九骆:尘土与烟霞, 其间十余步
陈正川:在手作中, 步向内心
张清渊:学院之光
杨文霓:半生予陶共烟火
李宗儒:陋室铭
田承泰:火焰是一支画笔
王文德:声韵与自然
王宏祥:与火保持同步
內容試閱
格物致新

黄昏来临之前,解致璋在茶席前点起烛火。我们端着茶,看天光一寸一寸西移,在她的山水茶席间浮动。夕阳排山倒海而来,有那么一霎,光芒照亮四壁,旋即便彻底暗下去。
这是清香斋的寻常一日。解致璋首创台湾茶道的理念,经过20多年身体力行,清香斋已成为世界各地茶人的朝圣之地。
解致璋并不是陶艺家,但她倡导的茶道精神,正是陶艺发展的推手之一。为了研发出适用的茶器,她曾与多位陶艺家合作,在艺术性与实用性之间寻求平衡。时至今日,茶道文化渐成风气,人们品茶的同时也在品味茶器。陶艺与茶道合流,与生活接壤,彼此都迎来新的生机。
对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诗人王尔德和艺术家杜尚有过相似却不尽相同的表述,王尔德说:生活就是你的艺术。你把自己谱成乐曲。你的光阴就是十四行诗。杜尚则更加斩钉截铁:最好的艺术就是生活本身。
台湾陶艺之所以能在中国乃至亚洲独树一帜,或许不仅因为它融入了国际化的创作语境,风格既多元又独立,更因为陶瓷之美已经植根于生活之中,拥有了广阔深厚的土壤,陶艺也便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
因此,我们决定从台湾地区的陶艺出发,探讨当代生活美学。
2013年冬,经过七年多对手工艺领域的个案寻访,我和当时《生活》杂志的同仁决定做一期专题别册,聚焦景德镇。那时,千年瓷都已进入历史拐点,创作者们尝试挣脱传统的重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从冬天到夏天,我们三次前往景德镇,在总计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拜访了从全国和世界各地云集瓷都的几十位陶艺家。他们的年龄跨度超过半个世纪,人生与创作风格则更加复杂。正是这些观察与交流,激发了我们对台湾地区陶艺发展的好奇心。景德镇几代陶艺家当时面对的诱惑与困惑,台湾地区的陶艺家们大多也曾经历过。既往如同一面镜子,足以照见前路。
经过半年多的筹备,有幸得到廖宝秀、解致璋、何健、吕礼臻、游瑞楠、江淑玲、庄灵等老师的指点、引荐与帮助,采访名单几经甄选。我们终于在2014年年末,踏上海峡彼岸的寻陶之旅。这些陶艺家的经历不同,处境各异,工作室或考究或逼仄,或极简或杂乱,但都将喧嚣隔离在外。或许,什么都比不了黄昏中的一杯茶。守在窑炉前观望火焰的时光,更值得一个人期待一生。我们梳理台湾地区陶艺美学的发展脉络,亦希望透过物质,发现精神之美。
器物之中,自有天地。

首字母大写的China(中国)和小写的china(瓷器),同样地神秘。中国陶瓷在西方风靡几个世纪,制瓷技术一度是不解之谜。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芬雷甚至发现,来自中国的制瓷技术拥有过一种征服世界、改变时代的魔力。一千多年之间,瓷器是全世界最受人们喜爱、歆羡,也是最被广泛模仿的产品。从公元7世纪瓷器发明问世以来,它始终是文化交流的核心。在欧亚大陆,瓷器是一大物质介质,跨越遥远的距离,促成艺术象征、主题、图案的同化与传布。瓷器所到之处,便影响当地所有的陶瓷传统,造成重大冲击,占有发号施令的高度。从日本、印度尼西亚爪哇到埃及、英格兰,无一例外。有时甚至取而代之,完全改换当地原有的制瓷传统,更因此深入当地原有的文化生活。
十几个世纪过去了,随着世界秩序的重塑,陶瓷的命运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西方世界重新定义的陶艺美学规则,反过来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陶艺家们。台湾地区陶艺的嬗变,正是这股全球化浪潮的缩影它身处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要冲,来自中国大陆、日本、欧美世界的陶艺美学,都在这里相遇、更生。
我们拜访的十几位重要的陶艺家和茶道家,大都经历过这场时代的剧变。他们接受的教育,从学徒制的传承,转入学院派的系统;通过反复的实验、探索,他们将陶艺推进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从追索、复原失落的中国传统,转向新的创作,运用不同的材料,探索新的配方和烧造方式,最终确立了独具特色的陶艺风格它源自漫长曲折的中国传统,却并不囿于传统,它深受多元文化影响,却更能融会贯通。生活的艺术,最终发展成一种现代美学。

以陶瓷为媒介,艺术家还可以做什么?这是我们试图探寻的另一个问题。
德国汉学家雷德侯在他的名作《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Ten Thousand Things: Module and Mass Production in Chinese Art)中这样写道:西方人非常赞赏中国出产的釉瓷,有时甚至认为它们具有非同寻常的魔力。虽然他们知道系用泥土制造,但他们不知道用的是什么土,也不知道怎样制作而成。16世纪,各大洲之间的贸易方兴未艾,瓷器已成为遍销全球的商品凭借其生产方法,中国人已经做好准备要让瓷器充斥整个世界。他们有能力提供近乎无限量的这种奇妙商品。如今,时代早已翻过一页,陶瓷的诸多技艺已不是隐秘,中国不再是唯一的陶艺中心,美学趋向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有了更多元乃至更完整的表达。不过,那种非同寻常的魔力依然熠熠生辉,一代代人被它驱使与激励,前赴后继。他们赋予陶土以新的生命,而那些其貌不扬的陶土与釉土,也让他们找到自己一生的方向。人与陶土,彼此发现,更相互塑造。
台湾地区的陶艺界也曾经历迷惘。1981年,日本策展人吉田耕三发起一场联合陶艺展,邀请多位日本名家参展,不料,对方只是仓促应对。日本陶艺家到现场后拂袖而去,认为受到莫大的侮辱,双方水平实在悬殊。
直到30多年后的今天,这一幕依然让许多陶艺家们记忆犹新。所幸,它也成为一场新生的契机,一代人知耻后勇,试图开拓新的格局。那次失败的展览,推动着台湾地区陶艺界自我意识的形成,也促成了一代人的集体崛起,他们通过各自的努力寻找出路,或徜徉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致力于对传统的研究与再造;或前往日本,领会东方美学的另一面;或游学于大洋彼岸的美国,追问现代陶艺的理念与精神。通过汲取不同陶艺体系中的养分,融入国际化的语境,他们找到了各自创作的冲动与灵感之源,形成独特的风格。他们不惜成本地反复实验,不断寻找新的方法,尝试自我突破,并非无谓地炫技,而是更加随性与平和,这是经历岁月磨砺得来的从容。人生的经验、思索与困惑,都可以在陶瓷作品中发现端倪。几十年过去,所有的探寻与创造,如同一道道光源,交织汇聚,成就了今日的风貌。
从某种程度上说,陶艺的水准也是社会文化与审美水平的晴雨表。无论是日常器皿,还是典藏之物,都体现着一个时代的风貌。陶艺的发展需要知识的积累、文化的滋养,以及足够自由开放的创作风气。在强大的传统或外来文化面前坚持独立的判断,在商业浪潮中保持清醒与冷静,有所为有所不为,其实不仅陶艺如此,所有的艺术与文化也都需要面对。
这次寻访之旅的初衷即在于此。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