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NT$
449.0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NT$
560.0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NT$
4998.0
《
山西寺观艺术彩塑精编卷
》
售價:NT$
7650.0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NT$
254.0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NT$
250.0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NT$
1265.0
|
編輯推薦: |
《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总序
在世界所有的文明中,中华文明也许可说是*从古代存留至今的文明罗素《中国问题》。她绵延不绝、永葆生机的秘诀何在? 袁行霈先生做过很好的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就是回顾中华文明史所得到的主要启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的时候,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 《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北京大学学报》2007 年第1期
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带给我们的并不全是积极遗产,其长时段积累而成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使她在应对挑战时所做的必要革新与转变,相比他者往往显得迟缓和沉重。即使是面对佛教这种柔性的文化进入,也是历经数百年之久才使之彻底完成中国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不用说遭逢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陈寅恪《王观堂先生挽词序》的中国近现代。晚清至今虽历一百六十余年,但是,足以应对当今世界全方位挑战的新型中华文明还没能最终形成,变动和融合仍在进行。1998 年6月17 日,美国三位前总统布什、卡特、福特和二十四位前国务卿
|
內容簡介: |
本书包括《心清室文存》《撰联类抄》《趋庭退记》《心清室诗存》《王振声书信底稿》五部分。王振声半生浮沉宦海,转仕多地,曾与曾国藩、李鸿章、端方、盛宣怀过从甚密,其诗文真实反映了同光时期的时局和国计民生及官场生态,保存了大量鲜活的*手史料。
|
關於作者: |
王振声(1842-1922),同治十三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署江西道、福建道监察御史,掌河南、陕西道监察御史,官至徽州知府。与曾国藩、李鸿章、端方、盛宣怀等要人过从甚密,著有大量书信、诗文。
孟化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专业博士毕业,在国家图书馆从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
张廷银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目錄:
|
总序 1
一个普通文人的普通写作代前言 1
心清室文存 1
序 1
序言 2
故徽州知府王公家传 2
谏垣奏议 4
趋庭退记 50
撰联类抄 57
楹联类 57
春联 58
赠联 60
挽联 67
遗联 81
心清室诗存 82
序 82
序 83
梦馀集 84
京曹集 89
小桃源集 94
辛壬癸甲集 98
心清集 101
画中诗集 134
云海鸿泥集 152
澹静集 159
山居集 178
辛卯癸甲集 184
王振声往来书信 186
王振声书信 200
附录一:曾任职刑曹、理藩院并出镇泰宁之绍祺书信 324
附录二:曾参与河工郑工之役绍諴之函 329
|
內容試閱:
|
一个普通文人的普通写作
代前言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官至知府的晚清文人王振声的诗文及书信。
王振声18421922,字劭农,一作少农,自号黄山遯叟,北通州今北京通州区人。同治十三年1874进士。授工部主事,历员外郎中,改江西道监察御史,署江南、福建道监察御史,掌河南、陕西道监察御史,升工科给事中,署刑科给事中,并曾出任会试同考官、监试官,官至徽州知府。后乞归,一意作画。尝手绘意拓园图,以寓退隐之意。善书、画,承家学,花鸟得华岩逸韵。宣统三年1911作梅花读书图,卒年八十一。除其日记外,现存尚有《梦馀集》《京曹集》《小桃园集》《澹静草庐集》等诗文,以及函稿、禀稿若干篇。日记及诗文集曾被影印出版,其他则未刊行。
就出身和仕履而言,王振声显然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人,至少可以列入社会中层。而且,他曾经与曾国藩、李鸿章、端方、松鹤龄、盛宣怀等晚清民国要人相与过从,属于中层官僚的一员。然就其诗文创作而言,他虽有数百首篇诗文存世,还留存了数百通书信底稿,其创作水平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只能算作一个普通文人。写作仅仅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远不是他孜孜追求的,因而,诗文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日常生活中表情达意的方式,他没有用全副心力精心创作,这样的诗文作品若以文学的眼光来衡量,其实是不太合格的。然而,这种生活状态和写作状态在古代文人中绝对不是少数,具体了解这种写作状态,对于认识以至改变文学史的基本格局不会有多少意义,而对于了解普通文人的生活及写作过程,则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他的诗文与其说是文学作品,还不如说是认识资料,是一个普通文人的日常写作,所呈现的是中国历史上寻常文字工作者的常态。所以,尽管王振声诗文包括书信的文学性并不十分突出,我们仍然觉得有必要作为一种资料予以揭示,以供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中国文学发展的原生态历程。
一
王振声的诗文作品,包括《心清室诗存》和《心清室文存》,二书的誊清稿本均藏于国家图书馆,在国家图书馆编目著录中则被定为抄本。除此之外,国家图书馆同时还收藏有《心清室诗稿》,内有其诗及文的批改稿本,或即是王振声的写作原稿本,内容与《心清室诗存》及《心清室文存》基本一致,因此,在整理时仍以《心清室诗存》和《心清室文存》为准。
其中,《心清室诗存》4册,包括《梦馀集》24 首、《京曹集》48 首、《小桃源集》32 首、《辛壬癸甲集》26 首、《云海鸿泥集》50 首、《澹静集》122 首、《山居集》25 首、《心清集》209 首、《画中诗集》152 首,共计9种诗集,689 首。此外,现藏于广东中山图书馆民国年间石印本《沙岭纪游草》中,约有13 首不见于今本《山居集》。如此,则王振声现存诗篇近700 首,数量并不算少。不过,由于这些诗篇基本都是围绕王振声的生活而展开,因此,内容较为平淡,除了《云海鸿泥集》事涉其赴任徽州知府、《画中诗集》是题画之作,尚有一定具体内容,其他的多为题赠、酬唱之作,给人的感觉如同友朋寒暄和家常里语,没有特别值得关注之处。尤其是那些写给同一人的唱和诗篇,不但内容前后雷同,用词也多有重复,易令人产生阅读疲劳。可以说,王振声的诗歌写作整体水平并不高,顶多就是一个失意文人的自叹自吟之作。诗篇的数量其实也可以大大地压缩,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仅选入王振声诗作6篇,即能说明这个问题。
王振声《心清室文存》两册,包括奏议、寿序、序引、传状、家传、联
语等,其中奏议和家传,又分别以《谏垣奏议》《趋庭退记》为题名,各有稿本独行。与诗篇写作的情形相近,王振声的文章写作也极其平常。相对而言,14 篇奏疏因为是针对当时的各种时局社情的,皆关国计民生政体学术之大①、有裨于吏治民生②,因而是最有实际意义的作品。比如《直隶同乡京官合词乞恩筹偿畿辅教堂赔款疏》,呼吁朝廷减少因赔偿洋人教堂损失而派加给畿辅民众的税款,被誉为造福乡邦,加惠匪浅③、非夙有仁人之心能溥仁吉之利若是哉④。类似于这种关乎国计民生的作品,在《心清室文存》中还有《加税免厘得失策》《劝学告示》《推广小学堂简易办法》《通州重建义杠局记》《泰宁镇总兵绍祺祷雨文》等。但总体上这类作品并不占多数,更多的仍然是自己或朋友诗集画册的序跋以及寿辞序,如《修族谱序》《意拓园图记》《遯叟诗文焉用草》《题王吉甫大令青箱遗韵诗稿并序》《延子澄三十六天诗跋尾》《延子澄同年庚子都门纪事诗集跋尾》《黄雪轩画册跋尾》《修琴砖记》《琴砖论》《汪母庞太夫人八十寿序》《先祖云章公八十寿辞》等,说明王振声的写作素材没有走出个人及家族、友朋的狭小圈子,他的文章基本上是个人生活和交往情形的反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几篇寿序的文字严重雷同,如《赵慎斋先生七十寿序》中盖闻银埤金堞,东莱筑不夜之城;瑶圃琼林,西竺荫长生之树。搜桂阳之云笈,鸿朗三千;
菊井之霞觞,鹤筹八百。凡兹寿山福海,侈祝仙龄;孰若心地情田,实征人瑞。历历衍箕畴之五,多多效华祝之三 几句,与《先祖章云公八十寿序》中的盖闻银埤金堞,东莱筑不夜之城;瑶圃琼林,西竺荫长生之树。搜桂阳之云笈,鸿朗三千;
菊井之霞觞,鹤筹八百。凡兹寿山福海,侈祝仙龄,孰若心地情田,实征人
①郝崇峻:《心清室文存序》。
②朱瀛:《谏垣奏议跋》。
③朱瀛:《谏垣奏议跋》。
④ 郝崇峻:《心清室文存序》。
瑞。历历衍箕畴之五,多多效华祝之三,《高节母艾太恭人五十晋九寿序》中世之颂母寿者罔弗西延王母,东约麻姑,左挹星姨,右拍月姊,排銮舆,控鹤驭,纷然集于庭,
金酌玉,以祝长生,言岂不华,华而无稽谓之诞。抑或标榜门楣,揄扬壸范,德则太妊、太姒,才则文姬、班姬,藉以祝三多而畴五福,言岂不美,美而不实谓之谀,既谀且诞,乌可渎贤母之听闻也几句,与《代孙冶青茂才祝岳母五十寿序》中世之颂母寿者罔弗西延王母,东约麻姑,左挹芝童,右拉桂父,排銮舆,控鹤驭,纷然集于庭,火安期枣,雪曼倩桃,斟金酌玉以祝长生, 言岂不华,华而无稽谓之诞。抑或标榜门楣,揄扬壸范,德则太妊、太姒,才则班姬、文姬,诗咏
蘩,文成椒菊,藉以畴五福而祝三多,侈称兕祝,鸠之盛藻,言岂不美,美而寡当谓之谀,既谀且诞,称祝弗笃,乌可渎贤母之听闻也,几乎一字不差,原样照搬。寿序作为一种应用文,固然有较多的格式和套路,而在民间求托寿序过程中又不免虚饰敷衍,因此,要从寿序文中索求文学性是很不现实的。但是,像王振声这样一个有一定地位和声望的文人,应该不至于江郎才尽,将这篇寿序中的整段文字,再移植到另一篇寿序中。《赵慎斋先生七十寿序》在《心清室诗存》中为誊录稿,《先祖章云公八十寿序》则《心清室诗存》中未见,《高节母艾太恭人五十晋九寿序》在《心清室诗稿》中为誊录稿,《代孙冶青茂才祝岳母五十寿序》同样在《心清室诗稿》中未见。因此,目前尚不能肯定以上四文是否必定由王振声亲笔所作。如果不是王振声亲笔所写,就是由别人代拟时的彼此腾挪;如果就是王振声亲笔所写,则显示了王振声写作的随意性,也将寿序文的敷衍性暴露到了极致。
二
王振声留存的公私函札甚夥,仅国家图书馆所藏稿本《心清室函稿》即有十二册,数百通。收信者有李鸿章、端方、绍英、松鹤龄、盛宣怀等名臣巨子,也有普通同僚、属官及戚友,大约有230 人。书信固然是应用色彩更强的文体,其在结构、用辞等方面的要求更低,即使有语序颠倒、用辞不当之处,一般也不会有人刻意求疵。而且,作为一名地方知府大员,他们都有资格享受记室相当于今天的秘书或文书代办各种文书的权利,将书信作为格式公文来办理的色彩十分突出。比如王振声信函底稿中,就明确注明由其书席聂献廷、崇受之等拟稿,另外一些虽然没有注明拟写者,但从笔迹及批改的情况看,他人代拟的亦然不少。这从另一个层面也提醒我们,以有官位的人的名义发出的书信,恐怕大多是书席或身边其他人代拟的,而不一定是自己亲笔所作。好在一般人对待书信,主要留意其中的内容而不关心其文辞,否则如果像对待诗文作品那样非要据此讨论某人的写作情况,一定会上当的。这恐怕也是王振声信函底稿的史料价值所在。
然而,也许正因为王振声现存函札底稿太多的原因,我们不仅从中看到了格式化书信写作的现象,更发现了作为书信的发出者,王振声对待书信写作不够严肃的问题。尤其是在诗、文写作中出现的雷同性、重复性现象,在其书信写作中更大量存在,甚至让人感觉到喋喋不休和器局窄狭。一是内容的重复。比如关于王振声在徽州的感受,山多土瘠、湿冷阴寒、民风不正、教化未开等,几乎在给每一位朋友的信中都会提到。因为书信无非是报告境况、表露心境,因此同一件事情分别向不同的人倾诉,其实是自然正常的。可是,如果连书信的词句都基本一致,就让人感觉别有他因了。比如在致皖藩和皖臬函中都用到了卑府久稽郎署,忝列谏垣,愧无领郡之能,遽辱典城之寄。鹈濡弗称,蚊负难胜。所冀训迪亲承,俾得遵循有自,望龙门而神往;待效衣抠,瞻鸿度以心仪。肃呈履历,谨修寸禀,恭请钧安,伏乞垂鉴,卑府谨禀几句,卑府郎署随班,久惭樗质,谏垣忝列,益愧菲才。卅载从公,忆涓埃之莫补;一麾出守,冀埏埴之亲叨。获沐谦光,无羞陨越。望龙门而神往,待效衣抠;瞻鸿度以心仪,肃呈履历。谨修寸禀,恭请钧安,伏乞垂鉴,卑府谨禀,则在致安庐涂和道、徽宁池太广道、凤颍六泗道中分别出现。如果说官场的信函有公文意味, 可以允许互相雷同。那么,王振声所致好友荣月帆、绍叙五的信中, 分别出现正切依驰,适颁手翰,猥以区区出守徽州为贺,良用汗颜。敬维贤劳丕著,誉望日隆,以歆以颂。弟疏懒,何堪治郡,和正切依驰,适颁手翰,猥以老朽出守徽州为贺,殊觉汗颜。敬维贤劳丕著,誉望日隆,以欣以慰。兄疏懒,何堪治郡,就不能用官场公文的程式化来解释了。这只能说明书信这种主要用于交际和交流的文体,恐怕是最不讲求文字生动与别致的。如果是在同一时期讲同一件事情, 即使是写给不同的人,也完全可以语词相近甚至完全相同。我们一般所看到的都是收信人所保存的,因而不可能同时看到某人同时给一批人所写的信件,也就不太容易看到这一批信件文字的情况,王振声的这批信函底稿则完整显示了同时给一批人书信的情况,其所显示的这个信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比信件内容本身还要重要。王振声信函底稿的另一种资料价值,在无意中体现出来了。所以,尽管这些信函的内容十分相近、文字高度重复,但我们还是尽可能地、不厌其烦地将其全部展示出来,在完整反映王振声的交游范围之外,更希望为全面了解书信文类的书写特点及生成过程,提供更加生动的研究资料。
此外,由于王振声的这些书信基本是由聂献廷、崇受之等记室所代拟,在所保留的信稿中,同时也就留存了一些王振声之外其他人的书信以及代笔人自己写给别人的信函。十分有趣的是,除了个别涉及任职、家庭信息的文字稍有区别外,这些信函的主体文字与王振声所致各人的非常相似,即使出现仕宦等信息,王振声除出任会试监考及徽州知府外,还先后在工部东曹、刑部西曹任职,也参与了西太后寿诞等事务,与绍葛民等有较多的交叉,以至于如果不加仔细辨别,即很难判断哪些是王振声的而哪些不是。此次整理时尽管进行了仔细辨别,但仍然难以全面保证判断的准确性。这是否又说明,当信函由相同的人拟稿以及致信人的情况接近时,给同僚及一般友朋的信函内容随之也十分相近呢? 我们虽然无法明确解释,但向世人展示这些资料则是有必要的。因此,我们也把其中绍祺、绍諴兄弟的信函予以整理,并作为附录列于王振声书信之后,希望能给研究书信写作和中级官吏文字往来生活提供一些参考,也为方家指出我们判断信函发出者之准确与否做一参照。因为这两个人与王振声的信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王振声在其癸未春仲这册函稿的扉页处,就非常明确地注明绍葛民绍諴方伯由晋来京候简,聘为记室,表明这册函稿就是绍諴代拟的。而在《挽绍葛民都护》的诗题中,王振声又注明:予曾馆于绍氏八年。此绍氏或即指绍諴本人,或也包括绍祺在内。这些情况更进一步说明,绍諴同时为王振声、绍祺以及自己草拟信稿的情况是十分自然的,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他们三人的信函文字非常相近的问题。
三
通过对诗文和书信写作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地位并不十分低微的王振声,其诗文创作是非常普通的,甚至可以说他的写作态度也是极其简率的。把他的诗文作为文学作品来读是不合适的,如果从创作成就的角度来梳理文学写作史,他的作品当然也是不能列入其中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作品毫无意义,他的存在对于文学研究毫无价值。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从而对他的诗文及书信写作进行新的价值评判。
第一,王振声诗文所传载的内容和表达的技术虽然没有达到通常所谓文学家的水平,但依然是他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反映,符合文学写作表情达意的一般规则。因此,如果要深刻认识王振声其人,其诗文绝对是很好的资料。而且,从诗言志到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到我手写我心,中国文学创作一直标榜客观真实的原则,真实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评判标准。即使一部作品的写作技术尚有欠缺, 甚至主题表达境域也不够宏深,只要它与作者的某些实际状况相符, 就应该予以肯定和提倡。因为文学史上不真实的东西太多,人们对文学创作最不满意的更多集中于这个方面。王振声的诗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一个文人的实况,即郭家声在《心清室诗存序》中所说性情真际有炯然不可泯者。这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写作底线保证,理当提倡。当然,对于王振声诗文中某些应酬之作,我们也应区别对待。应酬之作的最大不足是缺乏具体内容,而这种状态其实是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的真实反映。
第二,在几千年的写作历史中,一定有无数的写作者像王振声一样,由于构思及表达的水平尚未达到精湛严密的高度,因而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了,不仅没能在文学史上留下痕迹,甚至连片言只字都没能保存下来,这是优胜劣汰的文学史规律的自然选择。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人没有留下作品,或者在文学史上没有影响,就忽视他们的存在。圈选文学精品,自然会略过他们,但梳理和回顾文学写作历史, 则必须尽可能全面地找到他们。因为这就是文学写作历史的最真实、最全面形态,如果文学史的构拟是为了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代的写作实况,而不是仅仅为了树立几个典型、标榜几部精品,那么,如王振声这样的普通写作者,就完全不应该被忽视。虽然一时还不能被中国文学史包括清代文学史所关注, 但随着相关资料逐渐被揭示,随着研究深度及广度的不断拓展,相信王振声这样的作者及其作品会逐步引起学者的注意。正如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所说的那样, 当文学经典经过一轮又一轮的筛选、淘洗胜出后,那些被留在两旁的无数作品,绝不能被冷漠地遗弃在历史的长河中。
第三,王振声诗文写作中的炼意不高、造句不精等现象,非常真切具体地展示了普通写作者的写作过程,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古代的普通文人其实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从事自己的写作的,这恰是符合历史的真实。中国历史上固然涌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创作出了无数经典的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写作的人都很优秀,每一篇作品都非常精彩。事实上,不仅相对优秀的作者较少而平常者居多,而且即使一位优秀的作家比如李白、杜甫,也不可能篇篇皆为精品。我们今天去看李杜全集,就能感觉到其中有些作品即比较平淡, 否则大家就不可能只记住那些名篇。我们在自豪于历史上的伟大作家及优秀作品的同时,一定要自知,尚有许多普通的作家和平庸的作品。今天的研究者,只有首先发现无数普通甚至平庸的存在,才能披沙沥金,从中发现神奇与伟大。
四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认为有必要将王振声的诗文以及书信予以整理公布。其中诗文部分,因为已经有成型的《心清室文存》和《心清室诗存》,此次基本依照原样,予以全文收录,包括作品顺序也保持原样。现藏于广东中山图书馆的印本《沙岭纪游草》与《心清室诗存》中《山居集》有较多的重复,因此,此次只是将《山居集》未收入的予以补进,未再单列《沙岭纪游草》。
此次整理,比较难处理的仍是书信部分。首先是致信人的辨别与判断。前文已经说过,这批书信底稿的文字重合度相当高,每一通的收信者当然都有标示,但大部分却没有落款,除了具名振声、绍农以及自述在徽州、工部东曹、刑曹西曹、秋官、谏垣御史任职的这一部分可以确定为王振声的,有些既无落款又不显示职官的则暂时难以确定是否一定为王振声。不过,本着既力求准确又尽量保存资料的目的,姑且仍将其收入王振声书信之中。其次是书信排列次序的调整。王振声书信底稿虽然经过重新装订,但每册基本是按照写信及发信的时间排序组合。这样固然便于客观显示书写的原始过程,但却不便于集中了解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交往以及相关事件之始末,因此,这次也按照一般整理书信的做法,将所致某个人的全部书信集中在一起,尽可能排出先后,以便读者阅读和学者使用。当然,因为一时不能做比较精细的时间考订,而有些信件没有任何时间信息,这个重新排序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时间先后。另外,全部信稿按照收信人姓氏拼音排序,个别无确定姓名的则标注为其所任官职; 姓氏之后括注信稿中注明的官职。为便于检索,还根据书信正文顺序及书写时的人名称谓,编制了一个简单的目录。
此次整理,除了书信底稿内容做必要的选择取舍外,所有作品的文字基本不做修订。个别容易引起误解的地方,则适当加以说明。遇有因为原文书写而实在无法释读的,则暂以○表示。
王振声尚有稿本《心清室日记》,可以与其诗文及书信互相发覆对读。学苑出版社《历代日记丛钞》曾经予以影印,徐慧子、李周两位则进一步予以整理,已编入凤凰出版社中国近现代稀见史料丛刊 第四辑,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此次整理,王振声诗文部分由孟化完成,信函部分由张廷银完成,并由张廷银最后统稿。不完善之处, 祈请方家批评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