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編輯推薦: |
读者对象:热爱文学、历史、艺术的群体;新闻媒体从业者
宣传语:花一个小时,在一本书里领略不同的文化与人生
编辑推荐:
一边是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生活并积攒下丰富工作经验的作者,一边是各个领域的翘楚知名作家、艺术史系教授、纪录片导演、版画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博士等等,思想在这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
內容簡介: |
内容简介: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恺蒂自2013年至今,于《上海书评》发表的18篇采访文章,并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的采访对象为英国当代知名作家,其中有凭借《提堂》和《狼厅》两度赢得英国布克奖的希拉里曼特尔,有《指匠情挑》《小姐》等知名影视剧的原著作者萨拉沃特斯,有二十世纪英国著名知识分子群体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的后人弗吉尼亚尼克尔森,也有凭借《*初的爱情,*后的仪式》《赎罪》等众多作品而为中国读者熟知的伊恩麦克尤恩 恺蒂与这些知名作者谈论他们的作品与生活,也探讨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观点,访谈的问题抛出后,往往会引出英国的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让读者了解作家、了解英国的绝佳途径。下篇的采访对象则更为广泛,凡是在文化、历史、人文等相关行业工作的人,都有可能成为恺蒂的采访对象。本书收录的采访对象包括牛津大学艺术史系教授、BBC纪录片导演、北京的版画家、南非的经济学家、加拿大的政治学博士、英国木版教育信托发起人、前大英图书馆中国部主任、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伦敦市法团文化部部长、大都会博物馆东方艺术部主席、伦敦珍本书店奎文斋的主人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接受恺蒂的采访时所谈论的内容也各有不同,有的偏重历史文化,有的偏重书籍装帧、文物收藏,有的偏重艺术创作长期以来,恺蒂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生活,在不同行业积攒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这些经历让她始终保持热情,保持积极的生活状态,也让她与被采访者不断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就如同恺蒂对自己的定位不同文化、商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这部访谈集即是对此最好的阐释。
|
關於作者: |
作者简介:
恺蒂,自由撰稿人、策展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赴英国留学的恺蒂以撰写英伦文事而蜚声,成为《读书》《万象》的王牌作者之一。从英国到南非,再回英国,恺蒂在三大洲生活并工作,以自由人身份游走世界,笔耕不辍。已出版《海天冰谷说书人》《酿一碗怀旧的酒》《书缘情缘》《南非之南》《约堡黄昏》《小英国,大伦敦》等作品,以及《莎士比亚书店》《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等译作。
|
目錄:
|
目录:
上篇作家闲话
希拉里曼特尔谈克伦威尔三部曲
安德鲁奥黑根谈苏格兰独立公投
弗吉尼亚尼科尔森谈布鲁姆斯伯里团体
戴维洛奇谈前半生
朱利安巴恩斯谈《时代的噪音》及其他
彼得阿克罗伊德谈写作及伦敦
麦克尤恩谈《儿童法案》和《坚果壳》
萨拉沃特斯谈女同性恋文学与历史小说
尼古拉斯巴克谈书籍收藏
下篇文史钩沉
吉学平谈隆林人和马鹿洞人
柯律格谈明朝藩王与艺术
彦涵谈版画创作
戈尔丁、柯塔纳谈第二二次文艺复兴
冯德保谈中国善本书及版画收藏
吴芳思谈中国经典与七十年代中国经历
大卫皮尔森谈西方书籍装帧
何慕文谈大都会博物馆中国书画收藏
许忠如谈伦敦珍本书收藏及市场
后记
|
內容試閱:
|
试读章节:
我对伍尔夫的情感是复杂的。我们小时候,会听到大人说起这位“疯子姑婆”,知道她是位很有名的作家。爸爸告诉我们,她能听到小鸟用希腊语和她说话,我们觉得这很搞笑。再大点,知道她溺水自杀,这让我们觉得很可怕,一点都不搞笑了。对我们来说,她像一位童话故事里的人物,她的姓又和童话里的大灰狼很相似。我父母以她为我取名,我肯定对她有抵触心理。我少年时代,花了很多精力与她拉开距离,回避她,绕着道走,不进入她的空间。
我与伦纳德(Leonard Woolf,伍尔夫的丈夫)是熟悉的。他请我爸爸写弗吉尼亚的传记,我爸爸一开始觉得无法胜任。后来他接受了,可能因为他觉得他是那一代人中了解伍尔夫的人,也可能他不想让别人写吧。但他很清楚,他写的是关于她生活的传记,而不是她作为文学家的传记。后来赫米奥娜·李(Hermione Lee)写了另一本传记,更突出了伍尔夫这个作家。两本传记各有重点,相得益彰。
……
后来我开始读她的书,才意识到她的才华和她的著作的力度。她的声音霸占着我的脑海,那么强大,那么有力。在这样巨大的影子下,我自己是不可能写作的。所以,我去BBC工作,做纪录片的研究员,做记者,我要到四十多岁后,才发现自己的声音,才开始写作。
我虽然与她同名,但我可以自信地说,我完全不是她。她神经脆弱、疯狂、没有孩子,她是位伟大的天才。而我与她恰恰相反,我脚踏实地,没有她那么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我的书都不是小说。我与她是天壤之别。我也不像奈莎,我更像我妈妈。我妈妈是了不起的研究员,整理资料严谨缜密,什么细节都不会错过,后来,伍尔夫的日记就是我妈妈整理的。我妈妈现在还健在,九十九岁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