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往事和近事(增订本)》(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代表作,新增修订、全新推出。跨越三十多年的写作,多角度讲述中华文明)
》
售價:NT$
349.0
《
往事和近事: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经典文集
》
售價:NT$
349.0
《
父母的关键认知
》
售價:NT$
225.0
《
第三帝国:一部新的历史(纳粹主义具有何种魔力?纳粹运动会卷土重来吗?一部全面揭示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黑暗的历史)
》
售價:NT$
490.0
《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哪里?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典范之作)
》
售價:NT$
440.0
《
粤港澳大湾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精品案例:基于媒介化治理的思考
》
售價:NT$
445.0
《
大地的勇士
》
售價:NT$
340.0
《
中华老学·第十一辑
》
售價:NT$
380.0
|
編輯推薦: |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作者重磅新书
对准落实核心素养出现的痛点,
助你转变观念,进而豁然开朗。
本书是作者继畅销书《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给教师的5把钥匙》后的
全新力作,诚意来袭。
作者通过博采众家理论和自身经验告诉读者,如何转变观念,丰富学习方式,选用合适的策略落实核心素养。
|
內容簡介: |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在剧烈的竞争环境下,有人踌躇不前,有人乘风破浪,区别在于人的素养。
一场改变现有教育面貌的新变革已经到来,核心素养是这场变革的抓手,着力点就是学习。疫情或许在无意之间成为变革的契机,不仅对教师的教学组织、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方式的选择均提出了新挑战,也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挑战。
本书用大量的研究成果和案例,探究了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展现了技术在丰富学习方式上的应用和融合,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现在,应对未来。
|
關於作者: |
常生龙,物理学博士,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出版有《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给教师的5把钥匙》《让教育更明亮》《物理教师的备课与上课》等著作,主编《历史与科学的对话》拓展型教材
|
目錄:
|
自 序
第一辑 重新认识素养
素养的前世今生
夯实人生根基的基础素养
应对新时代各种挑战的核心素养
万物互联时代的职业素养
第二辑 能力才是学习的目的
完成任务最重要的心理条件
利用合作提升战斗力
不舒服的地方才有创新的机会
思想和认识发展的破冰船
第三辑 锻造必备品格
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最有价值的事情
管理自我,从做心性坚定的人开始
所谓公德心,就是时刻替别人着想
责任面前,不做置身事外的旁观者
第四辑 让个性化学习成为新常态
教育处在新变革的转折点上
更新学习观念,促进行为变革
丰富学习方式,让学习更具有挑战性
融入教育领域的智能革命
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后 记
|
內容試閱:
|
自 序
进入 21 世纪的人类,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智能穿戴设备的横空出世,让人们在随时随地便捷获取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在重塑社会的交往方式,生活和学习习惯也在悄然发生变革。人工智能的异军突起,让人类在不经意间突然发现,不仅很多重复性的常规工作正在逐渐被计算机取代,就连像下围棋这样的脑力活动,计算机也能够横扫世界顶级围棋高手。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不仅会成为新变革的起点,而且将对现代教育产生重要且深刻的影响。首先,它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今天的学生要在未来日新月异的社会里生存,就必须从事计算机不能代劳和胜任的复杂工作,必须发展计算机不具备的复杂能力,必须具备原本专家才有的思维方式以及在复杂情境中交往的能力。这些新的能力要求,是此前的教育中从未出现过的或在学生时代不要求的。其次,学习方式、学习模式将会发生大的改变。学校的形态和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会成为新型的学习中心。人们将利用 5G 技术背景下获取教育资源的便利性、即时性和共享性等特点,打造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个性化学习空间,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将不再是主流,个性化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和挑战性学习将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再次,学生对职业的准备也有新的变化。过去我们强调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找寻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加以培养,以便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职业选择奠定扎实的基础。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产品的快速创新,更促进了新的职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在教育不仅要为创新驱动的职业做好准备,还要为尚未诞生的职业做好准备。
为了应对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纷纷行动起来,研究探讨该采取哪些举措,通过哪些改变才能更好地让今天的教育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奠基。启动最早的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该组织在 1997 年末启动素养界定与选择:理论与概念基础的研究项目,为同年启动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评价框架,并于 2003 年发表了最终成果报告《为了
成功人生和健全社会的核心素养》,构建起 OECD 核心素养的基本框架。很快,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可,成为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调整教育政策、开始教育实践、推进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各个国家纷纷构建起具有国际视野、体现本国特色的核心素养框架体系。我国也于 2016 年 9 月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和内涵,随后分学段进行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修订工作,以使我国的课程标准和学科教材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从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型,促进教师尽快转变教育观念,高质量地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陪伴者和导师。
OECD 对核心素养的界定是,使个人在 21 世纪能够成功生活、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进步的为数不多的关键素养。从这个定义我们不难看出,OECD 提出核心素养的目的,不是解决教育中的所有问题,而是着重解决 21 世纪的教育要重点发展什么的问题。
虽然各国都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但因为各自所处的教育现状不同,文化理念上存在差异,各国拟定的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还是有些差异的。荷兰学者沃格特(Joke Voogt)等人对世界上比较著名的八个核心素养框架做了比较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所有框架共同倡导的核心素养有四个,分别是:协作,交往,信息通信技术素养,社会和(或)文化技能、公民素养。第二,在各个核心素养框架中,还有另外四个核心素养虽然没有得到所有国家的共同认可,但大多数国家都认为这些很重要,它们是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开发高质量产品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相信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要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生存,就不能墨守成规、坐享其成,必须始终保持创造的活力,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发明,勇于创造新事物。不过,21 世纪的发明和创造与工业革命时期相比有很大不同,像牛顿、胡克等靠单打独斗做研究和发明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必须通过团队的相互配合,甚至是多学科、多领域,以及人和机器的充分协作,才有可能推动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世界各国普遍意识到,在未来社会里,协作是非常重要的核心素养。
人是群体性动物,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在这个群体中生存的法宝。团队协作更是需要成员之间愿景一致、坦诚交流。但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很多人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与现实生活脱节,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有逐步萎缩的趋势。对这些问题如果不重视并
加以解决,人最终将会被自己毁灭。各国均将交往作为核心素养来培育,其意义就在于此。
美国教育考试中心将信息通信技术素养定义为: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能恰当地运用数字技术、通信工具和网络来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将技术作为工具来调查信息、组织信息、评估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以及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时,对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方面的问题有基本的理解。简单地说,能否在网络上找到需要的信息,能否运用信息技术完成自己的学习或工作任务等,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一个人的信息通信技术素养。
社会技能是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人为与社会取得和谐的关系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改变的能力,以及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分辨行为适宜与否的能力。公民素养是指公民的品质和道德,涵盖了公民的道德、情操、言行举止、主体意识、文化底蕴、奉献精神、法律法规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及自我约束意识等。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里,只有具备高强社会技能,有着良好公民素养的人,才能够勇立潮头。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 21 世纪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造性是人作为有理性、能思维的动物的本质体现,是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素养。批判性思维是审慎地判断是非和正确决策的能力,是集知识、价值和思维方法于一体的综合能力和品格。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品质,也是核心素养的基础。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尔(Karl Popper)指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问题是构成学习和研究活动的核心因素,是推进科学前进的内在动因。学习者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并成功地促进问题解决,不仅体现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更体现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人开发高质量的产品,体现的是人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对新技术的熟练掌握,对复杂问题的优化处理,对学习成果的创新表达。
从上述这些共识出发,再来研究我们自己的核心素养框架以及当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改革的抓手和突破点就会更加明晰。
本书的第一辑,探讨了素养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的演变历程,并将素养分为基础素养、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三类,逐一进行了讨论。我们常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素养担负着为人的一生成长奠基的重任,在素养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核心素养是本书讨论的重心,在这一部分,重点介绍核心素养的基本特点,更多的内容在后面几辑中陆续展开。将职业素养单独作为一种类型,是考
虑到这类素养是每个走上社会的人都必须具备的,但因为人们从事的职业不同又有鲜明区别,它既不具有基础素养的普适性,又缺少一些核心素养的关键特征。
本书的第二辑,集中讨论关键能力。我国的上位文件对关键能力有明确的界定,包括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等,我写作这一部分时的依据就在于此。文件中提到的职业能力已经被我归入职业素养的范畴,文件中没有提到但非常重要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这里单独列出一节予以讨论。这几种关键能力既是我们在平时教与学的过程中比较欠缺的,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必须具备的。
本书的第三辑,对必备品格做了解读。虽然各方都认识到必备品格的重要性,但真正要对必备品格做出界定并给出相关的维度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在本辑中,我从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以及事物的关系的角度,对协调这些关系需要具备的品格特质做了讨论。我深信,人的必备品格一定不止书中罗列的这些;书中所述的或许还不全是最为重要的必备品格;在具体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必备品格更多是以综合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很难将其归为某种类型。但我深信,这样的分析和讨论是很有必要的,随着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发表真知灼见,我们对必备品格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清晰。
本书的第四辑,讨论了学校如何实施核心素养培育的问题。从我自己从事教育工作的切身体会来看,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人的一切行为都受观念的支配。如果不能切实转变育人观念,再多的措施都可能会走样。我一直不太赞同转变学习方式这样的提法,我觉得现在的问题是学习方式太单一了,不能适应多元化的学习和生活的需要,要丰富学习的方式。同时,本辑还对人与技术的关系,以及在这样的关系下的深度学习做了讨论。
因为个人水平有限,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可能不是很到位,在文本的表述上或许有不确切甚至谬误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