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文庙儒学研究之缘起 奉献于读者、供大家阅品之与孔子对话第9集:儒学的时代 担当一书,以专题结集的形式出版,实际上是我们在2019年9月举 办的第九届上海文庙儒学研讨会论文集的精编和重构. 很有意思,中国数字文化中的九,常寓有尊、极、多等含义,又 与久谐音.借此吉词,我们在酝酿和筹备上海文庙第九届儒学研 讨会时,就考虑以儒学精神与时代担当为主题,希望在前八届研讨 会的基础上,突出儒家担当精神的论旨,把上海学者关于儒家思想与 儒学精神的探讨引向深入. 有鉴于此,我们在编撰论集时,对提交的论文着力加以选择、精 编和重构,以求全书能主旨突出、论题明确、整体结构和逻辑思路清 晰,既总结上海学者群体儒学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又力图体现这 个研究群体的思想特色和学问风格,也可作推动儒学研究进一步拓 展、深化的契机. 近二十年来,借助全面深化的改革开放形势,上海学术界的一批 有志于儒家思想研究、总结和传承发展的学者,在文庙管理处的支持 推动下,联合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市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会,于每年的孔子诞辰纪念活动期间,都会集聚一起,围绕一两个事先确定的主 题,举办题名与孔子对话的儒学研讨会,现已连续举办了九届. 首届上海文庙儒学研讨会,在1997年11月举办.其时,随着对 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弘扬,以及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展历史文 化遗产、遗址保护的需要,上海文庙的修缮取得积极进展:逐步恢复 了明清时期的基本面貌,重建了尊经阁,结构布局和建筑规制更为规 范、合理,又辅以江南园林式的环境设置,整体风貌显得十分庄重、大 气和优雅,烘托了上海文庙历史传统厚实、儒家文化味浓郁的氛围. 所以,在重修后的上海文庙举办儒学研讨会,尤觉意义非凡,故很快 得到当时南市区现并入黄浦区区长和文汇报社领导的赞同和重 视,又邀请到汪道涵、夏征农、陈沂、王元化等老前辈为顾问,并获上 海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的热烈响应和积极参与,真开成了世纪之交 的儒学盛会.会后留下了非正式出版的上海首届儒学研讨会学术 论文集,所涵内容广泛而丰富,涉及儒家的礼仪与伦理思想与人 格儒学资源的价值与功能儒家思想的历史演变等方面论题的 考察和探讨. 接续首届而举办的第二届上海文庙儒学研讨会,在2004年10 月举行.虽间隔了六年多,但经再次重修的文庙,大成殿内增设由著 名书法家书写、刻于青石碑的论语全文,与殿前台基上所立孔子塑 像、两廊碑刻历代进士名录相向辉映,更凸显了上海文庙集孔子祭 庙、传统学宫及文化名胜古迹于一体的净土与圣地气象.与此 相应,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学者,都倍加爱护和珍惜这方净土和圣 地,表示认同以与孔子对话为标识,遵循纪念孔子、研究儒学、弘 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宗旨和研究思路,致力于体现上海兼容中西的文化特性,将儒学研究纳入现代都市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的轨道,同 时也明确提出了上海文庙的儒学研究要形成自己的团队和力量,建 构相对稳定的研究机制和平台,塑造上海学者儒学研究的理论特色 和学问风格.这些观点和见解,均归纳入会后出版的第一本与孔子 对话论文集,并在序综述后记中作了初步的概括和论述. 此后的第三届至第九届上海文庙儒学研讨会,我们就有意识地 遵循并力求体现上海文庙儒学研究的思想指导和研究风格,注意 从传统与现代、学理性与时代性的结合上,选择与确定研讨会的主旨 和论题,安排研讨、交流的重点及具体内容.而每届研讨会的成果, 均编成论文集正式出版.迄今共编辑出版了八本论文集,联系起来 看,很有点系列论丛的意味.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上海文庙自然成 为上海学者对儒学切闻近思的研究基地和交流平台,每次聚会研 讨,大家都很有归属感和凝聚度.
二、与孔子对话为标识 与孔子对话,是上海文庙儒学研究的一个特色,体现了我们开 展儒学研究与交流、推进儒学资源传承发展的一个宗旨和思想指导. 首先,与孔子对话,作为一项兼有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意义的 事业,因为处在上海这样的文明发展、文化生态开放的环境中,必然 要与现代大都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相适应.所以突出中西文化的 论争和交流,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创造性转化,对上海学界的 儒学研究者来讲,是颇为自然又必然的事,更要自觉去做. 为此,我们开展儒学研究,不仅会关注儒家思想曾在中华文化的 演进中具有根源性、基因性的意义与价值,而且也关注儒家思想能提供多少现代文明需要的资源因素和价值功能. 在与孔子对话的标识下,我们明确提出:要从资源性和根源性 的结合上研究、探讨和思考、总结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故历 届儒学研讨会,都会有不少学者撰文阐述儒学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生 命的根源意义,揭示其基因因素,视之为历史文化演变中能一以贯 之的神圣链条借黑格尔语,让人们清晰看到儒学遗产也是中国 现代化的一项宝贵的文化资源. 其次,我们意识到,与孔子对话不仅是一种超越时空的、与孔 子思想所作的对话,更是通过孔子的思考,进一步展开与儒家思想的 对话.这样一种在文化思想层面上的古今对话,是历史性与现实性 相结合的对话,也是学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沟通与交流. 在历史的长河中,孔子已经成为了儒家或儒学的名牌及代名词. 与孔子对话,也意味着在儒家传统文化和现代人的认知理解之间,要 建立起平等的、互动开放的交流平台与沟通途径,以正确对待今人与 古人、现实与传统的辩证关系. 重要的是,孔子不仅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儒家文化思想体系的 建构者,而且以其作为杰出思想家和伟大教育家的双重身份功效,已 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深远的影响和制约,还成为中 华文化的一个精神价值载体和风格特征象征.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认为:与孔子对话,势必涉及与儒家 文化甚至整个中华文化展开对话,十分需要对话的全面性、系统性和 整合性.这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在看待历史形成的儒家思想体系的建构上,要突破长期以来对儒家思想作学科性切割、过度分门别类研究导致的弊端,不局 限于儒家哲学儒家伦理以及诸如儒家心性学儒家管理学那 样的分科归类,更强调儒家思想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建构性的系 统,至少要考虑到有深层结构的思想学理、精神价值的内容,有包括 制度安排、知识体系在内的中层结构,以及依据学理和制度要求规定 的行为规范、礼节仪式等表层结构部分. 另一方面,相对于一批现代新儒家学者执着于宋儒的道统观 念、习惯于以孔孟一系的小统来理解和把握儒家思想这样的偏 狭眼界,我们主张更多地看到儒家思想发展中的开放性、兼容性品 格.不仅注意儒家内部的学派分合和多元演进,而且意识到儒家的 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学派的相争相融、互动影响,关注到儒学史上诸如 外儒内法、儒道互补、三教合流、九派交会等现象的存在,进一步推进 和扩展儒学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再次,与孔子对话,还要加强对儒家文化在学理的、精神价值层 面的深度理解和有效把握,注意儒学研究的深刻性和评价的合理度. 我们主张,展开与孔子的对话,不停留于史料、话语及思想观念 的表面性意义,而是注重于选择一个儒家思想古今演变中保持一以 贯之主题,力图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或层面,契入儒家思想的深层结 构,揭示和把握儒学精神的基本面. 所以,在上海文庙的基地和平台上,实际发生的的研究和交流进 程,往往内在地包括三个基本环节:一是对儒家经典文献作认真、扎 实、深入的考察、梳理和解读,弄清儒家思想的本来面目和元典意义; 二是对儒家文化的理论研究和思想发掘,即在儒学古今沿革的历史 进展中,理解和把握儒家文化的内涵特质和精神价值;三是对儒家的思想文化做现代诠释,揭示并发掘儒家传统文化的资源价值和现代 意义.就已经举办的八次儒学研讨会、出版的八本论文集来看,基本上 都体现了上海儒学研究群体,能抓住此三项递进深化的研究环节来 展开探讨交流. 在此,我们列举八届研讨会、八本论文集的主旨题名作点补充 说明:与孔子对话第1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出版,主题为新 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 与孔子对话第2集,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出版,主题为儒 家文化与和谐社会.此为崇明区人民政府支持、上海文庙与崇明学 宫合作举办的儒学研讨会论文结集; 与孔子对话第3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出版,主题为论 儒学的现代生命力; 与孔子对话第4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出版,主题为儒 家文化与现代生活; 与孔子对话第5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出版,主题为儒 家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与孔子对话第6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年出版,主题为儒 家的公正与民生思想; 与孔子对话第7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出版,主题为儒 家文化与现代文明; 与孔子对话第8集,上海文汇出版社2016年出版,主题为反 思儒学在近代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