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立足于化、后工业化运动的现实,前瞻性地谋划社会治理模式重建的方案。本书将人类的社会治理模式区分为三种历史类型:农业社会家元共同体中的社会治理是建立在人的同质性的基础上的,依据社会的等级结构展开,习俗、权力等是社会治理的主要资源;工业社会的族阈共同体中的社会治理是建立在原子化个人的基础上的,是在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原则下展开的,属于运用规则的治理;后工业社会合作共同体中的社会治理模式重构需要充分考虑流动性、开放性等条件,把人的共生共在作为基本目的。在构想后工业社会的治理模式时,引入了社会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前提性条件,分析了依据规则以及程序原则的治理的不可能性,令人信服地证明社会治理伦理重构是出路。在与农业地域性的、工业社会民族国家下的社会治理的比较中,发现了社会治理演进的历史中包含着向扩展的逻辑,指出化、后工业化所推展出来的是治理。治理是新型社会治理模式的表现形式,而其实质则是合等
|
關於作者: |
张康之,江苏铜山人,1957年出生,哲学博士,大学服务型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享受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五、第六届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专家,复印资料《公共行政》执行编委,MPA核心课程公共伦理师资研讨班授课专家。出版专著、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 1999年获首届博士学位论文奖,2013年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O年、2014年分获北京市第十一、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主要研究领域:行政哲学与文化。
|
目錄:
|
●导论 反思与重构
一 概述
二 与法治的追求
三 行政及其普遍性原则
四 合作治理的道德谋划
章 人的关系及其工具化
节 重新认识人的关系
一 熟人、陌生人与匿名社会
二 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
三 人的行动中的关系
第二节 管理学中的"科学"与"人"
一 科学化、技术化追求之路
二 科学化、技术化追求的现实表现
三 把关注重心转移到行动者上来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