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NT$
490.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
編輯推薦: |
? 角度新颖,将宏观经济转型与微观的投资逻辑、框架和机遇相结合。
? 视野开阔,从全球和历史的角度,对先导型经济体的转型经验和教训进行比较研究。
? 创新理论,重构了从宏观经济到投资逻辑的整个投研分析框架,自创结构主义框架挖掘当前资本市场投资机遇。
? 新锐作者,作者系投研领域后起之秀,本科发表的一片学术论文助其获得复旦大学直博机会,2019年包揽券商界三大重要奖项,本书是其结构主义专著三部曲之二[此前已出版《蜕变新生: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2017年中国金融出版社]。
? 图文并茂,全书内容详实,结构清晰,辅以200余张图表,系统阐释了作者的结构主义投研分析框架。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研究,提供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框架。作者从经济、政治、文化和资本市场运作等各个维度展开分析,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转型经验的比较研究,尝试厘清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成功的核心命题,以及转型过程中蕴藏的资本市场投资机遇。
全书分为四个部分:*部分论述了中国奇迹产生的背景,以及当下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第二部分从大量实证研究中梳理中国经济结构转型成功的关键;第三部分厘清近年政策思路转变的脉络及其如何服务于转型这一系统工程;第四部分讨论大变局下投研框架如何重构,以及如何寻找转型阶段的投资机遇。
|
關於作者: |
赵伟,开源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专业硕士校外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研究员、专业硕士导师。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代表性著作为《蜕变新生: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
张蓉蓉,开源证券研究所高级宏观分析师;南开大学世界经济学博士,克莱蒙特研究大学访问学者。
|
目錄:
|
序言I
前言V
第一部分
中国经济:成长的烦恼,发展的困惑
第一章中国奇迹具有典型的后发追赶特征003
第一节追赶红利快速释放,催生中国奇迹004
一、改革开放后的四十余年,高增长背景下的中国奇迹004
二、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符合后发追赶规律008
第二节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是高速追赶的重要引擎012
一、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是后发经济体的追赶起点012
二、受益于第三轮产业迁移,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017
第二章成长的烦恼:转型是发展的必经之路021
第一节追赶红利逐步消失,降速增效方是正途022
一、追赶过程也是红利从兑现到透支的过程022
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发展的必经之路024
第二节逆全球化兴起,加大中国经济转型迫切性031
一、逆全球化思潮下,全球一体化退坡031
二、全球产业链重构,倒逼中国加快转型038
第二部分
先导经验:产业是关键,改革做保障
第三章产业结构升级是转型成功的关键049
第一节传统竞争优势不断被削弱是转型的压力所在050
一、产业竞争优势决定一个经济体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定位050
二、传统产业优势丧失是追赶阶段末期的共性问题053
第二节通过改革打破要素约束,推动结构转型升级057
一、产业政策引导,财政金融政策助力057
二、社会政策与之配合,预防潜在风险060
第四章不同经济体转型路径不同,结果迥异063
第一节亚洲四小龙:立足自身禀赋,分头突围,成功转型064
一、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立足自身优势,转型高端服务业066
二、韩国和中国台湾依托制造业基础,转向创新驱动070
第二节拉美经济体:产业升级停滞,经济秩序混乱075
一、战略与政策失误使产业升级后继乏力075
二、社会政策的缺位进一步削弱经济活力081
第五章转型非一日之功,政策搭配和战略定力至关重要087
第一节韩国弯道超车,政策合理搭配,保持定力088
一、自20世纪90年代起,韩国从政策层面引导产业有序升级088
二、面对外部危机,保持政策定力,去杠杆助转型深化095
第二节日本和中国台湾内功修炼不足,转型后段不顺利099
一、日本转型后段的产业规划失当,政策重走老路099
二、中国台湾地区创新能力不足制约转型深化105
第三部分
崛起之道: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稳中求进
第六章中国政府理性克制,有序推进结构转型115
第一节转型的朴素理解:出清旧经济,培育新经济116
一、从自然减速到政策助力,加速出清旧经济116
二、出清旧经济的同时,新经济也在加速培育122
第二节财政金融政策配合,社会政策托底124
一、财政金融政策为转型保驾护航124
二、鼓励创新驱动,社会政策托底131
第七章去杠杆等系列政策皆服务于转型逻辑137
第一节实体杠杆偏高,制约资金配置效率138
一、负债驱动型增长模式下,杠杆问题逐步凸显138
二、结构性去杠杆充分考虑了我国杠杆问题的结构特征144
第二节控制增量,化解存量,保持定力150
一、控制增量以地方平台和地产领域等为主150
二、化解存量债务需要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154
第八章自然形成的产业雁形矩阵,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161
第一节产业链协同已经形成,奠定经济突围基础162
一、东部腾笼换鸟,中西部加速追赶,区域协同不断提升162
二、区域间的产业雁形矩阵成形,全面升级开始成为主题168
第二节人口流动映现时代变迁:从孔雀东南飞到集聚都市圈174
一、人口流动规律的变化,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174
二、人口政策影响人口流向,重塑产业格局179
第四部分
掘金未来:结构主义兴起,重构投研框架
第九章转型阶段传统周期框架逐渐失效191
第一节投研框架的转变:从周期为王到结构主义192
一、缘于政策调控的经济周期性波动192
二、转型阶段周期框架失效,结构主义兴起201
第二节面对外部冲击,政策保持战略定力,不走老路205
一、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减税激发活力,外需腾挪对冲205
二、全球疫情背景下,防疫与稳增长防风险的平衡215
第十章轻总量、重结构是转型期的市场共性229
第一节转型受政策影响大,后段会出现指数牛230
一、资本市场表现是经济的晴雨表230
二、转型过程中政策环境对市场影响较大235
第二节结构牛一直存在,转型导向的行业表现亮眼243
一、代表转型趋势的产业方向有更好的市场表现243
二、消费升级板块受益于收入与消费观念的提升256
第十一章结构主义兴起,转型成为最重要的主线269
第一节传统总量思维失效,产业结构升级带来投资机遇270
一、传统周期框架失效,总量波动弱化,结构分化凸显270
二、转型酝酿机遇:新经济培育加快,传统行业格局优化273
第二节消费全方位升级是大势所趋,确定性享受溢价281
一、消费升级在多个维度发生,服务业空间巨大281
二、关注长尾效应,低线城市与农村的消费升级289
后记299
参考文献302
|
內容試閱:
|
前言
对于中国经济转型问题的思考,笔者早在入行之初就开始了。当时,引起笔者好奇心的一个现象是,从学界到业界甚至普通大众对中国的未来普遍充满疑虑和担忧。让笔者困惑的是,这种全社会的焦虑不安究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还是转型阶段成长的烦恼,抑或是对中国经济转型之路的不自信。
最初的一系列思考,成书于2017年9月出版的《蜕变新生: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随着近几年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笔者对转型问题的思考向更深层面拓展。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与更多维度的分析,笔者尝试厘清适宜中国的转型方向、转型阶段的投研框架应该如何转换以及转型过程中蕴藏的投资机遇等。
为了更全面地展示研究所得,本书的章节体系花费了笔者不少心思。全书总共分成了四大部分十一章内容。第一部分,着重讨论中国奇迹出现的机理及眼下面临的问题;第二部分,从先导型经济体的发展历程中寻找中国经济转型可借鉴的经验教训;第三部分,梳理近些年中国政策思路的演变,以及禀赋特征的不同对转型之路的影响;第四部分,从金融从业者的角度,讨论大变局下投研框架如何重构以及如何寻找转型阶段的投资机遇。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四十余年的高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中国奇迹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改革开放的政策春风、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勤勉的民族性格,与第三轮全球制造业大迁移交融在一起,造就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生产要素价格也随之抬升,并在不断削弱传统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在传统负债驱动型增长模式下,持续的杠杆抬升导致资金利用率不断下降。传统增长模式的弊端加速显现,倒逼中国经济加快转型,这一点在2010之后越发显著。中国经济崩溃论甚嚣尘上,其本质是对中国经济转型前景的不自信,以及对未知的恐惧。事实上,大可不必如此。转型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是成长的烦恼。
从诸多先导型经济体的经验教训中,我们会发现,转型成败的关键在产业。产业竞争优势决定了一个经济体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定位。只有在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单个经济体才能继续并更好地分享全球化带来的红利,否则很容易因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为了促成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决策层面需要进行合理的产业政策引导、财政金融政策配合及社会政策托底等。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出,转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诸多条件的配合,而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用最朴素的逻辑来理解,只有强健的骨骼、结实的肌肉与身体不同器官完美的结合,才能成就一个健康的个体。对应于国家发展而言,这一逻辑其实就是强大的产业、完备的投融资机制以及制度、文化等与经济发展的适当匹配。转型是一个蜕变与新生的过程,先导型经济体的转型并没有统一的路径,但有些普遍性的原则:以我为主,不能因外部干扰而出现战略摇摆;产业为本,核心产业必须守住,硬核技术要升级,让其更硬;保持定力,教育、研发和人力资源等领域的投入志在长远。
与先导型经济体的发展规律类同,中国在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之后,也出现了三十年左右的追赶红利快速释放期。改革开放释放的制度潜力与中国特有的县域经济格局,催生了快速工业化与城市化。
2011年前后,中国开始步入转型期,新旧动能的转换逐步展开。20112015年属于经济自然回落阶段,传统高耗能行业投资增速持续下行,拖累全行业增速下滑;经济增速实现快速换挡,5年内从10%以上回落至7%左右。
2016年之后,转型进入政策主动引导阶段,此后的政策思路始终围绕调结构展开。从朴素的角度来理解,调结构就是低效率部门加快出清,高效率部门加快培育。为了保证结构转型加快实现,产业政策经过多年的反复论证和完善,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地都已经非常系统和齐备。除此之外,财政金融政策为产业转型保驾护航,社会政策着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化解社会矛盾。
广阔的纵深腹地与梯队形的区域禀赋优势,使得中国经济的转型相比其他经济体多了一个维度。转型过程中的产业跨区域迁移,实际上达到了先富带动后富的效果,也带动了中国由南向北、由东向西及各省份之间层层传递的工业化路径。自然形成的产业雁形矩阵,使得中国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明显强于其他经济体。东部近似消费型定位,中部近似生产型定位,西部则近似资源型定位,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闭环。我们要客观地认知中国经济转型,不悲不喜、砥砺前行。
转型阶段的经济规律与传统周期阶段大为不同,资本市场作为经济的晴雨表也会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在转型前半段,经济增速下行的同时,政策产生抵抗式对冲效应,资本市场对政策的敏感度较高;而在转型后半段,经济增速虽处于中低水平,但由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企业的成长性开始凸显,资本市场往往会出现一波延续性比较强的指数牛转型牛。在整个转型过程中,即便在最煎熬的阶段,结构牛也在不断演化。
在转型阶段,转型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投资主线,尤其是成长性确定的龙头公司,更容易享受估值溢价。在复盘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表现良好的投资标的主要集中在两个逻辑链条:政策扶持下快速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受益于收入提升带来的各种消费升级相关行业。传统行业在逐步出清的过程中,龙头企业受益于行业优化带来的利润增厚,也会具备个股行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