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程章灿,文学博士,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华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文选》学会副会长。
赫兆丰,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主持国家社科项目、江苏省社科项目、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各一项,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
內容簡介: |
运河意识自隋朝始,《大运河古诗词三百首》一书由南京大学选编组的专家学者从《全唐诗》《全宋词》等历代诗词总集、别集中选录自隋朝至清朝与运河相关的诗词共计三百首。作品大致按作家生年先后编排。作品类型涉及咏史、咏怀、送别、羁旅行役、山水等,以期展现大运河的历史图景、人文风貌与精神内核。
全书对所有诗词进行权威勘校与注释,注释侧重运河文化相关知识的普及。选篇兼顾古代著名诗人、词人以及诗词内容所涉地理方位、沿岸风物,以全面立体的角度生动反映运河图景,特别是江苏段历代情况。
|
關於作者: |
:
无名氏,作者不详。这首民歌原出《青琐高议》后集卷五《隋炀帝海山记下》,本无题目。 后被《古谣谚》卷九十辑录,故有此题。题下引《炀帝海山记》,曰:隋炀帝大业十年(614), 东幸维扬,御龙舟中道,夜半闻歌者甚悲,其辞曰云云。帝闻其歌,遽遣人求其歌者,至晓不得其人。帝颇彷徨,通夕不寐。
评析:
这首民歌是后人依据隋炀帝故事而拟作的。悲哀的挽舟者终于成了无主尸,唯有 孤魂白骨可以归回。挽舟者如此这般唱出的,确乎是小民内心的一曲悲歌。
|
目錄:
|
隋
无名氏 隋炀帝幸江南时闻民歌 三
虞世南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 四
杨广 早渡淮 五
泛龙舟 六
唐
宋之问 初宿淮口 一一
夜渡吴松江怀古 一二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一三
王之涣 送别 一五
孟浩然 耶溪泛舟 一六
扬子津望京口 一七
王泠然 汴堤柳 一八
王湾 次北固山下 二○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二一
王维 千塔主人 二二
李白 别储邕之剡中 二三
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二四
魏郡别苏少府因北游 二五
崔颢 维扬送友还苏州 二六
入汴水 二七
舟行入剡 二八
刘长卿送子婿崔真甫、
李穆往扬州四首(其二) 二九
孟云卿 汴河阻风三○
李益 汴河曲 三一
莲塘驿三二
孟郊汴州留别韩愈 三三
张继 枫桥夜泊 三四
权德舆 广陵诗 三五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三七
王建汴路即事三九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四○
长相思二首(其一) 四一
汴河路有感 四二
刘禹锡 杨柳枝 四三
杨柳枝词 四四
李绅 宿扬州水馆 四五
姚合 寄汴州令狐楚相公 四六
李涉 醉中赠崔膺 四七
张祜 隋堤怀古 四九
纵游淮南五○
题金陵渡 五一
鲍溶隋帝陵下 五二
许浑 汴河亭 五三
京口津亭送张崔二侍御 五四
朱庆馀 南湖 五五
李敬方 汴河直进船 五六
杜牧 汴河怀古 五七
汴河阻冻 五八
寄扬州韩绰判官 五九
罗邺 汴河 六○
徐凝 忆扬州 六一
汴河览古 六二
李商隐 隋宫 六三
隋宫六四
薛能杂曲歌辞杨柳枝六五
许棠汴上暮秋 六六
汴河十二韵六七
罗隐汴河 六八
中元夜泊淮口 六九
韦庄 过扬州 七○
河传 七一
皮日休 汴河怀古二首 七二
胡曾 汴水 七三
秦韬玉 隋堤 七四
李山甫 隋堤柳 七五
刘沧 经炀帝行宫七六
崔致远 酬杨赡秀才送别七七
翁承赞 隋堤柳七八
杨柳枝 七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