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編輯推薦: |
无线通信传播工程 聚焦于常见频带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总结了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主要传播现象和建模机制,突出反映了当前工程应用重点和工业技术路线的变化与扩展,并介绍了国际电信联盟(ITU)相关的推荐技术规范。
无线通信传播工程 的一大特色是结合了无线电链路设计理论、工程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成果,将理论模型、公式与场景、传输机制的讨论有机结合在一起,有效地帮助读者从理论到实践过程理解无线通信的分析方法与技术路径。
|
內容簡介: |
近几十年来,无线通信发展迅猛,包括卫星服务、导航设备、遥感、遥测、音频和视频广播、高速数据通信、移动无线电系统等。本书旨在为无线通信的理论计算与应用之间架起桥梁,介绍了无线电通信所使用频带的电波传播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全新成果和新开发的传播模型,总结了理论计算和工程方法的联系以及先进无线电链路的设计过程。本书共分9章,内容包括:无线电波简介、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原理、无线电波在对流层中的传播、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无线电波在3 kHz~30 MHz频带中的传播、地面移动无线电传播、视距传播、导向介质中的传播和无线电波传播专题。每章都提供了与章节主题相关的介绍、定义、基本公式和表达式、应用关系、计算过程、表格、图形、示例、总结和思考题。本书讨论的大多数原则来自国际电信联盟的推荐规范,并提供了90多个示例和150多个思考题。
本书理论与应用兼备,适合无线电、电子、通信等专业高校师生及相关科研人员阅读。
|
關於作者: |
王敬超 男,军事科学院高 级工程师。2010年获清华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工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空间信息网络、通信卫星总体与体制规划、无线通信系统设计等。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发明专利授 权9项。 甘小莺 女,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智能物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的项目以及研究论文多次获奖。“基于云WiFi的无线城市运营平台”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基于认知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在工业信息化中的关键技术与核心系统”项目获上海市技术发明奖,论文获IEEE WCSP国际会议十周年优 秀论文奖。研究方向包括智能物联网、网络大数据、网络经济学等。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JSAC、IEEE TMC、IEEE TPDS、IEEE TVT、IEEE TWC和IEEE TOC等国际期刊,以及IEEE INFOCOM、IEEE ICC和IEEE GLOBECOM等国际会议论文集,获得授 权专利40余项。 傅洛伊 女,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2015年12月获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社交网络与大数据、学术空间的知识发现与知识度量。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刘思扬 男,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博士生。2016年3月获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Ad-Hoc网络、卫星网络设计、无线通信系统跨层优化设计等。
|
目錄:
|
目录
第 1章无线电波简介001
1.1引言001
1.2无线电服务002
1.3国际通行编码和标准003
1.3.1目标003
1.3.2编码和标准类型004
1.3.3无线电规则004
1.3.4ITU-R推荐规范005
1.4基本术语和定义006
1.5无线电系统分类006
1.5.1基于频带的分类006
1.5.2基于服务类型的分类006
1.6无线电频带007
1.6.1频率在无线通信中的地位007
1.6.2频带的分类008
1.7频带的应用010
1.7.1ELF、ULF和VLF频带010
1.7.2LF频带(30~300 kHz)010
1.7.3MF频带(300~3 000 kHz)010
1.7.4HF频带(3~30 MHz)011
1.7.5VHF频带(30~300 MHz)011
1.7.6UHF频带(300~3 000 MHz)011
1.7.7SHF频带(3~30 GHz)012
1.7.8EHF频带(30~300 GHz)012
1.7.9微米和纳米带012
1.8频率分配013
1.8.1概述013
1.8.2频率登记013
1.8.3ITU频率分配区域013
1.8.4频率分配014
1.9大气层016
1.9.1对流层016
1.9.2平流层017
1.9.3电离层017
1.9.4磁层018
1.10发射标识018
1.11总结019
1.12思考题020
第 2章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原理024
2.1引言024
2.2传输媒介025
2.2.1媒介特性025
2.2.2无线电波的速度026
2.2.3无线电波的穿透深度027
2.3电磁波028
2.3.1麦克斯韦方程028
2.3.2电磁波谱029
2.4波动方程和频谱030
2.4.1平面波030
2.4.2无线电频谱031
2.5媒介对无线电波的影响031
2.6传播参数032
2.7无线电波极化032
2.8无线电波极化的主要类型033
2.9无线电链路036
2.10自由空间损耗037
2.10.1功率通量密度037
2.10.2自由空间损耗038
2.10.3ITU-R公式040
2.11有效辐射功率042
2.11.1天线增益042
2.11.2ERP和EIRP043
2.11.3电场强度044
2.12传输损耗045
2.12.1无线电链路损耗术语045
2.12.2基本传输损耗046
2.12.3系统损耗和总损耗047
2.13无线电射线路径和K因子047
2.13.1射线路径曲率047
2.13.2K因子050
2.14总结051
2.15思考题051
第3章无线电波在对流层中的传播055
3.1引言055
3.2地球大气056
3.2.1主要参数056
3.2.2下部对流层056
3.2.3标准地球大气057
3.2.4非标准大气参数059
3.3无线电波折射060
3.3.1空气折射率060
3.3.2电波路径和有效地球半径061
3.4K因子061
3.4.1定义061
3.4.2K因子的变化范围062
3.4.3地球凸起064
3.4.4无线电地平线065
3.4.5大气波导066
3.5对流层无线电波衰减074
3.5.1引言074
3.5.2降雨衰减075
3.5.3云雾衰减077
3.5.4冰雹和降雪衰减079
3.5.5气悬浮颗粒080
3.6无线电波反射081
3.6.1反射方程081
3.6.2多径接收084
3.6.3覆盖图和高度增益曲线086
3.6.4菲涅耳区089
3.6.5菲涅耳区半径计算090
3.7无线电波衍射093
3.7.1引言093
3.7.2衍射参数094
3.7.3衍射区域的场095
3.7.4干扰区域的场096
3.7.5中路区域的场098
3.8障碍物的衰减100
3.8.1衍射条件下的障碍物损耗101
3.8.2阻塞的无线电路径103
3.9森林和植被区105
3.9.1综述105
3.9.2VHFUHF频带106
3.9.3SHFEHF频带108
3.10总结112
3.11思考题113
第4章无线电波在电离层中的传播119
4.1引言119
4.2电离层中的电离120
4.2.1电离和等离子态120
4.2.2电离层分类121
4.2.3电离现象121
4.3在中频高频频带的电离层通信122
4.3.1无线电波在电离层的传播122
4.3.2应用123
4.3.3电离层中的垂直传播124
4.3.4电离层波的倾斜传播126
4.3.5最佳使用频率127
4.3.6长距离通信128
4.3.7D子层和日夜频率的影响130
4.3.8不同传输模式的时延130
4.3.9太阳效应133
4.3.10地磁场效应134
4.4电离层对卫星通信的影响135
4.4.1主要影响135
4.4.2电离层电离135
4.4.3法拉第旋转136
4.4.4群时延137
4.4.5色散138
4.4.6闪烁139
4.4.7电离层效应的频率依赖性141
4.5电离层参考特征142
4.5.1引言142
4.5.2映射函数143
4.5.3f0F2和M(3 000)F2的预测145
4.5.4f0E的预测146
4.5.5f0F1的预测148
4.5.6软件项目149
4.6电离层主要参数150
4.6.1主要指标150
4.6.2太阳黑子数目150
4.6.3Φ指数151
4.7总结152
4.8思考题153
第5章无线电波在3 kHz~30 MHz频带中的传播157
5.1引言157
5.1.1应用157
5.1.2发展趋势158
5.1.3主要考虑因素158
5.2在VLFLF频带的传播158
5.2.1引言158
5.2.2无线电波在海水中传播159
5.2.3设计注意事项160
5.2.4潜艇无线电通信161
5.2.5地球大气层中的传播166
5.3表面波传播166
5.3.1引言166
5.3.2电气特性167
5.3.3电气特性变化167
5.3.4波渗透168
5.3.5电气特性的有效因素169
5.3.6接收功率170
5.3.7垂直极化波170
5.3.8水平极化波172
5.3.9ITU-R图表173
5.3.10混合路径178
5.4MFHF频段的波传播180
5.4.1控制点的位置181
5.4.2E层和F2层的筛选频率182
5.4.3传播模式183
5.4.4波仰角183
5.4.5波场强度184
5.4.6接收功率188
5.4.7信噪比188
5.4.8最低可用频率189
5.4.9设计注意事项189
5.4.10MF频段中的波传播192
5.5总结194
5.6思考题195
第6章地面移动无线电传播200
6.1引言200
6.2衍射损耗201
6.2.1菲涅耳区201
6.2.2基本概念203
6.2.3球形地球的衍射204
6.2.4障碍衍射207
6.2.5单刃障碍208
6.2.6单圆障碍209
6.2.7双重隔离障碍212
6.2.8多重隔离障碍214
6.3移动无线电通信的传播环境216
6.4信号电平变化217
6.4.1引言217
6.4.2阴影217
6.4.3位置变化218
6.4.4时间变化221
6.4.5位置和时间变化222
6.4.6衰落余量222
6.5极化224
6.5.1去极化效应224
6.5.2极化分集224
6.6天线高度225
6.6.1概要225
6.6.2天线高度增益225
6.6.3固定天线高度增益227
6.6.4移动天线增益229
6.7反射和多径229
6.7.1局部反射229
6.7.2主要和不需要信号之间的相关性230
6.7.3多径衰落230
6.8时延扩展232
6.8.1接收信号时延232
6.8.2系统性能233
6.9气候影响233
6.9.1折射率234
6.9.2气候因素234
6.10地球影响235
6.10.1海水235
6.10.2田野和丘陵236
6.11导向无线电波传播237
6.11.1隧道中的无线电波传播238
6.11.2漏电馈线238
6.11.3风道239
6.12移动效应239
6.12.1周边地区239
6.12.2身体损耗239
6.13媒体条件240
6.13.1引言240
6.13.2主要因素241
6.13.3接收功率方程241
6.14接收信号电平244
6.14.1引言244
6.14.2链路功率预算方程244
6.15区域覆盖预测模型247
6.15.1引言247
6.15.2模型分类247
6.15.3模型局限性248
6.16基本模型248
6.16.1理论模型248
6.16.2简单的经验模型249
6.17应用模型250
6.17.1Bullington模型251
6.17.2Hata模型252
6.17.3COST 231-Hata模型255
6.17.4Lee模型256
6.18总结258
6.19思考题259
第7章视距传播268
7.1引言268
7.1.1传播环境268
7.1.2主要因素269
7.1.3频带269
7.2射线轨迹270
7.2.1无线电路径曲率半径270
7.2.2K因子272
7.2.3地球大气层273
7.2.4K因子的典型值274
7.2.5无线电波路径剖面275
7.3地面障碍物278
7.3.1障碍物类型278
7.3.2菲涅耳区半径279
7.3.3衍射损耗279
7.4无线电路径间隙281
7.4.1单天线标准281
7.4.2双天线空间分集标准281
7.4.3三天线空间分集配置282
7.4.4最低天线高度282
7.4.5单天线高度283
7.4.6天线空间分集283
7.4.7最佳天线高度284
7.4.8天线周围间隙285
7.5视距无线链路中的传播损耗286
7.5.1通信方程286
7.5.2传播损耗288
7.5.3降水损耗289
7.5.4交叉极化鉴别293
7.5.5天线耦合损耗295
7.6设计标准296
7.6.1假设参考电路296
7.6.2系统等级297
7.6.3可用性和不可用性标准297
7.6.4质量标准299
7.6.5性能标准299
7.7接收信号的衰减300
7.7.1永久性衰减300
7.7.2偶尔衰减301
7.7.3衰落301
7.7.4多径301
7.7.5过度接收304
7.7.6衰落发生概率306
7.7.7ITU-R新方法309
7.8中断时间314
7.8.1引言314
7.8.2衰落余量314
7.8.3连接中断时间315
7.8.4计算衰落余量316
7.9设计注意事项317
7.9.1设计标准317
7.9.2无线电站点选择318
7.9.3基础和地球网络318
7.9.4气候319
7.9.5无线电路径倾斜319
7.9.6Z字形路径319
7.9.7路径长度320
7.9.8天线周围间隙320
7.9.9无线电源320
7.9.10降水320
7.9.11改进技术321
7.9.12技术计算321
7.10总结321
7.11思考题323
第8章导向介质中的传播329
8.1引言329
8.2RF漏电电缆329
8.3波导331
8.3.1TE模式332
8.3.2TM模式334
8.4光纤电缆336
8.4.1引言336
8.4.2FOC频带和窗口338
8.4.3在电信中的应用340
8.4.4FOC传播准则343
8.4.5主要参数347
8.4.6FOC网络中的限制因素349
8.4.7FOC标准352
8.4.8FOC电信网络352
8.4.9FOC链路计算355
8.4.10机械和民事方面的考虑362
8.5总结363
8.6思考题363
第9章无线电波传播专题368
9.1范围368
9.2光学无线电链路369
9.2.1引言369
9.2.2主要的大气影响369
9.2.3大气吸收370
9.2.4大气散射371
9.2.5闪烁372
9.2.6大气降水373
9.2.7气溶胶吸收376
9.2.8环境日光效应376
9.2.9能见度377
9.3光无线电链路设计378
9.3.1设计计算379
9.3.2FSO链路设计383
9.4在20~375 THz频带中的无线电波传播386
9.4.1大气的主要影响387
9.4.2吸收387
9.4.3散射388
9.4.4湍流389
附录A对数单位制391
A.1引言391
A.2定义391
A.3基本公式392
A.4常用的对数量392
A.5对数单位制准则393
A.6对数单位制的优点394
附录BITU-R推荐规范P系列396
附录C基于ITU-R的非电离媒质传播术语和定义400
参考文献404
名词索引4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