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金托邦:江湖中的沉重正义
》
售價:NT$
275.0
《
易经今解:释疑·解惑·见微
》
售價:NT$
403.0
《
东欧史(全二册)-“中间地带”的困境
》
售價:NT$
1010.0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NT$
352.0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NT$
179.0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NT$
500.0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NT$
305.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松江是上海*古老的土地之一,有悠久的稻作文化。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三农工作,对稻作及其文化、农事一一如数家珍,对上海地区农业社会历史进程及当代农民的个人选择和生活变迁观察细致,思考深入,并怀有深厚的感情。本书记录了松江长期以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的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意义的探索实践,对从事农业工作的人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随笔集,收录作者于20162020年间撰写的37篇乡村散文。作者长期从事三农工作,以充满感情的笔触,描述了上海市松江区农村、农民、农业的发展和变化,堪称一幅上海松江农业全景的写实长卷,一首抒情长诗。书中既有对农民、作物、农事的生动描述,也有对乡村休闲生活方式的有趣追述;既有对传统村落模式消失的惋惜,也有对新农村、乡村振兴模式的赞许和期待;既寄托了对美丽农村的乡愁,也包含了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对绿色生态发展模式的倡导与追求。
|
關於作者: |
封坚强,笔名稼穑,1958年生于上海松江,曾任上海市松江区农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三农工作,经常在报刊上发表农业类、经济类文章与乡村随笔。
|
目錄:
|
序 1
飘散的炊烟 1
失落的村庄 6
最后的迷茫 15
我想住到小镇去 20
夏夜寻萤火,何处听蛙声 25
乡村不远,去走走 28
待渡 33
春暖菜花开 39
乡约 46
欢乐的季节 55
秋收时节 59
让土地不老 67
乡村的芬芳 72
遇见幸福老人村 80
松江稻作 84
田野、音乐、爱默生一个美国人在上海的种菜人生 91
稻谷熟了松江稻米纪实 106
养猪,吃肉,更肥田 123
乡村的记忆 133
乡村的魅力 156
《农民的儿子》序 160
《与陈永康在一起的日子里》序 163
佘山兰笋松林肉 167
乡间味道兰花落苏 171
佘山有茶 175
麦熟梅至问酱香 180
泖田蟹塘草青青 184
饭稻 190
饭、饭碗 193
最美不过新米粥 196
留住舌尖上的乡愁 199
菜花塘鲤鱼 203
叶榭软糕 206
人生不过一碗好饭 210
浦江之首望水乡 213
江南的底色 220
一路稻花谁是主 223
今日惊蛰 227
后 记 230
|
內容試閱:
|
序
陈鹏举
稼穑,本名封坚强,我随大家,称他封主任。他担任了多年的松江区农委主任。
我认识他有五六年了。这会儿,他要出书,嘱我写序。我五谷不分,哪敢下笔?惶惶之际,就问自己:怎么当初就一见如故了呢?我想:弄明白这一点,才能有个说法。
记事那年,家父告诉我,他是农家子。家里给上海南京有五路边上香粉弄的一个木匠,送了七年的礼。他是十三岁来的上海,做学徒。我七岁那年,随家母去过舟山老家。大海那边,山垭,牛车,黄昏中的村口银杏树,老屋边的卧牛,还有我大嫂给我做的红米饭。大嫂见我捧着碗不下口,特地把饭里的山芋干都挑走了。我的两个分别名叫农民农业的堂兄,带我上山去扫祖父的墓。一路上涧溪、老树,还有捉柴的樵夫,脚边窜过的山雀、穿山甲。我知道,这里是我的老家。
之后,读到鲁迅《社戏》《故乡》,还有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感觉好亲切。小说里喜和悲的情形,都可想见我的老家,我心中的那片海天和山地。
再之后,我有了很多来自农家的朋友和弟子。我去过好些他们的家乡,秦州、甘州、渭南、咸阳,徽州、桐庐、梅城,沱江、吕梁山、大地湾。我在那里见到了中国农民真实的生活,也就是中国人真实的生活。
从此,我知道了一个秘密,中国人千百年来血脉延续的秘密。那就是,中国,这个文明古国,一直是由最基层的人们扛在肩上前行的。无论平安还是丧乱,无论顺遂还是灾难,他们依靠着善良和勤劳,还有常识和坚韧,解决自己的温饱,收获内心的温润。他们从不怨天尤人,只是饱满地活过。他们是一群有骨气和心力的人,是巍然站立的大地之子。
我在这里说那么多话,是要说明,我为什么对封主任一见如故。
接着我再想:封主任为什么对我一见如故?我觉得他是农家子,又是文人。他除了解决自己的温饱,还担当着父老乡亲的温饱。这样的农家子,无愧是大地之子。大地之子,怀抱不同寻常。更何况他生活和奋斗在松江,这片关乎中国文脉的大地上。五茸围猎、华亭鹤唳,九鹿回头、莼鲈之思,这么多文心照耀的过往,是注定要让这里的人们,收获内心温润,还有鲜花文字的。初次见面时,他知道我是个喜欢文字的人,自然就青眼相加了。之后,他读到了我游历小昆山的诗句日下枯荣无定数,云间文字有遗篇。须臾性命身家事,但有书声不计年,即刻请我书一斗方,说他要裱个立轴,挂在他书房里。他反复说,但有书声不计年,这话好。面对这么一位尽力担当这片土地的命脉,还如此心系文脉的人,我唯有出乎内心的敬意。
想到了这些,我想我可以动笔了。
这是一本记载经历、见识、情感的书,还是一本记载作者长期从事三农工作,所付诸的实践、持久的倡导,还有对远景的构想的书。整本书行文干净、用词平实,是一个做实事、有怀抱的人,真心想留下的文字。说实话,我真没能力对它的价值和意义做出判断。这个判断,应该由他的乡亲、时代和史家做出。我只能说的,是我所认识的本书作者。四鳃鲈重现松江,我听过他细数家珍。松江大米在全国获金奖,我见过他舒坦的笑,付出很大精力后的那种舒坦的笑。他邀我参观农家子读了大学、回乡创业的八十八亩田。在这本书里,我又读到了,他为一个到老还坚称自己是农民的人写的序。在任上,他和松江区领导一起,让松江农民养老,获得了更多的实惠和保障。这一举措,在全国范围里也少见。
他和我曾经聊起,想给他的书房取个名。我想了个稻香书屋,他不满意。我当时感觉不解。如今,见到他的新书《稻谷熟了》,我突然明白了。稻香书屋,是功成名就的感觉。稻谷熟了,却是又一个开始。稻香书屋,是独善其身。稻谷熟了,禁不住想兼济天下。他退休了,仍然念着土地和人间的温饱。这就是农家子,大地之子。
一九六四年秋,我读初中,来松江学农。有天放假,去佘山玩。生产队给我们每人半斤新米。我们到了佘山老街,用米换热气腾腾的馒头,当午饭。算起来,那一年封主任还是个六七岁的小孩。可就是这个小孩,几十年后为他的家乡做了许多关乎民生的事。
写本文,是在庚子三月,我的祖国正经历着灾难。这本书最后一篇,是《今日惊蛰》。它该是个坚实的预言。灾难可能重创人类,但不能击溃大地,击溃天时。《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等等,说起来神奇,其实也就是懂得天文地理,田间常识。惊蛰过了,大地必然回春,万物必然复苏。
本文一路写来无绪,只是,它是我的心里话。希望作者谅解,读者海涵。敬祈稻谷常熟,文心安好。
谨此为序。
二〇二〇年四月三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