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NT$
352.0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NT$
407.0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NT$
398.0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NT$
857.0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NT$
602.0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NT$
332.0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人民调解制度为蓝本,综合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等多种调解方式,提出了调解工作总的精神、原则和技艺,并介绍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与调解方式相结合的制度创新,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调解工作的大发展局面。全书在讲授调解工作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以一些优秀调解个案为例证,不仅增加了可读性,还有助于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方便了调解员在实践中边学、边用、边悟,是一本政治立场正确、知识要点准确、读者定位精确的实用教材。
|
目錄:
|
第一章调解工作概述
第一节调解工作的性质
第二节调解工作的类型
第三节调解工作的作用
第二章调解工作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中国古代调解工作
第二节民国时期的调解工作
第三节革命根据地时期的人民调解工作
第四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调解工作的发展
第三章调解工作原理
第一节调解工作依据
第二节调解工作原则
第三节调解工作方法
第四章调解工作流程
第一节调解工作程序
第二节调解工作技巧
第三节调解工作技术
第五章调解员的定位
第一节调解员的角色
第二节调解员的职能
第三节调解员的职业价值
第六章调解员的管理
第一节调解员选拔管理
第二节调解员培养管理
第三节调解员退出管理
第七章调解员职业伦理
第一节调解员职业伦理的内涵与意义
第二节调解员职业精神
第三节调解的伦理准则
第四节调解的职业规范
第八章发展中的调解事业
第一节调解员的职业发展
第二节调解工作综合化趋势
第三节调解技术的信息化
附录《调解工作总论》题库
案例材料索引
【案例材料1.1】修改过的调解协议是否有效?
【案例材料1.2】代理人签订的调解协议书如何才能生效?
【案例材料1.3】因对方不履行调解协议造成其他损失怎么办?
【案例材料1.4】购车消费纠纷案
【案例材料1.5】因子女姓氏引起的家庭纠纷案
【案例材料1.6】联合调解化十年积案
【案例材料1.7】律师运用法律 亲情调解轻微刑事违法案
【案例材料1.8】回族阿訇巧妙调解案
【案例材料1.9】各个击破群体性纠纷案
【案例材料1.10】巧借多类专家咨询解决物业纠纷案
【案例材料1.11】离婚纠纷中的情理语言
【案例材料1.12】盘古氏公司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法官调解案
【案例材料2.1】息骨肉讼
【案例材料2.2】奸难认真
【案例材料2.3】母子威悟,遂称慈孝
【案例材料2.4】曲线劝导终使兄友弟恭
【案例材料2.5】农会调解土地纠纷案
【案例材料2.6】革命根据地口角纠纷调解案
【案例材料2.7】马锡五巧用公开审判大会断抢亲案
【案例材料3.1】劳动纠纷调解案
【案例材料3.2】道路交通肇事案
【案例材料3.3】非法用工死亡案
【案例材料3.4】疾病误诊纠纷案
【案例材料3.5】胎儿继承权纠纷案
【案例材料3.6】劳动工伤伤残案
【案例材料3.7】姐弟公房纠纷案
【案例材料3.8】母子房产纠纷案
【案例材料3.9】兄弟房产之争案
【案例材料3.10】动漫侵权案
【案例材料3.11】狗咬人侵权案
【案例材料3.12】公司泄密调解的结果案
【案例材料3.13】张师傅撒谎案
【案例材料3.14】上门媳夫弃公公案
【案例材料3.15】交换亲案
【案例材料3.16】利率争议案
【案例材料3.17】误发药物纠纷案
【案例材料3.18】要的只是一个说法案
【案例材料3.19】家属与养老院的纠纷案
【案例材料3.20】室友纠纷案
【案例材料3.21】楼上漏水纠纷案
【案例材料3.22】术后患者死亡纠纷案
【案例材料3.23】终于握手言和了
【案例材料3.24】孩子到底该归谁?
【案例材料3.25】邻居火灾侵权纠纷案
【案例材料3.26】难缠的医患纠纷案
【案例材料3.27】道路交通事故赔偿纠纷案
【案例材料3.28】房屋渗水纠纷案
【案例材料3.29】劳动争议纠纷案
【案例材料4.1】主动介入化解不当施药纠纷案
【案例材料4.2】皖赣五地成立联合调委会成功调解跨省纠纷案
【案例材料4.3】民警现场化解广场纠纷案
【案例材料4.4】一场筵席桌上的调解
【案例材料4.5】组团调解帮企业依法维权
【案例材料4.6】司法确认制度助力走完调解最后一公里
【案例材料4.7】调解员的选择困境
【案例材料4.8】打好面对面与分开调解的组合拳
【案例材料4.9】和事帮手解涉侨纠纷案
【案例材料4.10】家属参与调解人命官司
【案例材料4.11】如何搞定幕后操盘手?
【案例材料5.1】情理结合化解矛盾
【案例材料5.2】巧解女儿与继母之间的遗产之争
【案例材料5.3】化婆媳间干戈成玉帛
【案例材料5.4】解民生工程中的民怨
【案例材料5.5】真情解开夫妻死结
【案例材料5.6】维权调解劳资纠纷
【案例材料7.1】定分止争的铁娘子
【案例材料7.2】调解普法的暖心人
【案例材料7.3】走街串巷的解纠者
【案例材料7.4】及时拆除老厂房,合理补偿承租人
【案例材料7.5】真挚调解使父女重归于好
【案例材料7.6】司法巧解民工意外死亡赔偿纠纷案
【案例材料7.7】调解彭宇案
【案例材料8.1】巧用传统美德进行调解
【案例材料8.2】行业协会纠纷调解中心调解盗刷纠纷案
【案例材料8.3】借力调解破美容纠纷僵局
【案例材料8.4】浮西村老人协会调解
【案例材料8.5】人民调解中巧用专业知识
【案例材料8.6】大调解体系解决学生死亡纠纷案
|
內容試閱:
|
总序
作为纠纷解决的一种方式,调解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就出现了专门负责调解事务的官员--“调人”。在历史长河中,调解已不仅是一种治理策略,也是人们追求无讼与和谐社会的实现路径。新时代,被誉为“东方经验”的调解,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无疑将承担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
我国有数百万名调解员,他们是调解工作的具体承担者、践行者。伴随着时代的深刻变迁,人们对公平正义有了更高的诉求,矛盾纠纷更加多元、复杂,从而对调解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规模地开展系统性、专业性的调解员业务培训,已显得刻不容缓。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对构建多元调解机制提出了新要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社会组织调解、律师调解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有利于消除纷争,促进和谐,实现社会长治久安。根据中央精神,我们要鼓励探索协商、中立评估、第三方调解等各种解纷机制,促进各类非诉讼争议解决方式蓬勃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丰富、专业的法律服务。
建立调解员高级研修(职业培训)教材体系,是新时代进一步提升调解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的重要举措。鉴于此,我们组织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著名高校的一流专家学者,以法学专业为主,兼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专业,计划用3~5年的时间,编写一套框架合理、前瞻性、实用性强的“调解员高级研修(职业培训)丛书”。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人民调解协会在调解领域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也十分重视调解理论研究,他们对本套“调解员高级研修(职业培训)丛书”的策划、编撰、出版提供了极具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和有力的经费支持,直接促成了本丛书的及早面世。
迄今全国尚无一套涉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社会组织调解、仲裁调解等各类调解的综合性调解员研修(职业培训)丛书,本套丛书的出版,填补了业内空白。我们相信,这套丛书将为上海、为全国的调解员专业研修、为调解工作深化发展提供启迪和帮助。
丛书编委会
2020年7月
序
调解是人类社会解决矛盾纠纷亘古常新的方式,也是增进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机制,体现了人类生活的高度智慧与文明。人民调解制度是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发扬我国民间调解的传统,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包括人民调解在内的调解工作,贯彻全面依法治国新要求,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对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次要矛盾也呈现出诸多新特征、新取向和新趋势,这就要求化解社会矛盾的制度观念、方式方法等都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党和国家针对社会矛盾的新变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不断创新完善矛盾多元化解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功能完备、形式多样、运行规范的诉调对接平台,进一步畅通纠纷解决渠道,引导当事人选择适当的纠纷解决方式;合理配置纠纷解决的社会资源,完善和解、调解、仲裁、公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与诉讼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充分发挥司法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建设中的引领、推动和保障作用。这些都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实了制度基础。
回顾我党社会治理实践,可以发现我国调解工作的发展,始终坚持党政主导、综治协调、多元共治,建成了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纠纷解决的工作格局;始终坚持司法引导、诉调对接、社会协同,形成了社会多层次、多领域齐抓共管的解纷合力;始终坚持优化资源、完善制度、法治保障,提升了调解员及社会组织解决纠纷的法律效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自愿合法、便民利民,建立了高效便捷的诉讼服务和纠纷解决机制;始终坚持立足国情、合理借鉴、改革创新,建构了中国特色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始终坚持顶层规划、中间层支持、基层摸索,形成了以“枫桥经验”为标志的一大批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案例。
本书以人民调解制度为蓝本,综合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仲裁调解等多种调解方式,提出了调解工作总的精神、原则和技艺,并介绍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与调解方式相结合的制度创新,比较全面地展示了调解工作的大发展局面。全书在讲授调解工作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以一些优秀调解个案为例证,不仅增加了可读性,还有助于知识的理解,极大地方便了调解员在实践中边学、边用、边悟,是一本政治立场正确、知识要点准确、读者定位精确的实用教材。
前言
国内调解教材多使用《调解制度》或《人民调解制度》作为书名,而本书多番考虑后以《调解工作总论》命名。之所以用这个书名,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作为一本调解员培训的教材,本书需要向学员提供调解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本书的基本定位是从总体上介绍与调解实践有关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对是否存在统一的调解制度仍有争议。一般而言,正式制度成立有三个标准,即专门组织、专有规则和专职人员;按此标准,目前只有正式的人民调解制度,尚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行政调解制度和司法调解制度。三是调解含义的界定仍有差异,调解是一种工作方式、工作技术还是工作制度?调解与调停、调处、协商、斡旋、和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有何异同?这些问题还没有形成规范界定和标准定义。在实践过程中,调解既被当作一种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也被视为一种化解矛盾纠纷的制度。尤其,作为解纠方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也普遍为各种职业人所使用。上述的与矛盾纠纷化解相关的概念也常常与“调解”一词相互混用。
“工作”作为一个法律术语,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一种行动,即个体或组织在规定的职权职责范围内开展活动或行动;二是指组织中的岗位,即组织中包含了职位、职权和职责的工作岗位。本书为了避免将“调解”与“人民调解”混淆,用“调解工作”指代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所进行的各项行动,回避了“调解制度”与“人民调解制度”内涵差异的争议,更加偏向从实践工作的需要出发,介绍调解服务内容,避免在学术上争论是非。
换句话说,调解工作不仅是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行政工作和司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下,有关人民调解已有专门的法律--《人民调解法》和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相较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而言,人民调解更加制度化、法定化。因此,本书以《人民调解法》及相关规范性文件为基础,从总体上把握调解工作的内容,尽量完整地为调解员提供调解工作相关的基础知识,以着力提高调解员的业务素质。
毫无疑问,影响调解工作质量的就是调解员的业务素质。自中国古代民间调解发展到中国现代调解,调解的内容和规则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调解员的身份背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中国的调解员多数是地方乡绅或家族长老,而现代中国的调解员来源广泛、构成复杂。他们有的是社会名人,有的是资深法律工作者(包括律师、法官、检察官等),有的是行政人员,有的是某个领域的专家等,越来越多的人群、越来越多的行业工作者加入调解员的行列;当然,也有越来越多的行业和越来越多的民众采用调解方式来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矛盾纠纷。调解已经成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中亮眼、实用的组成部分。
但是,这并不代表有了从事调解工作的热情就一定有胜任调解工作的能力。调解工作是一项做人思想的工作,也是一项厘清纷繁复杂事务的工作,更是一项传播法律、政策、公序良俗的工作。它工作关系复杂、矛盾冲突丛生,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业务工作。因此,要做好调解工作,不仅要求每一个调解员具备从事调解工作的基本素养,还要求每个调解员在团队中展现积极的协作精神。
今天,一个优秀的调解员确实能有效地解决某个纠纷,但更多时候是多个不同身份背景的调解员组合在一起,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个矛盾。因为,随着社会矛盾的复杂化,再优秀的调解员也不可能具备解决各类复杂纠纷的所有相关专业知识。这种现实不仅要求重新思考调解员培养的课程设计,还需要重新考虑调解团队和调解方式的重构。
基于上述考量,本书共设计了八章内容。章重点介绍调解工作的含义、性质和功能;第二章主要介绍从古代中国到现代中国调解工作的缘起、经验和相关制度;第三章主要介绍2010年之后我国调解工作的基本原理;第四章介绍了当下我国调解工作的基本流程;第五章重点介绍了调解员的角色和功能定位,突出了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的独特价值;第六章分析了应当如何培养和管理调解员,以吸引更多人积极加入、专心从事该职业;第七章前瞻性地分析了目前调解员在调解工作中应遵循的职业伦理,确保调解工作的可信度;第八章结合我国社会治理和信息技术发展,描述了调解员职业发展、调解组织形态变革和调解理念规则的完善。
本教材在编著过程中,吸收了国内专家学者的诸多真知灼见,借用了实践工作者的大量经验智慧;虽尽力注释,尊重先行者的成果,但仍会有遗漏,敬请方家谅解。写作是一项劳心劳力且收益极低的工作。感谢吴婧、马心怡、王璇、俞佳慧、张潇等辛勤的工作,没有她们的努力与付出,本教材是不可能完成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