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5年0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2月出版新書

2024年11月出版新書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无机化学(古国榜)(第四版)

書城自編碼: 354522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古国榜,李朴 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122204448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9-01

頁數/字數: /
釘裝: 平

售價:NT$ 39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內容簡介:
本书在第三版的基础上修订编写而成,全书共16章,包括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原理和元素以及反映无机化学在材料、能源、环保、生命科学、化学化工、冶金等方面的渗透和应用等内容。在保持上一版框架不变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调整、更新和补充,力求反映无机化学的基础性、系统性、应用性和先进性。在一些重要的章节中穿插了“思考题”,方便学生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复*结。本教材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多,语言精练,通俗易懂。书中采用了现行国家标准规定的术语、符号和单位,采用了IUPAC建议的元素周期表新版本。
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化工、材料、轻工、冶金、环保、纺织、生物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从事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参考资料。
關於作者:
古国榜,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1959年开始在华南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任教,担任化工类本科无机化学、应用化学本科分离化学,以及应用化学研究生溶剂萃取化学、环境工程研究生固体废弃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工程博士生清洁生产专论的教学工作。1980-1984年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化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普化与无机编审小组秘书,1991-1995年兼任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工科化学课程指导委员会委员,1995-2000年兼任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工科本科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基础化学课程教学指导小组委员。
目錄
本书常用的符号意义和单位1
绪论3
1化学反应中质量和热量计量关系4
1.1计量单位和术语4
1.1.1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4
1.1.2物质的量及其单位4
1.1.3物质的量浓度5
1.1.4质量摩尔浓度6
1.1.5摩尔分数和摩尔比6
1.1.6质量分数6
1.1.7体积分数6
1.2化学反应中物质的量关系7
1.2.1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7
1.2.2化学计量系数8
1.2.3反应进度8
1.3化学反应的焓变10
1.3.1系统、环境和相10
1.3.2化学反应热和焓变10
习题13
2化学反应速率15
2.1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15
2.2反应速率理论概要16
2.2.1碰撞理论17
2.2.2过渡状态理论17
2.3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18
2.3.1浓度或分压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8
2.3.2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19
2.3.3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20
2.3.4影响多相反应速率的因素21
2.4超常条件下对化学反应的影响22
2.4.1超高压反应22
2.4.2光化学反应22
2.4.3等离子体化学反应22
2.4.4摩擦化学反应23
2.4.5超声化学反应23
2.4.6微波化学反应23
习题24
3化学平衡25
3.1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25
3.2平衡常数26
3.2.1实验平衡常数26
3.2.2标准平衡常数27
3.3多重平衡规则28
3.4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29
3.5化学平衡的移动31
3.5.1浓度(或分压)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1
3.5.2系统总压力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2
3.5.3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3
3.5.4平衡移动的总规律——勒夏特列原理33
3.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工业中综合应用的举例34
3.6.1接触法制硫酸的生产中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问题34
3.6.2反应的耦合36
习题37
4酸碱反应39
4.1酸碱的解离理论39
4.1.1酸碱的定义39
4.1.2酸碱反应40
4.1.3酸碱的强度40
4.2水溶液中酸或碱的解离平衡40
4.2.1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41
4.2.2一元弱酸、弱碱的解离平衡42
4.2.3多元弱酸的解离平衡45
4.3同离子效应和缓冲溶液46
4.3.1同离子效应46
4.3.2缓冲溶液47
4.4盐类的水解50
4.4.1弱酸强碱盐50
4.4.2弱碱强酸盐51
4.4.3弱酸弱碱盐51
4.4.4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52
4.5酸碱质子理论53
4.5.1酸碱的定义53
4.5.2酸碱反应54
习题55
5沉淀反应57
5.1难溶电解质沉淀的生成与溶解57
5.1.1溶度积57
5.1.2溶度积和溶解度的相互换算57
5.1.3溶度积规则59
5.2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60
5.2.1同离子效应60
5.2.2盐效应60
5.3分步沉淀和沉淀的转化61
5.3.1分步沉淀61
5.3.2沉淀的转化62
5.4沉淀反应的应用举例63
5.4.1除去杂质Fe3+64
5.4.2制备锰盐时除去Cu2+、Pb2+、Cd2+等杂质65
习题66
6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67
6.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过程67
6.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69
6.2.1原子轨道69
6.2.2电子云72
6.2.3四种量子数73
6.3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74
6.3.1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74
6.3.2周期表中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76
6.3.3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80
6.4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83
6.4.1有效核电荷83
6.4.2原子半径84
6.4.3电离能85
6.4.4电子亲和能86
6.4.5电负性87
6.4.6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88
6.4.7氧化态88
6.5复杂化学体系的多尺度模型89
习题90
7分子结构91
7.1共价键91
7.1.1价键理论91
7.1.2共价键的键参数94
7.2杂化轨道与分子的几何构型96
7.2.1sp杂化轨道96
7.2.2sp2杂化轨道97
7.2.3sp3杂化轨道97
7.3分子间力99
7.3.1分子的极性100
7.3.2范德华力100
7.3.3氢键102
7.3.4超分子104
习题105
8晶体结构106
8.1晶体的基本知识106
8.1.1晶体的宏观特征106
8.1.2晶体的微观结构106
8.1.3晶体的基本类型108
8.2离子键和离子晶体108
8.2.1离子键的形成108
8.2.2离子晶体109
8.3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110
8.3.1原子晶体110
8.3.2分子晶体111
8.4金属键和金属晶体111
8.5晶体的缺陷和非整比化合物112
8.5.1晶体缺陷113
8.5.2非整比化合物114
8.6液晶115
8.7单晶体和多晶体116
习题116
9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118
9.1氧化还原反应118
9.1.1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118
9.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19
9.2原电池123
9.2.1原电池的概念123
9.2.2原电池的表示方法124
9.2.3原电池的电动势124
9.3电极电势125
9.3.1金属电极电势的产生125
9.3.2电极电势的确定126
9.3.3能斯特方程式128
9.4电极电势的应用130
9.4.1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130
9.4.2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131
9.5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131
9.5.1元素电势图的表示法131
9.5.2元素电势图的应用示例132
*9.6化学电源133
9.6.1原电池133
9.6.2蓄电池135
9.6.3燃料电池136
习题137
10s区元素139
10.1氢139
10.1.1氢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问题139
10.1.2氢的存在、性质和用途139
10.1.3氢气的工业生产140
10.1.4氢能源141
10.2s区元素通论143
10.2.1元素的原子结构和主要性质143
10.2.2单质的主要性质144
10.3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盐类145
10.3.1通性145
10.3.2碳酸钠和过碳酸钠146
10.3.3碳酸钙147
10.3.4硫酸钠148
10.3.5硬水及其软化148
习题150
11p区元素151
11.1p区元素通论151
11.2硼、碳、硅单质152
11.2.1硼单质152
11.2.2碳单质152
11.2.3硅单质154
11.3硼、碳、硅的重要化合物154
11.3.1硼烷和硅烷154
11.3.2卤化物155
11.3.3氧化物156
11.3.4含氧酸及其盐158
11.3.5自然界碳元素的循环160
11.4高温结构陶瓷162
11.5铝、锡、铅概述162
11.6铝、锡、铅的重要化合物163
11.6.1氧化物及其氢氧化物163
11.6.2氯化物164
11.6.3硫化物164
11.6.4含铅废水的处理165
11.7氮族元素165
11.7.1概述165
11.7.2氮气166
11.7.3氨及铵盐166
11.7.4氮的氧化物168
11.7.5硝酸及其盐168
11.7.6亚硝酸及其盐170
11.7.7自然界氮元素的循环171
11.8磷及其化合物172
11.8.1磷单质172
11.8.2磷的氧化物172
11.8.3磷的含氧酸173
11.8.4磷酸盐及多聚磷酸盐174
11.8.5磷的氯化物175
11.9砷、锑、铋175
11.9.1概述175
11.9.2氢化物176
11.9.3氧化物及其水合物176
11.9.4氯化物177
11.9.5硫化物177
11.9.6含砷废水的处理178
11.10半导体材料178
11.11氧和硫179
11.11.1氧的单质179
11.11.2过氧化氢180
11.11.3硫单质182
11.11.4硫化氢和金属硫化物183
11.11.5多硫化物184
11.11.6二氧化硫、亚硫酸及其盐184
11.11.7硫酸及其盐185
11.11.8过硫酸及其盐186
11.11.9硫代硫酸钠187
11.12卤素187
11.12.1概述187
11.12.2卤素单质188
11.12.3卤化氢和卤化物190
11.12.4卤素含氧酸及其盐192
11.13拟卤素194
11.14稀有气体195
11.15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97
11.16超临界流体200
11.16.1超临界CO2201
11.16.2超临界水201
习题202
12配位化合物205
12.1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205
12.1.1配合物的组成205
12.1.2配合物的命名208
12.2配位化合物中的化学键209
12.2.1中心离子价轨道的杂化210
12.2.2配合物的空间构型211
12.3配位反应212
12.3.1配合物的不稳定常数和稳定常数212
12.3.2应用配合物不稳定常数的计算213
12.3.3配位反应215
12.3.4配位反应的应用216
习题218
13d区元素(一)220
13.1d区元素通论220
13.1.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原子半径220
13.1.2氧化态222
13.1.3单质的物理性质223
13.1.4单质的化学性质223
13.1.5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224
13.1.6配合物形成体224
13.1.7水合离子的颜色225
13.1.8催化性能225
13.2钛 225
13.2.1金属钛225
13.2.2钛的重要化合物226
13.2.3纳米TiO2227
13.3铬229
13.3.1金属铬230
13.3.2铬Ⅲ)的化合物230
13.3.3铬(Ⅵ)的化合物232
13.3.4含铬废水的处理233
13.4锰234
13.4.1金属锰234
13.4.2锰的氧化物及氢氧化物234
13.4.3锰(Ⅱ)的化合物235
13.4.4锰(Ⅳ)的化合物235
13.4.5锰Ⅵ)的化合物236
13.4.6锰(Ⅶ)的化合物236
13.5铁、钴、镍237
13.5.1铁、钴、镍的单质237
13.5.2铁、钴、镍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238
13.5.3铁、钴、镍的盐239
13.5.4铁、钴、镍的配合物241
13.6铂系元素243
13.6.1铂族金属的性质和用途概述243
13.6.2铂、钯的重要化合物244
13.7金属的腐蚀与防腐246
13.7.1金属的腐蚀246
13.7.2金属的防腐247
习题248
14d区元素二250
14.1铜族和锌族元素通论250
14.1.1铜族元素通论250
14.1.2锌族元素通论251
14.2铜、银、金252
14.2.1单质的性质252
14.2.2铜的主要化合物253
14.2.3银的主要化合物256
14.3锌、镉、汞259
14.3.1单质的性质259
14.3.2锌的主要化合物260
14.3.3汞的主要化合物261
14.3.4含镉、汞废水的处理263
14.4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265
习题266
15f区元素268
15.1镧系元素的通性268
15.1.1价电子层结构268
15.1.2氧化态269
15.1.3离子的颜色269
15.1.4磁性270
15.1.5化学活泼性270
15.1.6镧系元素的相似性270
15.2稀土元素的重要化合物270
15.2.1氧化物和氢氧化物270
15.2.2盐类271
15.3稀土元素的提取和分离272
15.3.1稀土元素的提取272
15.3.2稀土元素的分离273
15.4稀土元素的应用274
习题275
16无机化工与环境276
16.1无机化工的门类276
16.1.1无机化肥工业276
16.1.2酸碱工业276
16.1.3无机盐工业276
16.1.4无机化学试剂工业276
16.1.5无机精细化工277
16.2无机化工“三废”对环境的污染277
16.3“三废”污染的一般防治方法278
16.3.1采用新技术、改革旧工艺278
16.3.2综合利用278
16.3.3“三废”的处理278
16.3.4绿色化学和清洁生产技术280
习题283
附录284
附录1本书所用的有关单位284
附录2一些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286
附录3标准电极电势298.15K289
附录4弱酸、弱碱在水中的解离常数(298K)293
附录5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298K)294
附录6一些配离子的不稳定常数298K295
参考文献296
元素周期表
內容試閱
前言
为适应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需要,结合高职高专无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教材更新的要求,本教材在第三版的基础上做如下修订:
1.本教材在符合高职高专无机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保持其科学性、系统性的基础上,精选教材内容,强化无机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基础作用。同时对与后续的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的内容有重复的部分,进行合理删节,注意衔接。并对原有版本中编排不甚合理的内容或章节进行调整。
在元素化学部分突出“典型、应用”的特色,对原第11章p区元素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将原来较为分散的内容进行调整,如碳、硅、硼,铝、锡、铅,氮族元素,氧和硫,卤素,拟卤素,稀有气体各自形成一节的内容,卤素含氧酸及其盐着重介绍氯的含氧酸及其盐。
2.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化学原理中结合元素化学内容,在元素化学中注重化学原理的应用。一方面体现化学原理在实际生产中的运用,另一方面使化学原理与元素化学两部分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的实用性,增加含砷废水的处理,含铅废水的处理,含镉、汞废水的处理;在大气污染及其防治一节中增加含硫氧化物、含氮氧化物废气的处理;增加贵重金属回收等内容。
3.教材内容具有先进性、时代性。拓宽知识范畴,充分反映化学学科发展的新成果。增加NO的生物活性、石墨烯及其应用、复杂化学体系的多尺度模型等新知识、新技术。
4.在一些重要的章节中穿插了“思考题”,有助于学生及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5.教材在内容组织、编排、各部分衔接上合理、灵活,能够适应不同专业对无机化学课程的要求,同时也便于学生自学。
本教材在修订过程中得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全体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深圳金骏玮资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彭章平先生对本书也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许多使用本教材的院校也给予了很有价值的建议。化学工业出版社对本书的出版提供大量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借鉴了有关的教材和书刊,在此对相关作者和出版社表示由衷的感谢。
由于我们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恳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4年3月
第一版前言
本书是根据《高等学校工程专科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的。编写时我们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以1991年修订的全日制中学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为起点,内容上避免与中学化学重复。
2.认真贯彻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的符号和单位。
3.注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努力反映本课程的工程专科特点。
4.在确保教学基本要求基础上,内容做到少而精,加大新知识新技术的信息量,反映近代无机化学在材料、能源、环保、生命、化工和冶金等方面的应用。
5.考虑到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一些国内外无机化学教材已采用1988年IUPAC建议的新的元素周期表,编者认为这是元素周期表的新发展。因此,本书也采用了这种新式元素周期表的体系,但为兼顾国内现行使用的元素周期表,在新的分族号上,用括号注明原族号。例如第11族,用第11ⅠB族表示。括号内的罗马数字即为现行周期表的族号。
6.介绍了几位在近代化学中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们的共同点是年轻时就勤奋好学,努力求索,30岁左右就发表成名之作。
全书包括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两大部分,共十七章。元素化学是无机化学的主要内容,本书按周期表的分区,依s区、p区、d区和f区的顺序编排内容。内容的取舍反映了工程高职高专的特色,以点带面。有关新的知识信息及应用大多渗透到其中。
本书的编写得到化学工业出版社和华南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有关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华南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同仁提供了不少素材;中山大学蔡少华教授仔细审阅了全书,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为本书的质量提高作出了贡献;化学工业出版社梁虹为责任编辑,为本书的润色、加工作出了努力,在此谨向他们表示深切的谢意。
此外,本书编写过程中,曾参考了兄弟院校的教材,在此也深表谢意。
本书的绪言,第1、2、7、8、9、11、12、17章由古国榜编写,第3、4、5、6、10、13、14、15章和第16章由谷云骊编写。全书由古国榜统稿。
限于编者水平,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1997年9月
第二版前言
《无机化学》第一版自1997年出版以来,承蒙各有关院校教师的大力支持,作为化学化工类主要参考教材使用,值此第二版出版之际,编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根据使用者反馈的信息和编者几十年的编写体会,在编写第二版时,仍保留了初版的系统和基本格局,结合大化工类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对内容及其深广度做了适当的调整,对化学中新的知识增长点和信息的采集采用为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