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苏州大学校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我们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的校本教材。在学校120年的发展史中积淀着学校不变的基因: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爱国奉献,学以致用;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学术至上,中西并重,包容并蓄。
百年树人,千载一时。在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苏州大学面临着更艰巨的任务和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迎来加快发展的大好历史机遇。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苏州大学一定会在创建“人民满意、国际认可、世界尊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历史征程中腾蛟起凤,大展宏图,再创辉煌!
|
目錄:
|
编 源远流长,筚路蓝缕(1900-1952)
章 东吴大学的建立与早期发展
节 东吴大学的创办背景
第二节 东吴大学的诞生
第三节 奠定发展基础
第四节 “东吴系统”建成
第五节 推进本土化
第二章 东吴大学的本土化及发展壮大
节 宏规大起
第二节 烽火弦歌
第三节 复校与联合
第四节 走进新中国
第三章 苏南文教学院等其他前身校
节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第二节 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第三节 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第四节 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第五节 江南大学及其数理系
第四章 从南通医学专门学校到苏北医学院
节 方兴未艾初创期
第二节 奋力前进成长期
第三节 风云激荡转折期
第五章 蚕学教育的开创与发展
节 女蚕校的创办
第二节 规模初具
第三节 千里播迁与战后复校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蚕校
第二编 艰苦奋斗,调整发展(1952-1982)
章 江苏师范学院的诞生与发展
节 建院初期
第二节 新的教学体系
第三节 党建和行政管理
第四节 吴天石的办学思想和实践
第二章 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节 在“左”的干扰下的教育革命
第二节 科学研究与师资培养
第三节 党的建设和行政管理
第四节 艰难前进与拨乱反正
第三章 从苏北医学院到苏州医学院
节 医科独立发展期
第二节 搬迁苏州发展期
第三节 “文革”十年与拨乱反正
第四章 蚕校的调整与发展
节 院系调整后的蚕校
第二节 更名苏州蚕桑专科学校
第三节 动荡与恢复
第五章 苏州丝绸工学院的建立与发展
节 苏州丝绸工学院的建立
第二节 建院初期的发展
第三节 艰难中前进
……
第三编 改革开放,百川汇海(1982-2000)
第四编 世纪春风,再展新猷(2001-2019)
苏州大学院士校友一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苏州大学是中国早建立的现代大学之一,也是江苏省早迎来120年校庆的高校。在迎接双甲子校庆的过程中,学校以“总结弘扬优良传统,探讨凝炼苏大精神”为主题广泛开展了校史、院史、学科史、人物史的挖掘和研究工作。作为其中的龙头项目,学校组织力量编写了一本全面记载和清晰描绘建校120年的历史进程,充分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发展的历史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和进入新世纪后改革发展重大变化的苏州大学史。
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东吴大学是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的高校;是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的高校,也是家创办学报的高校。1952年院系调整中,东吴大学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数理系合并在东吴大学原址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其中,苏南文化教育学院于1950年由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和中国文学院(无锡国专)等合并而成。
1982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学校改为苏州大学,1996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在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浪潮中,始建于1903年的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创建于1960年的苏州丝绸工学院和创建于1912年的苏州医学院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进入21世纪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等又并入苏州大学。苏州大学的校史宛如万里长江,源远流长、枝脉繁多。各前身校在不同历史时期为国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各校虽风景独好,终又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流水朝宗,九九归一,加入苏州大学大家庭,形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百川汇海的雄伟画卷。
120年来,学校在晚清时期的民族危亡中应时而生,历经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与祖国共命运,坚持为国育才。从民国时期的文脉坚守,到共和国时代的群星璀璨;从师范教育的默默耕耘,到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从多校合并的跨越发展,到争创一流的重塑辉煌,苏州大学波澜壮阔的120年办学史诗,如黄河九曲,虽经曲折,从未断流,且奔腾不息,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州大学校史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为我们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生动的校本教材。在学校120年的发展史中积淀着学校不变的基因: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爱国奉献,学以致用;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学术至上,追求卓越;中西并重,包容并蓄。
120年来,一代代苏大人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过程中苏大成才遍中外,驰誉满东南,为社会输送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费孝通、孙起孟、赵朴初、钱伟长、董寅初、顾维钧、倪征噢、杨铁棵、金庸、吴经熊、盛振为、王蘧常、唐兰、夏承焘、朱东润、顾廷龙、李一氓、潘汉年、蒋纬国、杨绛、端木恺、李浩培、郭影秋、许国璋、蒋学模、周振甫、徐迟、柯岩、林斤澜、方汉奇、范敬宜等一大批精英栋梁和社会名流,李政道、马寅初、胡经甫、陆志韦、谈家桢、顾翼东、谢少文、钱俊瑞、高尚荫、苏元复、时钧、汪菊渊、冯新德、宋鸿钊、陆宝麟、钦俊德、朱洪元、刘建康、黄培云、董申保、汪闻韶、殷之文、周维善、谢毓元、王守觉、苏肇冰、郁铭芳、李正名、陆琰、吴培亨、宋大祥、詹启敏、芮筱亭等40多位两院院士。
120年来,一代代苏大人爱国奉献,学以致用。爱国主义是贯穿苏州大学整个校史的一条鲜明的红线。从甲午战争后苏州爱国知识青年要求学习西学发端,从而促使这所现代大学的创建开始,爱国主义是一代代苏大师生深沉的精神追求: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等时代重大事件中,苏大爱国师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抗日战争中,苏大人颠沛流离,绝不与日伪发生联系,坚持抗战、坚持教育,克服艰难困苦,弦歌不绝;解放战争中,爱国学生在地下党组织引领下与黑暗势力做斗争,保护学校昂首走进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学校改造和教育探索,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大批高层次人才;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苏州大学锐意进取,敢为人先,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与先行军,为中华民族复兴,为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0年来,一代代苏大人开拓创新,勇于实践。苏州大学及其各前身校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建立与发展进行了各种不同层面的探索,涌现了杨永清、林乐知、孙乐文、潘慎明、唐文治、张謇、郑辟疆、俞庆棠、高阳、陈礼江、吴经熊、盛振为、吴天石等一大批教育家。东吴大学特别是文理学院的博雅教育、东吴法学院的专业教育、无锡国专的书院教育、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民众教育、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的社会教育、南通学院医科的医学教育、东吴大学早期的医学教育与医预科教育、女蚕校的实业教育和职业教育、苏南文教学院和江苏师范学院的师范教育、苏州医学院服务于国家核工业的医学教育、苏州丝绸工学院服务于纺织丝绸行业的工科教育、苏州蚕桑专科学校的农学教育、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苏州校区的高等职业教育等,各种形式的开创性探索是学校在新时代加快发展的宝贵经验和财富。
120年来,一代代苏大人坚持学术至上,追求卓越。从开创中国现代生物教育与科研、法学教育与英美法研究,到首批入选国家“2011计划”;从功底厚实的师范教育,到特色鲜明的医学教育、丝绸教育;从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校,到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学科、一流大学,学校以学术为魂、大师为先,坚守大学之道,汇聚天下英才,不断创新知识,传承文化,服务社会。学校名师荟萃,许德珩、周谷城、雷洁琼、章太炎、黄人、陈衍、祁天锡、龚士、刘承钊、吴梅、吕思勉、蔡尚思、吕凤子、钱基博、梁漱溟、俞颂华、顾颉刚、胡曲园、郭绍虞、饶宗颐、周有光、洪深、林语堂、徐志摩、曹聚仁、焦菊隐、梁实秋、陈白尘、柴德赓、钱仲联、朱正元、程有庆、陈王善继、陈悦书、陈明斋、杜子威、周同庆、陈子元、乔登江、沈之荃、薛鸣球、阮长耿、潘君骅、李述汤、柴之芳、李永舫、王志新、刘忠范等著名学者和两院院士先后在此任教,他们表率群伦,粲然可观1
120年来,一代代苏大人坚持中西并重,包容并蓄。为救民族于危亡之中,顺应睁眼看世界之趋势,学校开国内西式教育之先河,虚心学习西方现代科学与文化。同时,又坚守民族文化本位,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有着国际化开放办学的牢固基因,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学校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主动融入国际学术环境,积极推动跨文化交流,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的学科和一流的教育。
苏州大学还汇聚融合了不同时期并入的前身校的优良传统,如张謇创办的南通医科“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的精神;史量才创办的女蚕校“朴勤谨诚”的精神;唐文治创办的无锡国专“正人心、救民命”,“作新民”,坚守民族文化本位的精神;人民教育家俞庆棠创办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明礼仪、务实践”,开门办学、服务民众的校风;诞生于抗日烽火中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人生以服务为目的,社会以教育而光明”的精神;荣德生创办的江南大学“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精神……这些优秀传统和校风的汇人,形成了现今学校自由开放、包容兼蓄、追求卓越的文化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好的教科书。”研究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今天,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苏州大学一个多世纪的各种艰辛探索也必将成为我们在新时代创建一流大学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校史编写过程中,我们要求编撰班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系统梳理校史,讲好“苏大故事”。通过对学校历史的梳理,全面总结办学经验,弘扬优良传统,凝炼苏大精神。
历历岁月,荦荦往事。回望双甲子,那些风云激荡、风雨如晦的沧桑岁月,那些激情澎湃、令人骄傲的奋斗足迹,已化作温暖而珍贵的历史记忆;展望新时代,面对高等教育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逼人形势,面对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严峻挑战,唯不忘初心者进,唯从容自信者胜,唯改革创新者强。120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给了我们敢入“无人区”的勇气和底气,勇做“先行者”的激情和智慧!
百年树人,千载一时。在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苏州大学面临着更艰巨的任务和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迎来加快发展的大好历史机遇。我们相信,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苏州大学一定会在创建“人民满意、国际认可、世界尊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历史征程中腾蛟起凤,大展宏图,再创辉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