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安庆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丝绸之战
一纸契约,引发人性撕裂与情感牵绊
皖江大地狼烟四起
|
內容簡介: |
本书入选2019年安庆市原创文学精品工程,描述了安庆缫丝工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丝绸之战,体现出安庆人民的英勇斗争精神。
抗战时期,安庆缫丝厂因与美国商人签订了供应蚕丝的合同,赶产量没能及时外迁,于沦陷之日被封锁,缫丝女工们被限制在缫丝厂为日本人生产蚕丝。缫丝厂老板罗钧继是一位弃文经商的实业家,其学的是法律专业,视合同文书为生命,却因迫于为日本商人生产蚕丝而被怀疑是汉奸,屡遭暗杀,处境维艰
|
關於作者: |
何诚斌,安徽怀宁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出版著作有:长篇小说《我的红楼》《小柏和外星犬》《跳蚤穿上红衣裙》;散文随笔集《皖江历史人物散记》《老儿戏》《心随万物转》《文心开朗如满月》《生僻词》;传统文化读物《中庸处世智慧》《佛之说》《〈庄子〉新悟》等。
|
目錄:
|
被撕裂的人性
何诚斌长篇小说《丝难》序
第一章困陷缫丝厂
第二章残阳黄梅雨
第三章沉重的约定
第四章晚霞中的蜻蜓
第五章江山有信
第六章裂地清泉
第七章我愿均尔丝
第八章乱离
第九章一寸灰
第十章意念的瞬变
第十一章作茧成丝
前言前言
被撕裂的人性
何诚斌长篇小说《丝难》序
前言
被撕裂的人性
何诚斌长篇小说《丝难》序
庚子初,大疫中,我在深圳与家人一同度过一个惊恐的春节,这是我七十年人生的唯一。其实,我人生中的唯一还可以拎出很多来,譬如六十年前的那个除夕,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所谓三年困难时期,也是除夕,我在母亲一钵子的萝卜烧肉中寻找着烧肉,最终失望、大哭。现在想来真对不起母亲。我此一辈未曾经历战争,但灾难可谓多矣,却没有过害怕,没有过死亡的威胁。3月初,国内疫情稍稍平复,我们回到安庆,然国外的疫情日益严重。倒春寒似乎让人猝不及防,每天缩在家里,捧着手机看世界各地惊心动魄的疫情通报,惊恐依旧。我说过,我不是一个有定力的人,从疫情开始,莫名的焦虑就一直困扰着我。我有失眠的毛病,但春节前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睡眠一直不错。2月7号晚,一个医生的死以及由于他的死而引发的舆情让我再也不能保持平静,自那天晚上始,直至此后的很多天里,我不得不服用一定剂量的安眠药才能勉强入睡。因此,我很佩服那些每天在自己的微信中晒诗晒文,晒刊登了自己文学作品的同行,更佩服那些扼守着不变的生活规律,喝酒嗨乐谈养生之道的朋友。由此我一度憎恶文学,发誓不再写作,又怀疑自己究竟是怎么活到古稀之龄的。是的,你能大段地背诵《金刚经》中的偈句,能在讲坛上口若悬河地为人们讲解《六祖坛经》,可这毕竟只是文字般若,究竟又有何用?于是我得出结论,人是分裂的,人的内心深处至少有两个自我同时存在着,而当这两个自我偶尔互时,会导致自我人设的崩塌。也是在这时,收到何诚斌传来的长篇小说《丝难》书稿。他说,您此前答应过,要为我的这部长篇小说写序的。我忘了我是否答应过他。一般说来,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向来拒绝为别人的作品写序写评论这类事。我希望他另找名家,找适合写这类文体的大家。但他说,您是我一向敬重的前辈作家,我只找您。人是禁不住恭维的,这实在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我不好拒绝了。
诚斌是我熟悉的本土作家。大约在我退休前的一次朋友聚会中,文史学者汪军说,我当年主编的晚报副刊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作家。我感谢汪军的褒奖,也承认当年我主编的那个平实而富有生活情调的副刊集结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文学爱好者,他们中间的确不乏后来在中国文坛成一定气候者。而最重要的一点,今后不论多少年后,人们一定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那个开放的社会环境,那实在是文学的黄金时代。那个时代造就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作家,何诚斌就是其中的一位。
后来的一次,何诚斌来我的办公室向我倾诉下岗后的困境。我同情他的遭遇,但我用激烈的言辞刺激他,问他何不去京城闯荡。我一直认为,北京是一片深阔的海,适合各类鱼儿生存和发展。并举例一些人的成功,如我们都熟悉的徐迅、杨剑坤等人。但我忽视了一点,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譬如有人适合在大海中遨游,而有人却只适合在安静的湖边栖息,后者如我。我所知道的是,何诚斌不久真的去了北京。后来又得知他接连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据说市场效应都很不错。这消息让我多少得些安慰,我只怕自己的童言无忌误导了一个困惑中的年轻人。时光又过去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里,诚斌跳槽过好几个公司,或在京城,或在省府,不变的是一直在做文案工作。虽然是为了营生,到底没有闲下他的那一支笔,他的文字功夫也在不断成熟中。这部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丝难》是他近年来下功夫最多,也最为成熟的一部长篇小说。
《丝难》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沦陷的安徽省城安庆。史料记载,1938年6月10日夜,日军集结战舰40余艘、商轮13只、汽艇80余艘,加上数百只木船,在日军轰炸机的掩护下,由芜湖溯江而上,开始大举向安庆发起进攻。日军的目的是以安庆为跳板,进而攻占武汉。两天以后,日军攻破国军杨森部一四五师的防线,安庆由此沦陷。《丝难》的故事,展现的即是沦陷后的安华缫丝厂一群人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人性的撕裂。
沦陷之城,到处是一片人间地狱,年轻的缫丝女们不仅要忍受着超负荷的劳动和随时的肉体折磨,生命也时时掌控在日寇的刺刀之下。杨彩霞、戴玲玲、查美欣以及方传才,包括专为日本人提供性服务的日本女子正田美智子,无不是这场侵略战争机器下的奴隶,他们的生命如同草芥,更遑论理想、青春和爱情。而小说最有价值处,则是日寇铁蹄之下几个主要人物人性的撕裂。
读《丝难》,不由得想起茅盾先生的长篇小说《子夜》,《丝难》中,安华缫丝厂老板罗钧继也自然让我联想到《子夜》中的吴荪甫。同是国破家亡时代的民族资本家,罗钧继与吴荪甫既有对帝国主义及封建统治反抗的一面,也有对其妥协屈从的一面,他们是双重人格的标本,他们的人性是分裂的,也是统一的。罗钧继明明知道他的安华缫丝厂被牢牢掌控在日本商人松下三郎的淫威之下,但为了他与美国商人罗德里格斯的订单,甘愿忍受着松下三郎言语及精神上的污辱,一面拧紧作息时间,甚至不顾女工们生理期的反应,强迫她们超强度地干活。在日寇的刺刀下,安华缫丝厂是一座人间地狱,罗钧继既同情缫丝女们的命运,却又违心地回到家乡,将7名年轻的乡下女子带到厂里,让她们出入自由受到限制。可以说,罗钧继的人格是分裂的,这种分裂,既是他作为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统治下资本家的本性使然,又是当时日寇铁蹄践踏下的顺民双重人格的反映。正如小说最后所展现的,罗钧继既算不得汉奸,又算不得什么值得人同情的人物。他的悲剧人生,是处在沦陷之下民族资本家们的必然下场。
小说中另一个女主人公葛林娣则是另一种人性分裂的标本。葛林娣与宁国能是一对即将完婚的恋人,安庆沦陷后,这一对恋人天各一方。在日寇的刺刀下,葛林娣一边苦苦地等待和寻找未婚夫的下落,一边却与老板罗钧继虚与委蛇,并违心地为松下三郎的产品担任着质检员,受到日本人的奖赏。小说的结尾,葛林娣与未婚夫宁国能下落成谜,战争状态下的这些小知识分子究竟何去何从?人们在为这对年轻男女的遭遇掬一把同情之泪的同时,更为这场不义战争中一些小人物的命运和前途担忧。
小说是必须要有故事的,而故事与其说是作者的创造,不如说是由小说中的人物所创造的。出色的故事情节,总是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唯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小说中的故事才能产生活灵活现的效果。有时候,当故事和人物发展到让作者与读者都开始纠结,呈胶着状态时,高明的小说作者善于在故事的反转中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以为,《丝难》中几个小人物的描写最显作者的功力。如邱辉江、方传才这两个一出场就让人生厌的小人物,他们的身上聚集了生活在底层社会的小市民的猥琐、贪婪乃至流氓习气,然而在关键时刻,这些看似不能入眼的小人物撬开故事反转的大门,让故事突兀起来,生动起来,也让读者眼前陡然一亮,从而感受到这些社会底层小人物内心中不被泯灭的善良和正直。
《丝难》是一部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人物,这些人物你很难说他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而这恰恰是我们所面对的一个群体形象,这些群体形象是我,是你,是他,他们的性格是双重的,甚至是多层的,是被残酷的现实人生撕裂的,唯其如此,才使得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也使得作者笔下的世界精彩纷呈。
祝贺《丝难》出版,也祝贺诚斌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又登上一步新台阶。是为序,也可。
黄复彩
2020年4月2日
|
內容試閱:
|
前言
被撕裂的人性
何诚斌长篇小说《丝难》序
庚子初,大疫中,我在深圳与家人一同度过一个惊恐的春节,这是我七十年人生的唯一。其实,我人生中的唯一还可以拎出很多来,譬如六十年前的那个除夕,中国正处于历史上的所谓三年困难时期,也是除夕,我在母亲一钵子的萝卜烧肉中寻找着烧肉,最终失望、大哭。现在想来真对不起母亲。我此一辈未曾经历战争,但灾难可谓多矣,却没有过害怕,没有过死亡的威胁。3月初,国内疫情稍稍平复,我们回到安庆,然国外的疫情日益严重。倒春寒似乎让人猝不及防,每天缩在家里,捧着手机看世界各地惊心动魄的疫情通报,惊恐依旧。我说过,我不是一个有定力的人,从疫情开始,莫名的焦虑就一直困扰着我。我有失眠的毛病,但春节前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睡眠一直不错。2月7号晚,一个医生的死以及由于他的死而引发的舆情让我再也不能保持平静,自那天晚上始,直至此后的很多天里,我不得不服用一定剂量的安眠药才能勉强入睡。因此,我很佩服那些每天在自己的微信中晒诗晒文,晒刊登了自己文学作品的同行,更佩服那些扼守着不变的生活规律,喝酒嗨乐谈养生之道的朋友。由此我一度憎恶文学,发誓不再写作,又怀疑自己究竟是怎么活到古稀之龄的。是的,你能大段地背诵《金刚经》中的偈句,能在讲坛上口若悬河地为人们讲解《六祖坛经》,可这毕竟只是文字般若,究竟又有何用?于是我得出结论,人是分裂的,人的内心深处至少有两个自我同时存在着,而当这两个自我偶尔互时,会导致自我人设的崩塌。也是在这时,收到何诚斌传来的长篇小说《丝难》书稿。他说,您此前答应过,要为我的这部长篇小说写序的。我忘了我是否答应过他。一般说来,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向来拒绝为别人的作品写序写评论这类事。我希望他另找名家,找适合写这类文体的大家。但他说,您是我一向敬重的前辈作家,我只找您。人是禁不住恭维的,这实在是人性的一大弱点。我不好拒绝了。
诚斌是我熟悉的本土作家。大约在我退休前的一次朋友聚会中,文史学者汪军说,我当年主编的晚报副刊培养了一大批年轻作家。我感谢汪军的褒奖,也承认当年我主编的那个平实而富有生活情调的副刊集结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文学爱好者,他们中间的确不乏后来在中国文坛成一定气候者。而最重要的一点,今后不论多少年后,人们一定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那个开放的社会环境,那实在是文学的黄金时代。那个时代造就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作家,何诚斌就是其中的一位。
后来的一次,何诚斌来我的办公室向我倾诉下岗后的困境。我同情他的遭遇,但我用激烈的言辞刺激他,问他何不去京城闯荡。我一直认为,北京是一片深阔的海,适合各类鱼儿生存和发展。并举例一些人的成功,如我们都熟悉的徐迅、杨剑坤等人。但我忽视了一点,人和人是不一样的,譬如有人适合在大海中遨游,而有人却只适合在安静的湖边栖息,后者如我。我所知道的是,何诚斌不久真的去了北京。后来又得知他接连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据说市场效应都很不错。这消息让我多少得些安慰,我只怕自己的童言无忌误导了一个困惑中的年轻人。时光又过去二十多年,这二十多年里,诚斌跳槽过好几个公司,或在京城,或在省府,不变的是一直在做文案工作。虽然是为了营生,到底没有闲下他的那一支笔,他的文字功夫也在不断成熟中。这部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丝难》是他近年来下功夫最多,也最为成熟的一部长篇小说。
《丝难》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沦陷的安徽省城安庆。史料记载,1938年6月10日夜,日军集结战舰40余艘、商轮13只、汽艇80余艘,加上数百只木船,在日军轰炸机的掩护下,由芜湖溯江而上,开始大举向安庆发起进攻。日军的目的是以安庆为跳板,进而攻占武汉。两天以后,日军攻破国军杨森部一四五师的防线,安庆由此沦陷。《丝难》的故事,展现的即是沦陷后的安华缫丝厂一群人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人性的撕裂。
沦陷之城,到处是一片人间地狱,年轻的缫丝女们不仅要忍受着超负荷的劳动和随时的肉体折磨,生命也时时掌控在日寇的刺刀之下。杨彩霞、戴玲玲、查美欣以及方传才,包括专为日本人提供性服务的日本女子正田美智子,无不是这场侵略战争机器下的奴隶,他们的生命如同草芥,更遑论理想、青春和爱情。而小说最有价值处,则是日寇铁蹄之下几个主要人物人性的撕裂。
读《丝难》,不由得想起茅盾先生的长篇小说《子夜》,《丝难》中,安华缫丝厂老板罗钧继也自然让我联想到《子夜》中的吴荪甫。同是国破家亡时代的民族资本家,罗钧继与吴荪甫既有对帝国主义及封建统治反抗的一面,也有对其妥协屈从的一面,他们是双重人格的标本,他们的人性是分裂的,也是统一的。罗钧继明明知道他的安华缫丝厂被牢牢掌控在日本商人松下三郎的淫威之下,但为了他与美国商人罗德里格斯的订单,甘愿忍受着松下三郎言语及精神上的污辱,一面拧紧作息时间,甚至不顾女工们生理期的反应,强迫她们超强度地干活。在日寇的刺刀下,安华缫丝厂是一座人间地狱,罗钧继既同情缫丝女们的命运,却又违心地回到家乡,将7名年轻的乡下女子带到厂里,让她们出入自由受到限制。可以说,罗钧继的人格是分裂的,这种分裂,既是他作为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统治下资本家的本性使然,又是当时日寇铁蹄践踏下的顺民双重人格的反映。正如小说最后所展现的,罗钧继既算不得汉奸,又算不得什么值得人同情的人物。他的悲剧人生,是处在沦陷之下民族资本家们的必然下场。
小说中另一个女主人公葛林娣则是另一种人性分裂的标本。葛林娣与宁国能是一对即将完婚的恋人,安庆沦陷后,这一对恋人天各一方。在日寇的刺刀下,葛林娣一边苦苦地等待和寻找未婚夫的下落,一边却与老板罗钧继虚与委蛇,并违心地为松下三郎的产品担任着质检员,受到日本人的奖赏。小说的结尾,葛林娣与未婚夫宁国能下落成谜,战争状态下的这些小知识分子究竟何去何从?人们在为这对年轻男女的遭遇掬一把同情之泪的同时,更为这场不义战争中一些小人物的命运和前途担忧。
小说是必须要有故事的,而故事与其说是作者的创造,不如说是由小说中的人物所创造的。出色的故事情节,总是离不开人物形象的塑造。唯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小说中的故事才能产生活灵活现的效果。有时候,当故事和人物发展到让作者与读者都开始纠结,呈胶着状态时,高明的小说作者善于在故事的反转中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我以为,《丝难》中几个小人物的描写最显作者的功力。如邱辉江、方传才这两个一出场就让人生厌的小人物,他们的身上聚集了生活在底层社会的小市民的猥琐、贪婪乃至流氓习气,然而在关键时刻,这些看似不能入眼的小人物撬开故事反转的大门,让故事突兀起来,生动起来,也让读者眼前陡然一亮,从而感受到这些社会底层小人物内心中不被泯灭的善良和正直。
《丝难》是一部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人物,这些人物你很难说他是正面的,或是反面的,而这恰恰是我们所面对的一个群体形象,这些群体形象是我,是你,是他,他们的性格是双重的,甚至是多层的,是被残酷的现实人生撕裂的,唯其如此,才使得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也使得作者笔下的世界精彩纷呈。
祝贺《丝难》出版,也祝贺诚斌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又登上一步新台阶。是为序,也可。
黄复彩
2020年4月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