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往事和近事(增订本)》(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代表作,新增修订、全新推出。跨越三十多年的写作,多角度讲述中华文明)
》
售價:NT$
349.0
《
往事和近事:历史地理学泰斗、百家讲坛主讲葛剑雄经典文集
》
售價:NT$
349.0
《
父母的关键认知
》
售價:NT$
225.0
《
第三帝国:一部新的历史(纳粹主义具有何种魔力?纳粹运动会卷土重来吗?一部全面揭示希特勒及其罪恶帝国黑暗的历史)
》
售價:NT$
490.0
《
强迫症的历史:德国人的犹太恐惧症与大屠杀(德国历史上的反犹文化源自哪里?如何演化为战争对犹太人灭绝性的种族杀戮?德国历史研究专家克劳斯·费舍尔叙述德国反犹史及其极端形态的典范之作)
》
售價:NT$
440.0
《
粤港澳大湾区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精品案例:基于媒介化治理的思考
》
售價:NT$
445.0
《
大地的勇士
》
售價:NT$
340.0
《
中华老学·第十一辑
》
售價:NT$
380.0
|
內容簡介: |
科技场馆和学校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主要阵地,肩负着推动教育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责任。如何充分调动科技场馆和学校的优势资源、有效促进科技场馆与学校之间的深度融合,是馆校结合科学教育工作的核心议题。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自2009年举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中国科普研究所一直在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和培养上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力求社会化科普教育和正规化课堂教育能够齐头并进。《无处不在的科学学习第十二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依托于第十二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从投稿论文中评审出入选论坛论文集的文章,并整理编辑成此本论文集。围绕新形势下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无处不在的科学学习主题,论文集主要包括五个议题的论文,分别为:
1.科技场馆与学校合作的国际现状,主要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场馆与学校合作的政策、具体做法;
2.科技场馆与学校合作的新思路与新模式,主要研究不同条件,不同情境下,科技场馆与大学、中小学合作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3.科学教育评测的内容与方法,主要研究校外环境下科学学习评价的方法与结果;
4.校外科学教育环境下科学教师专业发展;科技场馆和学校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主要阵地,肩负着推动教育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责任。如何充分调动科技场馆和学校的优势资源、有效促进科技场馆与学校之间的深度融合,是馆校结合科学教育工作的核心议题。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自2009年举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十一届,中国科普研究所一直在促进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和培养上进行着积极的探索,力求社会化科普教育和正规化课堂教育能够齐头并进。 《无处不在的科学学习第十二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依托于第十二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从投稿论文中评审出入选论坛论文集的文章,并整理编辑成此本论文集。围绕新形势下馆校结合科学教育:无处不在的科学学习主题,论文集主要包括五个议题的论文,分别为:
1.科技场馆与学校合作的国际现状,主要研究各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场馆与学校合作的政策、具体做法;
2.科技场馆与学校合作的新思路与新模式,主要研究不同条件,不同情境下,科技场馆与大学、中小学合作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3.科学教育评测的内容与方法,主要研究校外环境下科学学习评价的方法与结果;
4.校外科学教育环境下科学教师专业发展;
5.科普研学与青少年科学学习。
论文作者多为全国各科技馆的科技辅导员以及部门主管、中小学科学教师、科研机构(大学、研究所等)中研究科学教育的研究人员和在读学生,论坛及此书搭建了一个很好的馆校结合科学教育交流平台。论文集旨在为科学教育界人士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书中论文有实践性的案例分析,有研究性的理论探索,有综合性的未来展望,多角度碰撞出有关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的思维火花。本书从科学学习中的馆校结合入手,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提供有效的青少年科学学习经验,促进新形势下科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青少年科学素质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
關於作者: |
高宏斌,博士,研究员,现任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研究室主任,北京市科委科普专家库入库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普基础理论研究、公民科学素质研究、科学教育研究、基层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研究、科普人才研究。从事科普研究工作以来以第一作者或者独立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参与出版著作30余部。
李秀菊,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科学教育相关研究工作,特别关注校外科学教育领域,主持中国科协调查类课题、中国科协普及部委托课题等多项课题。在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测评、科学竞赛评估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秀菊博士2016.12-2017.3曾在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数学与科学教育系做访问学者。公开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近40篇,出版《中国科学教育发展报告2015》、《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力培养理论与实践》等多部著作。获第三届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曹金,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研究室研究实习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普基础理论研究、科学教育研究、大数据科普研究等。从事工作以来发表科普、科学教育领域论文2篇,新闻报道3篇。
|
目錄:
|
科技场馆的特殊学生科学教育国际现状研究 顾怡雯 张佳怡 鲍贤清
馆校深度合作模式探索
基于美国博物馆学校的经验 潘悦 鲍贤清
美日博物馆教育职能发展比较研究 徐虹王禹 卢学扬 刘家武
北京科学中心馆校合作的实践初探与思考 赵冉
场馆科学教育项目校本化实施初探
以照片墙上的秘密为例 鲁文文 田超然 周佳佳
基于科技馆资源开发小学科学系列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李志忠 张志坚 张磊 辛尤隆
写给初中生场馆探究的《科普场馆中的生物学》设计与思考 陈宏程
基于STEAM教育理念探索三基一本馆校活动研发思路 戴聪聪
科技馆馆校结合项目的开发与实践基于展项的科学课程设计 傅丽
以问题为导向,基于展品的探究式学习
厦门科技馆问问大海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洪施懿
科普资源开发下科技馆与高校合作的新思路
浅析日韩科技场馆的案例研究与实践 周文婷
抓住政策利好,让创新型职业体验扎根学校劳动教育 郭晶 冯军 冯蔼昕
草船借箭情景式小型展览的设计开发
探索科学与语文相结合的进校园活动新形式 张志坚 左超 秦媛媛 叶肖娜 李志忠
浅谈植物园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与探索
以实验小学走进植物园科学教育项目为例 庄晓琳
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为例
浅析吉林省科技馆5E学生实践评价体系 马晓健 闫俊
UbD理论指导下的场馆科学教育活动评测 范振翔
基于馆校合作的科学素养测评试题命制研究 张海艳 向炯 崔鸿
由广西中小学教师科学营活动对科技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李丹
科学传播视域下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之探索 赵书栋
校外科学教育逐渐兴起背景下的科学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初探 李昱 宋瑞雪 吴兰 崔鸿
利用反思实践重塑博物馆教师专业学习
RoP项目分析与启示 梁雨
科技场馆科技辅导员能力要素框架浅析
以北京科学中心科技辅导员的培养实践为例 苗秀杰
浅谈科普视角下人才专业多元化
以厦门科技馆人才培养模式为例 夏楠
北京市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赵茜
浅析校外科学教育环境下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以重庆科技馆为例 肖瑶 陈香桦
UBC科学教师培训课程对我国科技辅导员培训的启示 王加希
浅谈科技馆科普旅游产品的开发
以科技研学旅行项目为例 叶洋滨 叶影
新冠肺炎疫情下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实践探索与思考 常佳
科普研学,青少年科学学习的行走课堂
以山西科技馆参观科技展览有奖征文暨科技夏令营活动 程文娟
搭建多方位平台进行科普研学
以厦门科技馆苏颂的超级天文台研学活动为例 朱朝冰
科普研学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以吉林省科技馆走近伯努利为 例闫俊 马晓健
科技类博物馆在线游戏的国际比较
以中、美、英四大科技类博物馆为例 曾琦 李娜 刘晶 李娟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学科融合式科普教育实践探索 黄丽琴
基于场馆资源的研学旅行项目设计研究 吴倩
基于青少年及各类年龄团体的研学活动开发与思索
以小小工匠系列课程为例 金子龙
科技馆背景下的研学课程设计
以温州科技馆开心农场为例 张自悦
基于PBL教学法的科学史馆本课程体系设计
以湖北省科技新馆飞向太空展区课程体系建设为例 常鸿茹 叶佳慧 李娜 张秀红
高中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探析 丁亮
将科学概念融入科普研学活动设计
以厦门科技馆主题研学路线开发为例 黄玉环
利用DBL理念促进青少年科学学习
以鸟侦探教育项目为例 罗新锋 温紫荆
基于HPS的科技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以单摆与摆钟课程为例 孟佳豪 郝琨 沈城伟 柳絮飞
科技馆开展青少年前沿科技体验活动的探索
以北京科学中心的展教实践为例 孙小莉 何素兴 吴媛 苗秀杰
基于科技馆实验室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以湖北省科技馆技术解码实验室为例 温馨扬 樊冰 崔鸿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下的场馆教育活动设计
以形形色色之动物皮毛活动为例 叶尚挹 冯文欣
研荆楚传文化育素养
研学系列课程之科技瑰宝:可触摸的历史 赵应芳 曾琦 崔鸿
基于角色扮演的科技馆情境学习案例设计与开发
考古小分队之探秘人类进化 白思凝
基于脑科学的科普研学课程开发初探
以武汉植物园梅园之旅课程为例 邓子序 曾瑾 付莉 方喜缘 崔鸿
基于PBL理论的科技类博物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
以技术与生活主题研学活动为例 郭子葳 王子媛 崔鸿
基于场馆资源的STSE主题式学习活动设计
以长江生态修复主题活动为例 王雅文 刘晶 刁姝月 向炯 张秀红
论深度研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以西北联合大学研学旅行为例 董鑫 白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