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編輯推薦: |
作者作为大学教授,不单仅从研究角度对作品进行学术化分析,更从诗性及审美角度对作家作品进行品读,注重诗性感悟及审美体验。作者视所品读的每一位作家每一部作品为邂逅的文学风景,以文本细读、比较文学的方法研读作家作品,尽量避免行文的理论化,尽量避免生涩的学术术语。本书既可作为文学理论研究著作,又可视为一篇篇文学小品。愿读者与作者一起,在品读中邂逅一个又一个美丽的文学风景。
|
內容簡介: |
本书共收录论文29篇,分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外国文学经典研究、比较视野中的文学研究、中国文学研究四个部分。所研究的文体有诗歌、小说和散文等。论文集中有以作者为中心,研究其创作特点、方法、创作意识的论文;亦有以单部作品为中心,从某一个或某几个角度对作品展开剖析的论文;还有以作品人物形象、语言、故事内涵等某一方面为主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观点新颖、内容丰赡、视角独到,为作者近几年在外国文学研究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
關於作者: |
施秀娟,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诗人。主要研究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编写《外国文学史》《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名著导读》等教材,在《外国文学研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篇。在国内外发表诗歌、散文100多首(篇)。
|
目錄: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
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试析索尔仁尼琴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人性的复归与迷失纪德的《背德者》主人公原型分析
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对欧洲诗歌传统的赓续
论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诗歌陌生化特质特兰斯特罗默诗歌的现代性与人文情怀
悬疑与道德之殇:从《逃离》看爱丽丝门罗小说特点
外国文学经典研究
论永井荷风的中短篇小说特色
历史的描摹与传统的突破法斯特的《斯巴达克思》
惧怕不足月分娩的人的悲剧《麦克白》
兽的人性与人的兽性论巴尔扎克《沙漠里的爱情》
小人物的悲剧和作家的同情心试比较《外套》《穷人》和《一个文官的死》
临渊的太阳试析《尼采诗选》
一条弱肉强食的海狼杰克伦敦的《海狼》
现代人的哀鸣从长篇小说《外遇》看劳伦斯的创作特点
戚而能谐 婉而多讽莫洛亚短篇小说集《栗树下的晚餐》
比较视野中的文学研究
两部气势磅礴的民族生活史诗试比较《春月》和《百年孤独》
不自由,毋宁死试比较真妃儿、埃斯梅拉达和嘉尔曼形象
一束馥郁的异国之花宋安群翻译的俄罗斯情歌与中国古代情歌比较
寻美国梦的又一代移民《北京人在纽约》兼与《移民》比较
爱之路,荒原的苦恋试比较敏歧和屠格涅夫的散文诗
中国文学研究
迷失了自我的天真求仕者论东西《篡改的命》主人公汪长尺形象
一部融合东西方悲剧艺术的小说论东西的长篇小说《篡改的命》
美丑对照造就的浪漫诗篇论田湘近年诗歌的辩证特色
以质朴的歌声叩击虚掩的门论田湘的诗集《虚掩的门》
从《雪人》看田湘诗歌创作的叙事化
永远的诗歌,生命的喧响论安澜诗歌创作特质
生命如酒爱如火安澜、古剑和迟海波诗歌中的生命意识
在人生难以抵达的地方独守孤灯论陈忠的诗集《漂泊的钢琴》
爱着高处和低处的事物陆辉艳的诗集《心中的灰熊》
驶向大海深处的一条船论广西诗人庞白的海洋诗
后记
|
內容試閱:
|
融古典与现代于一体——试析索尔仁尼琴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Александр Исаевич Солженицын,1918—2008)是苏联作家中令人瞩目的一位。他的一生,起落无常,毁誉参半。写作为他赢得殊荣,“由于他作品中的道德力量,借着它,他继承了俄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传统”,获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活动又迫使他流亡国外,客居异邦。
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在西方好评如潮,长盛不衰,被誉为“具有全球性的魅力”。在他的祖国,则是戏剧性的遭遇:初涉文坛,片刻辉煌;之后,受到批判,长期被禁;直到1990年,他逃亡西方十六年后,他的祖国,掀起了异乎寻常的“索尔仁尼琴热”。
一
纵观三十多年来索尔仁尼琴的创作引起的一系列反响,无不与时代休戚相关。1962年发表处女作《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索尔仁尼琴:《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见《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癌症楼》,姜明河译,漓江出版社,1991年。,是苏共中央批准的。小说引起轰动,得到当时领导人赫鲁晓夫赞赏。1965年这部小说受到公开批判,这时赫鲁晓夫已下台。1990年代“索尔仁尼琴热”的形成,则与苏联解体有关。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急骤变化的社会、动荡不定的政局、分崩离析的苏联历史,造成了错综复杂、忽冷忽热的索尔仁尼琴现象。
了解索尔仁尼琴现象的背景,就不难理解索尔仁尼琴一生,为何忽而雄踞荣誉之巅,忽而堕入诋毁的深渊。究其根源,他乃是一个政治标识,时而是幌子,时而是旗帜,时而又是靶子。大多数时候,他因鲜明的政治倾向,博得西方人的喝彩,遭到国人的唾弃。甚至远在中国,到了1992、1993年间,因其政治色彩,仍为评论家所不齿。
我以为,索尔仁尼琴作为有世界性影响的作家,其作品屡屡被人视为政治工具,却罕有人从文学角度加以研究,不啻是索尔仁尼琴的悲剧。作为国际性文学大奖得主,却几乎被所有的文学评论家忽视,这种反常也许是20世纪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重大失误。
作为一个研究者,笔者欲从文学批评角度,分析索尔仁尼琴前期创作的两部小说,探讨其艺术上的成败得失,阐述索尔仁尼琴创作与传统文学、20世纪文学的关系。
索尔仁尼琴主要著作有《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症楼》《个包围圈》《古拉格群岛》和《红色车轮》等。如果以他被逐出境的1974年为界,可将其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成就为高。他的才华在早期的两部小说中表现得较为充分。这一点,是许多人的共识。甚至严厉批评索尔仁尼琴的一些评论家也承认他早期创作有较高的艺术性。
在中国,早公开出版索尔仁尼琴作品集的漓江出版社,在推出《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第六辑时,编入了索尔仁尼琴卷。其中收入的也是索尔仁尼琴早期作品《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和《癌症楼》。这个中译本1991年问世,为中国读者了解方兴未艾的“索尔仁尼琴热”提供了一个窗口。本文引文皆出自于该译本。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1962,以下简称《一天》),以伊凡·杰尼索维奇·舒霍夫劳改生涯中的一天经历,概括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劳改营生活。小说抨击了残酷、野蛮的看守制度,鞭挞了专横凶狠、贪婪自私的管理人员,对蒙冤受屈的舒霍夫及其难友倾注了深切的同情。
《癌症楼》(1968),讲述的是患者科斯托格洛托夫在肿瘤医院留医治病的故事。展示了一群癌症患者不同的命运、各异的性格。通过他们性格的形成、人性变异,剖析了社会病灶毒瘤。警示后人:官僚主义和个人专制是社会机体之癌,正严重危害苏联人民的正常生活。
两部小说问世后,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究其底里,在于小说惊世骇俗的内容、振聋发聩的思想。作品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敏锐的嗅觉、充满挑衅的好斗精神和义无反顾的勇猛。这一切,给人带来异常新鲜与兴奋,震慑了广大读者,激起了文坛千重浪。
索尔仁尼琴以其檄文似的小说,触及了敏感的政治问题,试图揭开一页沉重历史。一段隐晦的岁月,在索尔仁尼琴笔下曝光。他成功地扮演了思想家和批判家的角色。《一天》和《癌症楼》中,他力图超越时代,审视现实,针砭时弊,反思历史。
于是,我们目睹了舒霍夫在劳改营中艰辛难熬的一天。这一天,平淡无奇,是舒霍夫漫漫囚徒生涯中短暂的一瞬。从早晨五点到晚上十点,起床、吃饭、出工、劳动、收工、入睡,都是琐屑的小事,可处处充溢着生存的磨难,灵与肉的炙烤。起床慢了点,就被凶狠的看守塔塔林抓去,惩罚擦洗值班室的地板。出工走出营区大门,挨个被搜身。同室的难友,一位海军中校布伊诺夫斯基看不下去,愤而指责“你们没有权力让人们在冰天雪地里脱去衣裳!”一句话,竟被罚关十天禁闭。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里砌墙,极不容易,可检查员德尔来了,还要百般刁难,甚至为了一张油毛毡,扬言要让104小队队长、一个蹲了两期监狱的犯人丘林再蹲三期。收工回营时,全体犯人必须忍饥挨饿,再接受一次长时间的点名、检查。劳累了一天的犯人,渴望的晚餐,不过是一盘清汤。到了晚上脱衣上床后,却还要光脚板跑到走廊里应付晚点名。
索尔仁尼琴在短短的十七个小时里,注入了大量的信息。他以高度凝练的手法,集中反映了犯人的苦难、不幸、可怜、无助,看守们的冷酷、无情、麻木。《一天》以一不长的篇幅,集结了许多罪恶:欺凌、压迫、奴役。不人道的看守制度残害犯人,扭曲了犯人的人性,也使看守们堕落成非人。作者以客观冷峻的目光,对大墙内的人们作理性的扫描和深刻的透视。他笔下,大部分犯人是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判刑的。有的因为富农出身却跑去参加红军,有的因为信仰基督教,有的小时候被父母带到瑞典长大;还有的曾当过战俘,就被怀疑是间谍,被以叛国罪论处。透过舒霍夫等人的冤案,作者对苏联肃反扩大化的做法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癌症楼》,索尔仁尼琴再次触及血淋淋的历史,通过科斯托格洛托夫及其病友的遭遇,再次抨击了肃反扩大化及一次次清洗,使成千上万无辜者蒙冤受难。科斯托格洛托夫这个三十多岁的青年,有过不平凡的经历。曾经是一所大学物理系学生,卫国战争爆发,毅然休学从戎,参加了红军,征战七年。终因与友人通信时议论了斯大林,被定叛国罪,被捕入狱。七年苦役后,又被流放。直到身患绝症,奄奄一息,才获得了短暂的自由,到肿瘤医院就医。他已经失去了自由、青春、健康,可更残酷的是“激素疗法”后,他还要“失去体会什么是男人、什么是女人的能力”。命运对他过于残酷,但受无情的命运摆布的又何止他一个。同病房的费德拉乌就是又一个典型。这个忠心耿耿、公而忘私的老布尔什维克,曾为了抢救国家财产,冒着滚滚的蒸汽,钻进高温的锅炉内。但因为他是日耳曼人,终难逃流放的厄运。
《癌症楼》中,作者还痛心疾首地指出:官僚主义犹如毒瘤,正危害社会健康的机体。一些见利忘义的势利小人,窃居领导职位,迫害高尚正直的人们。作品中的喉癌患者鲁萨诺夫就是集官僚主义、腐败贪婪于一身的典型。此人为了个人的飞黄腾达,无耻地捏造罪名,陷害同事、领导、朋友,手段极其卑劣。这类邪恶之人,正是社会机体沉疴所在。作者通过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之口,指出积重难返的社会,需要一场大变革,切除社会机制上的病灶毒瘤。
无疑,索尔仁尼琴力图以其作品诊疗时弊,解剖社会,评判历史。他俨然是一个时代的判官。是什么原因,使索尔仁尼琴萦回于曲折的苏联史,沉吟在一代人的噩梦里?
在苏联作家中,索尔仁尼琴是较为独特的一个。他的创作,无论取材、手法、风格,都与苏联主流文学相悖,他背离了苏联文学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尽管他的前辈及同龄作家,大部分都成为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吹鼓手、新社会的歌者。索尔仁尼琴却从未有过豪情万丈、意气风发的革命情怀,更不曾壮怀激烈、纵情欢歌、高奏颂曲。究其原因,恐怕与他特殊的人生遭际有关。
索尔仁尼琴出生于1918年,父亲是旧俄军队里的军官。他尚在母腹中,父亲已战死德国。他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抚养中长大。母亲以微薄的中学教员薪水供他上学,完成了高等教育。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奔赴前线,两次立功受勋。1945年2月他在前线被捕,原因是与友人通信时议论了斯大林。以叛国罪被判刑八年。劳改期满后,又被流放三年。1956年获得自由,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正值青春年华却身陷囹圄,待到重返人间时,已是中年。这段坎坷,使索尔仁尼琴过多地看到了生存的磨难,更多地感受到人性和社会的黑暗面。囿于自身的苦难,他怎能不切齿痛恨现行制度的弊端,诅咒司法制度的荒唐,以及动辄刑讯、草菅人命。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十月革命后诞生,在如火如荼的革命岁月中长大的索尔仁尼琴,不曾歌颂苏维埃政权的原因。
索尔仁尼琴由自身的厄运,联想到祖国的命运。他以小说主人公多舛的人生,再现一代人的心灵创伤和精神苦难,描摹出一个多难的民族,一个悲剧时代。这就使他的作品得到了升华,读来有一种历史沧桑感。
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取材于现实,他的人物,都是苏维埃时代的人,但其作品内涵,远离苏联文学,肖似俄国19世纪文学,与古典大师托尔斯泰、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们,息息相通,一脉相承。
索尔仁尼琴摆脱了苏联文学所倡导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羁绊,却承继了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传统。他延续了果戈理们锋利的批判精神,也继承了他们的人道主义思想,并以此为武器,抨击社会罪恶,揭露不人道的司法制度戕贼人性,肆意践踏人的尊严,剥夺人的自由,毁掉美好的生命。终他把许多的罪恶,归咎为统治者的专制。这一切,与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们惊人地相似。
索尔仁尼琴是俄罗斯古典文学的儿子。他的《一天》和《癌症楼》,与俄罗斯文学传统有血缘关系。几乎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们所有的特点。
索尔仁尼琴像果戈理那样,以鹰隼似的眼光,洞察入微,在平凡琐屑中,揭示人生与社会的本质。在舒霍夫的苦役生活中,在科斯托格洛托夫的留医过程中,点点滴滴、琐琐碎碎的小事、琐事,折射着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窥见作者挚爱多难的祖国俄罗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