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NT$
332.0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本书对各地政府节能主管部门、相关电力能源企业、行业协会、学者以及广大的电力节能和能源服务管理工作者系统、全面地了解地区电能替代的发展规划和优化管理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
內容簡介: |
京津冀地区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的又一经济增长极。随着能源消费进入增速换挡期,三地都面临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空气质量、加强设施能力建设提升能源供应保障水平等共同需求。对此,三地政府高度重视能源发展问题,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并将电能作为替代清洁能源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为了改善环境,京津冀地区的电能替代发展较为迅速,在居民采暖等领域,电能替代技术得到逐步应用。随着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的持续推进,对电能替代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对技术方案进行深入融合和优化对京津冀地区未来电能替代的推广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书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技术经济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及关联关系、电能替代潜力预测、电能替代项目运行优化、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电能替代创新商业模式及管理政策建议等热点问题,以期为电能替代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法和对策建议。
|
關於作者: |
梁毅(1990—),男,河北地质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电能替代、低碳能源等领域的研究,发表SCI、SSCI论文10余篇。牛东晓(1962—),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政府特殊津贴,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从事电力技术经济评价及预测、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的研究,发表SCI、SSCI论文110余篇。
|
目錄:
|
前言目录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电能替代相关理论 1 第二节 潜力预测相关理论 4 第三节 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相关理论 6 第二章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及关联分析 8 第一节 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8 第二节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模型25 第三节 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关联分析27 第三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模型29 第一节 电能替代潜力影响因素分析与量化29 第二节 电能替代潜力的量化33 第三节 基于改进BPNNSVMKELM的电能替代潜力预测模型34 第四节 预测模型验证42 第五节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潜力预测49 第四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项目运行优化模型56 第一节 “以电代煤”综合采暖项目运行优化模型56 第二节 综合采暖项目运行优化实证分析67 第三节 “以电代油”电动汽车充电优化模型72 第四节 电动汽车充电策略优化仿真分析78 第五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85 第一节 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85 第二节 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评价指标组合赋权91第三节 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模糊评价模型96 第四节 “以电代煤”采暖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101 第五节 “以电代油”电动汽车充电站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114 第六章 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创新商业模式与管理政策建议123 第一节 电能替代创新商业模式123 第二节 电能替代推广的管理政策建议128 参考文献 133
|
內容試閱:
|
京津冀地区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的又一经济增长极。随 着能源消费进入增速换挡期,京津冀三地都面临优化能源结构、改善空气质 量、加强设施能力建设、提升能源供应保障水平等共同需求。对此,三地政府 高度重视能源发展问题,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并将电能作为替代清洁能源的主 要方式。近年来,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京津冀地区的电能替代发展较为迅速, 在居民采暖等领域,电能替代技术得到逐步应用。随着京津冀地区电能替代的 持续推进,对电能替代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对技术方案进行深入融合和 优化对京津冀地区未来电能替代的推广和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 价值。本书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技术经济相关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 究了地区能源消费现状及关联关系、电能替代潜力预测、电能替代项目运行优 化模型、电能替代项目优化运行综合效益评价、电能替代创新商业模式及管理 政策建议等热点问题,以期为电能替代战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解决方法和对策 建议。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特别感谢华北电力大学张兴平教授、闫庆友教授、 谭忠富教授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北京理工大学张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宏 伟研究员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有关部门提供的支持。本书受到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18JZD032、高等 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B18021及新能源电力与低碳发展研究北京市重点 实验室等资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由于作者水平及经验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 读者批评指正。作者 2020年5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