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本书内容充实、有趣,是本值得一读的图书。作者文风幽默、语言简练,所述研究及作者思考内容均使用通俗的文字表达。书中按照作者的思路较为清晰地表达了作者构思的人类知识学体系探究,其中涵盖了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元素,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
|
內容簡介: |
本书从知识的定义出发,通过对知识的分类、性质、研究立场、*原理、研究工具、判断工具以及形成范式等要素的讨论,推理得出了单个知识形成的一般性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对分散割裂的存量知识作了梳理和分类,使之形成普遍适用、有机联系的新的人类知识学体系。本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用现代学术话语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哲学阐释,通过深入挖掘其哲学内涵,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从而为在新时代下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乃至普遍实践相结合的、从属于中华文明话语体系的普适性理论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
關於作者: |
张睿,男,1984年生人,浙江宁波人。201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有发展经济学、人口理论、哲学等。出版专著《人口原理与二氧化碳问题》。曾在《经济科学》(CSSCI)、《学习与探索》(CSSCI)、商业时代(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
目錄:
|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知识存在的意义及其定义1
第一节人类为什么需要知识1
第二节知识的定义11
第二章知识的类型19
第一节知识描述的内容19
第二节描述性知识22
第三节规律性知识29
第四节经验性知识33
第五节不同种类知识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34
第三章知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43
第一节绝对怀疑论对知识体系的挑战43
第二节知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55
第四章研究知识的基本立场:价值中立60
第一节立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影响60
第二节价值中立是研究知识的基本立场63
第三节中国古代的价值中立思想:兼论理欲之辩的认识误区69
第五章为什么是人类的知识学83
第一节宏观层面:知识与人的观察能力84
第二节微观层面:知识在不同个体之间的认识差异95
第六章知识的起点:存在101
第一节知识的隐含假设:自然齐一律101
第二节作为知识研究对象的存在103
第三节现象与存在之间的可重复性关系:什么为真112
第七章知识的工具论124
第一节知识的研究工具124
第二节归纳法与演绎法之间的联系136
第三节知识的判断工具148
第四节研究工具的中立性150
第八章知识的形成范式159
第一节知识形成范式概述159
第二节知识形成范式的检验183
第九章生命的定义及其存在形式194
第一节什么是生命194
第二节生命存在的两种形式205
第三节生命和非生命性质的系统性差异对知识形成过程的影响222
第十章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231
第一节人类知识体系基本结构231
第二节非生命相关知识:自然学科237
第三节生命相关知识:生命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240
第四节关于本书内容的一点说明248
附录249
|
內容試閱:
|
新时代人类知识学体系探究
序一为什么是个好东西
序一为什么是个好东西
为什么是小朋友们最常用的口头禅之一,也是让长辈们头疼不已的问题。在无数次的刨根问底之后,总有那么一个为什么,会让长辈们无言以对。
事实上,这个为什么并不是长辈们可以简单解决的。在我们现有的知识体系中,总是存在着一些不证自明的先验性知识。即这个观点已经预先得到了验证,不需要再问为什么,全盘接受就是了。维特根斯坦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凡是能够说的事情,都能够说清楚;而凡是不能说的事情,就应该沉默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20。尽管这里不能说的事情,主要是指语言难以准确表达的生命、伦理、宗教等问题,但我们在对待同样很难说清楚的先验性知识时,采取维特根斯坦式的沉默,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处理办法。
比如1 1=2这里不指哥德巴赫猜想,而只是纯粹的1 1=2算式就是一个标准的先验性知识。我们可以询问身边的任何一个人,为什么1 1=2?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会回答,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真理,不需要再问为什么了。
但是,1 1=2为什么能成立真的不重要吗?我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1 1=2的本质仅仅是一个假设,是一种基于人类想象力而抽象出的、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方式。只不过,直到目前为止这个假设都非常好用,而由这个假设推理得出的推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也都有效。尽管如此,还是有些人为了证明1 1=2,并赋予该算式以逻辑意义上不可动摇的真理性而付出不懈努力,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皮亚诺公理Peano Axioms、罗素和怀特海的《数学原理》Principia Mathematica等。
无论这些成果在多大程度上赋予了1 1=2以真理性,我们都不能否认这些努力的重要意义。为什么,特别是针对先验性知识的为什么,是人类拓展知识领域、实现知识跨越式进步的最根本途径。
我们以天文知识的演变历史为例对此进行说明。在哥白尼之前的数千年中,地心说或者说以地球为中心的假设,是当时天文学最重要的先验性知识。天文学家们依据这一假设,利用数学工具计算行星的运行轨迹,并发展出了本轮-均轮系统以模拟和预测天体运行。仅就当时所能观察到的行星数量而言,该体系可以精确描述天体的实际运行轨迹,且并没有什么迹象对地心说的先验性构成致命的挑战。
然而,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高倍望远镜的出现,人们所能观察到的星球数量越来越多。在地心说不容置疑的前提下,天文学家们不得不通过增加本轮或均轮来确保该系统模拟结果的精确性。正如库恩所说的,托勒密体系有许多变种以至于可以十分精确的预测行星位置,但是这种精确性的获得是以变得更为复杂为代价增添新的本轮或相当的装置。托马斯库恩哥白尼革命[M]吴国盛,张东林,李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如果不是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假设,以及开普勒提出的三大定律,从根本上颠覆了地心说这一天文学的先验性知识,以现在人类所掌握的观测技术,为确保该体系运算结果精确性所需增加的本轮和均轮数量,将达到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水平,其计算工作量恐怕连超级计算机也难以完全胜任。而天文学家们得以从这种极其复杂、甚至令人绝望的计算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以一种更为简单、更加符合经验事实的方式研究天体运行规律,其中的关键,正是先验性知识的转变,即日心说的引入。
针对先验性知识的为什么,其重要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先验性知识本质上是人们对某方面事物的一种认识模式,它是该领域知识得以形成的基础,决定了该领域知识产生的范式和界限。其二,在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先验性知识也限制了人们对新的未知领域知识的探索,只能在它所限定的框架之内进行完善和修补的工作。这意味着,一旦我们感到自我满足,不再对先验性知识问为什么,人类前行的脚步可能就会永远停留在当下了。只有不断地实现对先验性知识的突破,人类的知识体系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当前,人类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过去数百年间,对一些先验性知识的探讨和确立,在给人类带来某些领域知识爆炸性增长的同时,也对某些领域知识的形成和拓展产生了阻碍。因此,对这些关键先验性知识进行重新检视和讨论,重新问一下为什么,对未来人类知识向更广阔领域拓展,将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新时代人类知识学体系探究
序二人类、知识与新时代
序二人类、知识与新时代
我们之所以说,人类再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是由于人类正在走向新时代。
新和旧的界定,总是依托特定的划分标准。这里所说的新时代,其标准是知识形成范式,即人类在如何形成知识的方法和过程上,将要面临的一种转折性的巨变和挑战。而推动人类走向这一新时代的关键性因素,是人类即将走出地球开启宇宙时代。
一、从外部视角来看,开启宇宙时代给人类知识形成范式带来的变化,主要在于外部环境条件从相对稳定变为相对不稳定
根据本书的讨论,知识的确定性,即知识所描述的内容能否以一种确定不变的方式被重复实现,取决于其研究对象所处外部环境条件的稳定性。对于当前尚未真正走出地球的人类而言,较为幸运的是人类所处的外部环境条件,包括地球磁场、重力、大气层、行星间的引力、太阳辐射等,其存在形式均相对较为稳定。这意味着,在很多情况下,是否考虑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并不会对已经形成知识的确定性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比如,我们都知道,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当温度高于0摄氏度且低于100摄氏度时,水将以液态形式存在。在相对稳定的地球环境下,我们几乎不用考虑其他条件对水以液态形式存在的影响,而是在相关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水是通过何种机制转变为固态或气态的。
但如果将液态水置于宇宙空间中,在各种已知或未知宇宙粒子的冲击下,水是否还能以液态形式存在?甚至能否继续维持其分子形式?根据现有研究张新民,陈学雷暗物质、暗能量研究进展及中国的机遇[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496-503,普通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然而分子、原子并不是最基本的构成物质的粒子。目前已知的基本粒子是由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所描述的夸克和轻子以及传递相互作用的规范玻色子。但是,天文学家的观测结果告诉我们这些普通物质只占宇宙基本组成的4%,而剩下的96%是暗物质和暗能量。那么,暗物质仅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包含着难以计数的、不同类型的物质?在这些不同类型的、未知的暗物质中,又有哪些物质会对水以液态形式存在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这些暗物质自身存在的形式,又会受到哪些其他物质的影响?
由于外部环境条件影响的不显著,传统知识形成范式更多的是以研究对象变化过程本身为中心。即知识的主要呈现形式,是对研究对象变化过程的描述,而不是对影响该变化产生的外部环境条件的认识。而在宇宙时代,面对数量巨大、且相互之间关系复杂的外部环境条件,我们不知道哪些外部环境条件会对研究对象的特定存在形式产生影响,并且这些外部环境条件以该形式存在又会受到何种影响。在对上述内容缺乏全面准确了解的情况下,若仍然遵照传统知识的形成范式,由此形成的知识的稳定性将越来越低,并且我们很可能完全无法知道这种不稳定性为什么出现、在何时出现。
因此,解决这个困境的有效方式,就是拨开迷雾、直击本质,将研究重心从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转向其以特定形式存在所依赖的外部环境条件。研究对象特定存在形式与外部环境条件之间的确定性关系,将帮助我们更加直接准确地掌握研究对象的存在本质,进而可以通过改变外部环境条件,来实现研究对象存在形式的变化。
二、从内部视角看,开启宇宙时代给人类知识形成范式带来的变化,主要在于人类群体的内涵,将从民族、国家、宗教等割裂性的概念,逐步演进为人类整体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只有种族从主观上被认为具有共同特性时,它才会创造出一个群体。就是说,只有当邻里或者种族差异几乎可忽略不计的人们成为共同行动多半是政治的基础时,或者反过来说,当同一种族成员的共同经验关系到一个明显是不同群体的成员的某种对抗时,才会出现那种情况。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一卷[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简言之,群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形成不仅源于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共同性,更重要的是源于群体内部与外部的对立关系。
子贡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这句话很好地阐释了群体的这种基于内外对立关系的相对性。所谓被发左衽,是指头发披散、衣服前襟向左掩,这是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风俗,与华夏民族束发右衽的风俗具有明显的差异,从侧面说明了华夏民族与少数民族的群体差异。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注疏》。,华夏民族在礼仪、宗教、服饰等风俗习惯方面,与当时被认为是夷狄的、不遵循华夏礼仪的少数民族均有所不同,即华夷之辨。当然,风俗习惯的差异,并不一定会造成不同群体之间的明显对抗,对土地、食物、水源等有限自然资源、甚至人口的争夺,是增强群体向心力和凝聚力并产生群体间对抗的更重要原因。其原因在于,失败者除了失去相应自然资源之外,自身原有的良好生活条件也将被剥夺。正是在这种强大外部压力也包括洪水等自然灾害之下,华夏民族这个群体才逐渐形成,以更好应对各种外部挑战。而这也正是孔子如此推崇管仲的原因,若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春秋诸国可能就要被少数民族征服,遵循和他们一样的风俗了。
同样地,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人类的活动空间局限于地球范围内,且没有面临致命的外部威胁,因此相对于其他物种,人类之间存在较强的共同性如不存在生殖隔离。但尽管如此人类也并没有形成一个全球范围内统一的人类群体,而更多的是以地域、血缘、宗教信仰等因素为纽带,形成诸如国家、民族、教派等割裂性群体。相应地,人类目前所形成的、与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相关的知识,也都与这种人类群体的割裂性密切相关,比如知识的形成往往以实现割裂性的小群体利益为主要导向,在有些情况下还会出现以牺牲人类整体利益为代价实现小群体利益的倾向。
而随着人类开启宇宙时代,无论是更加危险未知的宇宙外部环境条件,还是可能存在的强大异种生命,都将成为人类实现持续生存的挑战。面对这种巨大的外部生存压力,人类将越来越倾向于表现出内部的共同性,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群体,以更好地应对这种生存挑战。相应地,与人类自身和人类社会相关的知识,也将变得更加以人类统一群体利益为主要导向。目前人类所形成的割裂性群体,也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交流与融合,最终以全新的、完整的形式实现其存在。
总的来看,无论是我们通过外部视角,研究形成自然学科知识,还是通过内部视角,研究形成生命学科、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知识,两者都可以基于同一个基本假设,即研究对象的存在形式,与其所处外部环境条件之间存在确定不变的对应关系。而正是在这一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我们才得以完成人类各领域知识的统一,并实现本书探究的最终目标,即构建统一完整、普遍适用、有机联系的人类知识学体系。随着人类即将走入新时代,传统知识形成范式向这一新的知识形成范式的转变趋势,也将不断加速。
新时代人类知识学体系探究
序三关于本文写作方法的说明
序三关于本文写作方法的说明
当前,一个规范的学术研究,其写作方法或者说主要内容,大致需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提出问题、文献综述、新的观点方法及其验证、结论。
之所以采用这种写作方法,是有其内在逻辑而不是凭空想象、毫无意义的。①提出问题,主要是为了厘清研究这个问题的价值所在。一个没有价值的问题,是不值得研究的。②文献综述,是对该问题的现有研究情况做一个梳理,从中发现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并避免出现重复性研究。在很多时候,提出问题和文献综述是放在一起的,即直接在文献综述的编写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③新的观点方法及其验证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并且对这一方法进行检验。④结论,对研究结论做简要总结。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文献综述承担着承上启下、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研究中是否存在争议?针对这些争议是否有更好的创新性解决方案?显然,一个缺乏创新的、与现有研究雷同的方案,也是没有研究价值的。而对于不存在争议、已经形成了一致意见的问题,想要进一步提出创新性的方案,其难度也非常大,除非这个一致意见本身出现了致命的缺陷。因此,文献综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的质量。
但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很难完全遵循这种规范的写作方法,特别是在文献综述上会有很大的欠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时间的相对有限性和文献的相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内篇养生主》。本书的写作目的,是构建一个普遍适用的框架体系,最大限度地解释和容纳各领域现有的和未来可能发现的知识,因此所涉及的文献量将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严格按照规范,对每一个问题都进行详尽的文献综述,那么在当前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完成此步骤所要耗费的时间、精力简直无法估量。
第二,先验性知识文献的匮乏。这看起来与前面的文献相对无限性存在相悖之处。但事实上,作为本书的讨论重点之一在知识形成过程中起到基础作用的关键先验性知识,或者说第一原理,我们往往已经对它们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一致意见。因此,文献匮乏也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了,毕竟通常情况下,这些一致意见是没有什么进一步的研究价值的。比如1 1=2,真正对该算式进行过有价值的证明工作的,可能就是皮亚诺、罗素和怀特海、穆勒等寥寥数人人员的范围受限于笔者匮乏的阅读范围。
综上所述,本书将采取这样一种写作方法,即不以对相关的现有知识进行完全梳理为基础,而是从零开始,秉持尽可能中立的立场,通过分析宇宙各类现象的最本质特征,提出一个具备最大限度适用性的理论框架。
这样一来,本书中的观点就会有很大的概率与一些正式的出版物,甚至一些网络上的言论重合,当然也有可能出现与现有研究结论有争议的地方,因此,笔者在本书写作之前对此问题做出说明,对于引用的相关观点笔者尽量全面地在书中进行标注。另外,对各种可能因文献阅读量不足导致的论点的欠妥表示歉意,并欢迎各位读者对此进行补充和指正。
从这个意义上看,本书最大的创新,或者说贡献,并不在于提出了多少新的观点和理念因为这些观点和理念很可能受笔者本人阅读范围的限制,有很大概率与某些现有研究结论存在重合现象,而在于通过系统地梳理与知识相关的观点和理念,将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提出了一个关于人类知识的、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使得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知识是什么、知识的基本特征、知识的形成范式,以及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现有知识对人类的作用,也有助于我们在形成新的知识方面少走弯路。
笔者
2019年8月10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