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NT$
398.0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NT$
301.0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419.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474.0
|
編輯推薦: |
时事评论和社论、评论员文章等一起构成了报纸的言论表达体系,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重要舆论工具。
学会时评写作,看透风云变幻,引领社会思潮,自可见人未见。
本书作者为第二十八届、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单篇文章阅读量超过1000万次;
作品两次选作中考语文试题,多次入选高中语文试卷,以及公务员考试试卷。
有作品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促进了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
结合创作案例,发掘时评写作窍门;既有理论深度,更重实践操作。
本书不求标新立异,只求对时评写作者有真正有效的帮助。
|
內容簡介: |
时评是针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进行评说的一种文体,其根源可追溯至百年前的梁启超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时评在中国走向繁荣。
时评因为介于杂文和传统报章政论之间,兼具新闻性和文学性,说情寓理,短小精悍,深受读者喜爱。近些年,全国各大媒体都非常重视时评写作,众多报刊都开设了时评版面,很多网站每天刊发大量时评,一些自媒体作者也开始写作时评。时评更是中、高考语文试卷上的常见试题类型。
本书是作者以其十多年的时评写作经验为基础,精心提炼总结的一套时评写作方法,作者将其概括为两面三刀一针见血以古鉴今等十三招。书中作者结合自身创作案例讲述这十三种方法,既有理论深度,更重实践操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易学易用,对媒体从业者写作时评,对大、中学生学习写作都有一定帮助。
|
關於作者: |
李思辉 媒体评论员、专栏作家,第二十八届、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北京大学财经奖学金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长江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长期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湖北日报》等媒体撰稿,发表时评作品近200万字,有单篇文章阅读量超过1000万次。作品多次选作中考、高中语文试题和公务员考试试题。
|
目錄:
|
目录
第一招疑神疑鬼 1
于时事评论写作者而言,最基本的一种精神,就是质疑的精神;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就是质疑的能力。
媒体写作者皆曰写评论难,难在哪儿?根本之难,难在输出观点。破题之策,就是练就质疑的本领。没有质疑就不可能提出问题,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有新思想、新观点,没有新的思想和观点,评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招动之以情 15
时评写作的出发点是什么?公平、正义、良知、责任等,说到底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一种基于爱的表达。
因为爱,所以对社会、对政府有更高的期许;因为爱,所以对一些不良现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爱,所以在铢锱必较中,时常袒露坚硬背后的温软。人有感情,文章也应当有感情。时评写作者,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这不是主张刻意煽情,把评论写成抒情散文,而是回归写作的本质。
第三招两面三刀 28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也会得出不同的观点。时评写作者到底该选取哪一种观点呢?
可以运用两面三刀之法。首先,把林林总总的观点归纳成两个方面,接着,判断哪一个方面是主要的,并对主要方面进行由浅入深的刀刀掘进。就像海南果农挥刀切椰子,第一刀切去椰子的表层,第二刀切出椰子的果肉,第三刀,用刀角剔开一个小口子,把吸管插入内里,即可享受香醇的椰汁了。
第四招一针见血 48
批判性是时评的基本特性,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是时评表达好恶、申明主张的重要手段。
但时评写作不是贴大字报、不是纯粹的个人情绪宣泄、不是跟人干架,而是一种以大众为传播对象的创作,是一个思想或观点输出的过程,需要保持基本的文化素养、文明品质、文艺格调。时评的尖锐性本质上不在声色俱厉的措辞、兴师问罪式的腔调,而在思想认识的深刻、论述逻辑的严谨、论据选择的有力。
第五招没大没小 66
时评写作者面对海量的新闻,往往不知从哪里下手,要么觉得选题太大,不好写;要么认为选题太小,上不了台面。其实只要有批判价值、有话可说,选题大小都不是问题。
大选题往往比较宏观,似乎没有抓手,很难说出个所以然来。这就要化大为小,把宏观的、抽象的事物掰碎了看,从中寻到微观的、具体的角度去评说,从而实现言之有物、论之成理。反之,对于一些微观的选题,则需要小题大做,从小事中看到大局大势,讲明普遍道理。
第六招土里土气 86
深入生活,到生活中去发现新闻、采写新闻是媒体记者的日常工作。时评写作者也必须经常深入生活,从中发掘选题和观点。
越是和基层干部群众走得亲近,我越是深刻认识到:真正的智慧在民间,真正的好思想、好观点、好文章蕴藏在广阔的生活中。坐在办公室闭门造车,造出的评论往往缺乏生活味道,甚至是失真的。经常深入生活、深入基层,脚底板上多粘些泥土,才可能写出土里土气的,有价值、有温度、有深度的评论。
第七招亦庄亦谐 104
用讽刺手法写时评,最显著的妙处有二。其一,有效增强批判的力度,讽刺、幽默有时比声色俱厉的痛斥更有力、更能说服人。
其二,极大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讽刺比一般的批判方式更热闹、更生动,能够极大增强受众的愉悦感,让人爱看、爱读、爱听,提高文章的传播效率。以讽刺手法写作,文章往往表现得诙谐幽默,亦庄亦谐之间,每每让人在会心一笑中接受写作者的观点。
第八招以古鉴今 119
时评写作的核心是输出观点,说服人、启发人,为了更好地抵达写作目的,给受众更多获得感,遇到合适的选题,不妨采取以古鉴今之法,以增强文章的历史厚度、文化深度。
如何以古鉴今?首先,要理清今日事的脉络,认清事物的本质,找到最值得立论和评说的观点。其次,找到古人事与今日事的内在联系,把准最佳对接口。再者,实现古人事与今日事的顺畅对接,以期浑然天成,不露痕迹。
第九招洋为中用 138
时评具有较强的时效性,与生活、社会有着紧密的、近距离的关联,对当下有较强的干预性。因此它在对时事发表看法、进行批判之后,往往还需要提出改进的建议,促进具体问题的解决,推动社会的进步。
时评可以具有建设性,而且其建设性越科学、越可操作,整篇文章就越有见地、越有价值。怎样才能让文章更有见地、更有价值?不妨参照国外的做法,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经验教训,对照当下时事,找到师夷之长的办法,为解决问题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洋为中用。
第十招掐头续尾 155
在时评写作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发现,除了预设的那一层认识,随着写作和思考的深入,还会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出现。
这个时候,千万不要自我束缚,要继续掘进一层;如果发现这一层的下面,还有一层,不要止步,继续深挖;如果再发现一层呢?还要挖掘,一挖到底。一篇文章在观点的推进上,有两层意思就算合格,有三层意思就是好文章了,如果有四层以上的意思,就可能是难得的佳作。这时,你会发现我们的作品远远超过既定的篇幅。怎么办?把道理比较浅显的第一层、乃至第二层意思掐掉、删去。
第十一招借蛋孵鸡 172
某一个时期、某一个阶段有代表性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往往是艺术加工后的生活,是借助生活之鸡下的艺术之蛋。
时评写作与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切回到现实生活,从电影、电视剧、文化事件中找到现实的落点,进行评说。因此需要对艺术进行逆向还原,找到艺术与现实共通的道理。通俗地讲,就是要借艺术之蛋孵时评之鸡。
第十二招杂而有专 193
民间有俗语:路多了踩不死草。强调的是要集中力量,成为专才。然而,在新闻学教育中,我们又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记者是杂家,什么都要学新闻人要做杂家。
到底要专还是要杂呢?以我愚见,新闻记者也好,评论写作者也好,首先还是要杂。博学多闻、见多识广才能在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中准确把握选题、做出好新闻。但是,杂只是初级阶段,在杂的基础上实现专是更高境界。要做到杂而有专,关键在于对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保持长期地、持续地关注,进行长期地、持续地研究。
第十三招且评且吟 213
在时评写作实践中,我们会发现,带着文采去评说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新闻现象,更能引起读者关注和参与,更能彰显时评的价值。
因此我主张时评写作应该尽量做到易读、有文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应尽量注重文学艺术上的美感,把文章写成精致的作品。这不是说要一味追求形式美,而是在承认内容和思想为王的前提下,尽量把文字写得更灵动一些,让它自然流畅,让人愿意品读,乃至可供吟诵,宛如天上的流云,江河中的流水。
后记 230
|
內容試閱:
|
序
周洪宇
年中出国考察前,收到李思辉送来的《时评写作十三招》书稿,见缝插针读完,为作者的精心著述、精辟论述点赞,为这本书的即将出版感到高兴。近些年应邀陆续为一些年轻学者的著作写过一些赏析文字,我理解,这是年轻一代对我的信任。
思辉曾在我任教的华中师范大学求学,后来进入湖北日报社工作。因为学术上的关系,近年来我们多有交往。他为人开朗、思想深刻、文笔泼辣且勤奋敬业,屡获中国新闻奖、央媒年度十大杰出评论员等有分量的荣誉,近些年又有作品被中央领导批示,推动了相关社会问题的解决,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我喜欢阅读这个年轻人的作品,他笔下的文字既有思想,又有灵性,每每引人深思,令人回味。我注意到,他的一些时评作品还被选入很多地方的中考语文试卷、高考模拟试卷,被当作中学生参照学习的现代文范本。我们都知道,写出合格的新闻评论不是一件轻松事,能够把严肃的新闻评论,写得深入浅出,视野宏阔、思想深刻,又文采斐然、具有审美价值,显然得有很深的功夫。怎么练就这样的功夫?《时评写作十三招》试图给出答案。
这本书是作者根据长期写作实践,梳理总结出的一套时评写作方法,集中展现了作者创作的智慧、思考的维度、谋篇的架构、运笔的逻辑。可以看出,本书的写作,是一个在大量写作实践中,反复思考、寻找共性、提纲挈领的过程。全书注重实操性,看起来学术色彩稍弱,却朴素真诚,都是实实在在的干货,把所思、所学、所积累的经验原原本本地呈现给读者,给媒体从业者、时评写作爱好者以借鉴,帮助新闻院校学生掌握看事情、想问题、写文章的方法,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读一读书中的案例和例文,特别是一些针砭时弊的文章,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的文章里,批评都是善意的、建设性的,却又是非常深刻和犀利的,一些批评性的文章,不仅说了真话,而且赢得了被批评对象的信服和尊敬,殊为不易。
近些年,思辉还在一些高校客座讲授新闻评论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批判精神,受到学生们欢迎。这又让我想到陶行知先生当年的话:第一流的教授具有两种要素: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最驳假话,不说诳话。我们必须拿着这两个尺度来衡量我们的先生。合于此者是吾师,立志求之,终身敬之。就此而言,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应该向他学习,自己说真话并且教会学生说真话。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言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信奉的三不朽之一。思辉的一些文章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有的促进了社会积弊的解决,有的改变了个体和家庭的命运,这些在当时反响热烈的作品,时过境迁之后是否还有传播价值、社会意义?这是作者担心的问题。但作为读者,我们能够通过这些文章回忆起不同时期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看到作者对它的评议、社会对它的反应,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时评作家视角下的时代编年史?
更何况,作者为时评作品注入语言美学的努力正越来越显现效果不少经过精雕细琢的文章,具备了作品价值,受到教育界人士的重视,网络上、现实中,作者已有不少拥趸者。最新的消息是,其时评作品《乐见故宫变成小清新》作为好文风的典范,被选作北京市海淀区2019年期末高三语文试卷试题;其作品《对语言文字保持敬畏》入选广西梧州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
思辉对我说,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拿所悟的一招半式与读者交流切磋。祝愿这种写作技法的切磋、思想认识的切磋、价值追求的切磋,能给更多人以启发和收获。
(周洪宇系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