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NT$
458.0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NT$
500.0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NT$
454.0
《
无端欢喜
》
售價:NT$
347.0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NT$
245.0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NT$
398.0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NT$
203.0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NT$
611.0
|
編輯推薦: |
▌以坚实的定量数据,颠覆加州学派的大分流叙事
▌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还原300年欧亚经济演进史
— 果如加州学派所说,19世纪之前,亚洲与欧洲发展不分伯仲吗?
— 欧洲兴起的“大爆炸”假说,能够得到定量证据支持吗?
— 市场力量何时取代地理环境,成为塑造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因素?
— 民族国家及其疆界,对贸易和经济发展有多重要?
|
內容簡介: |
基于丰富的微观历史数据,讲述大分流的宏大故事,本书是经济史“用数据说话”的典范。与学术界的流行看法不同,本书认为,欧洲兴起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导者,并非源于工业革命,更不能用煤炭和殖民来解释。运用17—20世纪的蕞新历史数据,作者令人信服地证明:大分流应该追溯到17世纪之前甚至更早。工业革命给欧洲带来了影响深远的结构变迁,确立了欧洲的世界霸权,但早在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已经具备明显的优越特征:更强大的交通系统,更大的贸易流,规模更大、运转更好的一体化市场,更高的生产率,以及更高的生活水平。本书主要对比的是欧洲与印度,但结论和研究方法具有普适性,也适用于其他地区。
|
關於作者: |
[瑞士] 罗曼·施图德 | Roman Studer
曾先后供职于学术机构和私营企业,现为瑞银集团瑞士政府事务部主管。曾任牛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伦敦经济学院讲师。博士论文获2009年度美国经济史学会“格申克龙奖”,这是授予国际经济史年度论文的奖项。曾任苏黎世大学瑞银社会经济学研究中心首席运营官。
|
目錄:
|
推荐序
译者序
致谢
1. 导论
▌ 篇 宏观图景
2. 市场整合的决定因素
3. 衡量市场整合水平
▌ 第二篇 差异与拓展
4. 地理和“多个欧洲”的故事
5. 欧洲和印度的市场与气候
▌ 第三篇 综述与解释
6. 印度和欧洲的经济整合
7.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by 赖建诚
大分流这个议题,学界热论20年还纠缠不清,我对此事的态度是冷眼旁观。人类和黑猩猩的DNA差异不到2%,人猩对比证实一句老话: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有人用长三角部分城镇的零星数据,对比伦敦的生活水平,得出结论说17~18世纪的中国,发展水平不低于英国。拿张飞和岳飞对比,能得出什么启发?
这类手法基本上是用证据,得到以偏概全的结论。若我用各国穷(或富)人口的0.01%来对比,得出各国经济水平的排序,这种结论能信么?也有人以中国和欧洲为单位,互比发展阶段与成熟度。这种对比单位未免太大,单是波兰、荷兰、芬兰就很难相比,犹如广东、贵州、东北难以并论。
本书是作者博士论文的修订版,当时他在牛津大学,接受著名经济史者Robert Allen指导。作者原先协助Allen建立数据库,他延伸出印度的个案,对比印欧谷物市场的长期整合趋势。虽然此书名为《大分流重探》,但对大分流的争辩并无明显立场或评论。这是我欣赏的手法:让数据说话,观棋不语。作者的分析手法,是先解说印欧的天然(地理)条件差异、政治架构歧异、行政效能高低,呈现印欧诸多城市间,谷物市场整合趋势的迥异型态。
他以坚实的数据,呈现市场整合的跌宕历程。这种态度与手法,是大分流论者应学习的:十分证据说七分话,一步一脚印,不操弄理论与术语。山川异域各有苦难要克服,表面性地对比哪国在哪时期,曾比某国某地好,基本上都是空话。有用的分析,是找个好样本,建立各项长期数据库,呈现史实的DNA,判断哪些段落有过哪些结构问题。长时段的史实雄辩,表层的对比总是浅,希望此书会成为大分流论述的分叉点。
赖建诚
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荣休教授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邀教授
2020年7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