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NT$
250.0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NT$
3560.0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NT$
602.0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NT$
367.0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NT$
55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NT$
275.0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NT$
352.0
《
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精装典藏版)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工业用地,土地利用,研究,中国,工业用地,土地政策,研究,中国
|
內容簡介: |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土地集约利用与政策优化》立足于中国国情,在工业化发展与土地利用演化的背景下,首先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机理进行了剖析,评估了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并基于工业企业数据和统计数据,分不同区域、产业类型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其次,进一步分析了产业结构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并进行工业用地要素替代弹性研究。*后,在实证分析和政策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优化建议。
|
目錄:
|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 主要研究内容 11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3
2.1 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和理论 13
2.2 工业化理论 16
2.3 工业区位理论 23
2.4 产业集聚理论 26
2.5 企业行为理论 31
2.6 要素替代相关理论 32
第3章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机理分析 35
3.1 微观层面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机理 36
3.2 中观层面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机理 38
3.3 宏观层面的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机理 40
3.4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传导路径 45
第4章 中国工业化发展与土地利用演化 47
4.1 中国工业化进程 47
4.2 相关土地政策演化历程 51
4.3 工业用地利用变化趋势 62
第5章 中国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分析 71
5.1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概况分析——基于统计数据 71
5.2 工业企业集约用地概况分析——基于微观企业数据 81
5.3 本章小结 91
第6章 发达地区工业企业集约用地研究 93
6.1 研究区域 93
6.2 变量与数据说明 98
6.3 工业企业集约用地统计分析 100
6.4 工业企业集约用地驱动因素分析 102
6.5 本章小结 109
第7章 代表性省份工业企业集约用地比较研究 111
7.1 研究区域 111
7.2 变量与数据说明 114
7.3 工业企业集约用地统计分析 116
7.4 工业企业集约用地驱动因素分析 123
7.5 本章小结 127
第8章 轻、重工业企业集约用地比较研究 129
8.1 变量与数据说明 129
8.2 轻、重工业企业集约用地统计分析 132
8.3 轻、重工业企业集约用地驱动因素分析 133
8.4 本章小结 138
第9章 产业结构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 139
9.1 变量与数据说明 139
9.2 产业结构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分析 141
9.3 本章小结 148
第10章 工业用地要素替代弹性研究 150
10.1 理论假说的提出 150
10.2 要素替代弹性模型推导 152
10.3 工业用地要素替代弹性计算与假说检验 155
10.4 本章小结 162
第11章 政策分析与优化建议 164
11.1 中国工业用地政策演化 164
11.2 政策分析与述评 165
11.3 政策优化与措施建议 167
参考文献 171
附录 180免费在线读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时间并不长,但其发展势头和扩张速度却创造了“中国奇迹”,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的变化首当其冲。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工业用地高速扩张,工业增加值逐年递增,2001年工业增加值为4.39万亿元,2018年增加到30.11万亿元,十七年间增长了5.86倍。目前工业用地增长已经成为我国建设用地增长的主要部分,依据自然资源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土地矿产海洋资源统计公报》,2017年工矿仓储用地供应量占国有建设用地总量的20.4%(与之相比,商服用地占5.1%,住宅用地占14.0%。)。
然而在经济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我们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土地资源稀缺问题,如耕地不断减少,城镇建设用地日益紧缺,工业用地大肆圈占后却是闲置、粗放利用的结果等。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2005年底,“全国工业项目用地容积率0.3-0.6,工业用地平均产出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针对这些严峻问题,政府也开始着力引导和整治: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200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2008年);国土资源部随即出台了更加具体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2004年发布,2008年修订),并制定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规程(试行)》(2008年),大力推进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中明确提出“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之后,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提出,“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减少工业用地”。这些信号都显示:在耕地红线压力、后备土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政府开始收紧建设用地(尤其是工业用地)的供给,体现了促进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决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在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上下功夫,才能满足旺盛的工业用地需求。
现实需求为理论研究提出了课题。而实际上,土地的集约利用,一直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我国早期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集中于农用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用地矛盾日益突出,也开始有学者对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进行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早期多集中于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评价,如评价方法的探索。如今,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而这也正符合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即先认识事物的现状特点,再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
从国际的土地科学研究前沿来看,也遵循同样的路径:1995年,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ESSP)的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nternational human dimension programm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IHDP)这两大国际项目团队合作进行的LUCC(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课题研究,旨在揭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系统与人类日益发展的生产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般过程。在研究计划启动后的十余年间,全球众多学者在此领域进行了广泛且深入的探索,身处于土地利用激烈变化环境下的中国学者,同样为此项目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探索与深化,2005年,全球土地计划(global land project,GLP)作为LUCC课题的后续研究被提出。GLP的目的是深化在地球系统演化背景下对人类—陆地环境耦合系统的理解,其中,**个专题即为“土地系统动力机制”。由此表明,在国际土地利用和管理领域的前沿上,对土地利用决策的驱动因素与内在机理挖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于动力机制的研究,只有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次全面进行动力机制研究,揭示其关键驱动因素与影响机理,进而将宏观的公共管理政策与微观的机理研究相结合,才能对整个系统动力机制进行集成分析,*终实现对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决策与管理。
然而,从目前研究来看,关于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动力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和中观层面,深入微观企业层面的研究十分鲜见。但实际上,工业企业作为土地利用的微观个体,其组织行为与决策直接关系到土地利用效果,个体土地集约利用状态也是构成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状态的微观基础。
传统的动力机制研究都是从公共管理视角出发,自上而下地进行分析。但实际上,工业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其用地行为是由企业组织行为目标决定的。因此,单从政府角度出发一厢情愿地进行研究并不完整,必须考虑到企业自身的需求与组织决策过程,才能真正全面地揭示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动力机制。只有注重对微观主体行为的研究,强化对土地规制的微观作用与机理研究,才能为宏观层面制定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土地政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无论从实际经济发展需要、政策制定需求来看,还是从学术界的研究前沿来看,都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动力机制提出新的课题要求。基于此,本书着重从微观企业视角出发,基于企业调研数据,并结合统计数据,研究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动力机制,以期对以往研究提供有益补充,并为政府进行土地宏观调控与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思考
虽然西方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并没有对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做出清晰、明确的界定。*早关于集约方面的研究来自古典经济学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分析,认为集约利用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因其研究对象主要为农业土地利用,所以之后对农用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探讨较多。马克思和恩格斯(2001)认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开始引发广泛关注。一些国内外的区位理论较早涉及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之后各种结合城市规划思想的土地集约利用理念被先后提出(Miller and Hoel,2002;Oh et al.,2005;Lau et al.,2005;Gabriel et al.,2006;Chen et al.,2008;Howley,2009),大大丰富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研究。近年来,中国土地利用步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引发了新形势下对于土地集约利用(尤其是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内涵新的思考与讨论。国内学者在总结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农地集约利用出发,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引申与思考(毕宝德,1993),也有学者尝试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相结合进行研究(汪波和王伟华,2005)。
整体来看,虽然研究各有侧重,但无可否认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本身具有多角度性和多层次性。从主体功能区角度,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不同,因此对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也应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谢正峰,2015);而从微观层次到宏观层次,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是从具体地块的土地集约利用、土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到区域层面上的土地集约利用(陈银蓉等,2013)。因此,若想实现区域的土地集约利用,势必要在各个层次上综合调控、共同努力才可达成。
具体到工业用地也是如此。工业用地的集约利用分为以下几个层次:①微观层面,是指各工业企业对土地的集约高效利用(从企业自身的经营角度实现用地高效集约);②中观层面,是指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工业园等形式)所带来的规模效应增加,一方面使各企业的土地利用效率能够再次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土地类型的整合提升园区整体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③宏观层面,是指产业发展(产业类型、结构、高度等)与区域经济阶段、资源禀赋等因素综合协调匹配,涉及产业空间分布及发展时序等众多方面,是更为广泛、复杂的过程。在这三个层次上,工业企业层面的土地集约利用是微观基础。
实际上,从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发展历程来看,也经历了一个从微观到宏观的过程。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关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研究就是基于微观经济角度进行衡量的,而后期的土地布局与结构优化则是从宏观角度进行考量的。但值得思考的是,目前相较于宏观层面的研究,对于微观层面的研究十分有限(尤其是工业用地)。
1.2.2 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现状评价
土地集约利用实证研究的起步以现状评价开始,因为只有掌握和了解现状,才能进一步分析成因。在一段时期内,大量的研究专注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上,尤其是在LUCC计划实施期间,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现状研究,主要是评价方法的探究与实证分析。而这其中,关于农用地的研究较早较多。相较之下,建设用地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其中针对工业用地的具体研究则更为有限。直到近些年工业用地矛盾日益突出,才开始有研究聚焦于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评价。
1. 研究尺度
从研究尺度与视角来看,以宏观、中观尺度居多,尤其是针对具体省区市和城市进行的研究评价*多。较大范围的如熊强和郭贯成(2013)分析了全国29个省级城市工业用地的生产效率。具体到省一级,东部沿海由于经济发展较快、土地矛盾突出,相关研究比较多,尤其以江苏的研究*为丰富深入(赵小风等,2011;黎孔清和陈银蓉,2013;谢天等,2013;张芃卉等,2016),其他省区市研究也较多如浙江(郑蕾,2013)、北京(Meng et al.,2008)、山东(费罗成等,2013)、香港(Lau et al.,2003;Lau et al.,2005)。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开展,如西宁(何明花等,2014)、合肥(李学明,2010)、南昌(邵虹等,2013)、湖北(陈昱等,2013)、江西(田克明和王爱莲,2014)、新疆(李平光等,2014)等。
更深入微观层面一些的研究,多是针对开发区的评价。初期由于受到数据限制,仅有少量相关研究(王梅和曲福田,2004)。自2008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在全国组织开展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工作,试图以此促进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该项工作对于开发区的土地利用数据收集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掀起了一轮针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热潮(Kong et al.,2011;赵小风等,2012;孙东升,2013;翁进等,2013;邴龙飞等,2014;黄凌翔等,2014;孟鹏等,2014 ;詹海斌,2014;杨姝曼,2015;张宪涛等,2016)。
在开发区层面的研究基础上,也有部分学者尝试基于企业调研数据,从微观的层面更加深入地分析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现状。例如,针对工业行业进行评价比较的研究仍以江苏地区居多(顾湘等,2006;Tan and Huang,2008;陈伟等,2012;曹文慧等,2016),针对其他地区的研究较少(张落成等,2012;王爱民等,2012;陈昱等,2013;朱志婉,2013;杨剩富等,2013;叶昌东等,2016),还有针对乡镇企业样本的评价研究(鲁春阳等,2009;杨建锋等,2012)、对街区经济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研究(周璐红等,2012)、对城市边缘区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李永平和段建南,2013),以及对县级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的研究(Li et al.,2014)。
整体看来,从微观层面对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较少,多集中于局部区域(如开发区),而鲜有研究涉及跨区域横向比较企业集约用地情况。
2. 评价方法
随着实证研究的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也在不断创新推进。早期多采用指标评价法,从单一指标评价到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法,即从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模型评价土地集约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