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編輯推薦: |
《中国道官制度史》一书,作者对道官制度的研究价值有深刻的认识。道官制度研究不仅仅是道教神权的问题 ,还需要放到世俗政权和世俗社会的视域中去观察。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官僚体制,不断地融入到对道教事务的管理之中,而道教为了顺应时代发展,便仿照世俗政权,建立起一整套管理体系。这种相互融合,促成了道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后来中国道官制度的各项建构趋于完善。通过阅读该书,使读者更加系统地了解到中国道教与国家政权之间的关系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政教关系格局。为严格控制宗教势力的发展,建立起了一套严格的针对道教事务管理的制度。比如明代道官制度,由于明代一些皇帝崇奉道教 ,则多会破坏祖制 ,使得自洪武以来制定的相关制度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同时,书中对统治者对道教的态度做了梳理,使读者了解到皇权与道教神权的冷热亲疏,这种境遇对道教的整体发展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个不能忽略的现象是,皇帝对道教的关注与否,对道教在当时的整体发展情况的影响并 不是*的。
刘康乐先生主编了《中国道官制度史》一书,以飨读者。此书一经出版,反响不凡。《中国道官制度史》无论在篇目和分量的择选上,还是整理方式上,都极为周至适当。一方
|
內容簡介: |
道官制度是道教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关涉道教与政治、社会等领域,此前深入研究者不多。道官制度是中国古代道教管理体系之一,本书基于正史、道藏、佛典、文集、出土文献、金石材料、田野调查等史料的系统梳理,全面研究了中国道官制度的沿革和内容,总结了中国道官制度的演变特点和发展趋势,展现了中国古代道教与政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
|
關於作者: |
刘康乐,男,1979年生,安徽泗县人。四川大学宗教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 长安大学副教授 刘康乐,1979年生,安徽泗县人,哲学博士,先后就读于西南大学宗教研究所、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修道教和宗教学理论,同年8月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2012年6月博士后研究期满出站进入长安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宗教学、哲学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目錄:
|
绪论.... 3
第一章道官的起源与祭酒道官.... 6
第一节上古国家宗教官制.... 6
第二节天师道与祭酒道官制度.... 9
小结.... 17
第二章南北朝道官制度.... 19
第一节南朝道官制度.... 19
第二节北朝道官制度.... 22
小结.... 25
第三章隋唐五代道官制度.... 26
第一节从崇虚局到功德使.... 26
第二节道门威仪.... 32
第三节道门大德.... 39
第四节宫观三纲.... 41
小结.... 44
第四章宋代道官制度.... 45
第一节左右街道录院.... 45
|
內容試閱:
|
绪论
道教是中国传统的本生宗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是中国文化的根底和灵魂所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但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来,道教逐渐被政治边缘化而转入民间社会甚至某些情况下退隐在社会之外,虽然唐、宋时代道教的地位一度上升,但更多时候道教并未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但国家对道教的管理随着皇权的加强而不断得以强化,道官制度就是国家管理为了有效管理道教事务而产生的。
道官史的研究有着特殊性和一定难度。在中国古代官制体系中,道官与僧官、医学、阴阳学同属技术性官僚。就道教而言,虽然国家一边强化对这道官的控制,但在以儒学为正统思想的统治者和儒家士人看来,道教与巫术文化相杂糅,道教经典不入国家正典之流,由道士所担任的道官也不入国家官制的正统,因此历代典籍对此少有录载,或者对道官历史的记载相当混乱的。清代的《续文献通考》甚至称按马端临考,无所谓僧道官,根本否认僧道官的历史存在。
读者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会很疑惑,道官到底属于什么身份,执掌哪些事务?对此目前各种词典有着比较相似的解释,比如《汉语大词典》释道官为掌道教之官;《宗教大辞典》释道官为中国封建王朝管理道教事务的官吏,一般由道士充任;《中华道教大辞典》释道官为掌管道教事务的官吏,一般由道士充任。从这些词典的解释来看,学术界基本上对于道官的身份和职责具有共同的认识,就是一般是古代政府任命的由道士来充任、执掌道教事务的一类宗教官吏[1]。
道官一词,最早见于北朝寇谦之所编的《老君音颂诫经》:道陵演出道法,初在蜀土一州之教,板署男女道官,因山川土地郡县,按吾治官静、庐、亭、宅,与吾共同领化民户。[2]可见道官一说,在早期天师道诞生之初就已存在了。明朱权编《天皇至道太清玉册》卷上道门官制章考证道官之源曰:周穆王以道士高拱宸为祭酒,祀元始天皇于尹真人草楼,此道官之始也。不过并无其他文献的证据。《老君音颂诫经》中还有道官箓生道官祭酒男女道官等诸如此类的名称。祭酒道官是早期天师道政教合一地方政权下,具有道教身份、管理治下道民的天师道的神职人员,作为早期道教组织的神职官吏,祭酒道官自有其特殊时代的特点。
在天师道道教教职和神仙等级中,天上有仙官,人间有阳官,鬼道有阴官,男女道士皆称为道官。官有执掌、管理之意,以官为师,以官为长的传统观念反映在道官上,还具有道门之长的尊称意味。天师道的道官作为官长的角色,是与道民相对应的,又称男官、女官,或男女道官,《玄都律文》云:道士女官,道民箓生百姓所奉为师者[3],反映道官作为早期道教神职和教民师长的宗教领袖地位。此种将道官作为道士尊称的传统一直保存下来,在元明话本戏剧小说等俗文学中,常见有称呼道士为道官。
曹操占领汉中之后,张鲁降曹,天师道政教合一的政权随之瓦解,道徒大量北迁,原有的祭酒制度遭到了破坏。祭酒不再具有道官的职责,祭酒与道民的关系也由官民关系转化为师徒关系。隋唐时代,作为道官官号的祭酒成为道士修行次第的道阶,并以祭酒为道士的七级道阶之一。《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曰:凡有七阶,俱称道士。七者祭酒,谓屈己下凡,救度危苦,故得天下地上,六道四生,礼拜归敬,最为尊胜,不朝天子,不揖公侯,作人天福业,受三界供养。[4]
历代道官的具体职位名称极多,根据品级和职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称谓,同一职责的道官,在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名称。天师道教团最早有祭酒道官,南北朝道馆制度建立以后,政府为了加强对道教的管理,开始在道馆任命基层的道官,名称有馆主坛主等,至于北周、隋,基层道官都称为观主,除此以外还有上座等其他职位。属于中央一级的道官,北魏曾在京城设仙人博士,实际上负责为皇帝提供道教知识的指导。南朝梁武帝首次设道正一职,以道士充任,在京城有大道正,各州设小道正,负责管理道教事务。隋文帝在京城设道门威仪管理道教,唐代沿袭了此一名称,并增设道门大德、道门教授、宫观三纲等许多新的道官职位。
五代后周时道门威仪改称道录。北宋的道官制度比较复杂,所设的道官的职位更为丰富,在中央设有道录院,道录院下设左右街道录司,中央道官称为道录等,地方诸州府、道教名山则有道正、道判、都监等职。除此之外,各官方宫观还设有俗人担任的提点、提举等。金代道官制度与宋代较为接近,所设道职,于帅府置司,正曰道录,副曰道正。[5]元朝在中央设集贤院以掌管全国宗教事务,道官也归于其中[6],基本上延续了宋代的道官制度。
明朝政府为强化对宗教的管理,把道官完全归入政府官僚体系之中,在南京设置玄教院管理道教,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为道录司,设左右正一、左右演法、左右至灵、左右鉴义等中央道官;在地方府设道纪司,置都纪、副都纪各一员,州设道正司,置道正一员,县设道会司,置道会一员,皆设官不给俸禄。此外还在龙虎山设正一真人、法官、赞教、掌书等,阁皂山、茅山各设灵官一人,太和山、齐云山、王屋山等重要宫观各设提点等。
清朝优崇藏传佛教,道教渐趋衰微,道官制度虽沿袭了明代,但徒有虚名而已,已难以发挥其作用。据《皇朝文献通考职官考》,清朝道官的职别、名称与明朝基本相同,只是在员额、职掌等方面略有增减而已,此外亲王和内务府已成为掌管道教事务和任命道官的主要责任者。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宣布实行政教分立的国家宗教政策,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道官制度。1912年,北京白云观住持陈明霖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央道教会,同时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在上海发起筹备中华民国道教总会,开启了道教管理制度崭新的一页。
[1]明清政府中又把六科给事中与都察院属官十三道监察御史称为科道官,或称道官,不过这不属于道教管理制度中所指的道官范畴。
[2](北魏)寇谦之撰:《老君音诵诫经》,《道藏》第18册,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16页。
[3]《玄都律文》,《道藏》第4册,第459页。
[4]《太上洞玄灵宝出家因缘经》,《道藏》,第6册,第139页。
[5](宋)宇文懋昭撰、崔文印校正:《大金国志校正》卷36,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18页。
[6](明)宋濂等纂:《元史》卷87,百官志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2192-2193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