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庄笔记:科研人的黄土地牧歌

書城自編碼: 3536788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马璠
國際書號(ISBN): 9787100185097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 2020-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8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NT$ 345.0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希腊人(伊恩·莫里斯文明史系列) 》

售價:NT$ 845.0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500.0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NT$ 1800.0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NT$ 990.0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NT$ 1400.0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新能源材料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編輯推薦:
作者用散文的叙事手法,将自己的科研经历以文学化的方式讲述给读者,同时以十年里在宁夏中庄进行的所有科研活动为线索,对山梁沟壑中淳朴人民的生活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绘,歌颂了山区劳动人民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本书既是对作者科研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也是对公众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普及,在国家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这样的作品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內容簡介:
这是一部别具风格的科研随笔、科普散文集,也是一个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史。中庄位于宁夏彭阳县白阳镇,作者围绕黄土高原腹地这个名叫中庄的小山村里十年科研经历,记录了十年来或喜悦或忧伤的心路历程。十年,中庄见证了作者劳碌身影的来来往往,也见证了一个来自南方的游子与这片黄土地发生的灵魂交融。当作者回望这十年,发现自己已从厚达数百米的黄土层中汲取了*为关键的养料,完成了精神蜕变。他祝福这片黄土地,也祝福自己。
關於作者:
马璠,1982年生,四川江油人。农学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水土保持、土壤学、生态修复等领域的研究工作。现为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水土保持研究室主任,宁夏第十届青联委员。
目錄
爱让我们勇敢善良(代序)...............i

堵在山坳中的车...............1
第一个基金项目...............12
自娱自乐试验站...............43
遇见沟壑中的人...............60
遇见梁上的草木...............76
莫愁前路无知己...............88
竹杖芒鞋轻胜马...............100
夜阑风静縠纹平...............112
第二个基金项目...............128
料峭春风吹酒醒...............157
后记...............171
前言爱让我们勇敢善良(代序)


第一次看见马璠的照片,他蹲在地里,晒得黧黑,笑容灿烂,像极了身旁因即将成熟而愈显金黄的葵花盘。彼时我想,一个人得多热爱脚下的土地才能在那种繁忙劳累的下乡工作中开怀如儿童,大体上能从艰苦工作中获得那样无邪快乐的人应该也不错。爱让我们勇敢善良(代序)


第一次看见马璠的照片,他蹲在地里,晒得黧黑,笑容灿烂,像极了身旁因即将成熟而愈显金黄的葵花盘。彼时我想,一个人得多热爱脚下的土地才能在那种繁忙劳累的下乡工作中开怀如儿童,大体上能从艰苦工作中获得那样无邪快乐的人应该也不错。
此后十年,他无数次进山出山,驱车往返于银川和西海固之间。他建立了位于宁夏彭阳县白阳镇中庄村的西部联合农业试验站说是试验站,无非是山里村民家窑洞院墙外修建的不足十平方米的一间泥瓦小屋。以这个试验站为主要基地,他完成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耕种活动对坡面细沟发育敏感性的影响研究(41101268)和生态恢复背景下黄土丘陵区土壤抗冲性基本规律研究(41561058),还先后出版了三本土壤学研究著作:《细沟侵蚀实验简明教程》《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研究思考》《黄土丘陵区土壤抗冲性研究思考》。一位朋友看到他的这些著作后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意识到那片土地的珍贵,没有境界的人是无法走上那片土地的。马璠恰是义无反顾踏上那片土地的人。他带着真挚的科研理想从青山绿水的巴蜀来到北方,扎根于宁夏西海固,献身于北方的农业科研。他想用自己汲取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专业学科背景知识充分造福于贫困地区的普通农民。
认真的人是值得敬重的,何况有人能在认真做一些看似枯燥的重复性工作时还保有纯真的热情和欢乐。他一次次奔向西海固晏师傅家的窑洞,南部山区古朴的风土人情让他倍感安宁,仿佛那里是除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外唯一可以实践其学术科研理想的所在。他与村民同吃同住,与他们连为一体;他自制各种实验器械和小工具,孩子用过的几十个奶粉桶,他自己喝完的雀巢咖啡饮料罐,不计其数的木箱铁盒、方槽圆盘,等等,都是从事水土实验必不可少的器材,有几套器械还申请了专利。十年来,除了陕西省杨凌区和宁夏南部山区的黄土性土壤样品外,他和科研团队还从四川省盐亭县林山乡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采集来紫色土样品,从江西省泰和县灌溪镇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采集到红壤样品,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国家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森林生态站采集到酸性黄壤样品,从黑龙江省嫩江县九三农场采集来黑土样品,还到吉林省长春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安图县二道白河镇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等站所考察学习全国各地采集来的代表性土壤样本汇集到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的实验室,他和他的科技组成员对这些土壤样本逐一进行若干轮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土壤抗冲性测定试验,历年出版的几本专著中百十页的基础数据就是这样得来的。中庄的山上小屋,也就是他所谓的西部联合农业试验站里,架着火炉,暖着热水,采样劳作回来的他就在简陋的书架和书桌旁独自整理资料或阅读。他很享受那样的时光,哪怕山中岁月因脱离时代本身而格外困窘、漫长。
作者喜欢阅读历史和科幻类作品,他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购齐二十四史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他喜欢同乡李白和苏轼,每每引以为豪,也常常把马尔克斯和刘慈欣挂在嘴边,很受鼓舞地偶尔写上几首诗歌、几篇科幻小说发给我评评点点,或有几分归来堂赌茶的意趣,权作笑料。但是我很郑重地提醒他把十年科研经历记下来,把中庄看到的那些山、那些草木、那些村庄和人民的褶皱、那些远离都市喧嚣近乎与世隔绝的大地本色记下来《中庄笔记》由此而来。中庄的那段经历,乍看起来就是作者申报了两个与其所学专业完全相符并以为可以圆满完成的国家基金项目,实际却自认为没有完全达到时下科研圈成果水准的个人化倾诉。此间貌似研究者还承受了诸多身心疲倦、科研困境的苦恼,虽然更值得看重的是本书行文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对黄土地的眷恋,哪怕遇到障碍和困惑也没有自怨自艾、轻易言弃,宛若早年照片里那张向日葵一样的笑脸。科研是创造性的劳动,天然具有失败的风险,遭遇任何困境都极为正常。能顺风顺水的肯定是前辈学者已负重前行蹚出一条道路,后来的年轻学者可以沿着这条路略略前进一小步已属不易。在不懈的科研探索实践中发现自身真正价值所在的成长过程,正是社会群体规范和科研工作者个人追寻得心应手的科研方式之间有益的缓冲和调整。
我更多希望作者以撰写《中庄笔记》来整理自己的实验推理、科研设想和生命体验,即使岁月流逝也不要忘记曾与自然、与底层人民接触的感觉。希望来自象牙塔、实验室、图书馆里的知识理论体系与底层民生、与那片他曾无数次触摸过的贫瘠而博大的土地盘根错节,生生不息,以寻得某些质朴、本真、永不枯竭的力量。生命源于土地也终将回归土地,在西海固的大地上,在中国北方的一个村庄,一个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因热爱而勇敢,因善良而执着,因悲悯而对穷弱者默默地关怀,因日渐清晰的自我认知而学会审视自己的心灵,这本科研笔记必将是知识分子的一份心灵秘史。
这份秘史也是科研工作者的成长史。最初进入科研工作岗位时,作者虽然已接受了完整的中国高等教育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博连读的严格科研训练,但不可否认其心智并未完全做好迎接和承担科研项目的准备。他一度以为可以把项目当成新的博士论文来做,像在西农校园里那样有很多生机勃勃、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高谈阔论畅谈未知的人生,一起心无旁骛地探究黄土区水与土相互作用的奥秘。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充分表明作者并未厘清科研构想、学术理想与现实科研环境之间的距离,这种一定期限内的不匹配很容易造成冲突。他想静下心来慢慢打磨理论和技术,客观现实却要求他尽快按既定的标准计划发表论文、验收考核结题,在这样的冲突中踯躅难进就不足为奇。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一条悲伤的河流,科研工作者也不例外。作者曾幻想自己挣钱、攒钱充作科研经费,试图凭一己之力在中庄建立试验站,在站里几十年如一日地观测试验、种草喂羊;他会躺在草丛里,聆听小草的声音,和小草一起等待夜幕降临,凝视满天的繁星。他从小在四川平武和江油的山里长大,会不时地回忆起故乡的山川和草木以及早已隐没于记忆深处的亲人和童年;他心里一直有种游子的隐痛,驱策他不停地寻觅一处心安之所;他想归隐于中庄,在草木的陪伴下静度此生这种蓝色情绪在他笔下很节制地流淌着,一个忧郁宁静的人想在追求短平快的现实环境中按需完成工作,困难在所难免。好在不算太晚的时候作者看清了自身的局限,与躁动和冲突中的自己握手言和,至少表面看起来是这样。笔记中说他可能不会沿着常规的科研路径走下去,因为业已发现新的兴趣点和使命所在:他还是愿意从事科学事业,但是会选择另一个维度切入。如果真如所愿,在已经从事十年科研之后,能理性地认知自我,从精研理论于实验室和实操于田间地头的农业科技知识分子转身为一位科普工作人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事实上,作者已踏上了科普事业之路,他和挚友刘亮博士共同创办了一个名为土壤传的科普自媒体平台,致力于向公众普及土壤学知识,增强大家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科技振兴乡村的宏伟背景下,年轻的他们勇敢地担负起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力所能及地从一点一滴做起。
《中庄笔记》如实记录了生命个体的这一段心路历程,而作者更认为这是自己的心灵救赎史。这种救赎当然是一种自我安放,因为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真的计较名利或困境,他们内心深处有着王者的自信和坦荡,在这个层面,《中庄笔记》彰显了少见的诚意。作为了解青年科研人员的一个学科样本、一枚生物切片,对探究困厄中青年科研人员的行与思极为难得,读者亦可从中管窥科研界的点滴。
在某种意义上本书也算一个锦囊,作者通过对十年科研活动的反思,不仅总结了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败得失,也提出了很多值得年轻科研人员参考的中肯建议。这些建议有助于同行们依据自身的特点,把握与研究机构乃至与整个科研环境的匹配度和动态关系,创造性地规划自己的科研职业生涯,保持科研战略定力,避免盲目的跟风式研究。同时书中还包含多年来对中庄所在的那片黄土地和以中庄为代表的中国农村可能进行的基础科研和产业开发的思索,相信十年心得会对后来同仁多少有一些启发。
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浮躁,无论何时都应把自己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结合起来,与学科的发展结合起来。当作者有机会梳理十年科研历程的时候,多数科研工作者还在夜以继日地做实验、写论文。他们心中定有块垒,只是有意无意未曾言明,抑或未必如作者这样幸运,可以基本流畅地表达所思所想,并得到颇有远见卓识的出版者的青睐使之得以顺利出版,毕竟自然科学界能存在这样一份不拘一格的记录本身已令人欣慰。
出于教育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差异,很多时候我与作者在学术层面的交流很难集中在同一主题,但这不妨碍我们秉持基本相同的逻辑推理和认知能力。我深知西海固的黄天厚土、中庄那个窑洞院落前的沟壑塬洼、北方山村辛勤劳作的农民、房前屋后的犬吠鸡鸣牛羊成群乃至晨昏里苍茫的天空云雾和大山深处如豆的灯火都默默滋养着曾经踏上或生长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丰厚的心灵,也正是那片土地的存在,催生了这本科研纪实和科研方法相结合的随笔著作。中庄既是地理意义上的现实存在,也是心理意义上的抽象符号,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中庄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研究环境的心理投射,他设想那里是一个可以终其一生安安静静做学问的地方。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只是倚仗器物层面的征服,而更多体现在可以多大程度追求心灵的宁静、自由和个体的尊严、价值。细细探寻体味人类科学史,科学家心中或许都坐落着一个理想的中庄,大多数研究者通常是在多少有些逼仄的环境中为人类传递理性的薪火,有没有理想的中庄无碍于作者在广阔的科学天地中寻找自身的位置。
始终对自然法则心存敬畏,始终对人间真情饱含感激,始终勇敢地捍卫科学真理,始终对底层人民投以悲悯的善意,是爱的信念、自由的灵魂和清醒的良知支撑着我们站立在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一个人滔天洪水般的记忆,在自己看来有如《史记》、有如《荷马史诗》,在他人看来未必同等深刻地惊心动魄,对记忆的梳理有多少价值,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能与读者产生多少共鸣。但不可避免的是,一本书无论是关于突破禁锢的心灵救赎,还是历经苦难、金戈铁马般生命成长之后的顿悟,最后都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份笔记。就当这份笔记是我们留给北方、留给青春永无止境的爱和思念,融一己欣悲于山河大地,在星河璀璨的新世界不懈前行,时而气势磅礴地恢弘,时而云淡风轻地静默,就像这本别开生面的随笔所描述的一般。

田燕
己亥初冬于北山
內容試閱
爱让我们勇敢善良(代序)


第一次看见马璠的照片,他蹲在地里,晒得黧黑,笑容灿烂,像极了身旁因即将成熟而愈显金黄的葵花盘。彼时我想,一个人得多热爱脚下的土地才能在那种繁忙劳累的下乡工作中开怀如儿童,大体上能从艰苦工作中获得那样无邪快乐的人应该也不错。
此后十年,他无数次进山出山,驱车往返于银川和西海固之间。他建立了位于宁夏彭阳县白阳镇中庄村的西部联合农业试验站说是试验站,无非是山里村民家窑洞院墙外修建的不足十平方米的一间泥瓦小屋。以这个试验站为主要基地,他完成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耕种活动对坡面细沟发育敏感性的影响研究(41101268)和生态恢复背景下黄土丘陵区土壤抗冲性基本规律研究(41561058),还先后出版了三本土壤学研究著作:《细沟侵蚀实验简明教程》《黄土丘陵区土壤团聚体研究思考》《黄土丘陵区土壤抗冲性研究思考》。一位朋友看到他的这些著作后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意识到那片土地的珍贵,没有境界的人是无法走上那片土地的。马璠恰是义无反顾踏上那片土地的人。他带着真挚的科研理想从青山绿水的巴蜀来到北方,扎根于宁夏西海固,献身于北方的农业科研。他想用自己汲取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专业学科背景知识充分造福于贫困地区的普通农民。
认真的人是值得敬重的,何况有人能在认真做一些看似枯燥的重复性工作时还保有纯真的热情和欢乐。他一次次奔向西海固晏师傅家的窑洞,南部山区古朴的风土人情让他倍感安宁,仿佛那里是除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外唯一可以实践其学术科研理想的所在。他与村民同吃同住,与他们连为一体;他自制各种实验器械和小工具,孩子用过的几十个奶粉桶,他自己喝完的雀巢咖啡饮料罐,不计其数的木箱铁盒、方槽圆盘,等等,都是从事水土实验必不可少的器材,有几套器械还申请了专利。十年来,除了陕西省杨凌区和宁夏南部山区的黄土性土壤样品外,他和科研团队还从四川省盐亭县林山乡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采集来紫色土样品,从江西省泰和县灌溪镇中国科学院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采集到红壤样品,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国家长江三峡库区(重庆)森林生态站采集到酸性黄壤样品,从黑龙江省嫩江县九三农场采集来黑土样品,还到吉林省长春市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和安图县二道白河镇中国科学院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等站所考察学习全国各地采集来的代表性土壤样本汇集到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的实验室,他和他的科技组成员对这些土壤样本逐一进行若干轮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以及土壤抗冲性测定试验,历年出版的几本专著中百十页的基础数据就是这样得来的。中庄的山上小屋,也就是他所谓的西部联合农业试验站里,架着火炉,暖着热水,采样劳作回来的他就在简陋的书架和书桌旁独自整理资料或阅读。他很享受那样的时光,哪怕山中岁月因脱离时代本身而格外困窘、漫长。
作者喜欢阅读历史和科幻类作品,他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购齐二十四史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他喜欢同乡李白和苏轼,每每引以为豪,也常常把马尔克斯和刘慈欣挂在嘴边,很受鼓舞地偶尔写上几首诗歌、几篇科幻小说发给我评评点点,或有几分归来堂赌茶的意趣,权作笑料。但是我很郑重地提醒他把十年科研经历记下来,把中庄看到的那些山、那些草木、那些村庄和人民的褶皱、那些远离都市喧嚣近乎与世隔绝的大地本色记下来《中庄笔记》由此而来。中庄的那段经历,乍看起来就是作者申报了两个与其所学专业完全相符并以为可以圆满完成的国家基金项目,实际却自认为没有完全达到时下科研圈成果水准的个人化倾诉。此间貌似研究者还承受了诸多身心疲倦、科研困境的苦恼,虽然更值得看重的是本书行文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对黄土地的眷恋,哪怕遇到障碍和困惑也没有自怨自艾、轻易言弃,宛若早年照片里那张向日葵一样的笑脸。科研是创造性的劳动,天然具有失败的风险,遭遇任何困境都极为正常。能顺风顺水的肯定是前辈学者已负重前行蹚出一条道路,后来的年轻学者可以沿着这条路略略前进一小步已属不易。在不懈的科研探索实践中发现自身真正价值所在的成长过程,正是社会群体规范和科研工作者个人追寻得心应手的科研方式之间有益的缓冲和调整。
我更多希望作者以撰写《中庄笔记》来整理自己的实验推理、科研设想和生命体验,即使岁月流逝也不要忘记曾与自然、与底层人民接触的感觉。希望来自象牙塔、实验室、图书馆里的知识理论体系与底层民生、与那片他曾无数次触摸过的贫瘠而博大的土地盘根错节,生生不息,以寻得某些质朴、本真、永不枯竭的力量。生命源于土地也终将回归土地,在西海固的大地上,在中国北方的一个村庄,一个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因热爱而勇敢,因善良而执着,因悲悯而对穷弱者默默地关怀,因日渐清晰的自我认知而学会审视自己的心灵,这本科研笔记必将是知识分子的一份心灵秘史。
这份秘史也是科研工作者的成长史。最初进入科研工作岗位时,作者虽然已接受了完整的中国高等教育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博连读的严格科研训练,但不可否认其心智并未完全做好迎接和承担科研项目的准备。他一度以为可以把项目当成新的博士论文来做,像在西农校园里那样有很多生机勃勃、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高谈阔论畅谈未知的人生,一起心无旁骛地探究黄土区水与土相互作用的奥秘。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充分表明作者并未厘清科研构想、学术理想与现实科研环境之间的距离,这种一定期限内的不匹配很容易造成冲突。他想静下心来慢慢打磨理论和技术,客观现实却要求他尽快按既定的标准计划发表论文、验收考核结题,在这样的冲突中踯躅难进就不足为奇。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潜藏着一条悲伤的河流,科研工作者也不例外。作者曾幻想自己挣钱、攒钱充作科研经费,试图凭一己之力在中庄建立试验站,在站里几十年如一日地观测试验、种草喂羊;他会躺在草丛里,聆听小草的声音,和小草一起等待夜幕降临,凝视满天的繁星。他从小在四川平武和江油的山里长大,会不时地回忆起故乡的山川和草木以及早已隐没于记忆深处的亲人和童年;他心里一直有种游子的隐痛,驱策他不停地寻觅一处心安之所;他想归隐于中庄,在草木的陪伴下静度此生这种蓝色情绪在他笔下很节制地流淌着,一个忧郁宁静的人想在追求短平快的现实环境中按需完成工作,困难在所难免。好在不算太晚的时候作者看清了自身的局限,与躁动和冲突中的自己握手言和,至少表面看起来是这样。笔记中说他可能不会沿着常规的科研路径走下去,因为业已发现新的兴趣点和使命所在:他还是愿意从事科学事业,但是会选择另一个维度切入。如果真如所愿,在已经从事十年科研之后,能理性地认知自我,从精研理论于实验室和实操于田间地头的农业科技知识分子转身为一位科普工作人员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事实上,作者已踏上了科普事业之路,他和挚友刘亮博士共同创办了一个名为土壤传的科普自媒体平台,致力于向公众普及土壤学知识,增强大家保护土壤资源的意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科技振兴乡村的宏伟背景下,年轻的他们勇敢地担负起科学普及的社会责任,力所能及地从一点一滴做起。
《中庄笔记》如实记录了生命个体的这一段心路历程,而作者更认为这是自己的心灵救赎史。这种救赎当然是一种自我安放,因为真正不羁的灵魂不会真的计较名利或困境,他们内心深处有着王者的自信和坦荡,在这个层面,《中庄笔记》彰显了少见的诚意。作为了解青年科研人员的一个学科样本、一枚生物切片,对探究困厄中青年科研人员的行与思极为难得,读者亦可从中管窥科研界的点滴。
在某种意义上本书也算一个锦囊,作者通过对十年科研活动的反思,不仅总结了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成败得失,也提出了很多值得年轻科研人员参考的中肯建议。这些建议有助于同行们依据自身的特点,把握与研究机构乃至与整个科研环境的匹配度和动态关系,创造性地规划自己的科研职业生涯,保持科研战略定力,避免盲目的跟风式研究。同时书中还包含多年来对中庄所在的那片黄土地和以中庄为代表的中国农村可能进行的基础科研和产业开发的思索,相信十年心得会对后来同仁多少有一些启发。
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浮躁,无论何时都应把自己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结合起来,与学科的发展结合起来。当作者有机会梳理十年科研历程的时候,多数科研工作者还在夜以继日地做实验、写论文。他们心中定有块垒,只是有意无意未曾言明,抑或未必如作者这样幸运,可以基本流畅地表达所思所想,并得到颇有远见卓识的出版者的青睐使之得以顺利出版,毕竟自然科学界能存在这样一份不拘一格的记录本身已令人欣慰。
出于教育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差异,很多时候我与作者在学术层面的交流很难集中在同一主题,但这不妨碍我们秉持基本相同的逻辑推理和认知能力。我深知西海固的黄天厚土、中庄那个窑洞院落前的沟壑塬洼、北方山村辛勤劳作的农民、房前屋后的犬吠鸡鸣牛羊成群乃至晨昏里苍茫的天空云雾和大山深处如豆的灯火都默默滋养着曾经踏上或生长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丰厚的心灵,也正是那片土地的存在,催生了这本科研纪实和科研方法相结合的随笔著作。中庄既是地理意义上的现实存在,也是心理意义上的抽象符号,那么可以肯定地说,中庄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研究环境的心理投射,他设想那里是一个可以终其一生安安静静做学问的地方。人类文明的进步不只是倚仗器物层面的征服,而更多体现在可以多大程度追求心灵的宁静、自由和个体的尊严、价值。细细探寻体味人类科学史,科学家心中或许都坐落着一个理想的中庄,大多数研究者通常是在多少有些逼仄的环境中为人类传递理性的薪火,有没有理想的中庄无碍于作者在广阔的科学天地中寻找自身的位置。
始终对自然法则心存敬畏,始终对人间真情饱含感激,始终勇敢地捍卫科学真理,始终对底层人民投以悲悯的善意,是爱的信念、自由的灵魂和清醒的良知支撑着我们站立在脚下这片坚实的土地。一个人滔天洪水般的记忆,在自己看来有如《史记》、有如《荷马史诗》,在他人看来未必同等深刻地惊心动魄,对记忆的梳理有多少价值,一定意义上取决于能与读者产生多少共鸣。但不可避免的是,一本书无论是关于突破禁锢的心灵救赎,还是历经苦难、金戈铁马般生命成长之后的顿悟,最后都不过是轻描淡写的一份笔记。就当这份笔记是我们留给北方、留给青春永无止境的爱和思念,融一己欣悲于山河大地,在星河璀璨的新世界不懈前行,时而气势磅礴地恢弘,时而云淡风轻地静默,就像这本别开生面的随笔所描述的一般。

田燕
己亥初冬于北山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