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
編輯推薦: |
采用InSAR技术可以获取高精度、大范围的地壳形变信息,从而有助于研究地震的发生过程。本书系统地梳理了InSAR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基本原理,总结分析了InSAR处理过程中的误差,深入研究了长时间序列方法,结合震源理论,将InSAR技术在同震形变、断层长期缓慢形变监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本书面向的读者对象是学习和研究InSAR技术的学生及研究者,以及致力于利用InSAR技术研究地震机理的科研工作者。
|
內容簡介: |
本书内容主要包括SAR技术基本概念和*卫星传感器概况;InSAR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的研究现状;InSAR数据处理流程;InSAR数据处理中各种误差源及其校正方法;InSAR技术在地震同震形变提取、城市地面沉降等领域的应用;InSAR时序分析方法在断层长时间缓慢变形监测中的应用等。
|
關於作者: |
张景发,男,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壳运动与遥感技术应用研究室主任。1983年获山东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专业学士学位;1989年获获得中国矿业大学地质专业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工程博士学位,2004年于北京大学遥感与GIS研究所博士后出站。2012.11-2013.5,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到英国Glasgow University做交流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活动断层遥感应用研究、震害评估遥感应用研究、干涉雷达理论与处理技术研究工作,已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先后承担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高分重大专项、地震卫星、地震行业专项、龙计划国际合作项目等,正负责3项地震行业规范的编制工作。曾获得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已培养博士生及硕士研究生近30名。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帝国理工大学、伦敦学院大学、荷兰delft大学保持有长期的合作关系。现任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目前任多个期刊的审稿专家。
|
目錄:
|
第1章绪论
1.1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发展历史
1.2常用及计划中的SAR卫星系统
1.2.1常用的国外SAR卫星系统
1.2.2国产SAR卫星系统
1.2.3国内外最新及计划中的SAR卫星系统
1.3干涉雷达测量技术的发展历程
1.4干涉雷达测量技术应用现状
1.4.1地形测量
1.4.2地震形变监测
1.4.3其他形变测量
1.5小结
第2章卫星干涉雷达测量理论
2.1InSAR基本原理
2.1.1干涉SAR基本原理
2.1.2InSAR高程测量
2.1.3InSAR地表形变测量
2.1.4基本流程
2.2干涉测量的主要误差源
2.3时间基线和空间基线
2.4干涉图误差与校正
2.5地形相位误差与校正
2.6配准误差
2.6.1配准误差概述
2.6.2常用SAR影像配准算法
2.7轨道误差分析
2.7.1轨道误差概述
2.7.2轨道误差校正
2.8相位解缠误差
2.8.1相位解缠概述
2.8.2常用相位解缠算法
2.9小结
第3章大气延迟误差及校正
3.1大气延迟概述
3.2InSAR大气对流层延迟误差分析
3.3大气延迟误差校正方法
3.3.1利用外部数据校正
3.3.2利用内部数据校正
3.4大气延迟校正实例
3.4.1利用外部数据大气校正实例
3.4.2利用内部数据大气校正实例
3.5小结
第4章SAR影像对处理技术的发展
4.1CRInSAR
4.1.1CRInSAR综述
4.1.2CRInSAR的原理
4.1.3CRInSAR的应用
4.2Offset_Tracking方法
4.2.1Offset_Tracking方法综述
4.2.2Offset_Tracking方法的原理
4.2.3Offset_Tracking方法的应用
4.3MAI方法
4.3.1MAI方法综述
4.3.2MAI方法的原理
4.3.3MAI方法的应用
4.4子带干涉方法
4.4.1子带干涉方法综述
4.4.2子带方法的原理
4.4.3子带方法的应用
4.5极化干涉SAR
4.5.1极化干涉SAR方法综述
4.5.2极化干涉SAR方法的原理
4.5.3极化干涉SAR的应用
4.6层析SAR
4.6.1层析SAR方法综述
4.6.2层析SAR方法的原理
4.6.3层析SAR方法的应用
4.7宽幅SAR
4.7.1宽幅SAR方法综述
4.7.2ScanSAR方法的原理
4.7.3TOPSAR方法的原理
4.7.4宽幅SAR方法的应用
4.8圆迹SAR
4.8.1圆迹SAR方法综述
4.8.2圆迹SAR方法的原理
4.8.3圆迹SAR方法的应用
4.9地基SAR
4.9.1地基SAR综述
4.9.2地基SAR的原理
4.9.3地基SAR的应用
4.10机载SAR
4.10.1机载SAR综述
4.10.2机载SAR的原理
4.10.3机载SAR的应用
4.11小结
第5章InSAR长时间序列分析
5.1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5.1.1层叠法
5.1.2PSInSAR方法
5.1.3SBAS方法
5.2相干点提取
5.2.1相干点概述
5.2.2相干点提取方法
5.2.3分布式散射体的提取
5.3满秩相干点时序分析技术
5.3.1满秩矩阵的概念
5.3.2基于满秩矩阵的相干点的提取
5.3.3满秩相干时序分析模型构建
5.3.4长时间序列干涉图轨道误差去除
5.3.5长时间序列干涉图相位解缠误差校正
5.3.6解算模型算法
5.4时序分析技术应用实例
5.5小结
第6章震源理论及地震形变机制原理
6.1震源理论及地震周期
6.1.1地震矩张量
6.1.2地震周期
6.2地震形变机制
6.2.1同震形变
6.2.2震后形变
6.2.3震间形变
6.3同震形变反演
6.3.1同震断层位错反演
6.3.2反演算法
6.4震间形变反演
6.5震后形变反演
6.5.1震后余滑模型
6.5.2震后黏滑模型
6.6小结
第7章InSAR地震同震形变监测应用
7.1InSAR同震形变测量的研究现状
7.2三维InSAR同震形变场
7.2.1DInSAR测量视线向模糊问题
7.2.2三维同震形变解算
7.2.3三维形变场实例
7.3InSAR同震形变场提取关键技术
7.3.1干涉图的轨道误差校正
7.3.2干涉图的大气误差校正
7.3.3失相干重构
7.3.4InSAR形变场降采样
7.4强震同震形变测量及反演实例
7.4.1当雄地震同震形变及反演
7.4.2Napa地震同震形变及反演
7.4.3尼泊尔地震同震形变场及反演
7.5小结
第8章基于InSAR技术的断层长期缓慢变形监测研究
8.1断层长期缓慢变形监测概述
8.1.1地震周期微小形变
8.1.2InSAR技术探测能力分析
8.1.3InSAR断层监测方案制定
8.2InSAR技术微小形变监测的验证和评估
8.3震间形变监测与分析
8.3.1震间形变监测研究概述
8.3.2震间形变特征
8.3.3震间形变监测实例
8.4震前形变监测与分析
8.4.1震前形变介绍
8.4.2震前形变信号的获取
8.5震后形变监测与分析
8.5.1巴姆地震
8.5.2当雄地震
8.6小结
附录A软件介绍
A.1常用InSAR分析软件模块及算法
A.2自主开发FRAMSBAS时序分析软件
A.3反演软件PSGRNPSCMP
A.4常用网址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强震能够引发剧烈的地表形变,往往会引起地面建筑物和道路的严重损毁并诱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一直在探究监测地震引发断层错动和地表形变的有效技术。InSAR便是一种高精度的地表形变监测技术,近十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前空间对地形变观测的重要手段之一。InSAR技术能够获取高精度、大范围的区域地壳形变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研究者揭示一些难以认知的地球物理现象。同时,SAR卫星成像几乎不受云雨等天气制约,搭载多模式、高分辨率的SAR传感器的卫星相继升空,使之在地震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从事InSAR的学者很多,但国内外专门应用于地震研究的InSAR书籍不多,为此作者决定出版本专著,以期与地震及InSAR研究领域的同仁分享经验和成果,为相关科研人员及地震工作者提供参考。本书是作者及课题组成员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工作编写而成,系统地梳理了InSAR技术,总结分析InSAR处理过程中的误差,深入研究了长时间序列方法,结合地震震源理论,将上述技术和方法在地震同震形变、断层长期缓慢形变监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展示。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第1章,绪论; 第2章,卫星干涉雷达测量理论; 第3章,大气延迟误差及校正; 第4章,SAR影像对处理技术发展; 第5章,InSAR长时间序列分析; 第6章,震源理论及地震形变机制原理; 第7章,InSAR地震同震形变监测应用; 第8章,基于InSAR技术的断层长期缓慢变形监测研究; 附录A,软件介绍。
具体编写分工如下。
张景发负责本书所有章节内容的策划组织、编写和修改,以及最后的统一校阅定稿。第1章由罗毅、张庆云编写; 第2章由张景发、罗毅编写; 第3章由罗毅、张景发、张庆云编写; 第4章由张景发、罗毅编写; 第5章由李永生、张景发、张庆云编写; 第6章由申文豪、张景发编写; 第7章由李永生、张景发、张庆云编写; 第8章由李永生、张景发、罗毅编写; 附录由李永生、张庆云编写。
王微、李进田、纪润池、宋英旭、贾明娟、王建飞、詹森、李兵权、田语堂、徐航、傅志豪和杜妍开参与了本书文字的校订,图、表和参考文献的修改和整理工作。
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所长基金等各项研究基金对本书出版的资助; 同时也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及各位编辑的支持和帮助,使本书得以出版。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和有关专家指正,以便后续修订完善。
编著者
2020年4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