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書城自編碼: 353657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刘建新,陆建,吴娇蓉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556626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3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NT$ 454.0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NT$ 286.0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NT$ 265.0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NT$ 2387.0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NT$ 1010.0
耕读史
《 耕读史 》

售價:NT$ 500.0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

售價:NT$ 551.0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沈括的知识世界:一种闻见主义的实践(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NT$ 39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39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 》
+

NT$ 403
《 国际私法(第五版) 》
+

NT$ 1843
《 基础有机化学(第4版)(上下册+习题解析)(全三册) 》
+

NT$ 648
《 社会研究方法(第13版) 》
+

NT$ 270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大赛案例版) 》
+

NT$ 1294
《 运筹学(原书第2版) 》
編輯推薦:
在教育部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在工程教指委的指导下,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专家团队在基本要求制定、核心课程设置、案例库建设、工程教育认证等多个方面做了重要研究和探索工作。本书是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成果,也是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的提炼和总结。
內容簡介:
本书内容主要涉及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发展历程与改革方向、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知识体系、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交通运输专业学位能力要求以及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质量保障与提升等方面的内容。
目錄
第一章交通运输系统与交通运输专业学位
第一节交通运输系统
第二节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
第三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发展历程
第四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发展趋势与改革方向

第二章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第一节交通运输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
第二节交通运输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
第三节交通运输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第四节交通运输博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第五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基本要求说明

第三章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知识体系
第一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知识体系架构
第二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知识模块
第三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知识体系

第四章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
第一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通则
第二节《交通运输导论》课程指南
第三节《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课程指南
第四节《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课程指南
第五节《交通运输组织》课程指南
第六节《交通运输管理与控制》课程指南
第七节《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课程指南
第八节《交通运输安全》课程指南
第九节《物流技术工程》课程指南
第十节《综合交通运输》课程指南
第十一节《智能运输系统》课程指南

第五章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
第一节专业学位课程案例库建设背景
第二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制作方法
第三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视频案例制作规范
第四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文字案例制作规范
第五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入库标准

第六章交通运输专业学位能力要求
第一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基本能力要求
第二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能力培养路径
第三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达成认证

第七章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质量保障与提升
第一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质量保障体系框架
第二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前言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相继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研究生教育成为服务国家转型发展、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
交通运输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特征,是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综合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载运工具的更新换代、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与集成,需要大批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胜任技术研发和工程实施与管理、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
1997年,我国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设立了工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截至专业学位对应调整前,全国共有7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工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授权点。2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高层次优秀人才。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相继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研究生教育成为服务国家转型发展、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
交通运输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特征,是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综合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载运工具的更新换代、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与集成,需要大批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胜任技术研发和工程实施与管理、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
1997年,我国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设立了工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截至专业学位对应调整前,全国共有7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工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授权点。2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对接,与职业发展要求衔接,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探索有别于学术学位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新路径,2018年8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决定统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人才培养,将工程硕士有关领域对应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后,共有15个培养单位拥有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95个培养单位拥有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201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掀开了新时代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的新篇章。人才是建设交通强国的首要资源,交通强国战略对交通运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交通强国建设需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工程研究生教育和交通运输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工程型硕士。即在工科专业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目标是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同时,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解决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的经济要发展、企业要振兴,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交通运输高层次应用人才依托工学门类下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开展人才培养。这一阶段,人才培养的逻辑是学术范式,应用导向。
第二阶段,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这是专门培养工程人才的研究生层次学位。同时,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内设置若干工程领域,诸如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机械工程领域、电气工程领域等。工程硕士注重联合培养,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训练,强调实践基地建设。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形成了显著区别于工科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同时,各个工程领域目标明晰、特色鲜明、服务领域明确、自成体系,工程领域系统化、体系化的特征明显。工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优秀人才。这一阶段,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逻辑是学术范式和工程范式相结合。
第三阶段,工程专业学位。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基础上,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服务社会发展,结合科技进步,依托行业、产业与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和进化,设置了8个专业学位,统称为工程类专业学位,并分设博士、硕士两个层次。这是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方案。同时,每一个专业学位各成体系,相对独立,堪称一个系统,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便是如此。此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逻辑是系统范式。在此理念下,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结合学术、工程、技术,综合人才、科技、产业,注重体系化、注重全链条、注重创新性。人才培养更关注知识、能力、素养等多方面的达成及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养成等。
显然,工程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更为长远,着眼发展、着眼未来,特别是交通强国战略对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与能力等诸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本书共分7章,按顺序分别为: 交通运输系统与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知识体系,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交通运输专业学位能力要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质量保障与提升等。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旨在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本书针对我国不断增长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交通运输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介绍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趋势。这对明确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把握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科学内涵、确定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主干方向以及培养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工程专业学位对应调整,本书汇总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基本条件和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基本要求。这些可用于规范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和指导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建设工作。
在集思广益、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本书明确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内涵: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包括轨道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种运输方式; 涵盖每种运输方式中的政策制度、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设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安全与环境、综合交通运输与物流技术工程等主要方向。交通运输专业学位涉及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等内容; 与电子信息、机械、材料、资源与环境、能源与动力、土木水利等专业学位、学科联系密切。
依据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内涵与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根据新形势下我国交通运输技术、装备与产业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国际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趋势,本书探索构建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专业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呈三维三层空间结构,三个维度指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内涵所明确的主要方式、主要方面、主要方向; 三层指知识模块层、一级知识点层和二级知识点层。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专业知识体系按照由高到低、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的思路编排。知识模块、一级知识点、二级知识点分别形成树干、树枝和树叶,三层结构共同构成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专业知识的大树。本书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知识体系共划分为11个知识模块、85个一级知识点、518个二级知识点。各培养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方向,差别化、个性化地选择知识模块、知识点,构建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体系。
本书提出的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知识体系遵循以下原则,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系统性,将来自不同方式、方面、方向的多个知识点合理组合、有机融合; 二是体系性,系列知识点按照一定的专业逻辑进行有序梳理,力争结构完整; 三是开放性,知识点的广度与深度兼顾,知识点内容可生长、可拓展、可取舍; 四是模块化,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模块化组织。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色,选择若干模块、知识点进行选用、组合。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是专业学位知识点课程化的具体体现,核心课程指南和专业学位知识体系的构建思路是相似的。它们的区别在于,专业学位知识体系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核心课程指南则更有针对性、操作性。核心课程指南的作用在于指导性,各培养单位可依据核心课程指南结合各自的人才培养实际设置核心课程。本书对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进行介绍,方便培养单位构建体现自身优势与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培养单位可通过核心课程的设置,在其他课程的配合下,构建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大力倡导案例教学。本书提供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的相关规范,助力加快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满足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并重的培养要求。
专业学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突出知识与能力两条主线,关注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养成。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在教育部有关方面和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的领导和指导下,率先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开展了工程教育认证试点,探索了工程研究生教育认证的中国路径。结合人才培养和工程研究生教育认证实践,本书提出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能力要求,探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路径与能力达成认证方法,明确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
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训练,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直接关系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本书对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质量的保障与提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质量保障体系框架,研究构建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质量管理模式,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
多年来,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大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工程优秀人才的培养,得益于方方面面的努力,得益于一大批专家学者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本书是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成果,也是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的提炼和总结,更是集思广益的结晶。刘建新教授担任全国工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教育协助组组长,专业学位调整后,又担任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建设牵头人。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在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的指导下,特别是在教指委秘书处的直接关心下,组织专家团队,制定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点和博士点院校申请基本条件; 制定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和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组织完成《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编写; 开展优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相关研究; 进行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 以交通运输领域为试点,组织开展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这些重要的工作,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鲜活的资料和素材。
本书由西南交通大学刘建新教授、东南大学陆建教授和同济大学吴娇蓉教授编著完成。感谢武汉理工大学范世东教授、中国民航大学祝世兴教授、同济大学凌建明教授、吉林大学刘寒冰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李铁虎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明华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朱晓宁教授、昆明理工大学熊坚教授、江苏大学江浩斌教授、南京林业大学马健霄教授、中南大学高广军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温惠英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侯磊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鲁光泉教授、上海海事大学韩浩教授、河海大学郑长江教授、重庆交通大学简晓春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李文勇教授、河南农业大学徐广印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刘志刚教授、长安大学王建军教授、山东交通学院唐新德教授、兰州交通大学何瑞春教授、新疆农业大学艾力教授、深圳大学程涛教授、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王东明研究员、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范东涛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钱林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专家在协作组工作和各专项工作中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特别感谢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沈岩主任、岳华老师、卢宇奇老师和曾巧巧老师在本书编著过程中给予的关心与指导。
本书可供从事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参考,同时可供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导师、校外实践基地从事研究生实践管理工作的人员参考。此外,本书还可供其他工程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导师和从事培养管理工作的人员参考。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20年3月
內容試閱
国家发展进入新时代,相继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国家战略。研究生教育成为服务国家转型发展、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
交通运输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特征,是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是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保障。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综合运输网络的不断完善、载运工具的更新换代、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与集成,需要大批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胜任技术研发和工程实施与管理、具有良好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
1997年,我国设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设立了工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截至专业学位对应调整前,全国共有7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工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授权点。2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高层次优秀人才。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工程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国家重大科技发展战略对接,与职业发展要求衔接,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探索有别于学术学位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新路径,2018年8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决定统筹工程硕士和工程博士专业人才培养,将工程硕士有关领域对应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等8个专业学位类别。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后,共有15个培养单位拥有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95个培养单位拥有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2019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掀开了新时代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的新篇章。人才是建设交通强国的首要资源,交通强国战略对交通运输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不断提升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交通强国建设需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工程研究生教育和交通运输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工程型硕士。即在工科专业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目标是在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同时,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解决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的经济要发展、企业要振兴,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局面。交通运输高层次应用人才依托工学门类下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开展人才培养。这一阶段,人才培养的逻辑是学术范式,应用导向。
第二阶段,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这是专门培养工程人才的研究生层次学位。同时,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内设置若干工程领域,诸如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机械工程领域、电气工程领域等。工程硕士注重联合培养,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训练,强调实践基地建设。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形成了显著区别于工科学术型人才的培养特色。同时,各个工程领域目标明晰、特色鲜明、服务领域明确、自成体系,工程领域系统化、体系化的特征明显。工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优秀人才。这一阶段,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逻辑是学术范式和工程范式相结合。
第三阶段,工程专业学位。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基础上,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服务社会发展,结合科技进步,依托行业、产业与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不断优化和进化,设置了8个专业学位,统称为工程类专业学位,并分设博士、硕士两个层次。这是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方案。同时,每一个专业学位各成体系,相对独立,堪称一个系统,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便是如此。此时,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逻辑是系统范式。在此理念下,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结合学术、工程、技术,综合人才、科技、产业,注重体系化、注重全链条、注重创新性。人才培养更关注知识、能力、素养等多方面的达成及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养成等。
显然,工程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更为长远,着眼发展、着眼未来,特别是交通强国战略对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知识与能力等诸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本书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本书共分7章,按顺序分别为: 交通运输系统与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基本要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知识体系,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交通运输专业学位能力要求,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质量保障与提升等。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旨在培养高层次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本书针对我国不断增长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交通运输技术与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介绍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和发展趋势。这对明确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把握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科学内涵、确定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主干方向以及培养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工程专业学位对应调整,本书汇总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基本条件和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基本要求。这些可用于规范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和指导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建设工作。
在集思广益、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本书明确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内涵: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包括轨道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种运输方式; 涵盖每种运输方式中的政策制度、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控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设有交通基础设施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安全与环境、综合交通运输与物流技术工程等主要方向。交通运输专业学位涉及技术开发与应用、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等内容; 与电子信息、机械、材料、资源与环境、能源与动力、土木水利等专业学位、学科联系密切。
依据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内涵与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根据新形势下我国交通运输技术、装备与产业发展的新要求,结合国际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趋势,本书探索构建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专业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呈三维三层空间结构,三个维度指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内涵所明确的主要方式、主要方面、主要方向; 三层指知识模块层、一级知识点层和二级知识点层。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专业知识体系按照由高到低、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的思路编排。知识模块、一级知识点、二级知识点分别形成树干、树枝和树叶,三层结构共同构成交通运输专业学位专业知识的大树。本书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的知识体系共划分为11个知识模块、85个一级知识点、518个二级知识点。各培养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培养方向,差别化、个性化地选择知识模块、知识点,构建具有本单位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体系。
本书提出的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知识体系遵循以下原则,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系统性,将来自不同方式、方面、方向的多个知识点合理组合、有机融合; 二是体系性,系列知识点按照一定的专业逻辑进行有序梳理,力争结构完整; 三是开放性,知识点的广度与深度兼顾,知识点内容可生长、可拓展、可取舍; 四是模块化,知识点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模块化组织。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色,选择若干模块、知识点进行选用、组合。
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是专业学位知识点课程化的具体体现,核心课程指南和专业学位知识体系的构建思路是相似的。它们的区别在于,专业学位知识体系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核心课程指南则更有针对性、操作性。核心课程指南的作用在于指导性,各培养单位可依据核心课程指南结合各自的人才培养实际设置核心课程。本书对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进行介绍,方便培养单位构建体现自身优势与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培养单位可通过核心课程的设置,在其他课程的配合下,构建形成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同时,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大力倡导案例教学。本书提供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的相关规范,助力加快推动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满足专业知识与工程技能并重的培养要求。
专业学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突出知识与能力两条主线,关注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养成。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在教育部有关方面和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的领导和指导下,率先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开展了工程教育认证试点,探索了工程研究生教育认证的中国路径。结合人才培养和工程研究生教育认证实践,本书提出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能力要求,探索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培养路径与能力达成认证方法,明确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要求。
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训练,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能力,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任务,直接关系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本书对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质量的保障与提升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质量保障体系框架,研究构建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质量管理模式,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
多年来,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工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大批交通运输工程领域高层次工程优秀人才的培养,得益于方方面面的努力,得益于一大批专家学者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本书是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成果,也是教学工作、管理工作的提炼和总结,更是集思广益的结晶。刘建新教授担任全国工程硕士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教育协助组组长,专业学位调整后,又担任了交通运输专业学位建设牵头人。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有关部门的领导下,在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的指导下,特别是在教指委秘书处的直接关心下,组织专家团队,制定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点和博士点院校申请基本条件; 制定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和博士学位基本要求; 组织完成《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编写; 开展优质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相关研究; 进行专业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 以交通运输领域为试点,组织开展研究生层次工程教育认证工作。这些重要的工作,为本书的撰写提供了鲜活的资料和素材。
本书由西南交通大学刘建新教授、东南大学陆建教授和同济大学吴娇蓉教授编著完成。感谢武汉理工大学范世东教授、中国民航大学祝世兴教授、同济大学凌建明教授、吉林大学刘寒冰教授、西北工业大学李铁虎教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胡明华教授、北京交通大学朱晓宁教授、昆明理工大学熊坚教授、江苏大学江浩斌教授、南京林业大学马健霄教授、中南大学高广军教授、华南理工大学温惠英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侯磊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鲁光泉教授、上海海事大学韩浩教授、河海大学郑长江教授、重庆交通大学简晓春教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李文勇教授、河南农业大学徐广印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刘志刚教授、长安大学王建军教授、山东交通学院唐新德教授、兰州交通大学何瑞春教授、新疆农业大学艾力教授、深圳大学程涛教授、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王东明研究员、中设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范东涛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钱林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专家在协作组工作和各专项工作中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特别感谢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的沈岩主任、岳华老师、卢宇奇老师和曾巧巧老师在本书编著过程中给予的关心与指导。
本书可供从事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的人员以及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参考,同时可供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导师、校外实践基地从事研究生实践管理工作的人员参考。此外,本书还可供其他工程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导师和从事培养管理工作的人员参考。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编著者
2020年3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