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电视编导实训教程

書城自編碼: 353653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教材研究生/本科/专科教材
作者: 张萌,王艳玲 编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303251452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7-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9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三国战争与地要天时
《 三国战争与地要天时 》

售價:NT$ 381.0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2024版(2024版全2册)
《 以色列的诞生:希望2024版(2024版全2册) 》

售價:NT$ 672.0
楼台上的凝视:清代女性观剧与社交
《 楼台上的凝视:清代女性观剧与社交 》

售價:NT$ 941.0
通胀,还是通缩
《 通胀,还是通缩 》

售價:NT$ 364.0
互联网大厂推荐算法实战
《 互联网大厂推荐算法实战 》

售價:NT$ 503.0
红酒帝国: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
《 红酒帝国:市场、殖民地与英帝国兴衰三百年 》

售價:NT$ 498.0
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
《 写下来,痛苦就会过去 》

售價:NT$ 549.0
日本汉文话丛编(共5册)
《 日本汉文话丛编(共5册) 》

售價:NT$ 2789.0

編輯推薦:
本书针对影视编导中的重要环节和相关内容,选取了大量实际案例,从编导工作的实务出发,全面介绍了编导工作的各个流程,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教材。
內容簡介:
《电视编导实训教程》涵盖了电视编导工作的全部流程,包括电视受众分析,节目类型分析,策划与选题,文案写作,现场拍摄,导播技巧,节目结构的编排与设计,以及后期制作等,并列举了大量的案例和文本分析,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教材。
關於作者:
张萌,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讲师,曾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天津电视台文化娱乐频道担任编导,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作为自由撰稿人,曾在《读者》,《知音》,《家庭》以及《八小时以外》等杂志发表文章超过40万字。
从教以来,长期从事广播电视、新媒体创作研究,主讲课程为《电视编导基础》,《视听语言》,《电视音乐音响》以及《导演基础》等。指导学生作品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四十余项。王艳玲,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天津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硕士一级学科带头人;天津师范大学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委员;学术兼职为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天津师范大学马季艺术研究会理事、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北大学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广播影视、网络媒体及媒介批评研究,曾在《新闻与传播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当代传播》、《文艺理论与批评》、《戏曲艺术》等核心期刊及部分高校学报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规划课题1项、省级哲学社会科学课题4项(重点项目3项);出版了专著及教材4部。
目錄
目录

第一章电视编导简述
第一节电视编导的工作范畴
一、前期创意构思阶段
二、中期采访摄录阶段
三、后期剪辑制作阶段
第二节电视编导的素养与能力
一、专业素养
二、学科与艺术素养
三、政治素养
四、社交素养
第三节电视编导的思维特点
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二、创新精神
三、思维的具体化
小结

第二章电视节目与电视受众
第一节电视的媒介特性
一、电视的直观性
二、电视的传真性
三、电视的家庭性
四、电视的娱乐性
五、电视的服务性
第二节电视的节目类型与特点
一、新闻类节目
二、综艺娱乐类节目
三、社教类节目
四、服务类节目
五、电视纪录片
第三节电视受众分析与节目策略
一、电视受众分析
二、电视的节目策略
小结

第三章电视节目的策划与选题
第一节栏目总体策划与设计
一、栏目的宗旨与名称
二、栏目的定位
三、栏目的市场分析
四、栏目的类型与时长
五、栏目的结构设计
六、栏目的运作方式
七、栏目的风格与样式
八、栏目的赢利模式
九、栏目的营销与推广
第二节电视节目的选题
一、节目选题的挖掘与确定
二、节目选题方案的写作方法
第三节电视纪录片的策划与选题
小结

第四章电视节目的前期工作
第一节文案写作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二、拍摄方案的制定与写作
三、文学剧本与分镜头脚本的写作
第二节现场拍摄
一、摄像的基本操作
二、电视照明
三、同期声的录制
四、轴线与场面调度
五、现场采访的常用技巧
第三节电视导播技巧
一、设置机位的基本依据
二、切换镜头的基本依据
小结

第五章电视节目结构的设计与编排
第一节电视节目结构的作用
一、内容条理化
二、节目整体化
三、主题明朗化
第二节电视节目结构的安排
一、电视节目常见的结构方式
二、电视节目的段落安排
第三节电视节目的情节设计
一、冲突与矛盾
二、悬念的制造
三、用事实说话
四、细节的表达
第四节电视节目的节奏控制
一、节奏与受众心理
二、叙事结构对节奏的影响
三、视听语言对节奏的影响
小结

第六章电视节目后期制作
第一节电视画面剪辑
一、剪辑的形式
二、镜头组接的基本原则
三、转场的技巧
四、声音的处理
第二节解说词的写作
一、解说词的作用
二、解说词的合理位置
三、解说词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节目设计包装与合成
一、节目包装的基本元素
二、字幕的设计与运用
第四节检查成片
一、检查画面
二、检查声音
三、检查字幕
四、检查镜头剪接点
五、检查时长
六、检查片头、片尾及片花
小结

第七章学生作品分析
案例一《CHINA风韵》
案例二《心目》

后记

参考文献
前言总序
站在互联网时代思考影视传媒艺术教育
周星总序
站在互联网时代思考影视传媒艺术教育
周星
影视教育在过去年代几乎等同于专业技术教育,编导演化服道等分工差异与专业至上成为法则。随着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与观念扩展,影视教育不仅包含影与视之间的交汇,而且影视与文学之间的交融借鉴也日渐丰富,打破了技术唯一的根基,对影视教育逐渐成为图像视听文化教育的认识大大增强。随着技术发展,电影不仅是胶片创作,而且是数字创作;创作的不仅是影院产品,而且是更为丰富的图像产品。影视合流的趋向也日渐明显。伴随互联网出现并且移动互联重要性日益凸显,影像的多元化创作景观更为影视教育提供了扩展机遇,各种类型学校的影视教育风起云涌。所以,当下的影视教育不仅是电影创作制作的教育,而且是视听影视图像创作制作的综合性教育。由此,当代影视教育是在影视相互关联而影视传播的性质不可或缺的基础上探讨综合性交融、专业性把握结合的相关教育。显然,在艺术成为独立门类后,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影视教育将出现新的局面,而迅猛发展的中国影视教育更大的改变是随着技术、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变化。胶片退出历史舞台、DV给予常人创作的便利和微电影兴旺在带来时代变化局面的同时,也向影视教育提出不可回避的问题。《阿凡达》所带来的视觉奇观和创作的局面,也提醒人们新时代的不可逆转。时至今日,虚拟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带来难以预料的影视创作局面。作为现代传媒教育的核心部分的影视学科与人才培养,面临路径复杂的现实问题。但无论如何,中国影视传媒艺术发展必须坚持的是坚守精神价值的意义。探究传媒艺术的新时代发展需要正确认知观念,也需要把握现实状况。
影视传媒艺术学科教育在适应时代发展大局与学理规范要求之间,在传媒的客观规律把握与宣传的意识形态性之间,在理论要求和实践性之间,都有新的要探究的问题,需要细致的质量把控。艺术学升为一级学科后,传媒艺术学科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意义难以估量。按照艺术传播规律进行学科建设,更多地依赖行家来评判,推进学科发展,促进传媒艺术学科建设更为扎实,都有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独立成门也就意味着更为宽广的心胸和视野。艺术学门类要开始新的建设,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不是简单的番号变化,学科性质的界定才是学科为自立门户进行建设的重要事情。传媒艺术学科的自身理论基础建设和学科定位将会是下一步重要的工作,我们期望在传媒教育中,中国特色的传媒学科和传媒教育经验将得到确立,具有独立精神的传媒艺术摒弃随波逐流的屈就市场和娱乐放纵,高扬艺术人文精神的高尚性和传播的客观公正精神,适应新背景下传媒艺术发展规律,开拓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因此,网络时代的开阔的电影认识和教育观念不可或缺。近十年电影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十年中国电影教育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所以我们谈论电影教育离不开审视电影,而电影创作也越来越需要思考电影教育的现实和应变。实际上这都归结于电影教育应时而变,话题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任何忽视都显然不合时宜。首先,电影的发展让观念不能不变:随着电影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改变,随着3D电影普及化的欣赏需要和市场追捧,随着拍摄进入草根微电影和非导演占据显耀位置的景观的呈现,随着高科技给电影语言带来的大幅度变化,我们应该确认,电影教育已经到了一个改革阶段。上述这些变化,每一项都对电影教育提出警示。有意思的是,电影这个文化产品依然存在,但此电影已经不是彼电影,它们如何生存?没有问题,文化在支撑着形态变化的核心。
其次,电影创作者的性质不断变化,影响深远。近年电影市场新人群体亮相而且占据收益前列,似乎电影第一次鲜明地呈现出创作青春化和受众青春性与青年创作主体崛起少有的合拍,于是电影就在影像的青春梦幻这一点上呈现完整合一的历史定格。关于青年的电影与此相关的因素都汇聚起来,情感的激情、青春的冲动、青春窥伺的现实、青年对于世界的看法等集群式呈现。而这一代人恰好十分适应好莱坞的大制作、高科技的虚拟想象创作,他们对于内容的期望是和视觉的夺人眼球相互呼应的。而大众审美的匪夷所思的影响力,让电影教育所针对的市场和观众素养的矛盾性凸显,再一次让我们思考电影教育应该采取什么改革。
再次,显然,在来势汹汹的网络时代,影响观赏、数量、受众获知和市场收益的因素越来越明显,线上的传播、话题的推广等都带来电影景观的大变化,电影教育也由此需要应对。例如弹幕电影的知晓心理预示什么?网络预售说明什么?朋友圈和粉丝对于电影市场收益有无决定性影响?等等。电影教育的重要因素都不能无视这一时代媒介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除了上述电影环境相关的变化,作为学科的戏剧影视学所带来的综合性改变了以往为了提升电影独特个性提出的戏剧与电影分家说,而开始电影的综合性发展,更大的世界发展趋势在影响着电影:强调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的必然变革,是因为电影分工和技术讲授的归纳性显然需要调整;而电影的互联网生存影响着电影传统,是因为电影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形态,大众感知和大众传播、大众观看环境的影响对于电影而言可能与电影作品自身内容一样重要,而微电影对于电影的改变则已经是事实。实践中,培育人才和影像观念的改变都对电影教育产生影响。
显然,当下电影忽然改变了,而当下电影教育却还在艰难适应。但看看几位导演徐峥、赵薇、郭敬明、韩寒、邓超等,我们又有什么思考?对专业分工的绝对性的毁灭性打击?导演其实不需要多种阅历和经验也一样能获得观众欢心?经验的获得未见得需要有综合性素养?商业因素和艺术价值的改变对于艺术教育还在哪里具有价值意义?
电影进入网络时代是一个事实,而电影票房高涨也是事实,所以网络时代电影无可置疑地与之相联系,但有不少人怀疑互联网资本大鳄介入有损于电影作为内容产品的价值,而对于依存于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是否必然有利于电影生产传播也需要思考。至于电影票房的获取,在习总书记的谈话中已经表达出不能唯市场马首是瞻的认识,等等。时代显然在变化,当下电影认知思考不能离开网络这一背景,电影教育者和教育方式的网络方式都是不能忽略的因素。
总之,电影教育不能无视关于互联网时代的观念认知。从影视角度讲,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审美观念的变化,比如弹幕电影的兴起就是迎合了移动媒体时代青年人的变化,让观众在电影院里使用社交工具。互联网时代培育出的年轻观众观看弹幕电影,大银幕上的交流互动比电影的剧情、桥段、艺术表现还重要。自然,我不认为电影发展到这种地步是进步,只能说允许在有限的条件下给年轻人交流的空间。但不得不承认弹幕电影这种产物的出现是匪夷所思的,这种现状在以前是不敢预料的。文化审美没有对错之分,但有雅俗之别。一种群体对一类文化现象有一种把持态度,出现无所谓对错的文化现象属于正常的社会范畴。越在平和、物质发达、文化兴盛的年代,越没有文化对错之分。对于电影文化,人类应该传承,而不是非议。多元文化应该有相对理性、更完善、更高尚,至少是更正向的文化作为核心价值的引领。
我们的电影教育需要对移动媒体时代的多元、开放有足够的认识。在这个特殊时代,艺术始终要坚守的原则是什么?同时,艺术需要哪些新鲜元素来适应这个时代的变迁?我们要正视移动互联网媒体时代。世界景观发生变化,要跟上时代脚步,不能拿传统审美整齐划一地要求这个世界。艺术要坚定一条原则:人类传承文化始终要强化核心价值。这个思想丰富的时代生成了新的语态和传播机制,人作为高级动物,一定会在丰富的评级里寻找一个艺术文化标准,那就是正能量。艺术文化的正能量对人类本性的、善良的、诚实的创作激励是最核心的。正能量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最重要的是既能接纳多元观点又能凸显自身观点。在正能量主体追求过程中,电影教育承担着重要责任。
人类的智慧会使人感知更优质的文化,寻求新的审美机制和规律,它可能是宽泛的,但只要是与人类正能量当中的崇高、伟大等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新的文化审美体制就能够建立,它可以补正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范。文化审美需要有一个向上、向善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中,无论是国家还是群体都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文化不是唯利是图的。虽然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品必然为了市场生成价值,但文化毕竟不是物质产品,唯利是图的产品不是文化。我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慢慢可以达到有规则的趋利,或者说达到人的精神需要的利益。去除功利性对于良好的文化秩序建设特别重要,因此要建设人类可以相互制约、携手并肩向更好前景进发的新环境。
这两年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元年、VR元年之类的说辞,都在提示我们电影教育或者说影视教育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前景。我们需要达观的态度、开阔的眼界来适应,才能建立起适应时代影像发展和青年学子需要的新型教育体制。
(周星, 男,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传媒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5-6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內容試閱
总序
站在互联网时代思考影视传媒艺术教育
周星
影视教育在过去年代几乎等同于专业技术教育,编导演化服道等分工差异与专业至上成为法则。随着社会文化发展需要与观念扩展,影视教育不仅包含影与视之间的交汇,而且影视与文学之间的交融借鉴也日渐丰富,打破了技术唯一的根基,对影视教育逐渐成为图像视听文化教育的认识大大增强。随着技术发展,电影不仅是胶片创作,而且是数字创作;创作的不仅是影院产品,而且是更为丰富的图像产品。影视合流的趋向也日渐明显。伴随互联网出现并且移动互联重要性日益凸显,影像的多元化创作景观更为影视教育提供了扩展机遇,各种类型学校的影视教育风起云涌。所以,当下的影视教育不仅是电影创作制作的教育,而且是视听影视图像创作制作的综合性教育。由此,当代影视教育是在影视相互关联而影视传播的性质不可或缺的基础上探讨综合性交融、专业性把握结合的相关教育。显然,在艺术成为独立门类后,我们已经意识到中国影视教育将出现新的局面,而迅猛发展的中国影视教育更大的改变是随着技术、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变化。胶片退出历史舞台、DV给予常人创作的便利和微电影兴旺在带来时代变化局面的同时,也向影视教育提出不可回避的问题。《阿凡达》所带来的视觉奇观和创作的局面,也提醒人们新时代的不可逆转。时至今日,虚拟技术(VR)和增强现实技术(AR)带来难以预料的影视创作局面。作为现代传媒教育的核心部分的影视学科与人才培养,面临路径复杂的现实问题。但无论如何,中国影视传媒艺术发展必须坚持的是坚守精神价值的意义。探究传媒艺术的新时代发展需要正确认知观念,也需要把握现实状况。
影视传媒艺术学科教育在适应时代发展大局与学理规范要求之间,在传媒的客观规律把握与宣传的意识形态性之间,在理论要求和实践性之间,都有新的要探究的问题,需要细致的质量把控。艺术学升为一级学科后,传媒艺术学科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意义难以估量。按照艺术传播规律进行学科建设,更多地依赖行家来评判,推进学科发展,促进传媒艺术学科建设更为扎实,都有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独立成门也就意味着更为宽广的心胸和视野。艺术学门类要开始新的建设,必须从观念上重视学科门类是一个理论体系的建立,而不是简单的番号变化,学科性质的界定才是学科为自立门户进行建设的重要事情。传媒艺术学科的自身理论基础建设和学科定位将会是下一步重要的工作,我们期望在传媒教育中,中国特色的传媒学科和传媒教育经验将得到确立,具有独立精神的传媒艺术摒弃随波逐流的屈就市场和娱乐放纵,高扬艺术人文精神的高尚性和传播的客观公正精神,适应新背景下传媒艺术发展规律,开拓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因此,网络时代的开阔的电影认识和教育观念不可或缺。近十年电影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十年中国电影教育也发生了诸多变化,所以我们谈论电影教育离不开审视电影,而电影创作也越来越需要思考电影教育的现实和应变。实际上这都归结于电影教育应时而变,话题不可避免地摆在我们面前,任何忽视都显然不合时宜。首先,电影的发展让观念不能不变:随着电影从胶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改变,随着3D电影普及化的欣赏需要和市场追捧,随着拍摄进入草根微电影和非导演占据显耀位置的景观的呈现,随着高科技给电影语言带来的大幅度变化,我们应该确认,电影教育已经到了一个改革阶段。上述这些变化,每一项都对电影教育提出警示。有意思的是,电影这个文化产品依然存在,但此电影已经不是彼电影,它们如何生存?没有问题,文化在支撑着形态变化的核心。
其次,电影创作者的性质不断变化,影响深远。近年电影市场新人群体亮相而且占据收益前列,似乎电影第一次鲜明地呈现出创作青春化和受众青春性与青年创作主体崛起少有的合拍,于是电影就在影像的青春梦幻这一点上呈现完整合一的历史定格。关于青年的电影与此相关的因素都汇聚起来,情感的激情、青春的冲动、青春窥伺的现实、青年对于世界的看法等集群式呈现。而这一代人恰好十分适应好莱坞的大制作、高科技的虚拟想象创作,他们对于内容的期望是和视觉的夺人眼球相互呼应的。而大众审美的匪夷所思的影响力,让电影教育所针对的市场和观众素养的矛盾性凸显,再一次让我们思考电影教育应该采取什么改革。
再次,显然,在来势汹汹的网络时代,影响观赏、数量、受众获知和市场收益的因素越来越明显,线上的传播、话题的推广等都带来电影景观的大变化,电影教育也由此需要应对。例如弹幕电影的知晓心理预示什么?网络预售说明什么?朋友圈和粉丝对于电影市场收益有无决定性影响?等等。电影教育的重要因素都不能无视这一时代媒介的存在和发展。
最后,除了上述电影环境相关的变化,作为学科的戏剧影视学所带来的综合性改变了以往为了提升电影独特个性提出的戏剧与电影分家说,而开始电影的综合性发展,更大的世界发展趋势在影响着电影:强调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的必然变革,是因为电影分工和技术讲授的归纳性显然需要调整;而电影的互联网生存影响着电影传统,是因为电影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艺术形态,大众感知和大众传播、大众观看环境的影响对于电影而言可能与电影作品自身内容一样重要,而微电影对于电影的改变则已经是事实。实践中,培育人才和影像观念的改变都对电影教育产生影响。
显然,当下电影忽然改变了,而当下电影教育却还在艰难适应。但看看几位导演徐峥、赵薇、郭敬明、韩寒、邓超等,我们又有什么思考?对专业分工的绝对性的毁灭性打击?导演其实不需要多种阅历和经验也一样能获得观众欢心?经验的获得未见得需要有综合性素养?商业因素和艺术价值的改变对于艺术教育还在哪里具有价值意义?
电影进入网络时代是一个事实,而电影票房高涨也是事实,所以网络时代电影无可置疑地与之相联系,但有不少人怀疑互联网资本大鳄介入有损于电影作为内容产品的价值,而对于依存于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是否必然有利于电影生产传播也需要思考。至于电影票房的获取,在习总书记的谈话中已经表达出不能唯市场马首是瞻的认识,等等。时代显然在变化,当下电影认知思考不能离开网络这一背景,电影教育者和教育方式的网络方式都是不能忽略的因素。
总之,电影教育不能无视关于互联网时代的观念认知。从影视角度讲,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最大变化是审美观念的变化,比如弹幕电影的兴起就是迎合了移动媒体时代青年人的变化,让观众在电影院里使用社交工具。互联网时代培育出的年轻观众观看弹幕电影,大银幕上的交流互动比电影的剧情、桥段、艺术表现还重要。自然,我不认为电影发展到这种地步是进步,只能说允许在有限的条件下给年轻人交流的空间。但不得不承认弹幕电影这种产物的出现是匪夷所思的,这种现状在以前是不敢预料的。文化审美没有对错之分,但有雅俗之别。一种群体对一类文化现象有一种把持态度,出现无所谓对错的文化现象属于正常的社会范畴。越在平和、物质发达、文化兴盛的年代,越没有文化对错之分。对于电影文化,人类应该传承,而不是非议。多元文化应该有相对理性、更完善、更高尚,至少是更正向的文化作为核心价值的引领。
我们的电影教育需要对移动媒体时代的多元、开放有足够的认识。在这个特殊时代,艺术始终要坚守的原则是什么?同时,艺术需要哪些新鲜元素来适应这个时代的变迁?我们要正视移动互联网媒体时代。世界景观发生变化,要跟上时代脚步,不能拿传统审美整齐划一地要求这个世界。艺术要坚定一条原则:人类传承文化始终要强化核心价值。这个思想丰富的时代生成了新的语态和传播机制,人作为高级动物,一定会在丰富的评级里寻找一个艺术文化标准,那就是正能量。艺术文化的正能量对人类本性的、善良的、诚实的创作激励是最核心的。正能量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最重要的是既能接纳多元观点又能凸显自身观点。在正能量主体追求过程中,电影教育承担着重要责任。
人类的智慧会使人感知更优质的文化,寻求新的审美机制和规律,它可能是宽泛的,但只要是与人类正能量当中的崇高、伟大等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新的文化审美体制就能够建立,它可以补正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失范。文化审美需要有一个向上、向善的秩序。在这个秩序中,无论是国家还是群体都要明确一点,那就是文化不是唯利是图的。虽然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品必然为了市场生成价值,但文化毕竟不是物质产品,唯利是图的产品不是文化。我认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慢慢可以达到有规则的趋利,或者说达到人的精神需要的利益。去除功利性对于良好的文化秩序建设特别重要,因此要建设人类可以相互制约、携手并肩向更好前景进发的新环境。
这两年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元年、VR元年之类的说辞,都在提示我们电影教育或者说影视教育的复杂化和多样化的前景。我们需要达观的态度、开阔的眼界来适应,才能建立起适应时代影像发展和青年学子需要的新型教育体制。
(周星, 男,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传媒艺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亚洲与华语电影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5-6届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戏剧与影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