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NT$
407.0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內容簡介: |
《宋妈没有来城南旧事后传》则讲述长大后的小英子的城南故事。书里有一家六口温馨有趣的家庭日常、平凡琐屑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对过往人、事与物饱含深情的回忆。长大后的城南旧事和童年的城南旧事一样精彩。
|
關於作者: |
林海音
华语文坛祖母,感动一代又一代读者!
上海有张爱玲,北京有林海音
由林海音女儿夏祖丽亲自授权
在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版本最多
林海音的写作范围很广,包括小说、散文、儿童文学、剧本及文学史料等。
以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最受读者欢迎及文学界重视,成为经典。
|
目錄:
|
辑一
鸭的喜剧 2
三只丑小鸭 8
书桌 13
教子无方 20
今天是星期天 26
小林的伞 34
平凡之家 39
辑二
窗 46
春 50
友情 55
寂寞之友 60
故乡一日 64
大海中的明灯妈祖 73
无意集象象成千 80
辑三
黄昏对话 86
冬生娘子 92
一位乡下老师 97
宋妈没有来 104
豆腐一声天下白 111
我的美容师 117
拆屋大王来了 124
二十年的回忆 130
附录
奶奶丢了 136
林中迷途的男孩 139
窗口的书 142
波特童话的实景 145
访马克吐温故居 148
|
內容試閱:
|
从北平城南到台北城南
序
1923年,林海音五岁,随父母离开台湾到北平,在城南定居下来。小时候,他们全家人常常围坐在灯下,摊开地图,看那个小小的岛,母亲告诉她,故乡四周是水,他们是坐大轮船,又坐火车,才到这个北平城来的。
她在北平一住四分之一个世纪,在那里读书、就业,嫁入红楼梦般的典型中国书香大家庭。这个来自海岛台湾的小姑娘,完全融入了那个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北方社会,是真正的台湾姑娘,北京规矩。
1948年底,林海音带着母亲、幼妹及三个孩子,仓促中离开北平,回到台湾。她长年幻想的遥远模糊的故乡,如今突然出现在眼前,怎不叫她兴奋呢?
一上基隆岸,林海音就迫不及待要认识自己的家乡。只要一有空,她就和先生何凡夏承楹到处旅行。她天性好学,对生活充满好奇及热诚。她随 身带着笔记本,认真看,用心听,随时问,还不忘随手记下来,就 像她当年在北平当记者时一样。
那时,她每天不是出去找工作,就是从寄居的东门二妹家沿着 仁爱路走到新公园的省立博物馆看书、找书。郁永河的《裨海纪游》、黄叔璥的《台海使槎录》、梁启超的《台湾竹枝词》以及日文图书《民俗台湾》、梶原通好的《台湾农民生活考》等,都是她 的参考书籍。那时馆里的日文书不能外借,她竟然连细目都一一抄 下来。
她也曾花高价八块钱,买了一本二手的日本作家池田敏雄 的《台湾家庭生活》,这本书她一直珍藏到老。 每次从博物馆看完书出来,走在仁爱路的椰林大道上,林海音 看着在微风中摇曳的椰子树,想到自己似熟悉又陌生的家乡是如此 美丽,心里却很焦急,不断地告诉自己,孩子这么小,要努力啊, 得找工作啊!忧愁不禁袭上心头。
从 1950 到 1953,初抵台湾的四五年间,林海音发表了将近三百篇散文和小品文,这些系列介绍台湾民情风土和历史典故的文章, 拥有许多读者,尤其受当时从大陆来台的外省读者欢迎。
少小离家老大回,亲友接风叙旧,对她乡音未改很欣慰, 她则常常不自觉地拿台湾和她生活了二十五年的北平做比较。台湾四季绿油油,但绿的颜色看多了,她竟觉得很闷慌。她是那么怀念 四季分明的北平,冬天的枯枝、白雪,秋天的红叶,还有那胡同的 泥泞、尘土,都使她忘不了。
她不敢想北平,也不敢想在那儿的亲人朋友,她说:想起北 平,就像丢下什么东西没有带来,实在因为住在那个地方太久了, 就像树生了根一样。
有一天,朋友给她带来一张北平地图。客人走了,夜深人静, 她一个人在灯下,细细地看地图上的每条胡同、每条街,牵回自己 的童年。
于是,她把思念转成文字,写了一篇又一篇怀念北平的文章,写 作时间从 1959 年到 1964 年。就在同时期,她还完成了另一本回忆 童年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 写怀念北平及童年文章时,林海音离开北平己经有十几个年 头了,但仍保有许多生动的北京语言,像老肥老肥车轱 辘话心气儿这么高多咱数叨磕膝盖成年 价这些质朴透明的北京话,就像树生了根一样,永植她的心里,下笔时很自然地流泻出来。
1999 年春天,我开始撰写母亲的传记《从城南走来林海音 传》,我从定居的澳洲飞到北京,追寻母亲在城南二十五年的岁月。 著名的京味作家老舍的儿子当时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谈 到这些年他与母亲接触的感受时说:林先生的北京话没变,也 没少,原样儿,整个儿一个原汤原汁,和四十多年前的老北京话一 模一样,让人在惊讶中有一种久违的狂喜。她一会儿蹦出个老词儿, 感动得老北京们一会儿叫好,把她当成最大的知己。
今天北京胡同里学生说的话在变,但林海音的作品保留了那个 时代、那个阶层人的语言,这点是很重要的。到底是个北平化的台湾作家,还是台湾化的北平作家? 这是个颇饶趣味的问题。文学评论家叶石涛说:事实上,她没有上一代人的困惑或怀疑,她己经没有地域观念,她的身世和遭遇替 她解决了大半无谓纷扰,就这一点而言,她是十分幸运的。 我在写本文时,悠悠然回到我们住了二十五年的台北城南日式 小屋,仿佛看到母亲正在灯下埋首写作的身影,心中不禁充满对父 母亲及那段岁月的怀念和回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