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本书针对高职学生基础状况及未来发展需要编写,全书包括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元素化学,分散体系,滴定分析法,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分析法、电化学和氧化还原平衡,配位平衡及配位滴定法,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分析法,有机化学概述及烷烃、环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糖类和蛋白质,化学与健康共计22章内容。 本书针对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贯彻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注重相关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介绍,可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石油、化工、医药、卫生、环境、农林等专业的通用教材,也可作为化学爱好者的业余读本。
|
目錄:
|
第1章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1 1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 111波函数和薛定谔方程1 112波函数和原子轨道1 113四个量子数2 12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6 121多电子原子的能级6 122核外电子排布7 123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9 13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11 131化学键11 132分子间作用力、氢键17 习题20 第2章元素化学23 21p区元素及其化合物23 211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23 212氧族元素及其化合物26 213氮族元素及其化合物28 214碳族元素及其化合物31 215硼、铝及其化合物33 22s区元素及其化合物35 221通性35 222s区元素的重要化合物36 23d区元素及其化合物39 231通性39 232铬及其重要化合物41 233锰及其重要化合物42 24ds区元素与化合物44 241铜族元素及其化合物44 242锌族元素及其化合物45 25实验铜、银、锌、镉、汞47 251实验目的47 252实验原理47 253仪器及药品48 254实验步骤48 255思考题49 习题49 第3章分散体系52 31分散系概述52 311分散系概念52 312分散系分类53 32溶液54 321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换算54 322溶液的配制与稀释55 33稀溶液的依数性57 331蒸气压下降58 332溶液的沸点升高58 333溶液的凝固点降低59 334渗透压59 34溶胶61 341溶胶的基本性质61 342胶体的稳定性与聚沉63 35凝胶64 351凝胶的形成与分类64 352凝胶的性质65 36粗分散体系65 361悬浊液65 362乳状液66 习题67 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68 41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分析反应的要求和滴定分析分类68 411滴定分析法对滴定反应的要求68 412滴定分析分类68 42滴定方式69 421直接滴定法69 422返滴定法69 423置换滴定法69 424间接滴定法69 43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70 431物质的量浓度70 432滴定度70 44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浓度的标定70 441标准溶液的配制70 442标定标准溶液的方法71 45滴定分析的计算72 451滴定分析计算的根据和常用公式72 452滴定分析法有关计算72 46定量分析中的误差73 461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73 462误差的表示方法74 习题78 第5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79 51酸碱平衡79 511酸碱质子理论79 512酸碱的解离平衡常数及 其相对强度81 52酸碱平衡中组分的分布 与浓度的计算83 521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83 522组分平衡浓度的计算方法85 53溶液酸度的计算86 531质子条件式86 532各种溶液酸度的计算87 54酸碱平衡的影响因素90 541稀释定律90 542同离子效应91 543盐效应91 55缓冲溶液和指示剂91 551缓冲溶液91 552酸碱指示剂94 56酸碱滴定97 561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97 562强碱滴定一元弱酸99 563多元酸或多元碱、混酸的滴定101 57酸碱滴定的应用102 571食用醋中总酸度的测定102 572工业纯碱中总碱度的测定102 573混合碱的分析103 574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103 58实验104 581酸碱反应与缓冲溶液104 582HCl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06 习题107 第6章沉淀溶解平衡及沉淀分析法110 61溶度积和溶度积规则110 611溶度积110 612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111 613溶度积规则111 614影响难溶物质溶解度的因素112 62分步沉淀、沉淀的转化、沉淀的溶解114 621分步沉淀114 622沉淀的转化115 623沉淀的溶解116 63沉淀滴定法116 631莫尔法——铬酸钾作指示剂117 632佛尔哈德法——铁铵矾作指示剂117 习题118 第7章电化学和氧化还原平衡120 71氧化还原反应及其配平120 711氧化还原反应120 712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21 72电极电势123 721原电池及其表示方法123 722原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极电势125 73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平衡130 731原电池的电动势E与电池反应的ΔrGm的关系130 732电极电势的应用131 74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34 741氧化还原滴定曲线134 742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136 743氧化还原反应的指示剂138 75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应用139 751高锰酸钾法139 752重铬酸钾法140 753碘量法141 76实验143 761Na2S2O3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43 762KMnO4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45 习题147 第8章配位平衡及配位滴定法149 81配位化合物149 811配合物的组成149 812配位化合物的命名150 813配位化合物的分类151 82配合物的稳定常数152 821不稳定常数152 822稳定常数152 823配离子稳定常数的应用153 83 金属离子与EDTA形成的螯合物154 831乙二胺四乙酸及其二钠盐154 832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合物155 833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156 84 配位滴定法158 841滴定曲线159 842酸效应曲线和金属离子被准确滴定的最小pH值160 843金属指示剂162 844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163 845选用其他配位滴定剂166 85实验166 851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166 852碳酸钙含量的测定168 习题169 第9章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171 91概述171 91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分类171 912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特点171 92光吸收的基本原理172 921电磁波谱172 922物质的颜色与光的关系172 923光吸收的基本定律174 93可见分光光度法176 931概述176 932显色反应176 933显色剂177 934测量条件的选择179 935定量测定方法——工作曲线法180 936可见分光光度计181 94紫外分光光度法182 941概述182 942紫外吸收光谱的产生原理183 943紫外吸收光谱的应用184 944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184 95实验185 951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铁含量185 952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未知有机物含量186 习题188 第10章气相色谱分析法190 101概述190 102气相色谱的基本理论191 1021色谱有关的名词术语191 1022气相色谱的基本理论193 103气相色谱的分析方法195 1031分离条件的选择195 1032气相色谱定性分析198 1033气相色谱定量分析200 104气相色谱仪202 1041概述202 1042气路系统203 1043进样系统203 1044分离系统204 1045检测系统204 1046数据处理和温度控制系统206 习题207 第11章有机化学概述208 111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208 11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表示方法209 113有机化合物的特征209 11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210 1141按碳骨架分类210 1142按官能团分类211 115有机化合物的共价键211 1151共价键的属性211 1152共价键的断裂方式与反应类型213 习题214 第12章烷烃、环烷烃215 121烷烃的通式、构造异构和命名215 1211烷烃的通式和同系物215 1212烷烃的构造异构215 1213不同类型的碳原子和氢原子216 1214烷基216 1215烷烃的命名216 1216环烷烃的命名218 122烷烃、环烷烃的结构219 1221甲烷分子的结构219 1222其他烷烃分子的结构220 1223环烷烃的结构220 123烷烃、环烷烃的构象221 1231乙烷分子的构象221 1232正丁烷分子的构象221 1233环己烷的分子的构象222 124烷烃、环烷烃的物理性质223 1241烷烃的物理性质223 1242环烷烃的物理性质224 125烷烃、环烷烃的化学性质225 1251取代反应225 1252氧化反应227 1253裂化、裂解反应227 1254开环反应228 126烷烃、环烷烃的来源228 1261天然气229 1262石油229 习题230 第13章烯烃231 131烯烃的通式、构造异构和命名231 1311烯烃的通式与构造异构231 1312烯烃的命名231 132烯烃的结构232 1321乙烯的结构232 1322其他烯烃的结构233 133烯烃的顺反异构与命名233 1331烯烃的顺反异构233 1332顺反异构体的命名233 134烯烃的物理性质235 135烯烃的化学性质235 1351加成反应235 1352聚合反应237 1353氧化反应238 1354α-氢原子的反应239 136烯烃的制法239 1361从裂解气、炼厂气中分离239 1362醇脱水239 1363卤代烷脱卤化氢240 137实验——环己烯的制备240 1371实验目的240 1372实验原理240 1373仪器与药品240 1374实验步骤240 1375检验与测试241 1376注意事项241 1377思考题241 习题241 第14章炔烃243 141炔烃的通式、构造异构和命名243 1411炔烃的通式与同分异构243 1412炔烃的命名243 142炔烃的结构244 1421乙炔的结构244 1422其他炔烃的结构245 143炔烃的物理性质245 144炔烃的化学性质245 1441加成反应245 1442聚合反应247 1443氧化反应247 1444炔烃的反应248 145炔烃的制法248 1451乙炔的制法248 1452其他炔烃的制法249 习题249 第15章芳香烃250 151芳香烃的分类与命名250 1511芳烃的分类250 1512芳烃的命名250 152苯分子的结构251 153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252 154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252 1541亲电取代反应253 1542加成反应255 1543氧化反应256 1544芳烃侧链上的反应256 155稠环芳烃257 1551萘257 1552蒽和菲258 156芳烃的来源与制备259 1561由石油加工得到芳烃259 1562从煤焦油中提取芳烃259 157实验260 1571苯甲酸的制备260 1572对甲苯磺酸钠的制备261 习题262 第16章卤代烃264 161卤代烃的分类与命名264 1611卤代烃的分类264 1612卤代烃的命名265 162卤代烃的制备266 1621烃的卤代266 1622不饱和烃与卤素或卤化氢加成266 1623芳环上的氯甲基化266 1624以醇为原料制备267 163卤代烃的物理性质267 164卤代烷的化学性质267 1641取代反应267 1642消除反应269 1643与金属镁反应(格氏试剂的生成)269 165亲核取代反应机理269 1651双分子亲核取代机理(SN2)270 1652单分子亲核取代机理(SN1)271 166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271 1661卤代烯烃与卤代芳烃的分类271 1662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中卤原子的活性比较273 167实验——溴乙烷的制备273 1671实验目的273 1672实验原理273 1673仪器与药品273 1674实验步骤273 1675注意事项274 1676思考题274 习题275 第17章醇、酚、醚276 171醇276 1711醇的分类和命名276 1712醇的制备277 1713醇的物理性质278 1714醇的化学性质279 1715重要的醇282 172酚284 1721酚的命名284 1722酚的物理性质284 1723酚的化学性质285 1724重要的酚288 173醚288 1731醚的分类与命名288 1732醚的制备289 1733醚的物理性质289 1734醚的化学性质290 1735环氧乙烷291 174实验291 1741正丁醚的制备291 1742乙酸乙酯的制备293 1743乙酸正丁酯的制备294 习题296 第18章醛、酮298 181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298 1811醛和酮的分类298 1812醛和酮的命名298 182多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命名299 183醛和酮的制备300 1831醇脱氢或氧化反应制备300 1832羰基合成制备300 1833烷基苯氧化反应制备300 1834傅-克酰基化反应制备301 184醛和酮的物理性质301 185醛和酮的化学性质302 1851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302 1852与氨的衍生物缩合反应304 1853氧化还原反应304 1854α-氢原子的反应305 186重要的醛和酮307 1861甲醛307 1862乙醛307 1863丙酮308 1864环己酮308 习题308 第19章羧酸及其衍生物310 191羧酸310 1911羧酸的分类和命名310 1912羧酸的制备311 1913羧酸的物理性质312 1914羧酸的化学性质312 1915重要的羧酸317 192羧酸衍生物318 1921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318 1922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319 1923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320 1924重要的羧酸衍生物322 193实验323 1931肉桂酸的制备323 1932乙酰水杨酸的制备324 习题325 第20章有机高分子化合物327 201高分子化合物概述327 2011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征327 2012聚合物的分类和命名328 202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329 2021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329 2022高分子链的柔顺性330 2023高分子化合物的力学状态331 2024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能332 203几种重要的高分子合成材料333 2031塑料334 2032合成橡胶336 2033合成纤维337 2034涂料和黏合剂338 204油田常用高分子化合物341 2041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341 2042酚醛树脂341 2043脲醛树脂341 2044羧甲基纤维素341 2045生物聚合物黄胞胶342 2046木质素磺酸盐342 2047水解聚丙烯腈342 习题342 第21章糖类和蛋白质344 211糖344 2111单糖344 2112二糖349 2113多糖350 212氨基酸、蛋白质351 2121氨基酸351 2122蛋白质354 习题358 第22章化学与健康359 221化学与健康概述359 2211健康的概念359 2212健康与化学的关系359 2213影响健康的因素360 222化学元素与健康363 2221化学元素在人体中的作用363 2222人体中的基本元素363 223营养物质与健康366 2231水366 2232矿物质367 2233糖类367 2234油脂368 2235蛋白质369 2236维生素370 224食品污染与人体健康371 2241食品污染的危害371 2242食品污染的防治373 225绿色化学374 2251绿色化学的定义374 2252绿色化学的特点374 2253绿色化学产品375 习题376 附录377 参考文献386
|
內容試閱:
|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材建设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面向21世纪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编者遵照教育部制定的《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根据高职高专教育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要求编写了这本教材。本书可作为高职院校石油、化工、医药、卫生、环境、农林等专业的通用教材。在教学内容编排上,依据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地组织教材内容,力求做到叙述简洁、文字精练、由浅入深、通俗易懂。 本书针对高职学生基础状况及未来发展需要,坚持“需用为准、够用为度、实用为先”的原则,在保证知识的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注重教材的基础性,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做到理论清晰、淡化公式推导、知识要点明确、重视实际应用等。特别是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在部分章节后选编了实验内容,力求知行合一,使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达到基本概念清晰、知识够用、基本方法会用的要求,为专业学习奠定基础。各章节后附有习题,供复习和自学参考。 本书由徐晓强、陈月和刘洪宇主编,金贞玉、王新副主编,全书共22章。具体编写分工如下:第1~4章由陈月编写,第5、6章由金贞玉编写,第7~10章由刘洪宇编写,第11~20章由徐晓强编写,第21、22章由王新编写。全书由徐晓强统稿、审定。张金东、刘婷婷、陈磊、吴春丽、崔帅做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核对以及制图等工作。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周铭教授、李辉教授的大力支持,他们同时为本书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有关教材、著作,在此也向相关作者一并表示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教材中缺点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