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NT$
1190.0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NT$
440.0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NT$
340.0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NT$
240.0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NT$
240.0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NT$
640.0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NT$
495.0
《
DK威士忌大百科
》
售價:NT$
1340.0
內容簡介:
《产业集聚形成机理及作用机制的理论与经验研究》着重分析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模式特征及其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作用,旨在深化和完善产业集聚理论体系,掌握产业集聚模式“黑箱”的运行机制,厘清中国城市产业集聚模式的特征与作用,为决策者与规划者提供政策实施的依据。
關於作者:
吴培培,女,1987年7月出生,江苏南通人。
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讲师,同济大学管理学博士,德国帕德博恩大学(University of Paderborn)访问学者,曾受邀对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Darmstadt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泰国苏旺那蓬皇家理工大学(Rajamangal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uvarnabhumi)、老挝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Laos)等国外高校进行学术访问。
从事区域与城市经济、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城市网络与城市群、内生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研究。
曾承担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人文社科基金、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及十余项地方性城市与产业科学研究项目与专项课题。参著《大规划:城市与产业》《大规划:商务·商业·服务与居住》,译著The New Blackwell Companion to the City。在《城市发展研究》《上海城市规划》《软科学》《统计与决策》等CSSCI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錄 :
丛书序
序
前言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内容的确定
1.2 研究技术与数据的准备
1.3 研究的思路与技术路线
2 为什么要研究产业集聚
2.1 研究的现实紧迫性:从亚当·斯密到中国现实
2.2 研究的理论可能性:第三类研究
2.3 研究的理论意义
2.4 研究的实践意义
3 何谓产业集聚
3.1 产业集聚的主体范畴:产业
3.2 产业集聚的客体尺度:区域
3.3 产业集聚概念族群
3.4 产业集聚的八大特征
4 为什么会形成产业集聚
4.1 经济集聚的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
4.2 产业分工的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
4.3 产业集聚形成与作用的复合性
4.4 产业集聚中历史因素与自循环作用
5 如何描绘产业集聚
5.1 产业集聚的描绘方法
5.2 份额系数特征及变化
5.3 相关系数特征及变化
5.4 开放系数特征及变化
5.5 中国城市产业集聚模式特征与分类
6 传统的城市经济投入与产出
6.1 固定资本存量的估算
6.2 人力资本投入量的估算
6.3 经济产出量的估算
6.4 中国城市经济运行情况的总体特征与变化趋势
7 如何检验产业集聚的形成及其对城市的作用
7.1 产业集聚形成机理的解析模型
7.2 产业集聚作用机制的解析模型
7.3 已有经验分析的结论与差异原因
7.4 计量模型与模型样式选择
7.5 经典假定检验与估计方法的选择
7.6 回归结果及分析
8 如何优化城市的产业集聚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附录A 样本城市的投入产出与产业集聚模式特征数据(2016)
附录B 样本城市产业集聚模式类别(2001-2016年)
附录C 经验分析Stata do文件命令
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
产业集聚是集聚主体意识在空间上的反映,既是促成城市出现的诱因,也是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源泉。中国的产业集聚过程是涉及几亿中国人的伟大实践,这在世界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对其模式形成机理及对经济产出效果作用机制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粗放数量型产业集聚模式的发展瓶颈与弊端逐渐显露,极大地制约了中国的经济长期、稳定与可持续的发展。决策者若能系统地理解产业集聚形成机理、作用机制与活动规律,了解现时中国城市的产业集聚模式与效果,就能对优化具体城市的产业集聚模式,对确保具体政策在时间上有序与空间上有控,对经济资源的疏导、布局与合理利用产生积极意义。
学者们在产业集聚模式的相关领域投入了极大热情,也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在诸多方面也存在着争论与不足。诸如,什么是产业集聚,其内涵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产业集聚,其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如何描绘产业集聚,其模式的特征如何评测?如何检验产业集聚的形成,其对城市的作用是怎么样的,其模式特征对经济产出影响的理论模型如何构建?如何通过经验分析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如何优化城市的产业集聚,将获得的结论运用于实践?以上问题都亟待学者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探索、分析与解答。
本书着重分析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模式特征及其对经济产出的影响作用,旨在深化和完善产业集聚理论体系,掌握产业集聚模式黑箱的运行机制,厘清中国城市产业集聚模式的特征与作用,为决策者与规划者提供政策实施的依据。
本书的研究内容与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从研究的现实紧迫性、实践意义、理论可能性以及理论意义4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产业集聚。
第二,回答何谓产业集聚。针对现有研究中对产业集聚概念的分歧,从产业集聚概念具有的结合性、可分性、客体视角性、现象性、过程性、实证性、广泛性、无方向性8个特征对产业集聚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系统辨析与诠释,并通过对产业分类标准与区域研究尺度的界定,明确产业集聚的度量基础与空间导向。
第三,回答为什么会出现产业集聚。从经济集聚与产业分工两种独立现象各自的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出发,构建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的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的解析模型。其中,形成机理模型是依据新地理经济学建模方法构建的,通过分析地区结构均衡,对影响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上期城市经济规模对当期产业集聚模式的份额系数具有负向作用,而对相关系数与开放系数具有正向作用。作用机制模型则是以城市产业集聚模式影响经济产出为核心假设,以生产函数为基本形式,以份额系数、相关系数与开放系数为衡量产业集聚模式的指标所构建的模型。
第四,回答如何描绘产业集聚。在对产业集聚评测方法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本书从份额系数、相关系数、开放系数三个方面对中国22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产业集聚模式特征进行解构。其中,通过赫芬达尔指数(HI)的变形形式计算份额系数,通过分行业人力资本与产业间的投入产出数据构建的指标计算相关系数,通过城市货运量衡量开放系数。在审视各城市产业集聚模式特征的基础上,依据三者的大小对样本城市产业集聚模式特征进行分类,实际划分类型为7种,为不同城市制定适宜的政策提供了参考准则。
第五,回答如何检验产业集聚形成及对城市的作用。在回顾已有的研究产业集聚作用的相关文献后,本书构建了产业集聚形成与作用的理论模型,并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2001-2016年的面板数据对理论模型进行经验分析。依据解析模型给出了产业集聚模式形成与作用的4个计量模型。在面板模型样式比较与经验数据经典假定检验的基础上,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与非参数协方差矩阵估计方法进行计量分析。其一,在产业集聚模式形成方面,从份额系数、相关系数、开放系数3个方面构建了模型,证明了解析模型的合理性,即上期城市经济规模确实对当期产业集聚模式的份额系数具有负向作用,而对相关系数与开放系数具有正向作用。其二,在产业集聚模式作用方面,依据机制的解析模型构建计量模型的完全形式与简化形式。通过完全形式、简化形式与传统模型的经验分析结果对比,发现考虑产业集聚模式特征变量的完全形式,较简化形式及传统模型在解释力度与拟合优度上有一定进步,证明了解析模型的合理性,即份额系数与开放系数对经济产出具有正向影响,而相关系数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则是倒U形。此外,本书在计算模型的控制变量时,运用永续盘存法、收入法等方法对样本城市的固定资本存量、人力资本投入量与经济产量进行估算,折算指数、折旧率、初始存量等参数选择与设定上力求科学严谨。依据估算得出的数据,对中国城市经济产出与投入的运行情况总体特征与变化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
第六,回答如何优化城市的产业集聚。通过对所得出结论的系统总结,从份额系数、相关系数、开放系数3个方面对样本城市进行了分类,指出对于产业集聚模式特征不同的城市,应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对产业集聚模式进行调整,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并从提升城市产业集聚的专门化、调整城市产业集聚的关联性与加快城市产业集聚的开放度3个方面为中国城市的产业集聚模式调整提出政策建议。最后从研究的不足出发,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