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武汉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書城自編碼: 353433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图书馆学/档案学
作者: 武汉大学图书馆 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501368075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9-11-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NT$ 204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地的勇士
《 大地的勇士 》

售價:NT$ 340.0
中华老学·第十一辑
《 中华老学·第十一辑 》

售價:NT$ 380.0
债务之网:瑞士民商法的发展历史(1800-1900)
《 债务之网:瑞士民商法的发展历史(1800-1900) 》

售價:NT$ 345.0
ARM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详解(第3版)
《 ARM嵌入式Linux系统开发详解(第3版) 》

售價:NT$ 595.0
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
《 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 》

售價:NT$ 310.0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知宋·宋代之货币
《 知宋·宋代之货币 》

售價:NT$ 340.0
爱的7种对话:建立持续一生的亲密关系     (加)苏·约翰逊
《 爱的7种对话:建立持续一生的亲密关系 (加)苏·约翰逊 》

售價:NT$ 345.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1620
《 郑州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
+

NT$ 1817
《 河南大学图书馆古籍普查登记目录 》
+

NT$ 333
《 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中华现代学术名著2) 》
+

NT$ 1560
《 全国博物馆重要展览解析与汇编(2018) 》
+

NT$ 500
《 华侨华人文献学刊(第九辑) 》
+

NT$ 498
《 《资源描述与检索》的中文化 》
內容簡介:
本书系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收录武汉大学图书馆所藏1912年以前古籍数据8033条,著录普查编号、索书号、题名卷数、著者、版本、册数、存卷等多项信息。本书后还编制有书名笔画索引,以方便读者查询使用。
目錄
《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編委會1
《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前言1
420000-2341-0000001至0008033(古籍普查登記編號)1
書名筆畫字頭索引397
書名筆畫索引415
前言中國傳統社會官府和民間辦學、藏書的歷史悠久,但今天人們熟知的大學和圖書館都是近代西學東漸的産物。因此,我們追溯大學和圖書館的起源時,不得不從近代教育和文化事業在外來思想觀念影響下的起步開始。在此方面,張之洞無疑是中國傳統官僚隊伍中較早覺醒的代表人物之一。清光緒十五年(1889),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此時正是他系統的實業和教育新思想開始形成的時期,這種巧合注定了湖北將在中國近代大學史上處於領軍的位置。光緒十九年(1893),張之洞奏設含方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的湖北自强學堂,這所學堂是武漢大學的前身,它是仿照西方大學教學方式而設的新式學堂,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公立大學之一。
自强學堂的創辦人張之洞早在同治十三年(1874)就撰成了《書目答問》一書,儘管今天我們無從知道自强學堂的圖書管理情形,也無從確認館藏中是否還有自强學堂時期的圖書遺存,但《書目答問》對日後武漢大學的圖書分類影響甚巨。可以想見,在那個傳統和近代交匯的新式學堂中,應讀何書及書以何本爲善是極爲講究的。
民國二年至六年(19131917)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初創階段,圖書館應運而生。今天我們在館藏中仍能見到鈐有1914 武昌高師圖章的圖書,它們是目前所見最早入藏本館的書籍。而館史上公認的武漢大學圖書館成立時間則是民國六年(1917)六月。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之後校名幾經變易,館名也相應變化。本館的古籍資源也隨着風雲變幻的百年校史走過漫長而曲折的歷程。目前本館的古籍是基於湖北自强學堂、湖北方言學堂、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武昌師範大學、國立武昌大學、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等不同階段的搜集保藏,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調整、合并,方形成今天的規模和格局。
據館史資料,民國十五年(1926)前後,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書已達到1萬册左右,以綫裝書爲主。後因時局和校址的變動,圖書雖有損失,但隨着民國十七年(1928)國立武漢大學的組建和民國二十四年(1935)位於獅子山頂的圖書館建築完成,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遷入新館舍内,面貌焕然一新,藏書數量也有了顯著增長,館藏中文圖書達到89077册。抗日戰争爆發後,圖書館隨學校遷往四川樂山,先將大部分書刊裝箱運往宜昌,這些古籍在西遷途中多次遭受日軍空襲,有些被炸毁,有6箱綫裝書受水浸漬,以致黴爛破損。來不及運走的書籍被轉移到漢口租界棧房,其中104箱綫裝書最終不知去向。1946年,圖書館遷回武昌珞珈山校區館舍,清點劫餘,損失圖書約6萬册。學校在争取美、英等國戰後物資援助補充西文圖書的同時,也下撥經費購置中文圖書。當時一些社會名流也將私人收藏的中文綫裝書捐贈給圖書館,如20世紀40年代曾任湖北省政府委員、湖北省政府宜昌行署主任兼湖北省建設廳廳長及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武漢軍運指揮部中將司令官的林逸聖先生即將所藏古籍228部共1834册捐贈給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
1949年,武漢大學圖書館的名稱因校名變更而正式確定并一直沿用至今。直到50年代初期,本館一直保持着綫裝書多於平裝書的局面,綫裝書約10萬多册。1952年,因院系調整,本館接收了南昌大學、廣西大學、湖南大學的部分圖書,也有4萬册書刊被調出,其中綫裝古籍占有一定的比重。同時,爲適應校區分散的特點,成立了各院系圖書室、資料室,館藏部分古籍也被分配到文、史、哲等院系圖書室、資料室。
十年動亂期間,館藏古籍飽受蟲蛀、鼠咬、黴變等劫難和人爲破壞,部分古籍散佚,不過古籍資源的主體部分幸存下來。此後,由於退休教師葉志、劉綬松等人的大力捐贈,新增了部分古籍。同時,本館注重收集散在民間的古籍文獻,通過采購和争取捐贈等多種渠道增加古籍館藏。2003年,曾争取學校專款采購家譜等古籍400餘部4000多册。據2007年清點,當時實存古籍12163部174366册(含民國時期傳統裝幀書籍)。
自20世紀30年代遷入獅子山頂圖書館至21世紀前十年,本館雖經歷建設新館、合校并館等大事,但館藏古籍的主體部分一直被存放在獅子山頂圖書館的10個書庫中,書庫總面積910平方米。那些分撥到院系的古籍,其所有權則逐漸歸屬院系。獅子山頂的圖書館也隨着時代的變遷,被稱爲老圖書館,是武漢大學的標志性建築,也是武漢市的城市地標之一(2001年,以老圖書館爲中心的武漢大學古建築群被評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8月,分屬於教育部、國家電力公司、國家測繪局、湖北省政府的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圖書館亦隨之合并,且形成了一個總館、三個分館的管理模式。三個分館均藏有一定數量的古籍,其中工學分館8592册、醫學分館4915册、信息分館1198册。與此同時,學校加大投入力度,有計劃地擴、改建圖書館總館和分館館舍。2011年10月,總建築面積3.5萬多平方米的總館落成啓用。在總館的布局中,D3層爲古籍區,總面積1400平方米,由書庫、閲覽室、編目室、修復室、整理室等部分組成。其中書庫面積960平方米(善本書庫192平方米、普通古籍書庫768平方米),書庫内配置全樟木書櫃,同時配備恒温恒濕、空氣過濾、自動消防、隔熱遮光等現代化古籍保護設施。2012年元月,古籍書庫完成了整體搬遷工作,老圖書館全部古籍入藏總館古籍書庫;2013年12月,工學、醫學和信息三個分館的1.4萬多册綫裝古籍順利地搬至總館古籍書庫。至此,本館的綫裝古籍全部收藏於總館D3古籍區。
武漢大學版本目録學一直在國内居於領先地位,探其根源,并非偶然。據本館所編館史資料手稿,早在圖書館正式成立之前,學校就按照張之洞《書目答問》的體例對藏書進行有序的整理:本館中文圖書分類法原仿張之洞《書目答問》體例分經史子集叢五部,每部之下復分數類,各類之中又分若干屬。如同類之書,則依作者朝代先後而編次之。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館藏目録是《國立武昌大學圖書目録國學部》,這一書目編製於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國立武昌大學時期,正是按照《書目答問》所確定的經史子集叢五部進行分類的。其後,本館的古籍目録以紙本目録爲主要形式,且每隔一段時間即有更新:民國十八年(1929)編成《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中文圖書目録》和《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中文圖書目録增刊》;民國二十四年(1935)編成《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中文圖書總目録》;民國二十五年(1936)又編成了專門的地方志目録《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方志目録》。
隨着館藏古籍的增多,《書目答問》體例已難以適應日益增多的館藏的需要。當時的圖書委員會開始選用新的編目規則:現本館圖書逐年增多,所有前法不甚適用。經中文圖書委員會議决,暫行參照各家目録,根據四庫體例,另製分類法以編中文書籍。(引自本館所編館史資料手稿)這一决議是皮高品先生在擔任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主任期間開始醖釀并最終促成的。替代之前分類法的正是皮高品所創立的《中國十進分類法》,這一分類法後來被稱爲皮氏分類法。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分類完成皮氏分類法對舊分類法的替代大約在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從樂山返校這段時間。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卡片目録在國内圖書館逐漸流行,并取代紙本目録成爲各大圖書館目録的主要形式,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卡片的編排和檢索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如按部類編排索引,按書名、著者的四角號碼、筆畫或者音序編排索引等。在本館古籍閲覽區至今仍竪立着新舊兩個卡片目録櫃,這些小卡片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
與此同時,紙本目録呈萎縮之勢。自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頭十年,本館僅在1963年編有一本《武漢大學圖書館善本書目》。1982年,對此目進行了增補和完善。自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編目在國内出現并逐漸進入高校圖書館。本館從1984年開始利用計算機編目,這在湖北乃至全國都算是屈指可數的率先嘗試者。其後又率先參與了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成爲 CALIS古籍聯合目録的成員館以及CALIS的特色庫項目學苑汲古高校古文獻資源庫的成員館。在館内,則采用被國際圖書館界廣爲接受的Aleph自動化集成系統對館藏古籍文獻進行編目。
從2002年開始,以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爲先導,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各項工程相繼實施。本館立足自身館藏,以求是拓新的精神踏踏實實地推進這一計劃的每一項工作。自2008年至今,本館共有66部古籍入選第一至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201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湖北省珍貴古籍384部,其中本館80部古籍入選,占總比20.8%。2009年,本館被國務院確定爲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14年,被文化部評爲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先進單位。本館的古籍整理工作經過多年探索,自2016年起也不斷結出碩果,是年6月《武漢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圖録》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同時,列入國家十一五古籍整理重點圖書出版規劃的《武漢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和《中國古籍珍本叢刊武漢大學圖書館卷》也於是年8月和11月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本館的古籍數字化工作也因此邁上新的臺階,除了爲出版項目提供古籍書影外,圖書館古籍部還積極參與武漢大學邊海文獻服務平臺、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數據平臺的建設和服務工作,到目前爲止,已經積纍了各類館藏古籍書目數據8萬餘條,首頁書影6000餘幅,全文影像340餘部,圖片存儲總容量超過5TB。在古籍的原生性保護方面,本館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設置了古籍修復的工作崗位,并於1990年成立了古籍修復室;在2011年新館落成之際,又闢出100平方米新建古籍修復室,投資50多萬圓添置古籍修復設備,至2017年底,纍計修復古籍144部677册37911頁,訂綫换皮3921册,同時對1.4萬册善本古籍、8709册《中華再造善本》、900册新古籍進行了除黴殺菌,并建立了詳細的古籍修復檔案;20172018年,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又投資200萬圓,新添200平方米的空間,將古籍修復室擴建爲文獻修復中心,可以預期,更多的古籍和館藏文獻將因此舉而延續生命。
古籍普查登記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自2013年起,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湖北省古籍保護中心的指導下,本館古籍編目人員按照《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録手册》及其配套的古籍著録和審校規範,將館藏古籍數據有計劃地録入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平臺,歷時多年,終於完成這本《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本目録的收録範圍爲1912年以前刊刻、抄寫的綫裝古籍,每一部古籍在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平臺中列爲一個條目,并獲得一個普查登記目録號。至平臺數據導出之日,共登記古籍8033部,計102910册。其中善本古籍851部13649册,工學、醫學、信息三個分館的古籍425部3353册。還須向讀者説明的是,本目録中所顯示的古籍索書號編號方式不盡一致,這主要是由於多個分館分類體系不一等歷史原因形成的。
在對館藏古籍進行普查登記期間,本館古籍部參與了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的教育部重大項目,爲項目提供文獻資料的支持;在對館藏資源編目和登記的同時,還分地方志佛教金石文獻家譜和民間文獻等幾個專題對館藏古籍進行了分類整理。因此,本書亦是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國家十三五規劃重大項目明清以來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明清地方宗教文獻與漢傳佛教世俗化研究(項目編號:16JJD730006)的階段性成果。收入本書的主要是民國以前的漢文古籍,金石拓片、碑帖、手札、輿圖等特殊類型的專類文獻暫未列入。由於時間緊、任務重,《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難免疏漏,誠請各位讀者予以指正。
周榮
2019年10月
书摘插画
內容試閱
中國傳統社會官府和民間辦學、藏書的歷史悠久,但今天人們熟知的大學和圖書館都是近代西學東漸的産物。因此,我們追溯大學和圖書館的起源時,不得不從近代教育和文化事業在外來思想觀念影響下的起步開始。在此方面,張之洞無疑是中國傳統官僚隊伍中較早覺醒的代表人物之一。清光緒十五年(1889),張之洞任湖廣總督,此時正是他系統的實業和教育新思想開始形成的時期,這種巧合注定了湖北將在中國近代大學史上處於領軍的位置。光緒十九年(1893),張之洞奏設含方言、算學、格致、商務四門的湖北自强學堂,這所學堂是武漢大學的前身,它是仿照西方大學教學方式而設的新式學堂,是中國最早的一批公立大學之一。
自强學堂的創辦人張之洞早在同治十三年(1874)就撰成了《書目答問》一書,儘管今天我們無從知道自强學堂的圖書管理情形,也無從確認館藏中是否還有自强學堂時期的圖書遺存,但《書目答問》對日後武漢大學的圖書分類影響甚巨。可以想見,在那個傳統和近代交匯的新式學堂中,應讀何書及書以何本爲善是極爲講究的。
民國二年至六年(19131917)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初創階段,圖書館應運而生。今天我們在館藏中仍能見到鈐有1914 武昌高師圖章的圖書,它們是目前所見最早入藏本館的書籍。而館史上公認的武漢大學圖書館成立時間則是民國六年(1917)六月。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之後校名幾經變易,館名也相應變化。本館的古籍資源也隨着風雲變幻的百年校史走過漫長而曲折的歷程。目前本館的古籍是基於湖北自强學堂、湖北方言學堂、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武昌師範大學、國立武昌大學、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國立武漢大學等不同階段的搜集保藏,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調整、合并,方形成今天的規模和格局。
據館史資料,民國十五年(1926)前後,國立武昌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書已達到1萬册左右,以綫裝書爲主。後因時局和校址的變動,圖書雖有損失,但隨着民國十七年(1928)國立武漢大學的組建和民國二十四年(1935)位於獅子山頂的圖書館建築完成,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遷入新館舍内,面貌焕然一新,藏書數量也有了顯著增長,館藏中文圖書達到89077册。抗日戰争爆發後,圖書館隨學校遷往四川樂山,先將大部分書刊裝箱運往宜昌,這些古籍在西遷途中多次遭受日軍空襲,有些被炸毁,有6箱綫裝書受水浸漬,以致黴爛破損。來不及運走的書籍被轉移到漢口租界棧房,其中104箱綫裝書最終不知去向。1946年,圖書館遷回武昌珞珈山校區館舍,清點劫餘,損失圖書約6萬册。學校在争取美、英等國戰後物資援助補充西文圖書的同時,也下撥經費購置中文圖書。當時一些社會名流也將私人收藏的中文綫裝書捐贈給圖書館,如20世紀40年代曾任湖北省政府委員、湖北省政府宜昌行署主任兼湖北省建設廳廳長及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武漢軍運指揮部中將司令官的林逸聖先生即將所藏古籍228部共1834册捐贈給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
1949年,武漢大學圖書館的名稱因校名變更而正式確定并一直沿用至今。直到50年代初期,本館一直保持着綫裝書多於平裝書的局面,綫裝書約10萬多册。1952年,因院系調整,本館接收了南昌大學、廣西大學、湖南大學的部分圖書,也有4萬册書刊被調出,其中綫裝古籍占有一定的比重。同時,爲適應校區分散的特點,成立了各院系圖書室、資料室,館藏部分古籍也被分配到文、史、哲等院系圖書室、資料室。
十年動亂期間,館藏古籍飽受蟲蛀、鼠咬、黴變等劫難和人爲破壞,部分古籍散佚,不過古籍資源的主體部分幸存下來。此後,由於退休教師葉志、劉綬松等人的大力捐贈,新增了部分古籍。同時,本館注重收集散在民間的古籍文獻,通過采購和争取捐贈等多種渠道增加古籍館藏。2003年,曾争取學校專款采購家譜等古籍400餘部4000多册。據2007年清點,當時實存古籍12163部174366册(含民國時期傳統裝幀書籍)。
自20世紀30年代遷入獅子山頂圖書館至21世紀前十年,本館雖經歷建設新館、合校并館等大事,但館藏古籍的主體部分一直被存放在獅子山頂圖書館的10個書庫中,書庫總面積910平方米。那些分撥到院系的古籍,其所有權則逐漸歸屬院系。獅子山頂的圖書館也隨着時代的變遷,被稱爲老圖書館,是武漢大學的標志性建築,也是武漢市的城市地標之一(2001年,以老圖書館爲中心的武漢大學古建築群被評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8月,分屬於教育部、國家電力公司、國家測繪局、湖北省政府的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科大學,合并組建新的武漢大學,圖書館亦隨之合并,且形成了一個總館、三個分館的管理模式。三個分館均藏有一定數量的古籍,其中工學分館8592册、醫學分館4915册、信息分館1198册。與此同時,學校加大投入力度,有計劃地擴、改建圖書館總館和分館館舍。2011年10月,總建築面積3.5萬多平方米的總館落成啓用。在總館的布局中,D3層爲古籍區,總面積1400平方米,由書庫、閲覽室、編目室、修復室、整理室等部分組成。其中書庫面積960平方米(善本書庫192平方米、普通古籍書庫768平方米),書庫内配置全樟木書櫃,同時配備恒温恒濕、空氣過濾、自動消防、隔熱遮光等現代化古籍保護設施。2012年元月,古籍書庫完成了整體搬遷工作,老圖書館全部古籍入藏總館古籍書庫;2013年12月,工學、醫學和信息三個分館的1.4萬多册綫裝古籍順利地搬至總館古籍書庫。至此,本館的綫裝古籍全部收藏於總館D3古籍區。
武漢大學版本目録學一直在國内居於領先地位,探其根源,并非偶然。據本館所編館史資料手稿,早在圖書館正式成立之前,學校就按照張之洞《書目答問》的體例對藏書進行有序的整理:本館中文圖書分類法原仿張之洞《書目答問》體例分經史子集叢五部,每部之下復分數類,各類之中又分若干屬。如同類之書,則依作者朝代先後而編次之。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館藏目録是《國立武昌大學圖書目録國學部》,這一書目編製於民國十三年至十五年(19241926)國立武昌大學時期,正是按照《書目答問》所確定的經史子集叢五部進行分類的。其後,本館的古籍目録以紙本目録爲主要形式,且每隔一段時間即有更新:民國十八年(1929)編成《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中文圖書目録》和《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中文圖書目録增刊》;民國二十四年(1935)編成《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中文圖書總目録》;民國二十五年(1936)又編成了專門的地方志目録《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方志目録》。
隨着館藏古籍的增多,《書目答問》體例已難以適應日益增多的館藏的需要。當時的圖書委員會開始選用新的編目規則:現本館圖書逐年增多,所有前法不甚適用。經中文圖書委員會議决,暫行參照各家目録,根據四庫體例,另製分類法以編中文書籍。(引自本館所編館史資料手稿)這一决議是皮高品先生在擔任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主任期間開始醖釀并最終促成的。替代之前分類法的正是皮高品所創立的《中國十進分類法》,這一分類法後來被稱爲皮氏分類法。國立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分類完成皮氏分類法對舊分類法的替代大約在20世紀30年代末至40年代從樂山返校這段時間。也正是在這段時間,卡片目録在國内圖書館逐漸流行,并取代紙本目録成爲各大圖書館目録的主要形式,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卡片的編排和檢索方式也日益多元化,如按部類編排索引,按書名、著者的四角號碼、筆畫或者音序編排索引等。在本館古籍閲覽區至今仍竪立着新舊兩個卡片目録櫃,這些小卡片凝聚了幾代人的心血。
與此同時,紙本目録呈萎縮之勢。自20世紀50年代至21世紀頭十年,本館僅在1963年編有一本《武漢大學圖書館善本書目》。1982年,對此目進行了增補和完善。自20世紀80年代,計算機編目在國内出現并逐漸進入高校圖書館。本館從1984年開始利用計算機編目,這在湖北乃至全國都算是屈指可數的率先嘗試者。其後又率先參與了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成爲 CALIS古籍聯合目録的成員館以及CALIS的特色庫項目學苑汲古高校古文獻資源庫的成員館。在館内,則采用被國際圖書館界廣爲接受的Aleph自動化集成系統對館藏古籍文獻進行編目。
從2002年開始,以中華再造善本工程爲先導,中華古籍保護計劃各項工程相繼實施。本館立足自身館藏,以求是拓新的精神踏踏實實地推進這一計劃的每一項工作。自2008年至今,本館共有66部古籍入選第一至五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録》;2017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一批湖北省珍貴古籍384部,其中本館80部古籍入選,占總比20.8%。2009年,本館被國務院確定爲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14年,被文化部評爲全國古籍保護工作先進單位。本館的古籍整理工作經過多年探索,自2016年起也不斷結出碩果,是年6月《武漢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圖録》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同時,列入國家十一五古籍整理重點圖書出版規劃的《武漢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和《中國古籍珍本叢刊武漢大學圖書館卷》也於是年8月和11月由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出版發行。本館的古籍數字化工作也因此邁上新的臺階,除了爲出版項目提供古籍書影外,圖書館古籍部還積極參與武漢大學邊海文獻服務平臺、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數據平臺的建設和服務工作,到目前爲止,已經積纍了各類館藏古籍書目數據8萬餘條,首頁書影6000餘幅,全文影像340餘部,圖片存儲總容量超過5TB。在古籍的原生性保護方面,本館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設置了古籍修復的工作崗位,并於1990年成立了古籍修復室;在2011年新館落成之際,又闢出100平方米新建古籍修復室,投資50多萬圓添置古籍修復設備,至2017年底,纍計修復古籍144部677册37911頁,訂綫换皮3921册,同時對1.4萬册善本古籍、8709册《中華再造善本》、900册新古籍進行了除黴殺菌,并建立了詳細的古籍修復檔案;20172018年,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又投資200萬圓,新添200平方米的空間,將古籍修復室擴建爲文獻修復中心,可以預期,更多的古籍和館藏文獻將因此舉而延續生命。
古籍普查登記是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自2013年起,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湖北省古籍保護中心的指導下,本館古籍編目人員按照《全國古籍普查登記目録手册》及其配套的古籍著録和審校規範,將館藏古籍數據有計劃地録入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平臺,歷時多年,終於完成這本《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本目録的收録範圍爲1912年以前刊刻、抄寫的綫裝古籍,每一部古籍在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平臺中列爲一個條目,并獲得一個普查登記目録號。至平臺數據導出之日,共登記古籍8033部,計102910册。其中善本古籍851部13649册,工學、醫學、信息三個分館的古籍425部3353册。還須向讀者説明的是,本目録中所顯示的古籍索書號編號方式不盡一致,這主要是由於多個分館分類體系不一等歷史原因形成的。
在對館藏古籍進行普查登記期間,本館古籍部參與了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的教育部重大項目,爲項目提供文獻資料的支持;在對館藏資源編目和登記的同時,還分地方志佛教金石文獻家譜和民間文獻等幾個專題對館藏古籍進行了分類整理。因此,本書亦是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國家十三五規劃重大項目明清以來中國文化的近代轉型暨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明清地方宗教文獻與漢傳佛教世俗化研究(項目編號:16JJD730006)的階段性成果。收入本書的主要是民國以前的漢文古籍,金石拓片、碑帖、手札、輿圖等特殊類型的專類文獻暫未列入。由於時間緊、任務重,《武漢大學圖書館古籍普查登記目録》難免疏漏,誠請各位讀者予以指正。
周榮
2019年10月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