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御容”与真相:近代中国视觉文化转型(1840-1920)
》
售價:NT$
505.0
|
編輯推薦: |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可在现实生活中却往往是另一番景象:多少历史更替,曾经翻天覆地;多少陈年旧事,都已随风而去。
天地之间,阴阳更替;日月盛昃,辰宿列张。一株草,有它的冬去春来;一棵树,有它的枯荣峻茂;一个人,有他的喜怒哀乐;一件事,有它的来龙去脉;一篇文字,有它的起承转合;一座城,无疑会有它的前世今生、兴衰起落郑家荣先生置身于繁华喧闹的现代都市里,行走于政界与学界的空隙之间,闲余之时,十数年来如一日,伏案求索,不离不弃,一头扎进旧事故纸堆里,一脚踏进山水田园间,无问东西,一味地搜寻、整理,归纳、求证,踏访、书写,对千年古城潜江的沧桑历史进行爬梳剔抉:大至潜江沿革建置、城池街署、山川河流、书院学校、名宦循吏、乡贤名士、名人义士、古迹名胜、别业名园、寺庙道观、坛壝墟墓、风俗物产及其他,小至潜江的一砖一瓦、一物一景、一河一桥、一寺一庙、一人一事等,集字成篇,辑文成书,是继《潜江历史名人传》之后又一部关乎潜江历史旧事的好文本。
钩沉史海,本来就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加之史料有限、非专业领域探求成文,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家荣先生从政之余
|
內容簡介: |
《潜江旧事》系《潜江历史名人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的姊妹篇,是一部记述江南千年古城潜江历史沧桑的史志之作;也是一部记载一座城市跨越千年时空的进化史;还是一部查询潜江有关史料的工具书。作者用生动活泼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细腻流畅的文笔,确凿可靠的文字,将典史中对潜江过往记载生僻难懂的古文和零星散落的史料,系统全面进行了分类记述,展示了现代人们不该忘却的潜江旧事。此书极具承史继学、知政育人及考古发掘价值。
|
關於作者: |
郑家荣,笔名翰生、文史翰生,斋号,憨墨斋。1958年生于武汉,大学文化,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擅长散文随笔、时评杂谈,兼写小说。曾经务过农,当过教师,先后任过职工中专学校的副校长,市政府办公室、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乡镇镇长、镇党委书记,市长助理、市政府秘书长,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中国国土资源报》《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莱茵通信》(德国)、《中华作家》《楚天主人》《党史天地》《文艺新观察》《干部教育》《楚天声屏报》《潜江日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时评、散文、杂谈等八十多万字。著有《商业管理会计》《商业责任会计》《欧洲印象》《憨墨集》《悟道行者》《潜江历史名人传》等。其中《欧洲印象》三次增印;《憨墨集》与《悟道行者》两著作出版发行后,被业内外著名评论家、作家及不少行政工作者大加推崇。
|
目錄:
|
CONTENTS
目 录
前 言/1
卷一 沿革建置/3
引 子/3
白洑镇、白洑巡院及白洑驿考/4
潜江、沱水、潜水及沱潜浅考/6
潜江行政隶属关系及区划变迁考/8
民国时期潜江区乡状况/12
卷二 城池街署/15
引 子/15
潜江古县城及县署考/15
潜江古县城城门及城楼/19
颇具韵味的潜江古城门之名/21
潜江古县城之街衢/24
县衙内的官箴石/27
护城堤及西堤觅踪/29
县丞与花封堤(堤街)/31
潜阳之名小考/33
卷三 山川河流/35
引 子/35
康寿平安的寿灵山/35
势若山形的毕家山(笔架山)/37
宛若仙境的清溪山/38
难觅踪迹的小石山/39
颇有寓意的北斗山/40
古今高氏堤/42
芦洑河及芦洑宝塔之前世今生/45
故事美丽的洛江/48
为民请命开恩江/50
通顺河之名来历/53
三江及三江口溯源/55
卷四 书院学校/58
引 子/58
儒学春秋/58
元朝大学士与白鹤书院/62
潜江最早的书院石桥书院/63
西门外的阳春书院/64
仁同于人的同仁书院/65
规模宏大的传经书院/66
读书求学的世外桃源中洲书院/67
卷五 名宦循吏/69
引 子/69
史纯一 敖钺 周延/70
史华 任良干 周洪范/71
朱熙洽 徐熙 韩国玺/73
蒋永修 杨素蕴 明安达尔/75
吴碘 杨宗仁 额伦特 陈铣/77
吴毓珍 张道祥 郭世隆/79
叶映榴 刘兆麒 张朝珍 显谟/81
卷六 乡贤名士/84
引 子/84
毕渐 李宗信 初杲/85
袁允行 张师载 胡钥/86
隗滋 刘勋 刘垓/88
袁国臣 欧阳柏 郭之干/89
欧阳东白 欧阳东凤 柴格/91
朱宗望 吴从诚 刘道隆/93
郭之藩 何荐可 刘若金 刘肇国/95
卷七 名人义士/98
引 子/98
潜江之三贤堂及三贤/98
唐介、孙伟籍贯小考/102
一枝斋及归鹤洞/104
潜江之谯楼与两位诗人/106
旧时潜江之义官、义民及义士/109
卷八 古迹名胜/114
引 子/114
章华台及放鹰台/114
侴潭城及棠林冈/116
四营台及关帝庙/119
古县城及城隍庙遗址/122
旧八景及其他/123
话说四十八碑坊/127
潜江旧城之古桥/130
卷九 别业名园/134
引 子/134
林竹掩映的秀野园/134
知足自乐的一枝斋/136
乡人立碑的万元书屋/137
易意深奥的读易山房/138
白云隐约的松云阁/139
与范蠡别墅同名的蠡园/141
蔚蔚如霞的紫霞庄/142
由拥万阁易名的止园/144
安逸清幽的幽赏园/145
祖孙三代各取其名的绀珠园/146
不惧构陷的谩园/147
宜居宜稼是宜庄/149
躬耕养母在月泮/151
晒网台上不见网/153
凋敝极快的桃花源里人家/154
卷十 寺庙道观/156
引 子/156
城隍庙春秋/156
不该消失的文庙(孔庙)/158
最受推崇的关帝庙/160
传说颇多的大佛寺/162
清溪山上的妙庭观/164
遗址尚存的东岳庙 165
漫话文昌祠(阁、宫)/167
世人礼敬的财神庙/169
没能镇锁火魔的火星庙/170
降服河妖的水府庙、楠栂庙/172
鲜为人知的八蜡庙/173
胜地不常的元真观(元真阁)/174
苦修是乐的大乐庵/175
难觅出处的长春宫/176
回音绕梁的潮音阁/176
信众云集的观音阁/177
励志显荣的三元阁/178
平定风浪的萧公庙/180
孝母报恩的慈慧庵/181
幽静的崇寿庵与慈悲的观音庵/181
博大的溥定庵及凄婉的金莲庵/182
情深意长的三义庙/183
卷十一 坛壝墟墓/184
引 子/184
与京城同名的社稷坛及天坛/185
祭祀土地神的法云社/187
春申君及墓冢/188
毕状元之墓冢小考/190
莫氏祖茔之碑考/192
拜谒将军墓/194
卷十二 风俗物产及其他/197
引 子/197
潜江风俗考/197
旧时潜江香稻、青布及北瓜之祸/202
潜江之皇庄/204
附一 古籍原文选/210
万历《潜江县志序》 (明)刘道隆/210
辞两台建坊书 (明)欧阳东风/211
潜江科甲题名碑记 (明)刘垓/212
邑侯朱公去思碑记 (明)隗邦衡/213
潜江重修儒学记 (明)袁国臣/214
康熙《潜江县志序》 (清)莫与先/215
重修康熙《潜江县志序》 (清)朱载震/217
《潜江旧闻录自序》 (民国)甘鹏云/218
附二:主要参考书目/221
后 记/223
|
內容試閱:
|
态度精神情结
郑家荣《潜江旧事》序
黄明山
早就听说老同学郑家荣又在著书立说了,并且大约知道,他笔耕的领域是他身边熟悉的或近或远或真或幻的一方水土潜江的那些旧事儿。如今手机微信迅猛得超乎想象,其信息量之大渗透力之强可以说是无所不及无微不至。我有郑家荣的微信,这意味着我们不见面却能够天天相会。他不时地在微信群里发他的近作,我揣摩着,指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谋划下一步的出版事宜了。果然不出所料,他打来电话,要我给他的新著写序。没想到,竟然找到了我?我愣了好一会儿。说实话,我真的很犯难,涉及历史这门子事,可不是闹着玩的。推不掉,嘿嘿一笑。如何下笔呢?无从下手。那就先看看这林林总总洋洋洒洒的《潜江旧事》吧,结果,我不能再无动于衷了。
原来潜江还是大有写头的。潜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为古云梦泽一角,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东周时期,楚灵王即在此修筑天下第一台章华台,想象那场面,那故事,一定是绝无仅有的。灿烂的历史文化绵延不绝,滋养着这片神奇的土地,一切的风流旧事也都是顺理成章的。
郑家荣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一口气读罢《潜江旧事》,我佩服郑家荣的至少有三点:一曰治学态度,二曰文学精神,三曰家乡情结。
可敬的治学态度。既然是触碰历史了,就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显然,郑家荣是用了心的。动辄几千年,那么多人,那么多事,谁说了啥,谁干了啥,除了故纸堆,还是故纸堆,外加那么一点点想象力了,并且省略不了有据可查。郑家荣深谙读者怀疑抑或挑剔的目光。是的,我们读历史,首先就是为我们自己的安身立命找到解释的支撑点,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挑选一些可知可感的东西来构成自己的解释体系。没有见多识广,没有足够深而准的理解与判断,就会成为解构历史的单相思或文字筐。治学态度的首要一条是独立思考,不盲从,只服从真理。治学态度的基本点是求真,莫文过饰非。否则,就会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异化。郑家荣非常推崇经济学家于光远的治学态度,那就是从不浪费自己的时间;心中要有许许多多问号;当敬一事师、一理师;学成于勤;学问一是坐出来的,二是走出来的;治学也要现代化;考虑选题的经济学;研究成果不妨先写随笔发表;温故求新。于此,郑家荣的套路也就找到了根。从温故知新到温故求新,一字之更,郑家荣又柳暗花明般地找到了着力点。
作为土生土长、既通文墨又爱文史研究的潜江人,郑家荣立志在有生之年做点承史继学的抢救性工作。他在完成了《潜江历史名人传》(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1月版)之后,继而潜心《潜江旧事》的探究,其耐得住寂寞的治学态度令人起敬。
可贵的文学精神。也许是作家的身份使然,郑家荣这部泛史记类的《潜江旧事》的确有些与众不同,那就是闪烁在文本里的文学光亮。郑家荣的思维敏捷并臻于条理化,逻辑性很强且可以把非文学性的题材写得具有文学性。我们大致有一个经验或是兴趣驱动,读一本关于一座城市或者某个地域的作品,并不想读大量的数据考证,而是想知道那些散落在数字背后的故事。《潜江旧事》这本书共十二卷,分别为沿革建置、城池街署、山川河流、书院学校、名宦循吏、乡贤名士、名人义士、古迹名胜、别业名园、寺庙道观、坛壝墟墓、风俗物产及其他,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如何用文学的语境去呈现那些故事的骨骼经络,郑家荣是下了一番功夫的。从白洑镇、白洑巡院、白洑驿考写起,随后比较清晰地状写了潜江、沱水、潜水及沱潜,描述了这座筑台累榭、往事越千年的千年古县的由来以及发展,那些可以链接、可资玩味的细节,使我们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郑家荣钻历史的牛角尖,赢得的却是别一番风景。那些古籍原文啃起来,不知要消耗掉多少火烧粑和焌米茶。刘道隆的万历《潜江县志序》、欧阳东凤的《辞两台建坊书》、刘垓的《潜江科甲题名碑记》、隗邦衡的《邑侯朱公去思碑记》、袁国臣的《潜江县重修儒学记》、莫与先的康熙《潜江县志序》、朱载震的重修康熙《潜江县志序》郑家荣于咬文嚼字中找到了让我们为之一惊的鲜活旧事。
可爱的家乡情结。郑家荣是潜江人,他的这本《潜江旧事》,有着满满的家乡元素。《白洑镇、白洑巡院、白洑驿考》《潜江、沱水、潜水及沱潜浅考》《颇具韵味的潜江古城门之名》《护城堤及西堤觅踪》《县丞与花封堤(堤街)》《潜阳之名小考》这些篇目构成了可以触摸的记忆,在潜江的某处,似乎还能找到一些梦幻般的遗存。潜江无山,可在郑家荣的潜江旧事中,山却若隐若现:康寿平安的寿灵山、势若山形的毕家山(笔架山)、宛若仙境的清溪山、难觅踪迹的小石山、颇有寓意的北斗山,这些,无疑是在抚慰山水相依的愿望。而江、河、湖、口,那就是古今同源、星辰遍布了。都说潜江有崇文厚德的禀赋,历史的书院即可以此为证:元朝大学士与白鹤书院、潜江最早的书院石桥书院、西门外的阳春书院、仁同于人的同仁书院、规模宏大的传经书院、读书求学者的世外桃源中洲书院,等等,我们似乎有了翰墨飘香的亲临感受。而《章华台及放鹰台》《潜江旧八景小考》《潜江古城城门及城楼》《潜江之城隍庙》等文章,更是集纳了翔实的资料,演绎了桑梓的流连。
《潜江旧事》所折射的家乡情结,当是郑家荣受益终身的人生彻悟。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正是有了这份情结,才有了写作计划中一百多篇文字的大珠小珠落玉盘。
一不为谋生计,二不图名利,更不为驰誉丹青,这是坚强的麦冬沐浴春光,自然勃发蓬勃生机之本能作者自称:这些文章构筑的是一座城市跨越千年时空的简史,它既是专业工作者和各类人士随时查阅潜江有关史料的工具书,亦是休闲旅游和考察潜江、了解潜江、认知潜江的普及读物。作者又说,写史又非正式编年史,讲史又不推理演义,故依史载笔,以实为宗,以直为贵,其中评议古今,亦有心裁之处说到这里,我们心里都有了数,历时五载,别有心裁,正是有了这样真真切切的铺垫,《潜江旧事》这本书才有嚼头,有看头。
权以为序。
(黄明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潜江市作家协会主席)
潜江文史研究之老师
读《潜江旧事》有感
罗仲全
我称郑家荣老师已二十多年了,他总是谦逊地推辞此称呼,但我总改不了对他尊称老师的顺口之语。
二十年前,郑老师在市政府秘书长岗位上,我已从市博物馆馆长岗位退居二线多年,但我对潜江考古、文博研究从没终止。当年,我正在进行《楚王宫殿闪耀潜江历史文明之光》一书的收集整理工作,时常要到市政府或查找一些资料,或找市领导请示事宜,郑老师都热情接待我,并周到地予以安排。同时,对我书中篇目排序及历史名人范围等提了很多、很好的指导意见。这时我才发现市政府的这位大内总管不仅行政工作有条不紊,调研文章写得好,居然对潜江的文史还颇有研究,情不自禁地称:你是潜江文史研究之老师!
后来,我们经常进行文博、史志研究的交流。2000年,我出版《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2009年出版《潜江三大考古发现》等书,都有郑老师修订、斧正的痕迹。2013年,郑老师还为我的《章华台发现记》修订出版写了序。近些年,郑老师对潜江历史人文及风土人情研究到了几近痴迷的程度。四年前,郑老师辛勤笔耕五年完成四十多万字的《潜江历史名人传》一书出版时,我乐意为郑老师捧场写了一段跋。该书以多棱镜的角度遴选出两千多年来影响潜江历史的一百位名人,让文化名市的历史长河中又增添了一颗灿烂之星。
近五年,郑老师又潜心于千年古县旧事研究。他从潜江的沿革建置、城池街署、山川河流、书院学校、风俗物产等分卷立篇,从零星生涩的古籍及史志中探究值得铭记传承的潜江历史,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利在千秋的好事。我读书中的文章,感觉每篇都凝聚着郑老师的心血和汗水,也反映出他以史为据、严谨科学的治学精神。如,《颇具韵味的潜江古城门之名》一文,穿越千年时空,对城门及城门之名的每次变化都找到了准确的史料,让世人认知千年古县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如,《旧时潜江香稻、青布及北瓜之祸》,以史为据,道出了其中来龙去脉,也道出了中国官场千年之流弊的土壤依然存在,对当下极有警示作用。我深知,史志中有关潜江旧事的记载浩如烟海,且零碎杂乱,郑老师每篇文章的形成都是在虬枝中攀折,舍去了杂乱不堪的历史枝条,独具匠心地打理成了亮丽的艺术作品;都是在沙砾中淘金,精细地除去了历史长河中的朽泥废沙,展示给世人的是熠熠生辉的结晶纯金。
好书在读,好文在品。细细品读郑老师书中一百多篇文章,真切感受到他依史记事、记人,不是照搬或复述历史,不是注释潜江旧事,更不是沉溺于故纸堆里探索,而是时常求助于耆老名士,踏访于窄巷旷野。我可以武断地说,在物欲横流的当下,潜江执着于方志文史研究的除了郑老师绝无第二人。如《潜江古县城及县署考》,他曾先后四次踏访了下蚌湖的宋朝潜江古县城遗址;又如,为考证乡贤李宗信的墓冢,他曾带我一同到泰丰、杨市、园林办事处进行过实地考察,并经常就书中的某些古迹、人物与我进行讨论交流。
郑老师传承潜江文史的精神让我十分感动,我主动将几十年收集到的潜江古碑文拓片及手稿赠送给他做研究参考。他极会古为今用,去伪存真,并以一滴水见太阳的表现手法,将正在悄然流失或即将失传的潜江旧事进行提炼浓缩,让世人在一滴水中洞悉千年古县的历史变迁。郑老师每篇文章在承史继学的同时,都有极高的资政育人价值。
我为郑老师《潜江旧事》即将付梓问世而祝贺并代序!为潜江有这样执着的文史研究老师而欣慰并敬佩!
浅留此言,不吝见示。
2019年秋
(罗仲全,副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博专家。潜江市首任博物馆馆长,章华台遗址的发现者。从事文物考古工作56年,整理地方文史资料800余万字,在全国报纸杂志发表文章200余篇。写此序时94岁高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