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信息安全工程师教程(第2版)

書城自編碼: 352821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考試计算机考试
作者: 蒋建春 主编 文伟平、焦健 副主编
國際書號(ISBN): 9787302559344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9-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售價:NT$ 70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90
《 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 》
+

NT$ 183
《 信息安全工程师2016至2018年试题分析与解答 》
+

NT$ 288
《 信息安全工程师考前冲刺100题(考点大数据分析+思维导图+黄金经验) 》
+

NT$ 414
《 数据库系统工程师2014至2019年试题分析与解答 》
+

NT$ 994
《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教程(第3版) 》
編輯推薦:
信息安全工程师教程(第2版)是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用书,由官方组织专家编写,对第1版内容进行了全面改版,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讲解通俗易懂,更适合新版大纲的要求,更好地帮助考生备考。
內容簡介: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以下简称计算机软件考试)是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2016年度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计划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厅发〔2015〕182号),在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中开考信息安全工程师(中级)。信息安全工程师岗位的人才评价工作的实施,将成为科学评价我国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要手段,也将为我国培养和选拔信息安全专业技术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信息安全工程师教程(第2版)依据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大纲编写,由26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网络信息安全基础、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网络信息安全工程等。信息安全工程师教程(第2版)针对常见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给出了切合实际的网络信息安全方法、网络信息安全机制和常用的安全工具;汇聚了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政策与标准规范、工业界网络信息安全产品技术与服务、学术界网络信息安全前沿技术研究成果、用户网络信息安全*实践经验和案例。 信息安全工程师教程(第2版)是计算机软件考试中信息安全工程师岗位的考试用书,也可作为各类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相关专业的教材,还可用作信息技术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技术参考书。
目錄
第1章 网络信息安全概述 1
1.1 网络发展现状与重要性认识 1
1.1.1 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概念 1
1.1.2 网络信息安全重要性认识 1
1.2 网络信息安全现状与问题 2
1.2.1 网络信息安全状况 2
1.2.2 网络信息安全问题 3
1.3 网络信息安全基本属性 5
1.3.1 机密性 5
1.3.2 完整性 6
1.3.3 可用性 6
1.3.4 抗抵赖性 6
1.3.5 可控性 6
1.3.6 其他 6
1.4 网络信息安全目标与功能 7
1.4.1 网络信息安全基本目标 7
1.4.2 网络信息安全基本功能 8
1.5 网络信息安全基本技术需求 8
1.5.1 物理环境安全 8
1.5.2 网络信息安全认证 9
1.5.3 网络信息访问控制 9
1.5.4 网络信息安全保密 9
1.5.5 网络信息安全漏洞扫描 9
1.5.6 恶意代码防护 9
1.5.7 网络信息内容安全 10
1.5.8 网络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 10
1.5.9 网络信息安全应急响应 10
1.6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内容与方法 10
1.6.1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概念 10
1.6.2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方法 10
1.6.3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依据 11
1.6.4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要素 11
1.6.5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流程 13
1.6.6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工具 14
1.6.7 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评估 14
1.7 网络信息安全法律与政策文件 15
1.7.1 网络信息安全基本法律与国家战略 15
1.7.2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 15
1.7.3 国家密码管理制度 16
1.7.4 网络产品和服务审查 16
1.7.5 网络安全产品管理 17
1.7.6 互联网域名安全管理 17
1.7.7 工业控制信息安全制度 18
1.7.8 个人信息和重要数据保护制度 18
1.7.9 网络安全标准规范与测评 19
1.7.10 网络安全事件与应急响应制度 19
1.8 网络信息安全科技信息获取 19
1.8.1 网络信息安全会议 19
1.8.2 网络信息安全期刊 20
1.8.3 网络信息安全网站 20
1.8.4 网络信息安全术语 20
1.9 本章小结 21

第2章 网络攻击原理与常用方法 22
2.1 网络攻击概述 22
2.1.1 网络攻击概念 22
2.1.2 网络攻击模型 23
2.1.3 网络攻击发展 25
2.2 网络攻击一般过程 27
2.2.1 隐藏攻击源 27
2.2.2 收集攻击目标信息 28
2.2.3 挖掘漏洞信息 28
2.2.4 获取目标访问权限 29
2.2.5 隐蔽攻击行为 29
2.2.6 实施攻击 29
2.2.7 开辟后门 30
2.2.8 清除攻击痕迹 30
2.3 网络攻击常见技术方法 30
2.3.1 端口扫描 30
2.3.2 口令破解 32
2.3.3 缓冲区溢出 33
2.3.4 恶意代码 33
2.3.5 拒绝服务 34
2.3.6 网络钓鱼 35
2.3.7 网络窃听 36
2.3.8 SQL注入 36
2.3.9 社交工程 36
2.3.10 电子监听 37
2.3.11 会话劫持 37
2.3.12 漏洞扫描 37
2.3.13 代理技术 37
2.3.14 数据加密 37
2.4 黑客常用工具 38
2.4.1 扫描器 38
2.4.2 远程监控 38
2.4.3 密码破解 38
2.4.4 网络嗅探器 39
2.4.5 安全渗透工具箱 39
2.5 网络攻击案例分析 39
2.5.1 DDoS攻击 39
2.5.2 W32.Blaster.Worm 41
2.5.3 网络安全导致停电事件 42
2.6 本章小结 43

第3章 密码学基本理论 44
3.1 密码学概况 44
3.1.1 密码学发展简况 44
3.1.2 密码学基本概念 45
3.1.3 密码安全性分析 45
3.2 密码体制分类 45
3.2.1 私钥密码体制 45
3.2.2 公钥密码体制 46
3.2.3 混合密码体制 47
3.3 常见密码算法 47
3.3.1 DES 47
3.3.2 IDEA 48
3.3.3 AES 48
3.3.4 RSA 49
3.3.5 国产密码算法 49
3.4 Hash 函数与数字签名 50
3.4.1 Hash 函数 51
3.4.2 Hash 算法 51
3.4.3 数字签名 52
3.5 密码管理与数字证书 53
3.5.1 密码管理 53
3.5.2 数字证书 55
3.6 安全协议 57
3.6.1 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协议 57
3.6.2 SSH 58
3.7 密码学网络安全应用 60
3.7.1 密码技术常见应用场景类型 60
3.7.2 路由器安全应用参考 61
3.7.3 Web网站安全应用参考 62
3.7.4 电子邮件安全应用参考 62
3.8 本章小结 62

第4章 网络安全体系与网络安全模型 63
4.1 网络安全体系概述 63
4.1.1 网络安全体系概念 63
4.1.2 网络安全体系特征 63
4.1.3 网络安全体系用途 64
4.2 网络安全体系相关安全模型 64
4.2.1 BLP机密性模型 64
4.2.2 BiBa完整性模型 65
4.2.3 信息流模型 65
4.2.4 信息保障模型 66
4.2.5 能力成熟度模型 66
4.2.6 纵深防御模型 69
4.2.7 分层防护模型 70
4.2.8 等级保护模型 70
4.2.9 网络生存模型 71
4.3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原则与安全策略 71
4.3.1 网络安全原则 72
4.3.2 网络安全策略 73
4.4 网络安全体系框架主要组成和建设内容 73
4.4.1 网络安全体系组成框架 74
4.4.2 网络安全策略建设内容 76
4.4.3 网络安全组织体系构建内容 76
4.4.4 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内容 77
4.4.5 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及网络安全服务构建内容 81
4.4.6 网络安全技术体系构建内容 82
4.4.7 网络信息科技与产业生态构建内容 82
4.4.8 网络安全教育与培训构建内容 82
4.4.9 网络安全标准与规范构建内容 83
4.4.10 网络安全运营与应急响应构建内容 83
4.4.11 网络安全投入与建设构建内容 84
4.5 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参考案例 84
4.5.1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体系应用参考 85
4.5.2 智慧城市安全体系应用参考 86
4.5.3 智能交通网络安全体系应用参考 87
4.5.4 ISO 27000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应用参考 91
4.5.5 NIST 网络安全框架体系应用参考 92
4.6 本章小结 95

第5章 物理与环境安全技术 96
5.1 物理安全概念与要求 96
5.1.1 物理安全概念 96
5.1.2 物理安全威胁 96
5.1.3 物理安全保护 98
5.1.4 物理安全规范 99
5.2 物理环境安全分析与防护 100
5.2.1 防火 100
5.2.2 防水 100
5.2.3 防震 101
5.2.4 防盗 101
5.2.5 防鼠虫害 101
5.2.6 防雷 101
5.2.7 防电磁 102
5.2.8 防静电 102
5.2.9 安全供电 102
5.3 机房安全分析与防护 102
5.3.1 机房功能区域组成 102
5.3.2 机房安全等级划分 103
5.3.3 机房场地选择要求 104
5.3.4 数据中心建设与设计要求 105
5.3.5 互联网数据中心 106
5.3.6 CA机房物理安全控制 107
5.4 网络通信线路安全分析与防护 108
5.4.1 网络通信线路安全分析 108
5.4.2 网络通信线路安全防护 108
5.5 设备实体安全分析与防护 109
5.5.1 设备实体安全分析 109
5.5.2 设备实体安全防护 110
5.5.3 设备硬件攻击防护 111
5.6 存储介质安全分析与防护 112
5.6.1 存储介质安全分析 112
5.6.2 存储介质安全防护 113
5.7 本章小结 114

第6章 认证技术原理与应用 115
6.1 认证概述 115
6.1.1 认证概念 115
6.1.2 认证依据 115
6.1.3 认证原理 116
6.1.4 认证发展 117
6.2 认证类型与认证过程 117
6.2.1 单向认证 118
6.2.2 双向认证 118
6.2.3 第三方认证 119
6.3 认证技术方法 120
6.3.1 口令认证技术 120
6.3.2 智能卡技术 121
6.3.3 基于生物特征认证技术 122
6.3.4 Kerberos认证技术 125
6.3.5 公钥基础设施(PKI) 技术 129
6.3.6 单点登录 130
6.3.7 基于人机识别认证技术 130
6.3.8 多因素认证技术 130
6.3.9 基于行为的身份鉴别技术 130
6.3.10 快速在线认证(FIDO) 131
6.4 认证主要产品与技术指标 133
6.4.1 认证主要产品 133
6.4.2 主要技术指标 134
6.5 认证技术应用 134
6.5.1 校园信任体系建设应用参考 134
6.5.2 网络路由认证应用参考 135
6.5.3 基于人脸识别机房门禁管理应用参考 137
6.5.4 eID身份验证应用参考 138
6.5.5 HTTP认证应用参考 138
6.6 本章小结 139

第7章 访问控制技术原理与应用 140
7.1 访问控制概述 140
7.1.1 访问控制概念 140
7.1.2 访问控制目标 140
7.2 访问控制模型 141
7.2.1 访问控制参考模型 141
7.2.2 访问控制模型发展 142
7.3 访问控制类型 142
7.3.1 自主访问控制 143
7.3.2 强制访问控制 144
7.3.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 144
7.3.4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 145
7.4 访问控制策略设计与实现 146
7.4.1 访问控制策略 146
7.4.2 访问控制规则 147
7.5 访问控制过程与安全管理 148
7.5.1 访问控制过程 148
7.5.2 最小特权管理 148
7.5.3 用户访问管理 148
7.5.4 口令安全管理 149
7.6 访问控制主要产品与技术指标 150
7.6.1 访问控制主要产品 150
7.6.2 访问控制主要技术指标 150
7.7 访问控制技术应用 151
7.7.1 访问控制技术应用场景类型 151
7.7.2 UNIXLinux系统访问控制应用参考 151
7.7.3 Windows 访问控制应用参考 152
7.7.4 IIS FTP访问控制应用参考 153
7.7.5 网络访问控制应用参考 154
7.7.6 Web服务访问控制应用参考 155
7.7.7 基于角色管理的系统访问控制应用参考 156
7.7.8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访问控制设计应用参考 156
7.8 本章小结 158

第8章 防火墙技术原理与应用 159
8.1 防火墙概述 159
8.1.1 防火墙概念 159
8.1.2 防火墙工作原理 159
8.1.3 防火墙安全风险 161
8.1.4 防火墙发展 161
8.2 防火墙类型与实现技术 162
8.2.1 包过滤 162
8.2.2 状态检查技术 165
8.2.3 应用服务代理 165
8.2.4 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167
8.2.5 Web防火墙技术 168
8.2.6 数据库防火墙技术 168
8.2.7 工控防火墙技术 169
8.2.8 下一代防火墙技术 169
8.2.9 防火墙共性关键技术 170
8.3 防火墙主要产品与技术指标 170
8.3.1 防火墙主要产品 171
8.3.2 防火墙主要技术指标 172
8.4 防火墙防御体系结构类型 173
8.4.1 基于双宿主主机防火墙结构 173
8.4.2 基于代理型防火墙结构 174
8.4.3 基于屏蔽子网的防火墙结构 174
8.5 防火墙技术应用 175
8.5.1 防火墙应用场景类型 175
8.5.2 防火墙部署基本方法 176
8.5.3 IPtables防火墙应用参考 176
8.5.4 Web 应用防火墙应用参考 180
8.5.5 包过滤防火墙应用参考 180
8.5.6 工控防火墙应用参考 181
8.6 本章小结 182

第9章 VPN技术原理与应用 183
9.1 VPN概述 183
9.1.1 VPN概念 183
9.1.2 VPN安全功能 183
9.1.3 VPN发展 184
9.1.4 VPN技术风险 184
9.2 VPN类型和实现技术 184
9.2.1 VPN类型 184
9.2.2 密码算法 184
9.2.3 密钥管理 185
9.2.4 认证访问控制 185
9.2.5 IPSec 185
9.2.6 SSL 186
9.2.7 PPTP 188
9.2.8 L2TP 188
9.3 VPN主要产品与技术指标 189
9.3.1 VPN主要产品 189
9.3.2 VPN产品主要技术指标 189
9.4 VPN技术应用 191
9.4.1 VPN应用场景 191
9.4.2 远程安全访问 191
9.4.3 构建内部安全专网 191
9.4.4 外部网络安全互联 192
9.5 本章小结 192

第10章 入侵检测技术原理与应用 193
10.1 入侵检测概述 193
10.1.1 入侵检测概念 193
10.1.2 入侵检测模型 193
10.1.3 入侵检测作用 194
10.2 入侵检测技术 194
10.2.1 基于误用的入侵检测技术 195
10.2.2 基于异常的入侵检测技术 196
10.2.3 其他 198
10.3 入侵检测系统组成与分类 199
10.3.1 入侵检测系统组成 200
10.3.2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200
10.3.3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202
10.3.4 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 203
10.4 入侵检测系统主要产品与技术指标 204
10.4.1 入侵检测相关产品 205
10.4.2 入侵检测相关指标 207
10.5 入侵检测系统应用 208
10.5.1 入侵检测应用场景类型 208
10.5.2 入侵检测系统部署方法 209
10.5.3 基于HIDS的主机威胁检测 209
10.5.4 基于NIDS的内网威胁检测 210
10.5.5 基于NIDS的网络边界威胁检测 210
10.5.6 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应用参考 210
10.5.7 开源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211
10.5.8 华为CIS网络安全智能系统应用 213
10.6 本章小结 215

第11章 网络物理隔离技术原理与应用 216
11.1 网络物理隔离概述 216
11.1.1 网络物理隔离概念 216
11.1.2 网络物理隔离安全风险 216
11.2 网络物理隔离系统与类型 217
11.2.1 网络物理隔离系统 217
11.2.2 网络物理隔离类型 218
11.3 网络物理隔离机制与实现技术 218
11.3.1 专用计算机上网 218
11.3.2 多PC 218
11.3.3 外网代理服务 218
11.3.4 内外网线路切换器 219
11.3.5 单硬盘内外分区 219
11.3.6 双硬盘 220
11.3.7 网闸 220
11.3.8 协议隔离技术 221
11.3.9 单向传输部件 221
11.3.10 信息摆渡技术 221
11.3.11 物理断开技术 221
11.4 网络物理隔离主要产品与技术指标 221
11.4.1 网络物理隔离主要产品 222
11.4.2 网络物理隔离技术指标 223
11.5 网络物理隔离应用 224
11.5.1 工作机安全上网实例 224
11.5.2 电子政务中网闸应用实例 225
11.6 本章小结 226

第12章 网络安全审计技术原理与应用 227
12.1 网络安全审计概述 227
12.1.1 网络安全审计概念 227
12.1.2 网络安全审计相关标准 227
12.1.3 网络安全审计相关法规政策 228
12.2 网络安全审计系统组成与类型 228
12.2.1 网络安全审计系统组成 228
12.2.2 网络安全审计系统类型 229
12.3 网络安全审计机制与实现技术 230
12.3.1 系统日志数据采集技术 230
12.3.2 网络流量数据获取技术 231
12.3.3 网络审计数据安全分析技术 234
12.3.4 网络审计数据存储技术 235
12.3.5 网络审计数据保护技术 235
12.4 网络安全审计主要产品与技术指标 236
12.4.1 日志安全审计产品 236
12.4.2 主机监控与审计产品 236
12.4.3 数据库审计产品 237
12.4.4 网络安全审计产品 238
12.4.5 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审计产品 239
12.4.6 运维安全审计产品 239
12.5 网络安全审计应用 240
12.5.1 安全运维保障 241
12.5.2 数据访问监测 241
12.5.3 网络入侵检测 242
12.5.4 网络电子取证 242
12.6 本章小结 242

第13章 网络安全漏洞防护技术原理与应用 243
13.1 网络安全漏洞概述 243
13.1.1 网络安全漏洞概念 243
13.1.2 网络安全漏洞威胁 243
13.1.3 网络安全漏洞问题现状 244
13.2 网络安全漏洞分类与管理 245
13.2.1 网络安全漏洞来源 245
13.2.2 网络安全漏洞分类 246
13.2.3 网络安全漏洞发布 249
13.2.4 网络安全漏洞信息获取 250
13.2.5 网络安全漏洞管理过程 252
13.3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技术与应用 253
13.3.1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 253
13.3.2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应用 256
13.4 网络安全漏洞处置技术与应用 257
13.4.1 网络安全漏洞发现技术 257
13.4.2 网络安全漏洞修补技术 257
13.4.3 网络安全漏洞利用防范技术 258
13.5 网络安全漏洞防护主要产品与技术指标 259
13.5.1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器 259
13.5.2 网络安全漏洞服务平台 260
13.5.3 网络安全漏洞防护网关 260
13.6 本章小结 260

第14章 恶意代码防范技术原理 261
14.1 恶意代码概述 261
14.1.1 恶意代码定义与分类 261
14.1.2 恶意代码攻击模型 262
14.1.3 恶意代码生存技术 263
14.1.4 恶意代码攻击技术 266
14.1.5 恶意代码分析技术 267
14.1.6 恶意代码防范策略 270
14.2 计算机病毒分析与防护 271
14.2.1 计算机病毒概念与特性 271
14.2.2 计算机病毒组成与运行机制 272
14.2.3 计算机病毒常见类型与技术 272
14.2.4 计算机病毒防范策略与技术 274
14.2.5 计算机病毒防护方案 276
14.3 特洛伊木马分析与防护 278
14.3.1 特洛伊木马概念与特性 278
14.3.2 特洛伊木马分类 278
14.3.3 特洛伊木马运行机制 278
14.3.4 特洛伊木马植入技术 279
14.3.5 特洛伊木马隐藏技术 279
14.3.6 特洛伊木马存活技术 281
14.3.7 特洛伊木马防范技术 281
14.4 网络蠕虫分析与防护 283
14.4.1 网络蠕虫概念与特性 283
14.4.2 网络蠕虫组成与运行机制 284
14.4.3 网络蠕虫常用技术 285
14.4.4 网络蠕虫防范技术 287
14.5 僵尸网络分析与防护 289
14.5.1 僵尸网络概念与特性 289
14.5.2 僵尸网络运行机制与技术 290
14.5.3 僵尸网络防范技术 290
14.6 其他恶意代码分析与防护 290
14.6.1 逻辑炸弹 291
14.6.2 陷门 291
14.6.3 细菌 291
14.6.4 间谍软件 291
14.7 恶意代码防护主要产品与技术指标 292
14.7.1 恶意代码防护主要产品 292
14.7.2 恶意代码防护主要技术指标 293
14.8 恶意代码防护技术应用 293
14.8.1 终端防护 294
14.8.2 APT防护 294
14.9 本章小结 295

第15章 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技术与应用 296
15.1 入侵阻断技术与应用 296
15.1.1 入侵阻断技术原理 296
15.1.2 入侵阻断技术应用 297
15.2 软件白名单技术与应用 297
15.2.1 软件白名单技术原理 297
15.2.2 软件白名单技术应用 298
15.3 网络流量清洗技术与应用 301
15.3.1 网络流量清洗技术原理 301
15.3.2 网络流量清洗技术应用 301
15.4 可信计算技术与应用 302
15.4.1 可信计算技术原理 303
15.4.2 可信计算技术应用 305
15.5 数字水印技术与应用 308
15.5.1 数字水印技术原理 308
15.5.2 数字水印技术应用 309
15.6 网络攻击陷阱技术与应用 310
15.6.1 网络攻击陷阱技术原理 310
15.6.2 网络攻击陷阱技术应用 313
15.7 入侵容忍及系统生存技术与应用 313
15.7.1 入侵容忍及系统生存技术原理 314
15.7.2 入侵容忍及系统生存技术应用 314
15.8 隐私保护技术与应用 315
15.8.1 隐私保护类型及技术原理 315
15.8.2 隐私保护技术应用 316
15.9 网络安全前沿技术发展动向 317
15.9.1 网络威胁情报服务 317
15.9.2 域名服务安全保障 318
15.9.3 同态加密技术 319
15.10 本章小结 320

第16章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原理与应用 321
16.1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概述 321
16.1.1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概念 321
16.1.2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要素 322
16.1.3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模式 322
16.2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过程 323
16.2.1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准备 323
16.2.2 资产识别 324
16.2.3 威胁识别 326
16.2.4 脆弱性识别 329
16.2.5 已有安全措施确认 330
16.2.6 网络安全风险分析 330
16.2.7 网络安全风险处置与管理 334
16.3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方法与工具 335
16.3.1 资产信息收集 335
16.3.2 网络拓扑发现 335
16.3.3 网络安全漏洞扫描 336
16.3.4 人工检查 336
16.3.5 网络安全渗透测试 337
16.3.6 问卷调查 337
16.3.7 网络安全访谈 338
16.3.8 审计数据分析 338
16.3.9 入侵监测 338
16.4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项目流程和工作内容 339
16.4.1 评估工程前期准备 339
16.4.2 评估方案设计与论证 339
16.4.3 评估方案实施 339
16.4.4 风险评估报告撰写 340
16.4.5 评估结果评审与认可 340
16.5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应用 340
16.5.1 网络安全风险评估应用场景 340
16.5.2 OWASP风险评估方法参考 341
16.5.3 ICT供应链安全威胁识别参考 343
16.5.4 工业控制系统平台脆弱性识别参考 344
16.5.5 网络安全风险处理措施参考 350
16.5.6 人工智能安全风险分析参考 351
16.6 本章小结 352

第17章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技术原理与应用 353
17.1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概述 353
17.1.1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概念 353
17.1.2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发展 353
17.1.3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相关要求 354
17.2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组织建立与工作机制 354
17.2.1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组织建立 354
17.2.2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组织工作机制 355
17.2.3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组织类型 355
17.3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预案内容与类型 356
17.3.1 网络安全事件类型与分级 356
17.3.2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预案内容 357
17.3.3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预案类型 357
17.4 常见网络安全应急事件场景与处理流程 359
17.4.1 常见网络安全应急处理场景 359
17.4.2 网络安全应急处理流程 360
17.4.3 网络安全事件应急演练 361
17.5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技术与常见工具 362
17.5.1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技术概况 362
17.5.2 访问控制 363
17.5.3 网络安全评估 363
17.5.4 网络安全监测 365
17.5.5 系统恢复 367
17.5.6 入侵取证 369
17.6 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参考案例 370
17.6.1 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70
17.6.2 阿里云安全应急响应服务 370
17.6.3 IBM产品安全漏洞应急响应 373
17.6.4 永恒之蓝攻击的紧急处置 374
17.6.5 页面篡改事件处置规程 376
17.7 本章小结 378

第18章 网络安全测评技术与标准 379
18.1 网络安全测评概况 379
18.1.1 网络安全测评概念 379
18.1.2 网络安全测评发展 379
18.2 网络安全测评类型 380
18.2.1 基于测评目标分类 380
18.2.2 基于测评内容分类 381
18.2.3 基于实施方式分类 381
18.2.4 基于测评对象保密性分类 382
18.3 网络安全测评流程与内容 383
18.3.1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流程与内容 383
18.3.2 网络安全渗透测试流程与内容 383
18.4 网络安全测评技术与工具 384
18.4.1 漏洞扫描 384
18.4.2 安全渗透测试 385
18.4.3 代码安全审查 385
18.4.4 协议分析 385
18.4.5 性能测试 387
18.5 网络安全测评质量管理与标准 388
18.5.1 网络安全测评质量管理 388
18.5.2 网络安全测评标准 388
18.6 本章小结 394

第19章 操作系统安全保护 395
第20章 数据库系统安全 428
第21章 网络设备安全 447
第22章 网站安全需求分析与安全保护工程 473
第23章 云计算安全需求分析与安全保护工程 503
第24章 工控安全需求分析与安全保护工程 526
第25章 移动应用安全需求分析与安全保护工程 543
第26章 大数据安全需求分析与安全保护工程 556
附录A 网络安全产品测评相关标准 569
附录B 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571
参考文献 580
內容試閱
网络空间已成为国家继陆、海、空、天四个疆域之后的第五疆域,正如《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所指出,网络空间已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渠道、生产生活的新空间、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文化繁荣的新载体、社会治理的新平台、交流合作的新纽带、国家主权的新疆域。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逐渐凸显。目前,网络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网络安全新型威胁不断出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防安全及公民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面临多种风险与挑战。国际上争夺和控制网络空间战略资源,抢占规则制定权和战略制高点,谋求战略主动权的竞争日趋激烈。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上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为此,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决定开展信息安全工程师岗位的人才评价工作,以加快推进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
为配合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工作的开展,给准备参加考试的技术人员提供一本合适的教材,我们受全国计算机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办公室的委托,编写了这本《信息安全工程师教程》(第2版)。全书共26章,主要内容包括网络信息安全基础知识、网络信息安全主流技术、网络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测评、网络信息安全工程、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网络信息安全应用案例。书中汇聚了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及政策与标准规范、学术界网络安全前沿技术研究成果、工业界网络安全产品技术与服务、用户网络安全最佳实践经验和案例。
本书由蒋建春任主编,文伟平、焦健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梅瑞、杨海、胡振宇、李经纬、刘洪毅、兰阳、方宇彤、贾云龙、蒋时雨、魏柳、张逸然、王林飞、杜笑宇、赵国梁、刘宇航、叶何、陈夏润、陈勇龙、王小育等。此外,本书还直接引用了网络信息安全标准成果,并参考了网络上与信息安全相关的文章,因受篇幅限制,不便一一列举,在此表示感谢。书中若有涉及知识产权不当之处,敬请联系作者加以修订。
本书的编写参考和引用了政府部门、学术界、工业界、用户以及行业机构等单位的网络信息安全资料,特此表示感谢。相关单位主要有:国家网络安全职能部门、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CNCERT)、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北京大学软件安全研究小组、北京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以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安天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天融信网络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绿盟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安华金和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科来软件有限公司、北京数字证书认证中心、广东南电智控系统有限公司等。
非常感谢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领导的信任和指导,尽管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他们一直保持足够的耐心支持本书撰写完稿。
在本书历经两年多的编写过程中,尽管做了不少努力,力图使本书完美无缺,将理论联系实际,做到通俗易懂,但受作者水平和经验所限,书中难免出现不妥和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并在此表示感谢。
编者
2020年于北京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