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我们的村

書城自編碼: 352773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随笔
作者: 左京
國際書號(ISBN): 9787224135923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6-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售價:NT$ 33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心跳重置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云中记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拯救免疫失衡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NT$ 254.0
收尸人
《 收尸人 》

售價:NT$ 332.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14
《 皮囊(2019) 》
+

NT$ 500
《 文化苦旅三十年纪念版 》
+

NT$ 296
《 遇见一棵树 》
+

NT$ 1243
《 王小波杂文套装 》
+

NT$ 312
《 文化苦旅(余秋雨独家定稿版 ,作者直接授权,逐字修订! ) 》
+

NT$ 274
《 遥远的向日葵地 》
編輯推薦:
《我们的村》呈现六大特色:
文笔美好,阅读本身便是享受
二、有在场感,阅读便身临其境
三、兼具三情,即时代情怀、人文情愫与乡村情感
四、语言有三性:有个性,有弹性,有磁性
五、看似闲笔,却是神来之笔
六、是叙事与抒情浑然一体,颇为走心。
內容簡介:
《我们的村》是一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全书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为时代背景,从多个维度窥视现代乡村的风土人情与社会风貌,呈现不一样的乡村人文生态与生活状态。作者以质朴、细腻与生动、风趣的文字,原汁原味地记录并还原村党支部书记孙满仓、驻村*书记*、村治保主任张三明等人为壮大村集体产业园所历经的风雨情怀;描绘张三明和梁小利等多对平民夫妻诚挚、平实的爱情细节;绘声绘色地讲述了满腹经纶却当着贫困户的博士等一众小人物的故事
關於作者:
左京1988年出生,当代陕西杂志社记者。参与采写的新闻系列报道《商於古道探秘》、新闻专题报道《洛阳村记》获陕西新闻奖。
目錄
第一部 1
第二部 105
第三部 131
第四部 163
后 记 195
前言根的随想 (代 序)
薛保勤
这本《我们的村》,是一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作者聚焦关中农村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庄蒲城县重泉村,历时78天,与农民同吃、 同住、同喜、同乐、同甘共苦,观察、感受、体味、咀嚼,用情审视,用心研究,用自己的笔为我们呈现了这份别具特色的报告。报告涉及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涉及农民的喜与忧、苦与乐犹如一幅当下关中农村脱贫攻坚的风景照、乡村振兴的风俗画。
它朴素但却真实,它轻快但却厚重;语言尽管不如经典文学作品华丽,但却亲切;情节没有时下的神剧那么曲折,却是来自生活一线的用心之作。它是原汁原味的、不加掩饰的、耐人寻味的、发人深省的,因而显得难能可贵。我以为正是由于普通的非典型农村的真实,使得这份报告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直到改革开放前仍然有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城里人而言,上溯两代至三代都是农村人。农村不仅是一个地理存在,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精神渊源。农村就是中国人的根。大约正是这种根的情结,根的记挂,与根相关的乡愁,有意无意地提醒我们:勿忘农村!根的随想 (代 序)
薛保勤
这本《我们的村》,是一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作者聚焦关中农村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庄蒲城县重泉村,历时78天,与农民同吃、 同住、同喜、同乐、同甘共苦,观察、感受、体味、咀嚼,用情审视,用心研究,用自己的笔为我们呈现了这份别具特色的报告。报告涉及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涉及农民的喜与忧、苦与乐犹如一幅当下关中农村脱贫攻坚的风景照、乡村振兴的风俗画。
它朴素但却真实,它轻快但却厚重;语言尽管不如经典文学作品华丽,但却亲切;情节没有时下的神剧那么曲折,却是来自生活一线的用心之作。它是原汁原味的、不加掩饰的、耐人寻味的、发人深省的,因而显得难能可贵。我以为正是由于普通的非典型农村的真实,使得这份报告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直到改革开放前仍然有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城里人而言,上溯两代至三代都是农村人。农村不仅是一个地理存在,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精神渊源。农村就是中国人的根。大约正是这种根的情结,根的记挂,与根相关的乡愁,有意无意地提醒我们:勿忘农村!
清醒的认知是勿忘的前提,美好乡村应该是勿忘的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走上了以信息化、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同时数亿农村人走进了城市。农业不再是中国生存的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传统农村也正在衰落。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传统的农村和现代化的城市出现了撕裂。许多走进城市的乡里人,成为城市里找不着根的精神流浪者。城市的快速繁荣与农村的长期滞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何消解这种裂痕,使农村快速实现自身变革,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化,实现城乡走向相互适应、相互配套一体化发展的新型路径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农村重新焕发生机实现小康的内在要求。今天的农村到底怎么样?产业在升级,如何升级?农民在变化,如何变化?乡村在振兴,如何振兴?《我们的村》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奋争与奋发、艰难与希望、温暖与关爱、变化与前景、问题与隐忧。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振兴乡村的带头人。以驻村第一书记李鹏、村党支部书记孙满仓、村治保主任张三明为代表的乡亲们,在自己最基层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进程中,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地,有时甚至琐碎、枯燥、无趣,但却急乡村发展之所急,想农民致富之所想,坚强、真诚、执着,令人不能不肃然起敬。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艰难与希望。发展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管理。面对资金的艰难,村里协调县上有关部门,为村里修了发展急需的产业路,建起了54 个棚,配套了机井、管理房。面对人才的奇缺,村委会就地找能人、培养人,就有了孙存良、孙兴铁、梁振民三剑客,又有了懂管理的张三明、孙立学等,还培养出了自己的植保专技人员。同时,开阔思路请县上农技110的人来测土,请省上部门和专家学者会诊。艰难,在这里变成发展的台阶。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创业者的奋争与奋发。产业园是重泉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村干部倾注全部心血,从不图表面光堂、因地制宜选址,到建成当地领先的温冷两用棚,再到种植、收获、销售等各环节,聚精会神、殚精竭虑。书的开篇兴顺老汉病死在产业园,没有写如何处理复杂的后事,但却隐含着产业园发展的坎坷与艰辛。他们没有气馁,咬紧牙关跨过这一道道坎。他们的理想是朴素的,目标是具体的、细碎的,努力和付出是真诚的。就像孙满仓说的,看着它从一片光地,到有了胳膊腿、鼻子眼窝,这就跟自己的娃生出来了一样。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与时俱进与生生不息。书中有一节很吸引人:梁小利在抖音上与网友干仗斗法,与村民拍抖音视频首届重泉村吃西瓜大赛宣传重泉西瓜。网络销售、抖音宣传都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事物,按照以往,这些新事物从城市传播到农村、从农民生活应用到农村生产需要很长时间,但重泉村人不仅在用,而且开始注册商标、开淘宝店、微信销售、自己建网站、照着脚本拍抖音,他们捕捉新契机,走到了时代的前沿。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温暖与关爱。这本书不是歌功颂德的报告,但我们都从中看到了功和德,看到了温暖与关爱。这温暖是国家的温暖,关爱是组织的关爱。村干部们把实实在在给村上办些事作为目标。同时,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聚焦扶贫,陕西网帮助建网站搞新媒体扶贫,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电商团来采购,等等。这些举措,让重泉村的发展如虎添翼。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重泉村令人欣喜的变化。2016年建档立卡时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有63户236人,现在只 剩下3户4人。光棍伟伟外出打工领回了慧子结婚生娃,早早地摘了贫困户的帽子。正如作者所言,有了媳妇和娃就有了脱贫的动力。村里的产业园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大棚的西瓜正在茁壮成长。乱搭乱建两个月全部解决,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变化是细小的,但却可喜。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乡村治理的问题与隐忧。发展常常与问题并存。教育硬件的提升与隐患、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离独子女的心理矫正,瓜农的风湿病、颈椎病的得病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如何让瓜农走出前半辈子挣钱,后半辈子看病的怪圈,摆脱因病致贫的困扰?如何让老百姓病有所医,能看得起病,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完善?还有产业发展中常常出现的违约现象,如何防范与治理?等等,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乡村治理靠简单的行政命令不行,靠一般的号召也不行,纯粹拿法律说事也不行,自治、法治、德治如何有效结合而形成合力?新时代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门大学问,才刚刚破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的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由于农村改革的相对滞后,中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在拉大。中央及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步伐。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农村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和创新,应该说这也是中国乡村改革以来的二次变革。我们任重而道远!
20世纪70年代,我曾在陕北毛乌素沙漠南缘的一个小村子插队,对农村曾经食不果腹的日子有过切肤之痛,对农村有着特殊的记挂。以上是看了《我们的村》 之后,由根引发的几点感想。
內容試閱
根的随想 (代 序)
薛保勤
这本《我们的村》,是一部散发着泥土芬芳的长篇非虚构作品。作者聚焦关中农村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庄蒲城县重泉村,历时78天,与农民同吃、 同住、同喜、同乐、同甘共苦,观察、感受、体味、咀嚼,用情审视,用心研究,用自己的笔为我们呈现了这份别具特色的报告。报告涉及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涉及农民的喜与忧、苦与乐犹如一幅当下关中农村脱贫攻坚的风景照、乡村振兴的风俗画。
它朴素但却真实,它轻快但却厚重;语言尽管不如经典文学作品华丽,但却亲切;情节没有时下的神剧那么曲折,却是来自生活一线的用心之作。它是原汁原味的、不加掩饰的、耐人寻味的、发人深省的,因而显得难能可贵。我以为正是由于普通的非典型农村的真实,使得这份报告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直到改革开放前仍然有十亿人口、八亿农民。对于中国的大多数城里人而言,上溯两代至三代都是农村人。农村不仅是一个地理存在,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精神渊源。农村就是中国人的根。大约正是这种根的情结,根的记挂,与根相关的乡愁,有意无意地提醒我们:勿忘农村!
清醒的认知是勿忘的前提,美好乡村应该是勿忘的目标。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走上了以信息化、工业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同时数亿农村人走进了城市。农业不再是中国生存的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传统农村也正在衰落。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传统的农村和现代化的城市出现了撕裂。许多走进城市的乡里人,成为城市里找不着根的精神流浪者。城市的快速繁荣与农村的长期滞后,形成鲜明的对比。如何消解这种裂痕,使农村快速实现自身变革,脱胎换骨走上现代化,实现城乡走向相互适应、相互配套一体化发展的新型路径就显得格外重要。这是时代的要求, 也是农村重新焕发生机实现小康的内在要求。今天的农村到底怎么样?产业在升级,如何升级?农民在变化,如何变化?乡村在振兴,如何振兴?《我们的村》让我们看到了它的奋争与奋发、艰难与希望、温暖与关爱、变化与前景、问题与隐忧。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振兴乡村的带头人。以驻村第一书记李鹏、村党支部书记孙满仓、村治保主任张三明为代表的乡亲们,在自己最基层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进程中,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地,有时甚至琐碎、枯燥、无趣,但却急乡村发展之所急,想农民致富之所想,坚强、真诚、执着,令人不能不肃然起敬。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艰难与希望。发展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管理。面对资金的艰难,村里协调县上有关部门,为村里修了发展急需的产业路,建起了54 个棚,配套了机井、管理房。面对人才的奇缺,村委会就地找能人、培养人,就有了孙存良、孙兴铁、梁振民三剑客,又有了懂管理的张三明、孙立学等,还培养出了自己的植保专技人员。同时,开阔思路请县上农技110的人来测土,请省上部门和专家学者会诊。艰难,在这里变成发展的台阶。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创业者的奋争与奋发。产业园是重泉村发展村集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村干部倾注全部心血,从不图表面光堂、因地制宜选址,到建成当地领先的温冷两用棚,再到种植、收获、销售等各环节,聚精会神、殚精竭虑。书的开篇兴顺老汉病死在产业园,没有写如何处理复杂的后事,但却隐含着产业园发展的坎坷与艰辛。他们没有气馁,咬紧牙关跨过这一道道坎。他们的理想是朴素的,目标是具体的、细碎的,努力和付出是真诚的。就像孙满仓说的,看着它从一片光地,到有了胳膊腿、鼻子眼窝,这就跟自己的娃生出来了一样。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与时俱进与生生不息。书中有一节很吸引人:梁小利在抖音上与网友干仗斗法,与村民拍抖音视频首届重泉村吃西瓜大赛宣传重泉西瓜。网络销售、抖音宣传都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新事物,按照以往,这些新事物从城市传播到农村、从农民生活应用到农村生产需要很长时间,但重泉村人不仅在用,而且开始注册商标、开淘宝店、微信销售、自己建网站、照着脚本拍抖音,他们捕捉新契机,走到了时代的前沿。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温暖与关爱。这本书不是歌功颂德的报告,但我们都从中看到了功和德,看到了温暖与关爱。这温暖是国家的温暖,关爱是组织的关爱。村干部们把实实在在给村上办些事作为目标。同时,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各级各部门齐心协力聚焦扶贫,陕西网帮助建网站搞新媒体扶贫,省农业农村厅组织电商团来采购,等等。这些举措,让重泉村的发展如虎添翼。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重泉村令人欣喜的变化。2016年建档立卡时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分别有63户236人,现在只 剩下3户4人。光棍伟伟外出打工领回了慧子结婚生娃,早早地摘了贫困户的帽子。正如作者所言,有了媳妇和娃就有了脱贫的动力。村里的产业园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大棚的西瓜正在茁壮成长。乱搭乱建两个月全部解决,房前屋后干干净净,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变化是细小的,但却可喜。
从书里我们看到了乡村治理的问题与隐忧。发展常常与问题并存。教育硬件的提升与隐患、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离独子女的心理矫正,瓜农的风湿病、颈椎病的得病率几乎是百分之百,如何让瓜农走出前半辈子挣钱,后半辈子看病的怪圈,摆脱因病致贫的困扰?如何让老百姓病有所医,能看得起病,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如何完善?还有产业发展中常常出现的违约现象,如何防范与治理?等等,都是需要面对的问题。乡村治理靠简单的行政命令不行,靠一般的号召也不行,纯粹拿法律说事也不行,自治、法治、德治如何有效结合而形成合力?新时代的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一门大学问,才刚刚破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的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农村的现代化是中国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由于农村改革的相对滞后,中国的城乡差距仍然在拉大。中央及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其目的就是为了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步伐。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农村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和创新,应该说这也是中国乡村改革以来的二次变革。我们任重而道远!
20世纪70年代,我曾在陕北毛乌素沙漠南缘的一个小村子插队,对农村曾经食不果腹的日子有过切肤之痛,对农村有着特殊的记挂。以上是看了《我们的村》 之后,由根引发的几点感想。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