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2023年06月出版新書

2023年05月出版新書

2023年04月出版新書

2023年03月出版新書

2023年02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留学美国报告

書城自編碼: 352727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王宝玉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615744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0-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88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献给皇帝的礼物:Wedgwood瓷器王国与漫长的十八世纪 》

售價:NT$ 594.0
东京札记
《 东京札记 》

售價:NT$ 704.0
大学问·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 大学问·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

售價:NT$ 649.0
蹇蹇录:甲午战争外交秘录
《 蹇蹇录:甲午战争外交秘录 》

售價:NT$ 270.0
佛教文化十八讲
《 佛教文化十八讲 》

售價:NT$ 418.0
背弃圣约:处于考验中的美国公民宗教(社会学名著译丛)
《 背弃圣约:处于考验中的美国公民宗教(社会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215.0
卖掉法拉利的高僧
《 卖掉法拉利的高僧 》

售價:NT$ 324.0
次经导论
《 次经导论 》

售價:NT$ 829.0

編輯推薦:
本书对跨文化交流的研究与实践是具有较强实际参考价值的。书稿收录了作者自2011年赴美读博到2017年获得博士学位期间写给父母的145封家信。这些书信如实地记录了作者在美国求学期间的生活、学习、工作各个方面经历的事情,细腻坦率地记录了作者的思考和情感,比如作者求学中的顺利与艰难,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的差异和融合。
本书可令读者获得*手的关于留学和跨文化交流方面的经验点拨和生存智慧。对留学生群体适应国外文化具有指导意义。作者王宝玉以其深厚的学养,敏锐的观察和理性的思考,将现象背后的原因剖析清楚。而留学遇到的各种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难题,更有直接答案可以解决。
对亲子沟通(指青年及成年读者群体与长辈之间的沟通)独具示范效应。作者真挚的细腻的情感在书信中时而如涓涓溪流,时而如潮水澎湃,能与父母做如此沟通,获得情感的共鸣,碰撞思想的火花,实在珍贵而罕见。
內容簡介:
本书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作者前两部作品可谓家书三部曲。书中不仅展现了作者在美国读博之路的艰险曲折,更如实记录了作者在美国凭借自身学贯中西的知识存量知识来观察美国社会、美国人以及在美留学生群体的点滴发现,并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所思所感也细腻严谨地刻写出来。所有这些,都凝聚在作者给母亲发来的这收录在本书中的145封家书中。
曾有专家说,这些家书有着社会档案的意义。百年以来,中华儿女不断地走出国门,去先进国家学习。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的队伍更是浩浩荡荡,对于他们在异国他乡的生活,有很多零碎报道,却很少有详细、完整的即时记录,《留学美国报告》填补了将国外求学过程完整详细记录留存的空白。
關於作者:
王宝玉。辽宁大连人。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协会会员。曾先后就读于大连市东北路小学、大连第四十七中学、大连第二十四中学,2004年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学系。2008年被保送北京大学攻读心理学硕士。2011年去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2017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现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心理系任教。著有随笔集《家书里的大学》《家书里的美国》。
目錄
自序

上篇
第一封信 这里的生活就是挑战
第二封信 融入新的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封信 希望是年轻人的专利
第四封信 美国人都很自信
第五封信 第一次在系里做报告
第六封信 进入危险的平原期
第七封信 有了一份助教工作
第八封信 是该放低心态的时候了
第九封信 彼岸的情况
第十封信 美国的不评价文化
第十一封信 进步的重要阶梯
第十二封信 出书是很光荣的事
第十三封信 一个尖锐的反种族主义者
第十四封信 不探讨的潜规则
第十五封信 能给人快乐的人更受欢迎
第十六封信 假装自己不是工具
第十七封信 想要换一个专业
第十八封信 聪明人的做法
第十九封信 做一个详细的暑假计划
第二十封信 臆想一个不同的境界
第二十一封信 走在进化的道路上
第二十二封信 精英主义对未来发展的意义
第二十三封信 这本书没有打动我
第二十四封信 话题总是比较严肃
第二十五封信 纽约之旅之一
第二十六封信 纽约之旅之二
第二十七封信 纽约之旅之三
第二十八封信 纽约之旅之四
第二十九封信 这哥们儿太能讲了
第三十封信 虚荣感和负罪感
第三十一封信 与美国法官的晚餐
第三十二封信 一个紧张而难忘的期末
第三十三封信 滑雪及之后发生的事情
第三十四封信 生活标准水涨船高
第三十五封信 考驾照和美国同学
第三十六封信 让今年的春节不那么平淡
第三十七封信 当助教的感觉
第三十八封信 师姐的新婚丈夫George
第三十九封信 纽约人果然是纽约人
第四十封信 一个既普及又冷僻的课题
第四十一封信 关注波士顿爆炸案
第四十二封信 参加减少恐怖主义大讨论
第四十三封信 通过综合考试
中篇
第四十四封信 插言社区居民议政
第四十五封信 一些老人支持斯诺登
第四十六封信 讨论女性生育权问题
第四十七封信 自己获得的启示
第四十八封信 去两个不同的教堂
第四十九封信 追求《陋室铭》的境界
第五十封信 希望再从普通朋友重新做起
第五十一封信 理性分不清真实与虚幻
第五十二封信 感受感恩节的黑色星期五
第五十三封信 在作家和工程系教授的眼里
第五十四封信 在卡农夫妇家过圣诞节
第五十五封信 修车后看同学买枪买车
第五十六封信 发觉自己还很浅薄
第五十七封信 初次体验国际学术会议
第五十八封信 让我的论断成为最好的答案
第五十九封信 纪录片里被迫害的白人
第六十封信 这里找工作也要靠后门
第六十一封信 用来减压的业余活动
第六十二封信 文化符号形式的意义
第六十三封信 两位教授的不同
第六十四封信 研究网络教学和收看电视
第六十五封信 美国电视产业的基本情况
第六十六封信 不同文化间的沟通
第六十七封信 分享两位赌友的人生
第六十八封信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问题
第六十九封信 关于《文化心理学》书稿的反思
第七十封信 宿舍维权的胜利
第七十一封信 应当写出那样的文章
第七十二封信 各种话题的Party
第七十三封信 在这里没有根
第七十四封信 确定研究方向
第七十五封信 为什么选择才是最重要的
第七十六封信 接连两个Party
第七十七封信 在女同学宿舍庆生
第七十八封信 对美国学生的深刻印象
第七十九封信 非理性的任性
第八十封信 尊重差异的美德
第八十一封信 要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第八十二封信 归来的同学和来应聘的老师
第八十三封信 有间接报酬的志愿者
第八十四封信 去长滩参加学术会议
第八十五封信 没有反响的发言
第八十六封信 关于毕业论文的构思
第八十七封信 做学术和做学问的区别
第八十八封信 听老板娘和女同学说的事情
第八十九封信 期末时的学生们
第九十封信 没有过去的优越感了
第九十一封信 同性恋合法了
第九十二封信 去看金星和土星靠近
第九十三封信 自己租房的麻烦
第九十四封信 有被劝退的可能
下篇
第九十五封信 考虑离开这里的时间
第九十六封信 开题报告失败之后
第九十七封信 难怪老师读不懂
第九十八封信 有些说不出的兴奋
第九十九封信 二战难民时的Petro夫人
第一百封信 她们来美国生孩子
第一百零一封信 有些人拿起冲锋枪试枪
第一百零二封信 这段时间是五分钟
第一百零三封信 心理学系的国际留学生
第一百零四封信 希望用一生寻求答案的问题
第一百零五封信 又有20个小时的工作了
第一百零六封信 年味儿一下子就出来了
第一百零七封信 和疾病作斗争
第一百零八封信 做一次期刊评审
第一百零九封信 体验被歧视的感觉
第一百一十封信 将道德置于实际利益之上
第一百一十一封信 参加一个教会的受洗仪式
第一百一十二封信 学生要求提高分数的理由
第一百一十三封信 参加一次宗教婚礼
第一百一十四封信 延迟毕业问题
第一百一十五封信 对话东西方两位老妇人
第一百一十六封信 开第一枪时最紧张
第一百一十七封信 看美国的两党制和大选
第一百一十八封信 老Canon先生去世了
第一百一十九封信 一次成功的求职面试
第一百二十封信 有个同学参军了
第一百二十一封信 听同学介绍美国新兵训练营
第一百二十二封信 博士论文的专业性非常强
第一百二十三封信 帮老师修改文章
第一百二十四封信 仿佛置身于坟墓之中
第一百二十五封信 竞选是一场游戏
第一百二十六封信 牙科治疗费用如此高昂
第一百二十七封信 过圣诞节时同事们互赠礼物
第一百二十八封信 很多新教教派拒绝庆祝圣诞节
第一百二十九封信 更换驾照的艰难经历
第一百三十封信 心理学的一种潜共识
第一百三十一封信 谈论特朗普总统的移民新政
第一百三十二封信 一个不注意备课的老师
第一百三十三封信 学术研究之外的事儿都不重要
第一百三十四封信 一个二百多人的入籍宣誓仪式
第一百三十五封信 很少见的大喇叭音乐会
第一百三十六封信 女生的眼神
第一百三十七封信 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第一百三十八封信 用宗教精神理解美国文化
第一百三十九封信 警察先撤诉了
第一百四十封信 一次穿越冰雹的经历
第一百四十一封信 独立日的节日气氛
第一百四十二封信 是分手的时候了
第一百四十三封信 想将家书改成思想日记
第一百四十四封信 毕业论文答辩前后的日子(上)
第一百四十五封信 毕业论文答辩前后的日子(下)
后记
內容試閱
自 序

从我到美国留学开始,一直坚持每两周与母亲书信来往一次。直至2017年我博士毕业的6年多时间里,不知不觉地已经累积了145封、40多万字的家信。这些家信跟踪记录了我留学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并伴有我的分析和反思。说来惭愧,号称治学多年,但一直不喜欢写严谨冗长的学术论文,反倒是家信写得越来越得心应手了。平日里,我每周只和父母视频一个小时。因为我们一家三口都是口才很好还很争强好胜的人,视频时容不得对方将想法说完整,以致我的一些想法难以充分展开;还因为父母也十分珍惜这一小时教育和关心我的机会,视频通话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父母在说我在听。在这种情况下,写信倒是我和父母沟通更有效的手段,我每每都是一写就是几千字。父母不辞辛劳,将我这么多充斥语病和电脑误打错字的家书校对整理成书稿,之后期盼我回家来为之作序。我当然责无旁贷,这是出国留学七年来第一次回家度假要优先完成的任务。
我的这些文字说是家信,但主要内容并不是像传统家信那样主要是家事和亲情的沟通,因为这方面的事情在面对面的视频交流中已经都交流过,在信中更多的是情景描述、切身感受和理性思考。这有点像热恋中的一对情人之间当面表白和彼此互赠情书的区别: 一个是要将爱情赋予激情,一个是要将爱情变得优美。这总计40多万字的家信,并没有一个事前的统一策划,每封信都是对自己当下的感受和心境的描写,每一封信都是一个独立的留学生的小故事、理论观点或者是我的情绪宣泄。所有这些家信在一起并没有一个可以一言以蔽之的鲜明主旨,读起来就像是和母亲在漫谈。因为学术训练的影响,信中的文字表达不可避免地会比较理论化一点,但又远远够不上是有着明确的论点和论据的学术论文,读起来更像是一个未经整理的人类学的人种志研究或者扎根理论研究的手稿。形象一点来说,就像研究人员将自己置身于所研究的文化对象当中,像天真的孩童一样好奇地去观察,然后又像职业记者一样对每一个细节都详加记录,最后形成的一份调查报告。
在这份调查报告当中,我是有两个不同的叙述角色的。因为是以家信形式展开的,所以我首先是父母的儿子,在向父母娓娓道来;然后更主要的还是以一个留学生角色,记述在美国的见闻和感受。在美国,留学生是介于移民和游客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留学生不像旅游团员们那样只能走马观花地欣赏异国风光,而是要比较长期地在美国居住下来,因为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不得不去适应并融入当地的文化和人际网络;另一方面,留学生的根还在祖国,还没有移民那样的美国人身份,是处在下一步发展还不确定、尚待形成新的身份认同的阶段。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使得留学生成为中美两国文化交流中的很有代表性的群体。我作为一个80后留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不断地在形成对美国新的认识,对祖国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这些家信明显地有着不同于国内的特殊语境。我所记述的在美国的见闻和留学生生活,没有对于研究层次的理论问题的系统回答,也很少有总结性的概括和评论。我就像人类学的学者为写出研究报告一样,将自己沉浸在美国的留学生活当中,努力尝试着融入美国的社会。这些家信中记述着我和美国学生在网上和网下为政治问题争论,参加各种各样的志愿者活动,和美国同学通宵打德州扑克,在夜店和朋友一起蹦迪,去雪山滑雪度假,和美国法官讨论美国的司法制度,和活跃于美国的政客交流,和来自墨西哥的非法移民聊美国移民政策,参加过朋友加入美国国籍的仪式,向美国女孩袒露心声,登讲台给美国本科生讲课,还有和宿舍同学有过矛盾,投诉学校管理的纰漏,靠关系找到校内工作,自己动手修车,网上相过亲,在自己宿舍组织过卡拉OK派对,参加学术会议,探访印第安人保留地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体验过的在美国读博的全过程和博士毕业时收获的感觉。
我作为一个文化心理学的博士研究生,自然习惯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去认知美国。抛开学术化的问题不说,最直观的感受是中美两国交往中彼此的理解时常是片面和不完整的。我阅读来自中美两国的新闻和网络空间里的时事评论,感觉双方的媒体往往像是两个平行的宇宙,各自运行自如而没有交汇,对彼此的理解似乎仅限于一些简单的政治和文化标签。而中美两国的文化都是充满复杂性和矛盾性的,不可能用几个抽象的标签充分概括。在我看来,对一个文化简单直白的概括,与其说是需要储备的知识,还不如说是用来被消费的快餐食品。我不想像生产快餐食品般去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或者哗众取宠般地提出一些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论断。我只是散漫但是真诚地在和母亲交流,坚持向父母描述我的所见所思。在信中,我对中美文化的差异不是简单地概括定性,而是让父母尽可能从我的记述中对美国和留学生的生活有尽可能直观的了解。我和同龄的大部分80后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过普遍流行的对美国的印象。但是通过在美国近七年的留学生活,认识到想象中的美国和现实中的美国有很大的差别。想象中的美国是对美国文化简单和直白的符号化的理解,好像朗朗上口的商品广告词一样是一种文化输出,这些认识除了在认知上更容易让受众消费以外,效果上更多的是容易造成偏见和误解。在网上看到国内很多对美国两极分化的态度,其实就是消费符号化的概念的后果。当下国人对我们自己的国家的认识经常是参照美国去理解的,这种误解就有更多一层的社会影响了。因此,我认为这本《留学美国报告》的价值就在于: 为简单的符号化理解注入复杂生动的文化细节,让讨论从脱离实际的非理性回归到理性层面上。
作为一份留学生活记录,我很自然的在记述中有自己的学术视角,这当中不仅仅有文化心理学,还包括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以及哲学方面的知识背景。所以,每一封信既会有生动有趣的生活纪实,也会有充满学院气息的宏观理论分析。对我自己而言,这些书信就好像我的研究的素材库,我自己的一些文化心理学研究课题也都受到自己书信当中的记录和想法的启发。我很感激父母能够鼓励我坚持将自己的留学生活记录下来,使我自己能够拥有这样一份终身受用的财富。我也希望有机会分享我的留学生活记录的读者,能由此补充一些对美国文化和生活的了解;如果再能为对中美文化比较和留学生活感兴趣的学生及家长或学者的研究提供一点深入研究的素材和研究线索,那就更是我和父母乐其所得的了。
王宝玉
于大连家中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