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
有趣的中国古建筑
》
售價:NT$
305.0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編輯推薦: |
★1956年首次出版,至今翻版20多次,累计销量150多万册,荣获新中国60年*影响力的600本书之一 ,曾被列为中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推荐课外阅读图书,同名电影入选中国电影90年十大名片。
★此次再版首次收录了高云览的妻子及其子女的纪念文章,并插配相关的珍贵老照片,温情回顾了高云览的创作心路,为读者提供别样的解读视角。
★此次再版邀请中国著名文艺评论家俞兆平作再版序,阐明重温经典读物的时代意义。
★此次再版将以精装本的装订方式发行,印刷精良,是记录厦门红色文化的精美画卷。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著名的描写革命知识分子生活和斗争的优秀长篇小说。建国以来《小城春秋》多次出版印刷,有很大的群众基础,前后印量达到150万册,是一本经典、长销之好书。此次再版首次收录了高云览的妻子及其子女的纪念文章,温情回顾了高云览的创作心路,为读者提供别样的解读视角,并邀请中国著名文艺评论家俞兆平作再版序。
该书以厦门破狱事件为原型,把大劫狱作为构成作品矛盾冲突的中心事件,描写了何剑平、李悦、四敏、丁秀苇、吴七等一群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风格的英雄儿女的形象,突出了党领导下革命者的英勇斗争形象,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思想风貌。作品生动地展示了抗日战争前夜一代爱国青年的战斗图景,在地下党的领导下,斗争取得了非凡的胜利,成功地营救了四十多位同志,颂扬了共产党人崇高的革命气节。
|
關於作者: |
高云览(1910―1956),记者、作家,原籍福建厦门。1926年到上海,就读于同乡会馆开办的免费学校泉漳中学。1927年以后,在厦门和漳州等地当记者和教员。1932年在上海加入左联。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赴南洋地区教书,在马来亚参加抗敌后援会和南洋华侨回国慰问团。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重回马来亚,参加了中国民主同盟,参与创办《南侨日报》。1950年回国后定居天津。1952年开始,用4年时间写成长篇小说《小城春秋》。代表作有《前夜》《春秋劫》《小城春秋》等。
|
目錄:
|
《小城春秋》再版序 俞兆平I
《小城春秋》的时代背景和主题思想(原版序)张楚琨 XVI
小城春秋 1
高云览的创作生活片段 白碧云437
爸爸的精神永远感染着我 高迅莹 442
爸爸创作《小城春秋》的日子 高仁温 453
爸爸,我们永远怀念你 高京翼461
我的爸爸妈妈 高仁婉464
附录一:《小城春秋》的写作经过472
附录二:高云览主要著作 475
前言《小城春秋》再版序
文俞兆平
对于这样一本在国内已经印刷、出版多次,印数达150万册,且先后译成英、法、俄、日、西班牙等国文字出版的小说,其再版的缘由是什么呢?我觉得还是以高云览先生在1936年10月底,担任厦门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逝世大会主席时,他本人演讲的一段话来说明:我们是把这一位正义的战士,放在大时代的天秤上面,估量他,批判他,冷静地、客观地看他给与这时代到底有多少的意义,多少的利益,多少的重要性。 同样地,我们也应该把高云览先生和他的《小城春秋》放在时代的天秤上,估量他的价值与意义。若从这大的时代、历史视角来考察,我认为有两点值得先行提出。
其一,《小城春秋》是一段文学性的中共党史。
在理论上,文学与历史是不能揉合的。因为,文学讲究的是想象与虚构,流行世界的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一书甚至把虚构性作为文学的本质之一;而史学的本质却是真实,是在史实考证基础上的撰述与判断。但作为小说文本而存在的《小城春秋》却融合了二者,以文学的形式记叙了一段珍贵的中共党史,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小城春秋》再版序
文俞兆平
当时光之手拨动岁月,那渐之消隐而去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有的会在现今的某一节点上再次闪射出它那特殊的光焰。高云览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即是这样,它将再版了!
对于这样一本在国内已经印刷、出版多次,印数达150万册,且先后译成英、法、俄、日、西班牙等国文字出版的小说,其再版的缘由是什么呢?我觉得还是以高云览先生在1936年10月底,担任厦门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逝世大会主席时,他本人演讲的一段话来说明:我们是把这一位正义的战士,放在大时代的天秤上面,估量他,批判他,冷静地、客观地看他给与这时代到底有多少的意义,多少的利益,多少的重要性。 同样地,我们也应该把高云览先生和他的《小城春秋》放在时代的天秤上,估量他的价值与意义。若从这大的时代、历史视角来考察,我认为有两点值得先行提出。
其一,《小城春秋》是一段文学性的中共党史。
在理论上,文学与历史是不能揉合的。因为,文学讲究的是想象与虚构,流行世界的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一书甚至把虚构性作为文学的本质之一;而史学的本质却是真实,是在史实考证基础上的撰述与判断。但作为小说文本而存在的《小城春秋》却融合了二者,以文学的形式记叙了一段珍贵的中共党史,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原因来自于作者的写作动机:我的家乡厦门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大劫狱。这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劫狱是在当时我们党的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发动的。我深受感动,一直想拿这事件写个长篇小说。党派人来和我联系,并把劫狱的全部秘密材料交给我,鼓励我写出来。 他对女儿高迅莹说:这部小说在我心里悬了20多年,我必须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不难看出,作者创作的出发点首先是完成多年前党交给的任务。劫狱的全部秘密材料在他手中,烈士的身影一直没有离开我的回忆,这部小说的写作,已不是单纯的文学创作了,而是对一个革命者的忠诚的考验。
由此,对历史真实的尊重超过了小说艺术的虚构要求,中共党人可歌可泣的一段历史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小说以主要人物剑平被捕入狱后的视角,写出牢狱环境的阴森与恶劣:小黑牢像个兽橱,一面是木栅,三面是矮墙,黑得如同在地窖里。墙壁潮得发黏,墙脚满是看不见的苔藓和蚂蚁。一股类似牲畜的恶臭,混合着强烈的尿味和霉腐味,冲得他脑涨。在这里,剑平和他的同志们经受了灌辣椒水、压杠子、吊秋千、竹签刺指甲心等种种酷刑,但他们忠贞不渝,宁死不屈,顶住了肉体的摧残,精神的折磨。
像小说中四敏这一人物形象,其原型即是引导作者高云览走上革命道路的泉漳中学的陈三民老师,他留苏回来,在厦门开展秘密工作,不幸被捕而英勇就义。虽然在小说中对他的死有了艺术整合,使他的牺牲更为壮烈。他因伤势过重,为着不拖累战友,借口支开剑平,翻身滚入暗夜中的茫茫大海。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显示了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品格与信念。
1930年5月25日,这场由中共福建省委精心组织、实施的厦门武装劫狱行动,以营救出了40余名我党同志,我方无一伤亡而收局。这一惊心动魄的事件震动了国内,甚至传到了海外,为中共党史写下了史诗性的光辉的一章。高云览先生以他对党的信仰,以他的笔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历史事件,再现了历史的原貌。党的历史在小说的审美创造中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存在,小说的艺术创造也在党史事件中获得意义与价值。《小城春秋》首先就是以它文学性的中共党史这一特质,再度引发后人的重视,因为在今天要培养心怀家国、勇担使命的一代新人,这种形象性的、有血有肉的党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
其二,《小城春秋》为厦门城市文化史留下可贵的一页。
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逝去的时间与空间日益重视。各地方政府对本地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以及历史文物、大师名人等资料、实物,加强了收集、整理的工作,并以文字、图像、塑像等形式凝定下来。《小城春秋》的作者在创作中,不经意地也为今天厦门城市文化史,留下了20世纪30年代一幅幅富有地域色彩的画面。
高云览1910年出生于厦门桥亭街,到1937年底前往新加坡,他一生中最宝贵的青少年时光都在厦门度过。作为厦门本土作家,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风物人情自然了如指掌、一往情深,所以他在小说的情节演进、人物塑造时,所纳入的环境描写,往往如画面般鲜明、生动。
小说开篇,就展开了同安乡里何族和李族之间宗族械斗的场景:何族的乡镇流行鼠疫,死了不少人,迁怒到李族新建的祠堂,说它伤了何族祖宅的龙脉。两族的头子都是世袭的地主豪绅,利用乡民迷信风水,故意扩大纠纷,挑起械斗。恶斗中,何剑平的父亲何大赐被李悦的父亲李木一刀砍死,李木因此逃离家乡,到了厦门岛,又被骗卖到南洋当猪仔、做苦工。这是历史,是当年最具闽南地方特色的宗族峙立的社会状况;但它又是文化,因为作为历史事件的宗族械斗,凝定了当年民众的特定心理和社会现象。这一切,都在作者的笔下得以准确地再现。
又如,台风到来, 这一天,天才黑,对面鼓浪屿升旗山上已经挂起了风信球。渔村里,渔船还没有回来的人家,烧香、烧烛、烧纸、拜天、拜地、拜海龙王爷,一片愁惨。入夜,天空像劈裂开了,暴雨从裂口直泻,台风每小时以二十六里的速度,袭击这海岛。作者亲历亲见,文笔承接地气,台风来临时的境况历历在目,特别是渔民家人拜天、拜海的哭祷,更是揪动人们的心弦。
类似这样的富有地方色调的画面,在小说中还有多处,它们为今天的人们描绘出已经逝去了的厦门地方风物人情,是不可多得厦门文化史的资料。厦门作为最早的五口通商的海岸港口城市,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特殊的文化景观,像小说中写到的码头工人、渔村民众、流浪汉、强盗、小偷、妓女,和爱国青年、文化群体、先锋艺术家,以及地痞流氓、日籍浪人、警察看守、特务侦缉队等,这些由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政治力量所组合成特定的文化景观,都应引起今天从事这项工作人们的重视。
|
內容試閱:
|
《小城春秋》再版序
文俞兆平
当时光之手拨动岁月,那渐之消隐而去的历史事件与人物,有的会在现今的某一节点上再次闪射出它那特殊的光焰。高云览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小城春秋》即是这样,它将再版了!
对于这样一本在国内已经印刷、出版多次,印数达150万册,且先后译成英、法、俄、日、西班牙等国文字出版的小说,其再版的缘由是什么呢?我觉得还是以高云览先生在1936年10月底,担任厦门文化界追悼鲁迅先生逝世大会主席时,他本人演讲的一段话来说明:我们是把这一位正义的战士,放在大时代的天秤上面,估量他,批判他,冷静地、客观地看他给与这时代到底有多少的意义,多少的利益,多少的重要性。 同样地,我们也应该把高云览先生和他的《小城春秋》放在时代的天秤上,估量他的价值与意义。若从这大的时代、历史视角来考察,我认为有两点值得先行提出。
其一,《小城春秋》是一段文学性的中共党史。
在理论上,文学与历史是不能揉合的。因为,文学讲究的是想象与虚构,流行世界的韦勒克的《文学理论》一书甚至把虚构性作为文学的本质之一;而史学的本质却是真实,是在史实考证基础上的撰述与判断。但作为小说文本而存在的《小城春秋》却融合了二者,以文学的形式记叙了一段珍贵的中共党史,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原因来自于作者的写作动机:我的家乡厦门发生了轰动全国的大劫狱。这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劫狱是在当时我们党的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发动的。我深受感动,一直想拿这事件写个长篇小说。党派人来和我联系,并把劫狱的全部秘密材料交给我,鼓励我写出来。 他对女儿高迅莹说:这部小说在我心里悬了20多年,我必须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不难看出,作者创作的出发点首先是完成多年前党交给的任务。劫狱的全部秘密材料在他手中,烈士的身影一直没有离开我的回忆,这部小说的写作,已不是单纯的文学创作了,而是对一个革命者的忠诚的考验。
由此,对历史真实的尊重超过了小说艺术的虚构要求,中共党人可歌可泣的一段历史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小说以主要人物剑平被捕入狱后的视角,写出牢狱环境的阴森与恶劣:小黑牢像个兽橱,一面是木栅,三面是矮墙,黑得如同在地窖里。墙壁潮得发黏,墙脚满是看不见的苔藓和蚂蚁。一股类似牲畜的恶臭,混合着强烈的尿味和霉腐味,冲得他脑涨。在这里,剑平和他的同志们经受了灌辣椒水、压杠子、吊秋千、竹签刺指甲心等种种酷刑,但他们忠贞不渝,宁死不屈,顶住了肉体的摧残,精神的折磨。
像小说中四敏这一人物形象,其原型即是引导作者高云览走上革命道路的泉漳中学的陈三民老师,他留苏回来,在厦门开展秘密工作,不幸被捕而英勇就义。虽然在小说中对他的死有了艺术整合,使他的牺牲更为壮烈。他因伤势过重,为着不拖累战友,借口支开剑平,翻身滚入暗夜中的茫茫大海。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显示了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品格与信念。
1930年5月25日,这场由中共福建省委精心组织、实施的厦门武装劫狱行动,以营救出了40余名我党同志,我方无一伤亡而收局。这一惊心动魄的事件震动了国内,甚至传到了海外,为中共党史写下了史诗性的光辉的一章。高云览先生以他对党的信仰,以他的笔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历史事件,再现了历史的原貌。党的历史在小说的审美创造中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存在,小说的艺术创造也在党史事件中获得意义与价值。《小城春秋》首先就是以它文学性的中共党史这一特质,再度引发后人的重视,因为在今天要培养心怀家国、勇担使命的一代新人,这种形象性的、有血有肉的党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
其二,《小城春秋》为厦门城市文化史留下可贵的一页。
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逝去的时间与空间日益重视。各地方政府对本地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以及历史文物、大师名人等资料、实物,加强了收集、整理的工作,并以文字、图像、塑像等形式凝定下来。《小城春秋》的作者在创作中,不经意地也为今天厦门城市文化史,留下了20世纪30年代一幅幅富有地域色彩的画面。
高云览1910年出生于厦门桥亭街,到1937年底前往新加坡,他一生中最宝贵的青少年时光都在厦门度过。作为厦门本土作家,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风物人情自然了如指掌、一往情深,所以他在小说的情节演进、人物塑造时,所纳入的环境描写,往往如画面般鲜明、生动。
小说开篇,就展开了同安乡里何族和李族之间宗族械斗的场景:何族的乡镇流行鼠疫,死了不少人,迁怒到李族新建的祠堂,说它伤了何族祖宅的龙脉。两族的头子都是世袭的地主豪绅,利用乡民迷信风水,故意扩大纠纷,挑起械斗。恶斗中,何剑平的父亲何大赐被李悦的父亲李木一刀砍死,李木因此逃离家乡,到了厦门岛,又被骗卖到南洋当猪仔、做苦工。这是历史,是当年最具闽南地方特色的宗族峙立的社会状况;但它又是文化,因为作为历史事件的宗族械斗,凝定了当年民众的特定心理和社会现象。这一切,都在作者的笔下得以准确地再现。
又如,台风到来, 这一天,天才黑,对面鼓浪屿升旗山上已经挂起了风信球。渔村里,渔船还没有回来的人家,烧香、烧烛、烧纸、拜天、拜地、拜海龙王爷,一片愁惨。入夜,天空像劈裂开了,暴雨从裂口直泻,台风每小时以二十六里的速度,袭击这海岛。作者亲历亲见,文笔承接地气,台风来临时的境况历历在目,特别是渔民家人拜天、拜海的哭祷,更是揪动人们的心弦。
类似这样的富有地方色调的画面,在小说中还有多处,它们为今天的人们描绘出已经逝去了的厦门地方风物人情,是不可多得厦门文化史的资料。厦门作为最早的五口通商的海岸港口城市,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特殊的文化景观,像小说中写到的码头工人、渔村民众、流浪汉、强盗、小偷、妓女,和爱国青年、文化群体、先锋艺术家,以及地痞流氓、日籍浪人、警察看守、特务侦缉队等,这些由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的政治力量所组合成特定的文化景观,都应引起今天从事这项工作人们的重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