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NT$
440.0
《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售價:NT$
990.0
|
編輯推薦: |
本书带着我们深入而全面地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清晰地洞见一个非凡政治家在思考国家走向之际所坚持的实事求是原则。 魔都上海,魔力从何而来,这本书里或有答案:在上海波澜壮阔的改革长卷的卷首语中,在中国改革梯次北进的目录栏里,皇甫平系列评论积极醒目,堪称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书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解放日报》,一个真实的《人民日报》,也让读者洞悉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中,党报在历史关键时刻是怎样发挥压舱石和定盘星作用的。 通过本书,读者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周瑞金等一批党报报人,他们的洞察力、担当精神和评论功底,让人钦佩。 少小倾心笔墨缘,浮沉报海梦已圆。斗争惊浪常寒胆,改革春风始展颜。皇甫微言申大义,邓公宏论卷巨澜。浮游天地沧桑叹,感世忧时耄耋年。作者八秩感言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知名报人周瑞金的工作生涯回忆录。回首他的报人生涯,个人命运总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人生道路总与时势风云难解难分。在本书中,作者选取了报人生涯中比较有典型意义的事件,道出了报道和评论背后的精彩故事,比如皇甫平系列评论文章的来龙去脉,《解放日报》在报道和栏目上的创新做法,《人民日报》报道的版面安排,等等。作者用白描和谈家常的笔法,穿越历史烟云,客观陈述事件经过,告诉我们,中国改革开放不是一场轻松的郊游,其间充斥的思想交锋、政治博弈、经济变轨,让这个大国且思且行,且行且思,披荆斩棘。
|
關於作者: |
周瑞金,著名学者、政论家。历任《解放日报》记者、评论部主任、副总编辑、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1993年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华东分社社长。1991年初,与上海市委政策研究室施芝鸿、《解放日报》评论部凌河,根据邓小平谈话精神,以皇甫平为笔名在《解放日报》头版发表《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等系列文章,为改革开放鼓与呼,引发了一场思想交锋。2006年初,以皇甫平为笔名在《财经》杂志发表文章《改革开放不可动摇》,再次引起各界关注。2014年,又以皇甫欣平为笔名发表长篇策论性评论《终结腐败》等,引发广泛反响。
|
目錄:
|
序一何以解忧唯有改革与中国改革史及其历史人物的一场晤对 李泓冰
序二朴实无华见周正姚献民
前言 我办了一辈子报纸
我为何组织撰写轰动一时的皇甫平评论?
皇甫平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思想交锋
从羊年春节皇甫平到猴年春节闻颀《解放日报》最早宣传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
皇甫平重出江湖是怎么一回事?
1964 年毛泽东表扬了《解放日报》
《解放日报》几次大胆改革和探索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解放日报》专稿特稿闯出新闻报道新天地
令总书记和总理大为感动的读者来信
《 人民日报》报道北约轰炸我驻南使馆事件始末
首届中国国际新闻奖在上海评定颁发
1998 年率团访问台湾的见闻
在台北访辜振甫与余纪忠
与汪道涵、南怀瑾的新闻缘
主持三次中日经济讨论会
要制度还是要周瑞金一篇博士论文阅评意见成舆论热点
附录
周瑞金:勇为改革鼓与呼中显真情 沈惠民
周瑞金:宁做痛苦的清醒者 张志萍
周瑞金口述:敢开第一腔,敢创第一流 陈颂清 朱珉迕 吴頔 整理
后记:报海梦圆的珍贵纪念
|
內容試閱:
|
前言 我办了一辈子报纸
1956年春,在国家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声中,作为一名高二学生,我在温州中学一次“我的梦想”主题班会上,大胆放言自己的志向:将来要当一名新闻记者,文章要发表在全国知名报刊上,让全国人民都看到。
1957年夏,高中毕业,我报考了复旦大学新闻系,在激烈的录取竞争中如愿以偿。经过五年专业学习训练, 1962年秋被分配到解放日报社工作,我的报人生涯正式开始。
我们那一届大学生在校期间,政治运动不断,课堂学习很少。当时,特别注重下乡下厂,边劳动边实践,我参加过下农村办油印快报、到工厂办企业报,也参加了到省报的实习活动,并在学校参与办大型定期板报和校刊,还参加了校广播电台采编实践等。
我的报人生涯,说简单很简单。在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社工作31年,从记者、编辑、评论员,到编委、总编助理、副总编辑,再到主持报社工作的党委书记兼副总编辑; 1993年春调入人民日报社工作,担任副总编辑兼华东分社社长,直至2004年秋(届65岁)办理退休手续。我的报人生涯,从党的地方机关报到中央机关报,两个单位,干一辈子,就这么简单。
……
进入历史新时期,我已近不惑之年。改革春风荡漾,开放迎来新气象,现代化建设带来人民生活的大变样。这是一个国家充满活力、民族振兴有望的新时期,也是每个人能施展才华、报效祖国的好时期。虽然,改革之路并不平坦,仍有惊涛与暗流,让人还时有“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感叹,但是,“春天的故事”毕竟给人们带来更美好的期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和文化,奏响了新世纪更动人的乐章。
回首我的报人生涯,个人命运总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人生道路总与时势风云难解难分。我算是幸运儿。几十年来,我一直坚守在新闻工作岗位上,从地方党报到中央党报……获得过四次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在1987年被全国新闻界评定为首批高级编辑, 1992年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在解放日报社担任主管报纸版面的副总编辑期间,我决定在1986年8月的一期漫画专刊上刊登两幅领袖漫画, 1989年1月又决定将老布什当选美国总统的新闻刊登在《解放日报》头版头条,这两个决定在全国党报新闻报道改革中创造了两个“”,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特别是在主持《解放日报》工作期间,在中国改革开放向何处去的重要历史关头,我于1991年2—4月组织撰写和发表了关于改革开放的皇甫平系列评论文章,为新一轮思想解放运动助力,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史和新闻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1993年4月我调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后,分管评论、理论和国际宣传报道工作, 1994年还参与创办了人民日报社个地方分社——华东分社,前言 我办了一辈子报纸 3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环境下,进行了新闻报道改革的有益探索。在人民日报社任职期间,我除了组织撰写一系列重要评论、理论和国际观察家文章外,还参与创办了“任仲平”重点评论专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一直延续至今。在我分管国际宣传报道期间,人民日报社下属的《环球时报》办成了有全国影响的国际时政类报纸,并在1999年5月率先在《人民日报》网络版推出“强烈谴责北约暴行BBS论坛”(即强国论坛的前身),开全国互联网网民自由论坛风气之先,为后来人民网的大发展起了一个好头。
2004—2005年,社会上出现了一场关于市场化改革的大争论,有人主张走回头路。针对这种情况, 2006年1月,我撰写了一篇题为《改革不可动摇》的评论文章,提出动摇或停滞没有出路,要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解决市场化改革中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鲜明地回击了当时一股以“反思改革”之名否定市场化改革的错误思潮,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被称为“皇甫平重出江湖”。
2014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前夕,我用“皇甫欣平”的新署名发表万字长文《终结腐败》,沿着“皇甫平”文章的思路,对当前反腐败形势作出分析判断,着重提出用“七位一体”的制度笼子对腐败治本,以应对“中央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群众监督太难”的反腐痛点和难点问题,这篇文章荣获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优秀论文奖。我用这个新署名又连续发表了《砍树救林、标本兼治——再论终结腐败》《杜绝买官卖官、改革干部选拔制度——三论终结腐败》几篇反腐败重点文章,我也因此被《南风窗》杂志评为2014年的“年度人物”。颁奖词写道:“作为一个老报人和副部级退休干部,亲身经历改革潮起潮落的周瑞金,给自己定位是痛苦的清醒者,而不愿只做一个拍拍手点点头,讨人喜欢的老人家。他坚守着一个老共产党人的底线和规矩,但他认为发表不同意见,也是一种忠诚。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对这位老人表达一份由衷的敬意。”
有媒体记者问“皇甫欣平”有何含义,我回答说: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署名。此“平”非彼“平”,其背后是新的写作团队、新的撰文心情、新的文章风格,但仍然坚持“离经不叛道,犯上不作乱”的操守,大其心究天下之物,虚其心纳天下之善,静其心观天下之势,平其心论天下之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用自己的脑子思考,用自己的嘴巴说话,用自己的笔杆写文章。
办了一辈子报纸的我,退休后才陆续整理出版了一些作品:《宁做痛苦的清醒者》《新闻改革新论》《中国改革不可动摇》《皇甫平改革诤言录》《皇甫平:中国改革何处去》。我始终勇于为我国改革开放鼓与呼,因为是党、国家和人民培养了我,作为一名老报人、老党员,我理应把人民给我的回馈给人民。我的人生价值不在于“副部级干部”这个头衔,而在于“老报人”这个身份。工作可以退休,但我的笔杆不能退休。我关心着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我还要经常地为改革发声,这是老报人的本分。
我在繁忙的新闻业务工作之余,曾受聘担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上海科技大学新闻与人文科学系、西北大学媒体学院的兼职教授,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批硕士、博士,他们活跃在新华社、国家广电总局等媒体岗位上,为国效力。
作为历经新旧社会和从事半个多世纪新闻工作的老报人,我见证了共和国前后两个30年的大事件、大场面、大斗争、大转折。今天,我把自己报人生涯中有意义的片断写出来,不按年序写成完整的回忆录,而只是撷取其中一个个有启迪的片断,宛如在报海畔拾取粒粒珍珠,再现当年的真实历史,也展现自己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
也许,这样会让广大读者读来更感自然、更有兴味一些。
|
|